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曾在美國當校長,回國辦學校卻被開除,他總結的中美教育44個差異

曾在美國當校長,回國辦學校卻被開除,他總結的中美教育44個差異


有摔倒過的孩子不可能學會奔跑,沒有嗆過水的孩子也無法學會游泳


作者:錢志龍

來源:教育者錢志龍(ID: EducatorTerryqian)


全文2200字,讀完大約3分鐘






最近有件事情在北京民辦教育圈鬧得沸沸揚揚。那便是著有《校長日記:我在美國當校長》的培德書院錢志龍校長被開除。非常富有戲劇性的是,一開始媒體報道稱學校「一位小學生被球踢到,家長討說法,校長當場宣布開除」。而錢志龍博士發布公開信稱「我的字典里,從沒有『開除』這個辭彙;培德不挑學生,但挑家長」。不過這位家長不依不饒並「上告」到教委等,最後校長被罷免。



錢志龍校長的公開信中兩段話引人深思:




「我們深知,哪怕老師們再仔細,都不可能避免孩子們受傷,但是我們相信:沒有摔倒過的孩子不可能學會奔跑,沒有嗆過水的孩子也無法學會游泳。很多大人一廂情願地希望給孩子們提供真空般安全的成長環境,希望他們不吃一點苦,不受一點傷地長大。




但我們堅定地認為:一個孩子註定10歲該跌的這一跤,如果非要等到30歲才跌,一定會跌得更慘。我們沒有人能夠買到『安全』這個禮物送到孩子手裡,大人能給予孩子最珍貴的饋贈,就是教會他們怎麼保護自己,怎麼從跌倒的地方勇敢地爬起,怎麼求助及自我療愈,怎麼在逆境中不輕言放棄,怎麼在絕望中看見希望。」




我們無意去細究孰是孰非。因為從不同的角度看,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過,作為融匯中西的教育家,錢志龍博士在探索如何培養兼具國際化視野和中式人文素養的下一代這條路上,有著很深的思考,我們也一直有關注。今天我們分享他眼中的中西教育的44個不同,說是「傳統教育與創新教育的不同」可能更貼切。(註:圖片左邊為傳統教育,右邊為創新教育。)




好學生與好老師




1、教學:

教育的精髓,應該是忘記了課堂上教的所有內容之後,沉澱下來的東西。








2、主抓:

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學會如何獲得、過濾、分析、使用信息才是關鍵。






3、教材:

一個好老師一定不會被教科書捆著手腳,教材是給代課老師準備的。







4、手段:

找到每個孩子胸中那個小火星,給他氧氣和空間,他就會熊熊燃起。








5、好老師:

老師如果不調整自己的角色和功能,也會像公交售票員一樣被淘汰。








6、好學生:

我們需要更多有責任感、樂於助人的人,不是馬屁精、告密王、小官僚。







7、對待老師:

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帶來的挑戰,比學會解答問題更重要的是提出問題。








課內學習




8、升學:

學生用血淚換來升學率,為學生贏得聲明,從而吸引更多忍心的家長。








9、教室:

更多的有效學習,來自和同濟交流的過程,而不是老師的備課筆記。








10、音樂課:

比彙報演出更重要的是,孩子受用終生的跨國界的音樂修養和審美情趣。








11、美術課:

如果要以想像力和創造力為代價,才能學會某種技法,還不如不學。








12、體育課:

從小養成運動的習慣和特長,決定了你能否在美國高中和大學倖存下來。








13、勞技課:

從小學會對體力和技能勞動的尊重,能幫助消除甚囂塵上的職業歧視。








14、語言課:

如果能通過做題培養文學素養,作家們就紛紛退出作協了。








15、數學課:

我們真的可以因為孩子一年級就能做三位數的加法,永遠得意下去嗎?








16、德育課:

與其過早空談愛國主義,不如讓孩子先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怎麼樣管理它。








作業與測評



17、作業:

沒有人能比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更努力,作業不在量,在於做什麼。








18、測評:

出題老師不應該以能把學生按正態分布劃成三六九等而洋洋得意。








19、目的:

廚師在做菜的過程中就嘗出問題並及時修正,就不至於招到食客抱怨。








20、結果:

比起長期蒙羞的「差生」,那些承受莫大壓力的「尖子生」們更讓人擔心。








21、方式:

很多大學拒絕看AP成績,因為意識到學生為得到高分所付出的代價。








22、答案:

其實招到答案的根本意義是為了提出更多問題,引發更多思考。








課外活動




23、課外活動:

拿到鋼琴十級證書的那天,她可能開始憎惡音樂……別讓孩子面臨這種遭遇。








24、志願者:

只有發自肺腑,用心用智的援助行動,才會讓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溫暖。








25、閱讀:

如果我們希望在地鐵里看到更多的人讀書,那就得從小給他這個禮物。








26、玩:

永遠不要把學習放在玩的對立面,誤用時間比虛度光陰更可怕。








27、假期:

直到高一休學那年,我才終於有時間讀書、旅行、彈吉他、思考、做白日夢。








家與校




28、家長會:

由學生親自向爸媽演示這一年的收穫,常常讓家長目瞪口呆,熱淚盈眶。








29、家校關係:

教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家長不缺抱怨的對象,缺的是合作的力量。








30、家校職責:

分清楚你的需要和你孩子的需要,別打著愛的旗號傷害他還一臉無辜。








品質與修養




31、給予:

大人們習慣性地把自己都不太相信的事情,徒勞地希望傳授給孩子們。








32、爭取:

通過付出獲得的成長,價值遠遠高於通過索取得到的進步。








33、健康:

溫飽之後,是時候關心一下孩子精神上的需求、挑戰了。








34、愛情:

如果你不能靠主觀意志阻止它的到來,不如按科學的方法正確引導。








35、安全:

如果你真的不想讓孩子蹭破一點皮,就讓校長把體育課和春遊取消吧。








36、競爭:

如果一部電視劇成了中國生存手冊,學校將培養出叢林中的動物之王。








37、表揚:

不要盲目借鑒任何一種被人的育兒方式,只有你最了解你的孩子。








38、偶像:

言傳不如身教,做最好的著急,才能成為最稱職的父母。








教育的本質




39、本質: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40、重點:

孩子在一件事上的成功所產生的自信及其帶來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41、動力:

由興趣引發的學習動力一定比功利的目標引發的動力更持久而有力。







42、目標:

過程導向的努力,比結果導向的努力,帶給人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43、結果:

你為孩子設定的目標做出相應的準備,並承擔種瓜得瓜的後果。







44、關註:

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15年之後的成功,而不是現在某一科目的成績。






  • 作者簡介:錢志龍,運營有微信公號「教育者錢志龍」(ID:EducatorTerryqian)




【版權歸作者所有,華妹編輯



近期相關文章


【點擊藍字可以直接跳轉到文章】




  • 寫給女兒:自我保全是你的終生必修課




  • 對比中美基礎教育,兩位教育家談了這幾點



  • 寒門難出貴子,是對奮鬥者的公平



  • 香港女特首兩個兒子都畢業於劍橋,她的育兒觀只有8個字


《世界華人周刊》長期面向海內外徵稿、徵集寫作線索


投稿郵箱:wcweekly@yeah.net
回復關鍵詞「

投稿

」查看詳細說明



長按二維碼   關注看更多



華哥精選了幾款商品,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每一個學前兒童,都該有一套這樣的書
時代會悄悄犒賞那些終身學習的人
實拍日本小孩過馬路視頻,很震撼!
爭議動物園:你觀賞的是動物,也是你自己
蜻蜓FM用戶超2億,微信讀書緊急入局,知識音頻為何這麼火?

TAG:世界華人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在中國挖過煤的美國總統,騙中國央企上億,回國當總統被痛罵
美國教授在中國待了10天,剛回國就這樣評價中國
中國優秀的飛行員,為錢和美女叛逃至美國,如今70歲想回國遭拒
中國獨有技術,美國派專家來中國學習6個月,結果沒學會氣回國了
中國學霸棄美國天價年薪,回國賺20億再回美國,不忘捐錢給中國
英國美女在中國旅居五年,回國後家人:你在中國究竟遭遇了什麼
一日本演員在中國爆火,回國卻遭開除國籍,如今女兒入中國國籍
20萬人逃難到中國,安排回國卻賴著不走,還教育後代:我們是中國人
美國培養300萬中國人才,他們回國美心痛,俄專家:美留不住他們
華人科學家在美遭擠兌,紛紛表示想回國,中國提供超美10倍待遇
他為30萬美元年薪放棄回國,為美國造出最強導彈,已瞄準中國!
中國獨有技術美國派專家來中國學習6個月, 結果沒學會氣回國了
美女在國外當了12年總統,說自己是中國人,還帶女兒回國祭祖
幫中國抗日的德國將軍,希特勒逼他回國,他稱寧死也不離開中國
來中國留學後回國直接當總統,這國最崇拜中國,自稱小中國
美國教授在中國六年,回國後直言:這裡太麻煩還是中國好
這位中國專家毅然回國,3年實現突破,遭美國公司刁難
他21歲離開祖國,在海外28年,回國後為何直接被授開國少將?
英國姑娘中國留學三年,回國後家人:你在中國究竟過的是什麼日子
美國姑娘在中國生活一年,回國後怒斥:美國媒體錯得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