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住院被父母拋棄後,他畫出了中國氣質的《大家庭》
張曉剛,春節住院被父母拋棄,生死線上走一遭後他畫出了轟動全國的《大家庭》
張曉剛《大家庭2號》
2017年7月22日,YT CREATIVE MEDIA雲圖與北京藝術地標CHAO舉辦的第一個ART DAY,推出了「大藝術家系列放映會及對談:張曉剛」,開啟YT與CHAO的跨界合作。
YT CREATIVE MEDIA作為《大藝術家》的出品方,特別邀請了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張曉剛、《三聯生活周刊》主編助理、資深文化主筆曾焱,一起開啟這場有深度、有思想的藝術對話。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藝文中國聯盟發起人翁菱也來到現場特別支持多年的好友。YT通過今日頭條、北京時間等平台同步直播了活動,獲得百萬用戶強勢圍觀。
曾焱對談張曉剛
YT特別帶來這次對話的精彩內容:
《大藝術家》播放現場
閱讀讓我選擇藝術家這個職業
在《大藝術家》中,張曉剛提到自己畢業後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後,下定決心自己還是要做一個藝術家。被問到原因,他說:「其實我對藝術家職業沒有概念,但畫著畫著就投入到裡面,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超越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是這個一直能支撐我對藝術持續的投入,所以我選擇成為一個藝術家。」
在上大學前,他甚至沒有讀過世界名著或者四大名著,在大學期間先讀完了這些。大學畢業以後他又能、並且開始讀藝術類的書籍、藝術家的傳記等等。他說覺得傳記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講是非常有效的,這讓他選擇走上藝術家的道路。
張曉剛在工作室。攝影:張悅,
雖然現在回頭看,比如梵高的自傳,發現那還是有文學化的成分,但那時候感覺到那才是藝術家的樣子,那才是藝術家的狀態。而回到現實中,其實可能那樣的日子會很窮。他說:「但沒關係,起碼是我自己想要的那種感覺。其實藝術不是因為有那些美好的未來在等著你,但它激活了、激勵了你去選擇他,而不是為了所謂的美好的未來。」
悲苦讓美好的未來更有意義
「那個時候我看了一本書,叫《天才的悲劇》。那本書從裡面選擇10位從文藝復興以來的天才代表,他們的生活是悲苦的,反而是這種悲苦,但激發了我想做藝術家的那種想法。現在回頭看,雖然書不一定很有意思了,但這種悲苦的力量有時候讓美好的未來更有意義。」張曉剛在說起選擇藝術家可能意味著選擇悲苦這件事情的時候說:
「80年代如果一個人喜歡現代藝術,意味著你將成為邊緣,但因為這些經驗和故事,讓你更有力量去體驗和感受悲苦。」
張曉剛在作品前。攝影:張悅
自由和藝術:「藝術家不是服務員」
曾焱也提到,這些選擇是一個人、一個藝術家自由的選擇,但不知道現在張曉剛如何看待自由。
張曉剛說,從藝術家的角度,自由肯定是必須的,應該是一個起碼的前提。如果離開這一點去談藝術,是很空虛的。其實他們經歷了很長的一個藝術是服務工具的階段,藝術家不是藝術家,而是「服務員」。但從他們這一代開始,有一個很大的覺醒,藝術家是一個自由人,首先靈魂上就是自由的,否則很難想像如何去做藝術。
曾焱在對談現場
但自由的概念不應該是政治的概念,是一個創造的概念。如果你沒有一個自由的意識和心態,你很難談創造。如果你一切的東西都是預定的、設立好的,你不可能有任何的創意性。
曾焱又說到:「但談起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在藝術家年輕的時候,那個時候沒有接觸到一個秩序。沒有畫廊、沒有美術館對你的要求和束縛,尤其是沒有藝術市場。但在90年代中期開始,你的名聲越來越大,可能這個體系對你的定位是非常固定的、非常高的。那這是不是對你來說是一個束縛呢?」
張曉剛《血緣-大家庭:同志》
張曉剛說:「實際上我心目中,也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大藝術家,我認為自己還離那個位置有一定的距離,還要繼續努力。如果自己把自己定義成一個「大藝術家」,你的人生也到頭了,你活著就沒有意義了。對於市場來說,這不是一個我很了解的領域。
「後來我發現,既然我弄不懂,我就不要弄懂了,有人喜歡你的作品花重金來買,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我都是接受的,但我覺得不用太在意。如果說你還相信自己,還有藝術的改革,還要再往前走,那就不用太在意,我的方式大概就是視而不見,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張曉剛在對談現場
為什麼我喜歡畫畫,為什麼我堅持畫畫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藝文中國聯盟發起人翁菱在張曉剛和曾焱的對話後也有感而發,回憶她當年在中國當代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還不成熟時見到張曉剛的樣子是一個「非常神經質的,但手上又有功夫的藝術家。」但她也代表現場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
「張曉剛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例。他一直很堅定地像一個藝術回憶錄的表現的藝術去表現人生,一直都選擇的很堅定。所以我想你談一談這個時代,所謂的科技統御、引領人類或者世界的變遷的時代,你在怎麼樣堅定地定位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家?」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藝文中國聯盟發起人翁菱
張曉剛回答說:「我的確比較懶,懶得變化,但我又很好奇,對這個世界好奇。一走出去,我就想去了解很多不同的事情,但一回到我的工作室,我又回到自己的環境里。我其實一直還是最喜歡我的繪畫, 」
「我是一個懶惰的人,懶惰的人有一個特點,逮住一個方便用的東西就一直用到死,不喜歡換。但我心裡,又比較好奇,總是想去了解各種各樣的東西。但一回到畫室,懶惰的心又上來了。」
張曉剛工作室。攝影:張悅
「因為現在藝術的方式越來越多,繪畫在今天可能是一個不合時宜的手法了。我可能習慣在這個過程中去體驗,我喜歡一筆一筆地去感受,和身體發生關係。我也做過一些其他材料的一些藝術品,總覺得是幫別人打工的感覺。
「另外,我覺得繪畫是一個寫長篇小說的感覺,它不是一種觀點很犀利的文章,它是需要你去慢慢讀的,它的特點不是你能馬上被激發出什麼思想,他要你讀的過程中去跟它一起去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可能你會感受到一些東西,也可能在體驗的過程中發現你自己。我不會寫犀利的文章,我也不能在2分鐘內說出一個精彩的觀點,但我會在慢慢聊天的過程中把一個道理表達出來。既然我是這樣的人,那我覺得我還是畫畫。」
張曉剛《大家庭2號》
在最後,張曉剛也回答了年輕觀眾的提問。現場觀眾給YT留言說:「第一次近距離了解到一位活躍在當代的藝術家,視頻和對談都很走心。雖然整個活動時間不是特長,但藝術家和對談者談得蠻有深度的,和學校里的講座很不同,比較適合喜歡藝術和對當代藝術有些了解的愛好者。」
還有觀眾關於張曉剛說:「人們總是用一連串形容詞試圖概括張曉剛的藝術——敏感、抒情、憂鬱、壓抑、顧影自憐、血緣線、神秘、極簡主義……傾倒於這種復義性的人,為此專門發明了一個名詞——「中國氣質」,唯恐每次提到張曉剛時,落掉上面提到過的某一個定語。也是這些定語讓張曉剛成為了當今劃時代最具「畫意」的藝術家。而我最關心的還是他藝術作品裡包含的意義。《大家庭》不僅僅是他的家庭的一種小表現,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所處生活時代下的一種思考。看到他的作品,讓作為一個小輩的我們忍不住去了解父輩們的歷史故事,以及確定對當下的自我尋找。」
關於大藝術家
《大藝術家》——時代的旁觀者。
世界級藝術大師傳記紀錄片——《大藝術家》第一季,由YT CREATIVE MEDIA雲圖與小米科技聯合出品,YT新媒體創意製作,小米NOTE2雙曲面支持實現。
10位世界級藝術大師:張曉剛、喻紅、丁乙、王廣義、Sean Scully、周春芽、楊福東、隋建國、羅中立、Michael Craig-Martin向1000萬年輕觀眾敞開心扉,講述他們的青春故事與人生轉折。
《大藝術家》第二季預計將於2017年11月左右與觀眾見面,十個關於東方的美學探索之旅,即將啟程!
關於CHAO ART DAY
藝術不只是白盒子中的藝術,每一個打破既有概念以及傳統邊界的創造體都閃耀光芒。藝術存在於每一個獨立思考與創造的個體與形式之中:從當代藝術、電影、戲劇、舞蹈到搖滾樂、紋身、街頭塗鴉、獨立設計、手工製作……CHAO希望以每月一次的藝術節形式去發掘與再現埋沒在日常觀念中的藝術之美;通過跨界與多元的藝術活動,打造一個開放性的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平台,為您帶來獨特的、探索與體驗的創造之旅。
(文章根據現場內容整理,具體內容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有調整)
YT大藝術家


※時尚圈的新標誌:殺人狂「珊瑚蛇」馬上要佔領你的衣櫥
※最值得銘記的藝術箴言,2017科技生活國際領袖峰會
※阿迦汗三世的「坐騎」:第四代勞斯萊斯幻影
※張曉剛×曾焱:悲苦讓美好的未來更有意義
TAG:YT藝術雲圖 |
※出生被遺棄醫院門口,唱歌出名後父母來相認,被一口回絕
※男子出國前將狗狗託付給父母,父母一臉嫌棄,回國後目瞪口呆!
※中國的「開襠褲」走出了國門,讓我們來看看為何國外父母青睞它?
※她出身書香門第卻錯進娛樂圈,被陸毅的父母嫌棄年紀大,如今成為三家公司女老闆
※《母狼》,寫給中國所有父母!
※寫給青春期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
※中國留學生遭情敵毆死,父母首曝出背後真相
※女子和丈夫吵架後回娘家被拒門外,父母:別壞了我們運氣
※春節回家:一味偏方中藥,給父母的腰間盤突出帶去希望
※中國的父母,大都有毛病
※父母留孩子獨自一人在家,回家後發生的一切讓父母后悔不已
※他是《父母愛情》中的老丁,新電影即將上映,沒想到和她竟是戰友
※《父母在家就在》
※外國父母曬出的熊孩子語錄,我已笑出腹肌
※娛樂圈中被父母出賣的4大女星,除了張韶涵外,竟然還有她!
※北大才女的一首詩,驚呆無數中國父母
※快改改:這3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遲早會「背棄父母」離家出走
※和女友回家見岳父母,他們提出的要求,讓我飯後和女友結束戀情
※一女嬰出生後,被父母扔到荒野,三天未死,長大後成禍國殃民妖女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