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以柔克剛,以迂為直——王導:糊塗,是東晉朝士們給他起的一個雅號

以柔克剛,以迂為直——王導:糊塗,是東晉朝士們給他起的一個雅號

王導是東晉名臣。糊塗,是東晉朝士們給他起的一個雅號。王導晚年常說:「人家總愛說我糊塗。只怕將來有人還要想念我這糊塗啊!」

所謂糊塗,就是指處理政事時是非不分,善惡不明,處罰不公,模稜兩可,含含糊糊,就事推諉之類。從對許多政事的處理來看,王導似乎也真是糊塗。

比如王導兼任揚州刺史時,曾派屬官到各郡去考察官吏們的政績。屬官們回來後紛紛向王導報告郡守的得失。只有一個叫顧和的從事低著頭不說話。王導問他聽到些什麼事,顧和挖苦他說:「你是朝廷的宰相,平日讓吞舟大魚也能漏過網去,有何必要對地方官吹毛求疵呢?」王導聽了後,連忙說:「對,對,說得好。」於是這次考察等於白費。

又如,在對待王敦叛亂的問題上,王導更加態度曖昧,是非不明。大將軍王敦是王導的堂兄弟,本是一家人。可是王敦卻以「清君側」為由發動了叛亂。王敦所謂君側不是王導,而是劉隗和刁協。王導對王敦的預謀早有所聞,可是既不加阻止,也不加防備,而是採用所謂「鎮之以靜」的方法,以致王敦從武昌發兵,很快攻進了都城。刁協和劉隗一死一逃,晉元帝在建康城宮中一籌莫展,最後只有命百官與王敦講和,要他退兵。

王導也去了。王敦與王導避開百官私下裡進行了一次談話。王導出來後,對百官說,大將軍希望如何如何。百官聽了王導的話,回去轉告晉元帝。晉元帝無奈,只好聽命。王敦的條件是:一、下詔大赦。二、晉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隸尚書事,封武昌郡公,領江州牧。

這王敦的第一次叛亂,王導便是如此「糊塗」的處理的。晉元帝司馬睿經歷了這一場叛亂之後,憂鬱氣憤,不久病逝。

王敦在晉明帝即位後,又想發動第二次叛亂,可惜叛亂還未成功,王敦病世。晉明帝因此追贈那些在抵抗王敦叛亂中犧牲了的功臣烈士。有一個叫周札的沒有追封,他的親屬於是訟冤,向朝廷提出要求。明帝要大臣廷議。尚書卞壺說:「征虜將軍周札奉命駐守石頭城,王敦進犯京城,是周札打開城門,延納逆賊的,怎麼還能加封呢?」

王導卻替周札辯護,站出來說:「周札駐守石頭城,這時王敦的反叛之意尚未暴露,連臣一時都很糊塗,沒有看清他的意圖。後來他明白了王敦是真正造反,便挺身反抗,不幸被殺。給周札封贈是應該的。」而事實是王敦得勝後,特別嘉獎周札,升任右將軍,會稽內史,封東遷縣侯。後來又怕他勢力太盛,派將攻進會稽,將周札殺了。可見王導的說話真是混淆是非。然而王導乃朝中權臣,晉明帝不敢違背他,便追贈周札官職。

東晉初有一句民謠:「王與馬,共天下。」王導、王敦壟斷了朝政,和司馬氏當然產生矛盾。特別是王敦,專權跋扈,氣勢凌人,有政治野心,晉元帝對此非常反感。晉元帝與王導原本關係很好,後來也逐漸疏遠,開始寵信劉隗、刁協等一班佞人。王敦於是造反。王導也就消極抵抗。但是當王敦進一步想篡位時,王導又出來堅決抵制,宣稱「寧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使王敦野心未能得逞。王導為周札辯護,實際反映了他的私心,是為自己對王敦的曖昧態度辯解。王導便是在帝室和士族之間,士族和士族之間做平衡的工作,而這一切,又是以不妨害自身利益為原則的。因此王導歷輔三朝,歷經兩次大叛亂,始終以功臣自居。

【智慧點撥】

王導歷輔三朝,歷經兩次大叛亂,始終以功臣自居。原因為何,糊塗,是東晉朝士們給他起的一個雅號,而這個糊塗,也可以說是「柔道」的一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晉 的精彩文章:

淝水之戰的歷史意義,秦晉淝水之戰有何影響?
淝水之戰真人上演,看著過勁,深深演繹歷史情景,夢回東晉
史上以少勝多的五場經典戰役,最厲害的一仗使漢人火種得以保存
「未若柳絮因風起」的才女謝道韞還是一位女中豪傑
東晉 王羲之 小楷《孝女曹娥碑》二拓本

TAG:東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