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光耀眼中的「奇葩」印度

李光耀眼中的「奇葩」印度



如坐觀君在第一條圖文消息中最後所言,這篇文章是再次編輯推送。供參考。








作者:李光耀


摘自:《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2013年版

中信出版社







印度會崛起為一個大國嗎?如果會,什麼時候?




早在1959年和1962年,尼赫魯還在位時,我就訪問了印度。當時我認為印度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繁榮的社會及一個大國。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認為印度會變成一個軍事大國,但經濟不會繁榮,因為印度的官僚體制令人窒息。






印度的民主治理體制給其長遠發展前景帶來了哪些限制?




印度曾經大搞國家計劃經濟,國家控制範圍太廣,致使官僚體制固化、腐敗猖獗,以至於浪費了數十年的發展機遇。如果印度實行分權制度,就會使更多的中心城市(比如班加羅爾和孟買)實現更大的發展和繁榮……種姓制度素來與英才管理體制格格不入。印度的偉大之處還沒有充分體現,它的潛力尚未被充分開發和利用。



印度的憲法體制和政治體制存在諸多限制因素,導致印度無法實現高速發展……無論政治領導層希望做什麼,必須在中央層面經過一套紛繁複雜的程序,甚至還需要在各邦經歷更複雜的審批……印度的發展速度是由其憲法、種族結構、選舉模式以及由此產生的聯合政府決定的,而這些因素都會加大決策難度。




但這種狀況是其憲法體制的一部分,印度人民現在已經接受,在其思想中已經根深蒂固。圍繞各邦邊界、語言隸屬、種姓配額出現的推諉現象永遠也不會消除,所有這些因素都不利於印度實行充滿活力的英才管理體制,妨礙其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




印度的政治領導人是有改革決心的,但印度的官僚體制運作遲緩且抗拒變革,猖獗的腐敗與地方上的爭鬥也不利於改革。此外,民粹主義的民主體制導致執政黨出現常態化的更迭,從而弱化了印度政策的連貫性……印度基礎設施薄弱、企業面臨的行政管理障礙大,財政赤字嚴重,尤其是各邦政府的財政赤字更嚴重,這些因素都不利於印度進行投資和創造就業。



如果印度所有的部長和高級官員都能像印孚瑟斯技術有限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和前首席執行官納拉亞納·穆爾蒂那樣勤勉、剛毅、有擔當、具有前瞻性,那麼印度就會成為世界上增長速度較快的國家之一,只需一代人的時間就會躋身第一世界。然而,穆爾蒂也許意識到了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改變印度的管理體制,都無法使印度像印孚瑟斯那樣高效。






印度的文化給其長遠發展前景帶來了哪些限制?



印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在英國殖民統治開始之前,印度這片土地上原本有32個小國,這些小國恰巧都位於英國人修建的鐵路的沿線地區。後來英國人來了,就把這些小國聯合起來,建立了殖民統治,把眾多小王國納入其統治之下。英國的殖民統治依賴的是1000名英國人和數萬名印度人,這些印度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養成了英國人的行為方式。




如果一個社會不重視培養優秀人才,使其獲得最好的發展,我是不贊成的;如果一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你的出身就決定了你在這個等級制度中的地位,我也是不贊成的。而這兩點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印度文明是古老的文明。尼赫魯與甘地原本都有機會像我服務新加坡一樣服務印度,但他們無法消除印度的種姓制度,無法擺脫印度根深蒂固的舊習。




看看印度與中國的建築業,你就知道做事效率高低的區別了,印度只是討論來討論去,到頭來卻做不成事……部分原因可能在於印度是一個多元化色彩非常明顯的國家:它不是一個國家,而是由英國殖民統治開始之前的32個國家構成的,印度方言多達330種……在中國,90%的人口是漢族,大家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雖然口音不同,但寫出來卻是一樣的。如果你站在德里用英語演講,那麼在印度的12億人口中也許只有2億人能聽懂你的話;如果你說印地語,也許只有2.5億人能聽懂;如果你說泰米爾語,只有8000萬人能聽懂。因此,中印兩國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比較這兩個國家,我們就像在比較橘子與蘋果……請不要誤解我。印度的上層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上層都是一樣的。在印度的婆羅門,也就是僧侶階級的後代,與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上層一樣聰明、充滿智慧,但他們也面臨著同樣的障礙。而且在他們的種姓制度中,如果你是婆羅門,而你同一個非婆羅門結了婚,那麼你在這個制度中的地位就會下降,你就被排擠出了婆羅門。




一般來講,印度的公務員會把自己視為管理者,而不是服務者,他們還沒有認同獲得利潤、變得富有並不是罪惡的事。他們對印度的商業界幾乎沒有信任。印度商人無權享有國家福利,外國商人更不用提。






當前,印度經濟有哪些優勢?




印度的私營部門比中國的私營部門發展水平高……與中國公司相比,印度的公司治理模式國際化水平高、資本回報率高,而且印度資本市場較透明,運作狀況良好。




與中國相比,印度擁有比較強大的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印度的制度比較強,尤其是法律制度較為完善,有利於為知識產權的形成與保護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




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齡是26歲,而中國人口的平均年齡是33歲,並且印度的人口增速也快於中國的人口增速,這就使印度享有更大的人口紅利,但印度必須為其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否則人口因素非但不能帶來機遇,還會變成負擔。






長遠來看,印度經濟面臨哪些挑戰?其長遠發展前景如何?




 如果印度人無法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就會喪失發展機遇……印度必須建設高速公路、引進高鐵,並修建更大、更好的機場,還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要成為發達國家,印度必須像中國那樣,將其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




英迪拉·甘地的兒子去世之後,我對她說:「抓住這個機會,開放印度,改變印度的政策。看看海外的印度人,看看他們在英國、在新加坡、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成功。是你們的政策和官僚體制限制了他們,束縛了他們。」她告訴我:「我做不了。事情就是這樣。印度就是這樣。」我覺得在推行改革方面,除了她,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了,她有宣布緊急狀態的魄力。既然你有魄力做這件事情,你就應該有魄力改變體制,讓印度企業擺脫束縛。因此,聽完她的一番話之後,我就認定印度將發展得很慢。也就是在那時,我看到中國正在崛起……因此我知道這場競賽不會是一場勢均力敵的競賽,我收回之前對印度的樂觀判斷。




印度的規章制度錯綜複雜,官僚主義極其嚴重,令人感覺如墜霧中,看不到出路何在。




印度可能需要花三五年的時間改善基礎設施,否則印度就會在全球經濟洗牌中輸掉。




印度必須效仿中國高效的辦事方式。中國以高效的方式建立了覆蓋面廣的通信基礎設施與交通基礎設施、電廠以及水廠,並實施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其製造業吸引了巨額的外國直接投資,創造了較多的就業機會,經濟增長效率較高。印度輝煌的增長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服務產業,而這個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有限。




如果印度的基礎設施得到完善,投資將隨之而來,印度很快會趕上來。印度需要的是一個更加自由的體制,這會吸引更多的外國企業。這樣,印度市場就能達到國際企業的競爭水平。




印度不同的城市之間缺乏快速連通性……一旦印度的公路、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到位並削減繁文縟節,它不僅能在信息技術產業創造就業機會,還能在製造業和其他一切產業全面促進就業。工作機會越來越多,整個國家將煥然一新。




要創造就業機會,改革的重點必須放在製造業上。這需要印度改變勞動法,允許僱主在不需要那麼多僱員時裁員,同時需要精簡法律程序,降低財政赤字,消除官僚作風,最重要的是完善基礎設施。


 


印度不能僅僅憑藉服務業就成長為一個經濟大國。自工業革命以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成為工業強國之前就變成了經濟大國。




中印兩國都飽受腐敗問題的困擾,但印度官僚主義的繁文縟節比中國更嚴重,對效率的削弱性更強。




印度首先需要削減繁文縟節,其次需要為私營部門的增長提供更大的動力,再次需要解決基礎設施落後帶來的挑戰,最後需要實現外國直接投資規則的自由化。




目前,雖然印度開始了自由化進程、國有企業私有化,卻不允許僱主解僱員工。這樣一來,企業如何實現盈利?如何擴大生產規模?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如何改變用人標準?




印度受教育人口的比例較低,長遠來看,這是一個弱勢。印度頂級人才緊缺,大批的工程師和大學畢業生並不具備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所需要的技能,因此仍然找不到工作……印度的同代人中,需要超過一半的人完成小學教育,否則印度就會遭受嚴重損失。







印度領導人從尼赫魯和他那一代人開始就一直痴迷於蘇聯快速的增長和工業化。當然,這也是那個時代的英國經濟學家所推崇的模式,即資本積累率高、密集上馬大型項目、大力發展鋼鐵事業、製造農業機械。做了這些之後,你就能發展……他們相信這些……當辛格在1991和1992年開始搞改革時,印度已經喪失了40年的發展機遇。要知道,辛格本人也曾是一位計劃經濟的擁護者。現在,印度面臨著打破一切壟斷的問題,而印度的工會是大型國有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希望企業私有化的,因為如果你要高效率地經營這些企業,必須裁掉2/3或1/2的工人。




印度的歷史使其對外國投資持懷疑態度,在發展經濟的問題上偏向採取內向型政策,注重依賴國內要素。但在一個各國相互依存、技術發展迅猛的世界上,一味依靠自身力量是行不通的……印度的歷史給其帶來的第二個遺產就是過於注重公平分配……在早期發展階段,要把發展成果分配出去,就會降低資本積累,而資本積累是實現進一步增長所必需的。財富來自企業家精神,而企業家精神就意味著敢於冒險……要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環境,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把蛋糕做大。過於注重收入均等化不利於激勵那些有才華的、勤勉的人力爭上遊,不利於激勵他們努力提升競爭力。




印度選民缺乏經濟方面的教育,這就使得印度領導人易於推行民粹主義的經濟政策,進而擾亂了印度的自由化進程。國家利益常常讓位於某些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很多急需的改革因利益集團的反對而陷入停滯。民粹主義的氛圍下尤其盛行特殊利益。在過去20年間,印度實行了多種政策以提供價格低廉的食品、免費的電力以及補貼貸款……它們給整個經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福利與民粹主義的區別逐漸模糊。




新加坡有三所印度人的學校,他們還要開更多,被我拒絕了。你要麼上新加坡學校,要麼回印度,因為即便他們(印度人)留下來成為新加坡的永久居民並服務新加坡,他們也不樂於融入新加坡,原因就在於他們接受的教育都是以印度文化為導向的……這些學校的教材都是以印度為導向的,學的知識都是印度式的,培養的情操以及其他一切都是印度式的。這就是問題所在。




剛剛獨立之際,印度有很多一流的大學。如今,除了屈指可數的幾所頂尖大學(比如印度理工學院和印度管理學院)依然能在世界頂級大學排行榜上佔據一席之地,其他學校都無法維持高水準。在政治壓力下,印度大學根據學生的種姓或學生與議會成員的關係確定錄取配額。






在今後10年中,印度經濟前景與中國相比如何?




不能把印度和中國相提並論,它們是不同的國家。這是否意味著印度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呢?不!印度的角色比東南亞國家聯盟所有成員國的集體角色還重要!




中印兩國的制度不具有可比性……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印度的3.5倍。印度的增長率是中國的2/3。但印度是個大國,在印度洋地區是一股起到平衡作用的力量。




印度的經濟總量能增長到中國的60%~70%……根據目前的預測,其規模不會更大了。但即便經濟總量只有中國的60%~70%,印度的人口總數到2050年將超過中國人口總數,加在一起也是相當可觀了,而且印度社會頂層有一些非常有能力的人才。




然而,為什麼中國的和平崛起會引發其他國家的擔憂,而印度的發展則不會呢?是因為印度是一個存在多種政治力量的西方式民主國家、形成了一個內部相互制衡的體系嗎?很有可能是這樣,尤其是印度政府往往是由一二十個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印度有能力以更好的方式在其國境之外更遠的地方投射軍事力量,但其他國家並不擔心印度有侵略意圖……當前,印度並不像中國那樣對國際秩序構成挑戰,而且在其基礎設施達到一流國家的標準以及進一步推進經濟自由化之前也不會構成這樣的挑戰。其實,美國、歐盟與日本之所以會支持印度,是因為它們想要一個更加平衡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印度能與中國分庭抗禮……如果印度遙遙領先於中國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到時美國和歐洲會支持中國嗎?我對此表示懷疑。美歐對中國的發展依然有恐懼症,僅僅是對某些政治事件的記憶就加強了它們這種恐懼。




中國的注意力集中在美國身上,只是希望與印度保持距離。




我不確定印度是否想從中國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的消費需求中分得一杯羹,因為印度害怕同中國競爭。中國曾向印度提出一個自由貿易協定,但印度沒有答應,因為如果印度同意了,中國商品就會進入印度,同印度本國商品競爭。




只要存在自由市場的討價還價,印度就必須學會出價比中國更高。中印兩國不會打響戰爭。中國有冒險精神,比如,中國到了尼日,中國願意拿自己的錢和勞動力冒險,依然認為這樣做是有價值的。中國到了安哥拉和蘇丹,中國還想同伊朗合作,中國正在和中亞的共和國交朋友。中國想要一個從哈薩克到中國的數千公里長的輸油管線,而且樂於修建這樣一條管線。這就是自由市場的競爭。我認為這並不是說「如果你同意把東西賣給印度,我就會打敗你」,而是「無論印度賣給你什麼,我會提供給你更多」。中國將根據規則出牌,而且堅信勝券在握。







印度的民主模式對亞洲其他國家的意義有多大?




如果印度比中國取得的成就更大,那麼意義就很大了,但實際並非如此。




導致經濟狀況較差的政治體制終將被拋棄,取而代之的將是有助於提高效率的政治體制。


 


民主不應該被用作惰性的擋箭牌。實行威權主義的政府把經濟搞得一塌糊塗的例子很多,民主國家經濟發展成就斐然的例子也很多。無論一個國家是搞民主治理還是搞威權統治,真正的問題在於該國的政治體制能否在促進經濟增長、為所有人創造就業的政策上達成共識,能否確保得到基本完整的、一以貫之的落實。




雖然在早期發展階段,中國較為迅速地推行改革,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但長遠來看,印度可能憑藉民主與法治體制佔有優勢。




如果中國的政治架構不進行調整以適應高增長率引發的社會變化,那麼印度就會佔據優勢,因為從長遠來看,印度的政治體制更加靈活。






在亞洲,印度會成為中國的戰略性對抗力量嗎?




我希望印度儘早崛起為世界政治中的一個經濟大國,其中也有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如果印度無法崛起,那麼亞洲將會湮沒。




 「李光耀強調了印度在這個地區存在的必要性,這種存在可以以多邊安全機制的形式出現,也可以提出亞洲版的門羅主義,以阻止亞洲地區可能出現的侵略行為。他說選擇印度作為中國的對抗性力量比較理想,因為印度的外交政策一直建立在平等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強權關係上。他為印度設想的角色是亞洲的『守衛者』,他敦促印度更加積極地關注東南亞小國的安全、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大國撤走之後,桑納達·K·達特瑞對李光耀在東南亞問題上的觀點做出的評價。)




韓國太小,越南太小,東南亞太分散,你需要另外一個大國維持平衡。




誰是對抗性力量?日本不是……日本和美國加在一起會在經濟和軍事方面同中國抗衡,但由於美國在一兩百年後主導亞洲的能力可能降低,那麼在亞洲國家中誰又能同中國抗衡呢?印度正是最佳選擇。




印度軍隊(尤其是海軍)成功實現了現代化,有能力維護自身安全。雖然中國在緬甸和巴基斯坦各建一個港口,但印度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導印度洋地區。




從地理角度上看,印度不適合太平洋地區。但美國和中國的角力場將是太平洋及印度洋,中國已經將其海軍力量轉移至印度洋,以保護其來自海灣地區的石油供給和來自非洲的大宗商品。在印度洋上,印度是重要力量之一,如果印度站在美國一邊,美國將具備很大優勢。因此中國必須加以應對,在緬甸和巴基斯坦修建港口。


 


在東南亞地區,印度並沒有產生很大的經濟影響或地緣政治影響,因為這個地區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國身上,中國是東南亞地區投射權力最多的國家。





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我


共同學習







還想了解我?點「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井觀天 的精彩文章:

45張珍貴照片回看人類首次登月
經營大西南:構築「三點一面」的印度洋戰略
從喜馬拉雅山上看中印關係
極簡唐朝史(爆笑收藏版)(上)

TAG:坐井觀天 |

您可能感興趣

明星那些辣眼睛的造型:蔡依林奇葩、鄭秀文雷人、袁姍姍丑爆了!
劉德華奇葩的做法被大量曝光
《奇葩朵朵》曝最新特輯 張若昀馬思純李現歡樂詮釋「奇葩的誕生」
寧靜光頭,甄子丹光頭,劉德華光頭,都輸給了徐錦江的奇葩大光頭
星光大賞的奇葩獎項,林更新榮獲公雞,胡一天的簡直亮瞎眼!
王寶強睡姿銷魂 圖揭明星奇葩睡相
娛樂圈女明星的奇葩造型,楊冪可愛,范冰冰狂野,袁姍姍最奇葩
辣眼睛的奇葩穿搭 蔡依林袁姍姍呂佳容吳莫愁
觀賞石中一朵艷麗的奇葩
明星都養什麼寵物!趙麗穎的可愛,李冰冰的奇葩,王源最新奇!
中國古代帝王的奇葩「七最」,你從未聽說過的「帝王傳奇」
明星以前的樣子太奇葩,昆凌辣眼睛,楊穎和陳偉霆更是一言難盡
娛樂圈5大明星的奇葩「綽號」大曝光!楊洋胡歌的太搞笑了!
明星搞怪睡姿曝光,劉亦菲奇葩,楊冪優雅,最後一位最雷人!
開扒女明星的行李箱,劉亦菲的老古董,劉詩詩的很奇葩
明朝的奇葩皇帝之——朱元璋
明星們的奇葩代言?全智賢村土,楊冪太魔性,最辣眼睛的是他
紅毯奇葩照造型多!劉曉慶與陳志朋辣眼睛,張馨予簡直就是仙女
那些奇葩的清朝皇帝
《奇葩朵朵》曝特輯 張若昀馬思純詮釋奇葩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