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會練會學其形知其意;得其意才能催生其型

「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會練會學其形知其意;得其意才能催生其型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小小的偏差可能引發的就是非常巨大的錯誤。就好像兩條平行的鐵軌,只要其中一條出現了一點肉眼不太容易察覺的偏離後,那這原本兩條永遠無法觸碰在一起的平行鐵軌終會發生相交的一刻,這一刻所帶來的將意味著是災難。

同樣,如果這種小小的偏差出現在功夫的修行中,那對於習武者也能會造成身體上的災難。同樣的一個動作姿勢;或者一句拳法理念,但是對於其中內在理念的誤解就會出現「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的誤區。

在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上出現過一句「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其實是代表了太極拳習練者的聽勁靈敏使得其對於微小平衡的掌握與控制、自身協調性高度的體現。好似身體上只要多出了就算是一片羽毛或者一隻蠅蟲的微小重量都能及時敏銳的「聽」到並且同一時刻做出微小的平衡控制,使自身的重心永遠掌控在自己的身上,不為外物所動的一種功夫的境界。

但是有些人卻誤解為那是太極拳大師的內功修為達到了自然勃發的地步,所以當羽毛或者蠅蟲落到身上時都自然的被勃發出來的內勁震飛、震死。

還有太極拳中「四兩撥千斤」這句流行語。很多人誤解為是太極拳化解力量的方式和技巧很厲害,千斤巨力過來,只需要用四兩微小的力氣就可以撥開化去。

其實學過力學的朋友們都明白,正常情況下真正要做到只用四兩的力來改變千斤力量的運動軌跡幾乎是個玩笑。

那怎麼會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的呢?

首先,當對方的力出現在太極拳習練者身上時,習練者自身要放鬆,不能給對方的力製造出一個反作用的點或者平台。大家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力與力的相互抗衡出現時輸的一定是力弱的一方,但是當一方施加過來的力找不到可以作用的力點時那這股力就好似泥牛入海全無消息了。這時施力方會發生由於找不到力點而產生的失衡,那太極拳習練者就可以靠靈敏的聽勁抓住對方的這下身體失衡,運用或引、或化、或發的技巧輕鬆將對手重心完全破壞掉。故此才出現了體現用太極拳接對方力時的這股輕巧靈敏的「四兩撥千斤」說法。

再者形意拳中出現的「抱丹坐胯」,很多人都覺得要產生出抱住個什麼東西再坐下去的意境。於是就又人會在「實腹」上大作文章,非要把自己的小腹練的堅實僵硬為止。

其實從字面的意思來解釋「抱丹坐胯」並不難。丹,丹道。本是虛無實形的東西,但是又確實產生在大家討論的字典里,所以屬於虛虛實實的存在。「坐胯」,先要想到「坐」。那坐下去時首先要內縮自己的胯骨,不然人體就無法完成坐下這個動作。而後又強調了個「胯」字,那就是要求加大內縮胯骨的概念。

於是,「抱丹坐胯」就可以解釋為抱著個虛無的物體,然後加大內縮胯骨的動作呈現出坐空凳子的狀態。由於坐凳子是件放鬆舒服的事;而且抱著的又是個沒有重量的虛物。所以只需要放鬆自己的身體、肌肉。很快就能感覺到上半身的重量通過脊椎掉到了丹田、命門處,分布在了胯骨上,隨後這股重量通過胯骨落到了雙腳。所以一旦擺出「抱丹坐胯」這個動作,雙腳就會非常實在的紮根在地面上。

綜上所述,這些內家拳如太極、形意、八卦的修鍊一定要正確的理解老前輩留下的理念,不能想當然的從外型、字面上去解釋拳意,必須要用心去體會老前輩們打拳時的樣子和他們留下的拳理。正所謂看其形知其意;得其意才能催生其型。

中國的國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藝術。其中的奧妙不會浮淺的呈現在字裡行間的表面,而是深藏在其內涵之中,只有用心才能挖掘出來。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免費學習太極拳!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有人說練了7年太極拳了脖子和腰還是硬梆梆的!
《內功解秘-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松功腰功內功推手楊氏解密,李和生著!
武當築基內功——心法贈與有緣人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