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轉眼又到汛期,600多年前的明朝鄉間,一座石橋是怎樣抵禦洪水的?它為什麼可以完好保留到現在?

1998年夏,我陪新婚妻子羅珊到四川省瀘縣福集鎮短暫出差。平時相當安靜的小鎮此時顯得有些喧鬧,到處是大興土木的建設場景。原來,縣政府駐地由小市遷到了該鎮。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到鎮北的大田鄉沿著蜿蜒曲折的九曲河閑逛,不經意間與一座精巧的小石橋相遇了,這就是1996年剛獲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龍腦橋。

該橋的體量並不大,甚至並不起眼,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簡潔大方,有著官帽椅等明式傢具一樣洗鍊的「大明風度」。我的老家隆昌與該縣相鄰,在普光、石燕橋等地都見過這樣的石板橋。因河面不寬,石橋大多很短,窄窄的橋面也沒有護欄。1980年前後,我在普光小學念書,一到漲水季節河水漫過橋面,小孩子們怕被沖走,就不敢過河了,得繞路或直接返家。這種記憶尤其深刻,至今也時常夢見小河漲水大家挽起褲腿過河的緊張場景。稍不同的是,龍腦橋的石雕真是精美。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九曲河薄霧中的龍腦橋

不過,這橋還真不簡單,約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而此地建龍橋也真有些歷史,主要出現在宋、明、清三朝,而龍腦橋是現存141座龍橋中最早且保存最為完整者。1778年,乾隆帝曾下旨:「欽命永寧道瀘州城北九曲河龍腦橋予以保護。」瀘縣地處西南地區的川南,就石刻而言,真還不是某些研究者認為的沉寂藝術荒地。畢竟,附近不少地區的石雕藝術歷史相當厚重,如漢代的雅安高頤闕、唐代的樂山大佛與榮縣大佛、唐宋時期的安岳石刻、南宋的大足石刻與瀘州宋墓雕塑等。在石雕相對冷寂的明清時期,此時更多是偏工藝美術的牙雕、玉雕和木雕,加之龍燈等民間文化圖騰一直存在,因此出現以龍橋為代表的民間石雕也理所當然。但是,並不能因為龍及龍腦橋的某些宮廷藝術特徵,就附會出元代是龍已潛隱而雄鷹高飛的時代,當漢政權的大明建立才是龍圖騰的王者歸來。再或是,因附近玉蟾山摩崖石刻有建文帝像,就附會出建文帝可能流落至此而龍腦橋就是與之關聯的遺迹。

龍腦橋何德何能?能夠引起眾多建築學、文化史、美術史等領域的學者關注。在我看來,至少在橋樑設計、工程設計與雕塑藝術三個方面,體現出了設計美學上的「大明風度」,即大刀闊斧、簡潔實用,而絕不是拖泥帶水、華而不實。

因地制宜

龍腦橋坐落周圍有大片良田沃土間的九曲河上,之所以選擇在此處建橋,一是因為這條不太寬的小河將兩岸居民隔斷了,為了通行之便而修橋;二是這裡河床質地較硬,水流平緩、水面較窄而且處於附近村落的下游,即建橋風水學佳址的「水尾」。橋的兩端,原來還有方便過往行人歇息的古亭各一座,今已不存。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龍腦橋全景

在古橋林立的江南水鄉,為便於通航橋樑設計多以拱橋為主,即便是平梁橋也是大大高於水面。而瀘縣的龍橋全是平梁而且大多緊貼水面,其直接結果則是橋成而航斷。難道,造橋者與船家有仇?其實不然,該地屬於平緩的丘陵地區,河流多為季節河,夏漲冬枯、水淺沙多,特別在枯水期並無航運便利,百姓的出行與運輸,靠的多是人力與雞公車。

也因此,在橋樑設計上可謂因地制宜,放棄了拱橋而採用簡潔實用的平梁橋,在山清水秀的丘陵地區也顯得低調和諧。低矮的平梁橋,除通航不便外,其優勢也不少。四川夏季的洪水來勢兇猛,極易衝垮橋樑,梁橋因此不設欄杆,以便於在洪水從橋面漫過,在減少洪水阻力的同時也達到了護橋目的。自然,這樣也省料省工。另外,龍腦橋為石質,在橋上行走、挑水、洗衣可以不粘泥,不弄渾水。當然,附近的沱江、長江的大河,當時限於技術條件也並不適合修橋,而只能靠舟船通行。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龍腦橋橋面

簡單實用

龍腦橋是東西走向的一座石墩石樑式平板橋,全長54米、寬1.9米、高5.3米,共14座墩跨13孔。橋墩的頭朝向上游,鑿有分水以殺水勢,分水揚波後可減弱洪水的衝擊。石樑板共30塊,每塊長370厘米、寬95厘米、高60厘米。該橋系石塊壘砌,橋墩每塊石條重約6.8噸,四層石條自重27.2噸,再加上石樑板,橋身每單元自重已超過30噸,因此在流量流速都不太大的河床上,這種結構的橋樑安全而穩妥。而龍橋裝飾性的動物雕塑,既美觀大方又威武雄壯,同時也增加了橋墩自重,以確保不被洪流撼動。

既然石橋不是天然整塊構成,而條塊堆砌必然就涉及到銜接的穩定性問題。有意思的是,該橋未採用榫卯結構。畢竟,木頭才具有韌性,石頭材質的榫卯易碎,橋樑也不可能絲毫不承受洪水的衝擊。當然,該橋也未採用石灰或糯米漿填縫粘接,因為這裡常漲洪水,水經常漫過橋面,粘接物水泡容易後失效。那橋靠什麼在洪水中立身呢?很簡單,就靠橋體自身重量及相互壘砌承托,特別是各構件間的結合面被鑿刻粗糙紋路,可以大大增強表面摩擦力而不會輕易滑動,從而讓橋體堅韌牢固。看來,古代的能工巧匠善於因地制宜,看準了這裡地貌平緩、水流不急的水文特點。試想,在青藏高原落差很大、水流湍急的河上,架這樣的橋根本擋不住。顯然,所選石材也必須堅硬耐久,該橋的石質為當地甚佳的灰砂岩,如是質地較軟的泡沙石,顯然就不可行。該橋歷經600多年的風雨及人馬車行,保持了橋面基本完好,橋墩基礎無沉降,說明了在設計、工程上的科學性。自然,也可以想見舊時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不錯,無大型建築垃圾、工業垃圾。另外,傳說有酒坊老闆李世奇,因懷疑該河中龍腦石偷酒鑿掉其一顆牙而喪命,故鄉鄰不敢對這些石雕神獸動半個指頭。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漲水時的龍腦橋(黃靜羊攝)

儘管如此,該橋年久失修加之多次遭遇洪災,兩端的橋頭堡曾被沖跨陷塌,王龍、青獅等石雕損毀嚴重,個別橋板也已斷掉。更嚴重的是,由於下游築壩修水電站導致水位上升淹沒橋面,致使石雕每年有半年以上處於水流沖刷之中。當地政府很重視,找能工巧匠修舊如舊而且將橋身增高1米,同時在上游修建鋼混大橋減輕其交通壓力,橋下則設置格網攔截垃圾,盡一切可能對橋進行保護。

鄉間明珠

龍腦橋集建築與石雕藝術於一身,不過平板直形橋在造型上不如拱橋、廊橋、九曲橋優美,但古代的能工巧匠卻能在橋礅上做足文章。河中心朝向上游一端的8座橋墩,分別雕刻四條龍,兩個麒麟,一隻青獅和一隻白象,均為傳統文化里的靈獸、瑞獸。這些動物以圓雕造型,寫實與誇張相結合,形象生動,氣宇軒昂。石雕的技法洗鍊,整體風格簡潔整一、不枝不蔓,但也不乏細節,比如龍的眼、耳、鼻、眉、須、角,及龍身上的鱗甲翅膀和流雲,線條明快,雕刻精細,冰冷的石頭彷彿有了靈性。而龍王和龍後相區別的是,龍王頭頂的「王」字是凸出來的陽刻,而龍後是凹進去的陰刻。大象的處理也頗具匠心,輪廓簡練線條明晰,其形象是大耳下垂、象鼻捲曲、長牙翹伸,給人神態自然、寧靜端莊之感。外側的兩隻麒麟雄姿勃勃,口銜綬帶張口怒目,腳踏兵書與寶劍。龍、獅、象、麒麟的均前側露頭,背側現尾,以示其完整性。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龍腦橋瑞獸局部

整座橋的橋面橋底均是素麵,東西兩側的各3座橋墩也是素潔的,僅有中間8座橋墩有瑞獸裝飾,可謂「萬綠從中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而萬曆皇帝的金絲冠也是這樣的處理,帽體的大部分是素潔的金絲編織,如前屋與金折角,僅僅在後山恰到好處地點綴二龍戲火焰寶珠,可謂簡約而不簡單,這是典型的大明風度。

當小河漲水淹沒橋板時,流水中這些瑞獸往往只露出頭尾。龍口和麒麟口中的石珠可以活動,其中龍口的石珠有30多公斤,被淹沒後會隨著流水滾動,發出咕嚕嚕的響聲。此刻,這些平時靜如處子的瑞獸,就如魚得水般瞬間爆發了,在水中自由自在遊動,是如此的動靜自如、活靈活現。猶如一個個衣衫簡樸的大內高手,鎮定而堅毅地注視著前方的來犯者,口中嘟噥著加以警告,隨時可以飛身上前相搏。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明萬曆 金絲蟠龍翼善冠 定陵博物館藏

據文獻記載,瀘縣的龍橋最輝煌的時候多達429座。這些雕刻精美的龍橋,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點綴在鄉野間,讓人不敢輕視這裡的歷史人文。而龍腦橋的修建時代,並無可靠記載。我認可這種說法,即橋東的山坡上原有龍腦寺,建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今寺廟已毀但廟基尚存,估計該橋也是同時代的遺物。

龍腦橋被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譽為「神州第二橋」,堪與趙州橋、盧溝橋等名橋比肩。鄉野間一座安安靜靜的小橋,竟是如此之美,在設計、工程及雕刻等方面如「一滴水能夠映現出整個太陽」,契合了明代「大明風度」的設計與審美之風,實在是難能可貴,也不禁讓人刮目相看。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龍腦橋的大明風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百事通 的精彩文章:

9年天龍八部資深玩家,手工賺錢這一路回顧
他們將盆栽紋在身上
有趣話題:減肥這件小事
難怪總是瘦不下來,這些壞習慣可要改!

TAG:健康百事通 |

您可能感興趣

大將風度
大漢風度,《西狹頌》
蘭亭八柱插屏,乾隆珍藏的魏晉風度
大度,心眼好,有紳士風度的三大星座
有紳士風度,度量寬,心眼好的三大星座
玉樹臨風,風度翩翩——李敏鎬
舌尖上奢靡的「魏晉風度」
純正新中式頂級別墅,滲透東方風骨獨有的文化與風度
張九齡的宰相風度
黃庭堅《龐居士寒山子詩》,風度翩翩,自有一種風流
風度翩翩器宇軒昂,汪東城顏值碾壓張雲雷
清俊洒脫的魏晉風度
李易峰最新大片出爐啦,風衣上身,很有風度
李妍靜內斂的風度 人生中那道最靚麗的風景線
《寧靜的風度》散文
宋智孝 大曬微博 風度翩翩照片
《小冰冰傳奇》神器賭徒、吟遊詩人風度翩翩!
儒雅的紳士風度,從西裝開始
高雅、尊貴、雄壯、秀麗,君子的風度——垂笑君子蘭
貓咪鼻頭藏了一隻蝴蝶,長大後變身翩翩風度大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