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动人感悟:转山三周年 冈仁波齐的加持分毫未减!

动人感悟:转山三周年 冈仁波齐的加持分毫未减!

冈仁波齐神山

文:隆智居士

近日去电影院看了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一个多小时的观影时间,却对电影中几位朝圣者的平淡故事几度落泪,除去对藏人淳朴信仰的敬重,更多的是想起自己三年前的冈仁波齐转山之行。

电影院里其他人都是在看“别人的故事”,而我却是真真切切地与剧中感同身受,以致于走出影院仍久久不能平复心境。

剧中人是以最虔诚的方式三步一跪拜两千多公里,从青海到西藏艰苦跋涉最后才抵达冈仁波齐,生老病死的故事都在途中发生。

对于佛教徒来讲,这是一部极好的关于愿力与实际修持的故事片,对于喜爱西藏和对藏传佛教系统感兴趣的人来讲也是很好的科普。

相比之下,三年前我去冈仁波齐则删繁就简地多,受窘于工作安排和得益于现代交通的便利,从浙江家里到冈仁波且山下仅用了三天。

每每想起历代高僧大德和藏地信众们跋涉千里朝圣的事迹都万分惭愧,但求今生今世福慧资粮圆满,末学也能三步一拜地朝礼一次圣地。

2014年是藏历木马年,相传佛陀释迦牟尼诞生、悟道、圆寂都在马年,所以藏人相信在这一年去朝拜冈仁波且得以积累十三倍的功德。

我深谙功德与过失都是不可量化的,但海内外诸多信徒都选择在这一年转山,那么我们作为佛教徒的共业肯定不可思议,我也相信这座“须弥山”的加持力必定能带给我许多法道上的启迪。

于是,好不容易安排好休假时间,提前一个月就每晚跑步、走路锻炼身体,提前前服用抗高反药物,做好一切准备后即飞赴拉萨,直奔冈仁波齐。

最高海拔五千七百米,全程五十多公里崎岖山路,路上只有帐篷提供热水和方便面,缺氧是我们内地人不可避免的问题,平均每日二十多公里的负重徒步也是需要突破我个人极限才能克服的问题。

我能走完全程,全凭着对三宝的信心,同行的藏人、印度人的虔敬心也给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转山第一日的营地位于卓玛拉山脚下的芝热寺,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噶举派寺院,寺主丁增南加活佛非常慈悲,为方便马年的转山人潮建立了简陋但干净的寺属招待所,寺院厨房也为朝圣者免费提供美味可口的晚餐。

冈仁波齐神山脚下

一日高强度活动后,我备受高原反应和体力不支的折磨,在寺院大厨房用过汤面片后即回房间休息。

然而夜晚的冈仁波齐温度骤降到零下,落山风在整个峡谷里横冲直撞,房间的双层窗户也抵挡不住寒风,我盖着两层被子也没能感到暖和。

半梦半醒地度过了前半夜,凌晨三四点被喉咙里的干痒渴醒,四肢冰凉意识却十分模糊,我知道自己是严重的高原反应。

保温杯里的热水已经变成冰块,我穿上所有能穿的衣服打着手电出门找水。

走出招待所平房,肆虐一夜的狂风已经平息,冈仁波齐的北麓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眼前,启明星引领的满天繁星淹没了月亮的光辉,却像天上有一万盏明灯全部照射在冈仁波齐的山体上。

虽然是夜晚,冈仁波齐从山脚到山顶的轮廓和雪线都清晰可见,具有标识性的“万字”山脊更为明显。

在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体的所有不适,沉浸在这宁静幽远的星空下神山中。

我面向神山找一块石头坐下,默默忆念释迦牟尼佛名号,平时习惯闭眼念经的我那一刻却舍不得眨眼,神山在我面前如神谕降临一般互相凝。

我想这可能是生命中最好美好的一个夜晚。即使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些世俗的快乐根本无法与彼时彼刻相提并论。

朝圣路上风雪飘摇

在两千五百年前,也是在恒河边一个绝美的夜晚,启明星刚刚升起之时,一位离家出走的王子——三十五岁的悉达多已经在一棵树下禅定许久,他在入定前曾立下誓愿,若不能了悟万事万物的究竟真理,我就绝不起身。

当启明星高悬天空,周遭无比寂静之时,悉达多王子目睹明星若有所思,激动地感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慧相,只因心常受垢染而不得见光明自性。”

多年之前读一行禅师的《故道白云》,禅师讲述佛陀悟道时的这一情景虽然令人印象深刻,却从未有过更深层次的体会。

而在冈仁波齐神山脚下的这个良夜,我似乎亲眼所见佛陀的心路历程。

我忍不住泪如雨下,吾等佛子终其一生闻思修行,莫不是在艰难走出云雾缭绕的欲望幻象,以求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而这短短两句话之间的百转千回不可言谈,只有法道上的同行道友们才能感同身受。

不知不觉我已经浑身凉透,脸颊上的泪痕也冻成冰凌,我提醒自己明日还有三十多公里路走完,不能在户外久留以免毁掉整个朝圣。

我面向神山做了三个大礼拜,再诵一遍《普贤行愿品》回向众生,希望所有佛子都有机会能亲临神山感受神山的加持。

白驹过隙,一转眼我已阔别神山和西藏三年。

时光荏苒,神山的加持让我勇往直前

在前往冈仁波齐朝圣之前,我是个十足的“理论派”佛教徒,喜阅经典择取佛家智慧。

也在茶余饭后与亲朋好友妄谈佛法,对身边许多道友的实修行为嗤之以鼻,断章取义南怀瑾先生“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的观点并以此为范。

从冈仁波齐回来以后,我亲身经历了数次真切的苦难,有关家庭、事业、世俗追求等等许多细节。

也曾有过跌落深渊般的绝望,失独离群的恐惧,甚至迷失于生命的意义……每一次劫难的最后,都是想起冈仁波齐之行才能释然,重新审视自我的本真面目。

每每沉溺于苦痛之时,悉达多太子静坐菩提树下目睹明星的形象就出现在我眼前,接连就是我在冈仁波齐神山下的那个美丽夜晚。

只要一想到这里,人生就更加坚定,究竟的真理尚未悟得,一切境遇都是我的良师。

生而为人就无法避免痛苦,所有让人消沉的苦果都来自自我的造作,怨天和尤人都是在逃避因果,我已经学会接纳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从冈仁波齐回来我就告诉自己——接纳自己此时此刻的全部,才是纯洁新生的开始。

悟道后的释迦牟尼,先后向我们开示了四法印、十二缘起、六度、二谛等离苦得乐的不二法门,曾经我只把这些无价之宝当作缓解情绪的良药,只有现在,我才意识到这些应该是我生命的主题。

敏而时行之,用实践去解构所有已知才能得到无量无边的智慧——如果加持这件事情真实不虚,那么我的转山之行得到的加持就是如此。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所有佛教徒振臂高呼的口号,转完山我才深刻地认识到,在追求万事万物的究竟真理的法道上,善与恶的保准和内涵都是需要被认真审视之后才能“受教奉行”的,带着世俗认知和经验走进佛门,就太容易误入岐途曲解教法。

比如慈悲与智慧,所有人类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诠释这两个词语,然而在佛陀的教法里,慈悲与智慧远远不止布施乞丐和聪明伶俐

朝圣的意义无与伦比

从前我对去印度、西藏、五台山等地朝圣权当旅游,以这样的心态去了不少胜地也收获良多,更别说端正心态后带着十足的虔敬心去朝圣,我想,朝圣对佛教徒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

从佛陀诞生的蓝毗尼到悟道的菩提伽耶、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以及其他诸佛菩萨相关的殊胜胜地,当我们具足因缘得以踏上佛陀曾经真实生活过的土地,我们可以“感同身受”地体会佛陀的教法,这样设身处地的思惟是无价的。

工业时代之前西藏的信徒可以耗时三年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跪拜几千公里去印度的菩提迦耶,只为亲眼目睹那棵殊胜的菩提树,这样的朝圣故事在如今已不多见。

现代文明赋予了我们便捷经济的交通工具,咫尺天涯再无隔阂,对吾等佛子来说,这是我们共同的福报。

而我自己已经默默制定了有生之年的数个朝圣计划,未成之事不必多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下一个马年还要去冈仁波齐转山以表感恩之情。

上一次的转山之旅几乎是我前半生的一个分水岭,无始以来饱受世俗生活之苦,此去经年逐渐断、舍、离一切垢染光明自性之琐事。

今生得此暇满人身,又有福报得遇佛法,如若对此诸多利好视而不见碌碌无为,终其一生追求声色犬马,如此这般在最后关头一定是悔恨莫及,末学在此与诸位道友共勉。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点击展开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腾讯佛学 的精彩文章:

为什么师父们喜欢“诵经” 而非“看经”呢?

TAG:腾讯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