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老中醫從醫50多年,總結出了一套蒲丹飲治痤瘡的珍貴經驗!

老中醫從醫50多年,總結出了一套蒲丹飲治痤瘡的珍貴經驗!

老中醫從醫50多年,總結出了一套蒲丹飲治痤瘡的珍貴經驗!

友情提示: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下載 「中醫智庫」 App,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編者按:楊牧祥為河北醫科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全國第二、三、四、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河北省首屆十二大名中醫之一。他從醫50餘年,臨證經驗豐富,辨證用藥獨特。

老中醫從醫50多年,總結出了一套蒲丹飲治痤瘡的珍貴經驗!

病因病機

現代醫學認為,痤瘡是由於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引發炎症反應導致的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通常好發於面部、頸部、胸背部以及肩膀、上臂等部位,臨床以炎性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等為主要表現,所有年齡段的人均可發病,但多見於青春期男女。中醫將本病稱為「肺風粉刺」,古代文獻中又有「皶」、「面皰」、「酒皶」、「粉刺」、「麵粉渣」、「酒刺」、「粉化瘡」、「粉疵」等眾多病名。

關於本病的病因病機,最早記載於《素問·生氣通天論篇》:「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楊牧祥老師認為,痤瘡多發於頭面部及胸背部,頭面部為諸陽之匯,背為陽,督脈循行之處,陽氣匯聚,因此痤瘡多因陽熱偏勝所致。從本病所涉及的臟腑病位來看,肺主皮毛,肺經鬱熱,復感風邪,則發痤瘡;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傳導失司,影響肺氣宣肅,易生痤瘡;《素問·至真要大論》謂之「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屬火,火熱炎上,心火上炎頭面,可發痤瘡;若過食肥甘,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常,內生痰濕,濕郁化熱,濕熱火毒內生,或濕熱痰瘀凝滯可致痤瘡;情志失調,肝鬱氣滯,氣鬱化火上犯顏面,可發痤瘡。由此可見,痤瘡雖在顏面,但其發病與肺、心、肝、脾、胃、大腸等臟腑均有密切關係。

楊牧祥老師結合多年臨床觀察認為,本病常見病因主要為以下幾方面:一是外感風熱濕邪,風熱熏蒸,濕熱郁久,郁於肌膚髮病。二是飲酒過度或過食辛辣之品,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內生濕熱而發為痤瘡。三是情志失調,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氣鬱化火而致本病。楊牧祥老師將其病機概括為「風、熱、濕、瘀」四個方面,認為濕熱內蘊,風邪外襲,血熱瘀滯是本病的基本病機。從臨床來看,本病患者多由過食辛辣肥甘,內生濕熱,復感風熱外邪,血熱郁滯,瘀阻脈絡而發病。

遣方用藥

老中醫從醫50多年,總結出了一套蒲丹飲治痤瘡的珍貴經驗!

楊牧祥老師根據上述對痤瘡病因病機的認識,以清熱祛濕,消毒散結,疏風活血為主要治法,自擬「蒲丹飲」效方,經臨床驗證,療效顯著。該方由荊芥10克(後下),防風10克,蒲公英1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苦參15克,土茯苓15克,白鮮皮15克等葯組成。方中荊芥、

防風,均有辛散作用可祛風解表,荊芥歸肺、肝經又可透疹消瘡,《神農本草經》曰:「主寒熱,鼠瘺,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弊。」防風歸肝、脾經,治療風疹瘙癢;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歸肝胃經,則可清肝經鬱熱和脾胃濕熱;丹皮、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苦參、土茯苓、白鮮皮清熱解毒利濕。諸葯配伍,共奏清熱祛濕,消毒散結,疏風活血等功效。

楊牧祥老師注重辨證論治,根據患者不同癥狀及舌脈變化,見微知著,究其病因,隨症加減方葯。對於伴有患處瘙癢,風邪較重者,酌加蟬蛻10克,白蒺藜15克,地膚子15克,以疏風止癢;患處紅腫疼痛,熱毒較甚者,酌加紫花地丁15克,連翹15克,以清熱解毒;患處伴有炎性滲出,濕邪較重者,酌加蒼朮10克,黃柏10克,以清熱燥濕;痤瘡逐漸消褪,留有痘痕,酌加白芷10克,僵蠶10克,白蒺藜10克,消除痘痕。對於本病重症,尤其形成結節囊腫,高出皮膚,久治不愈者,重用夏枯草30克,配伍連翹15克,浙貝母15克,取其清散鬱火,解毒散結之功效以消除痤瘡的增生、結節、囊腫等病理表現。

楊牧祥老師注重對於病位的辨證,肺主皮毛,痤瘡其病位主要在肺,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對於大便辨證尤為重視,大腸傳導失司,易致肺氣宣降失常,宿便不通,濁氣內蘊,亦可上延誘發痤瘡,因此對於大便秘結者,酌加火麻仁15克、郁李仁15克潤腸通便,通降腑氣。肺主皮毛,與大腸相表裡,腸腑通降,有利於肺氣宣肅,清利濕熱毒瘀,清除痤瘡。

病案舉隅

李某,女,18歲。2009年5月24日初診。患痤瘡2年余,顏面額部散見紅色丘疹,時伴輕度癢痛,大便秘結,3日1次,舌尖紅,苔薄黃,脈弦滑。

中醫診斷:粉刺,證屬風邪外襲,濕熱瘀阻。西醫診斷:痤瘡。

治法:疏風活血,清熱祛濕。

方葯:自擬蒲丹飲加味。荊芥10克(後下),防風1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苦參15克,土茯苓15克,白鮮皮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桑葉15克,野菊花10克,蟬蛻6克,火麻仁15克,郁李仁15克。共14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飯後2小時溫服。囑其保持心情舒暢,忌食油膩辛辣之品。

6月7日二診:葯後便秘明顯好轉,前額部仍有紅色丘疹,癢痛不甚,舌尖略紅,苔薄黃,脈弦滑。繼服上方14劑,煎服法同前。

6月21日三診:葯後前額丘疹減少,無明顯癢痛感,但遺留痘痕,大便已通,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滑。上方減去火麻仁、郁李仁,加白芷10克,僵蠶10克,白蒺藜15克,繼服14劑。

7月5日四診:葯後前額丘疹明顯減少,仍有少量痘痕未褪,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處方: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夏枯草1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當歸15克,苦參15克,土茯苓15克,白鮮皮15克,生桑白皮15克,桑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10克,生地黃15克。繼服14劑。

7月19日五診:葯後顏面丘疹基本消失,無明顯痘痕,大便通暢,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停葯,口服排毒養顏膠囊善後。囑調節情志,起居有常,忌食辛辣油膩。

老中醫從醫50多年,總結出了一套蒲丹飲治痤瘡的珍貴經驗!

按:患者素蘊濕熱,春季多風,風熱之邪外襲,郁於肌膚而發,故見痤瘡;風屬陽邪,易襲陽位,故多見於顏面;風熱外襲,肺失宣肅,腸腑不通,因此大便秘結;舌尖紅,苔薄黃,脈弦滑,均為風邪外襲,濕熱瘀阻之象。故以蒲丹飲疏風活血,清熱祛濕,酌加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白花蛇舌草,增強清熱解毒功效;酌加桑葉、野菊花、蟬蛻,疏散上焦風熱;酌加火麻仁、郁李仁,清解下焦熱結。三診大便已通,故減火麻仁、郁李仁;由於顏面遺留痘痕,酌加白芷、生桑白皮、白蒺藜,以褪痘痕。四診風、熱、濕、瘀均明顯減退,故減荊芥、防風、蟬蛻等葯。

蒲丹飲效方是針對皮膚病常見的「濕、熱、毒、瘀」病機而設,對於皮膚病的瘙癢、結節、丘疹、增生等癥狀具有顯著效果,該方加減臨床可用於痤瘡、濕疹、神經性皮炎、過敏性皮炎等多種皮膚病症。由於此類患者多為濕熱體質,多由濕熱而致,故平素注意調節情志,忌食辛辣油膩之物,防止濕熱蘊結,病情複發。

老中醫從醫50多年,總結出了一套蒲丹飲治痤瘡的珍貴經驗!

參與方式:關注本賬號,右上角點擊私信,回復「義診」即可參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中醫:骨折術後便不通,益氣活血建奇功
丙申年運用黃連茯苓湯治療皮膚病
中醫不是慢郎中,2付中藥治好強烈眩暈嘔吐案!
難以癒合的傷痛-漿細胞性乳腺炎
淺析中藥十大主帥之一:附子

TAG:神黃中醫智庫 |

您可能感興趣

川貝米湯飲治百日咳
地膚子紅糖飲治蕁麻疹,一般服藥1 3劑可愈
花甲范翁咳悶閉,胸痹少陽痰飲治
小量歸一飲治療口乾、蛋白尿案
絲瓜花蜂蜜飲治咳嗽方!
葉天士「外飲治脾 內飲治腎」
達原飲治療小兒發熱案
五蜜米醋飲治療高血壓特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