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修七心,煉七性,可得大自在!

修七心,煉七性,可得大自在!

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

生活在世間,有人專找門路,有人愛找碴兒,找來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

唯有找到自己的心,才會感到安穩踏實,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得大自在。

《西遊記》中有一首詩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

古人云:「天向一中分造化,人於心上起經綸。」

心是天下之大本,因為人有一顆心才能應物,產生意識,才能理解萬物,改造萬物,才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語言文字,文化知識,科學成果,綱常倫理,宗教等等,哪一樣不是人心的產物?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就是修鍊心性,向聖賢靠攏。

入世應當修「七心」,紅塵應當煉「七性」。

入世修心

1.悟心

有悟心才能有智慧。

用悟心來照見這個無邊的複雜的世界,就可以在一切優美、敗壞、清明、污濁之中找到智慧。

對有悟心的人來說,一切煩惱都會帶來覺悟,而一切小事都有它的意義與價值。

有悟心的人,會感覺自己的生活有意義,問心無愧,過去的一切放下,安心於當下,對未來沒有疑惑和恐懼。

2.微心

微心指的是具有見微知著的能力,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善於從些微小事變化中看出未來大勢。

三國時,吳國的陸遜向來深思靜慮,所推測的事沒有一件不應驗。他曾經勸告諸葛恪說:「地位在我之上的人,我一定尊重他;在我之下的人,我一定扶持他。如今你的氣勢侵犯地位在你之上的人,又輕蔑地位在你之下的人,恐怕不是安德的基礎。」諸葛恪不聽,後來果然被殺。

3.危心

危心指的是有憂患意識,有危機感,而不是渾渾噩噩的混日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頭」,這是人性的真實寫照,因為沒有遠慮,所有很多人只看到眼前的陽光燦爛,卻不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4.專心

一個人能有多大的成就,不在於他有多聰明,而在於他的專心程度。

專心致志才是成功之道,而要一直保持強大的專註力,心無旁騖地朝向自己的目標邁進,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用心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勝過把一萬件事做得平庸。

5.誠心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菜根譚》:「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隕,金石可貫。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則面目可憎,獨居則形影自愧。」

人的心靈只要完全真誠,那麼就可以使六月下霜,使城牆哭倒,使金石貫穿。如果一個人虛偽姦邪,空有一付軀殼,真正的靈魂早已消亡,與人相處會讓人覺得面目可惡,獨自一個人時也會為自己的形體和靈魂感到慚愧。

6.恆心

人有恆心萬事成。

《格言聯璧》:「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小中可見大,有恆走四方,山高腳下踩,路遙腿更長。

7.堅心

心堅如石。

《法句經》:「猶如堅固岩,不為風所搖,毀謗與讚美,智者不為動。」

鄭板橋有一首詩說,「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紅塵煉性

1.善性

人之初,性本善。

王陽明說:「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

我們今天做功夫,只是為了讓善心真切。當善心真切時,看見好的就學習,有了過錯就改正,才是真正功夫。

2.寬性

弘一法師說:「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人和人相處,真的是一種藝術,或者是一生中很重要的學問。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寬容。

堅持寬容,不遺餘力地成就他人,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成就自己。

3.信性

天有日方明,人無信不立。

成於中必顯於外。心有誠意,口則必有信語;口有信語,身則必有慎行。

一個人能夠長期地堅持以誠信待人處世,就會形成誠信的人格,具有誠信人格的人,就會贏得人們的普遍信賴。

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這是人際交往的必然規律。

4.謙性

《周易》:「謙,德之柄也。」

謙性是一種境界。

大才有本事沒脾氣,中才有本事小脾氣,末才沒有本事大脾氣。

驕傲的人好為人師,謙虛的人以人為師。謙和的人大度,能容得下不順眼的人,聽得進不順耳的話,裝得下不順心的事。

5.柔性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孔子曾經問道於老子。

老子張開嘴巴讓孔子看,問道:「我的牙齒還在嗎?」孔子如實回答:「不在了。」

老子又問:「我的舌頭還在嗎?」孔子告訴老子:「還在。」

老子意味深長地告誡孔子:「堅硬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牙齒是堅硬的,所以它老早就掉了;舌頭是柔軟的,所以它至今還存在。」

6.智性

《淮南子》:「智欲圓而行欲方。」

所謂智性就是圓融。

圓的壓力最小,圓的張力最大,圓的可塑性最強。

但是俗話說,「圓的不穩,方的不滾」,人的智性還是要以心地方正為底子,才能使人的智性圓融,而不會流於圓滑。

7.靜性

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南宋時期,宋孝宗到西湖遊玩,看到飛來峰,就問隨他遊玩的和尚僧端,這個飛來峰的由來。

僧端就說飛來峰是從西天靈鷲山飛來的。孝宗又問為什麼不再飛走呢?

僧端非常巧妙地回答道:「一動不如一靜!」

本文系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編輯整理

轉載須授權,侵權必究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熱文推薦——

不丟傳統,不忘來路,不失本心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書法,中國人最美的信仰
紀曉嵐:傻人有傻福,壞人必自敗
央視最新紀錄片《蘇東坡》1-6集全在這了,看完感慨萬千
朱自清:論書生的酸氣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