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百年尼康浮沉史:這位百歲老人走過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紀

百年尼康浮沉史:這位百歲老人走過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紀

2017 年 7 月 25 日,是尼康的大喜日子。

這位日系影像老工匠挨過了一個世紀,走到了今天。當中,有多少的輝煌未能細數,也有多少的辛酸未能盡訴。

或許在這些年,我們能記住的還是那幾個點。

如在 2014 年再次奠定「最強 135 全畫幅機身」地位的 D810,借 FM2 之名重燃情懷的 Df,還有在 CES 2016 上大放異彩的 D5、D500……這些是近幾年,尼康創造的感動。

然而人們記住的,還有這百年老匠熬過的傷痛。

D750 和 D810 的更新並沒有在「合適」的時間中出現,期待了一年的 DL 系列相機慘遭腰斬,而 J、AW、V 三大系列在無反戰線上節節敗退……2017 年開頭的失利,讓尼康粉絲多了幾分擔憂。

這位百年老人從戰亂中誕生,經歷過輝煌與落魄,走到了呈三足鼎立之勢的今天。回望這百年,看看這位老匠到底經歷過什麼,從中能看到什麼。


百年經典,也是從軍工開始

早在 1914 年,日本突然連同英國一起向德國宣戰。

當時,德國不再向日本供應軍用瞄準器。正式這一點,為尼康的誕生種下了苗頭。只是,當年的尼康還不叫尼康。

和德國開戰之後,三菱造船在 1917 年,出資聯合 TOKYO 計器製作所、岩城硝子製造所和藤井玻璃製造所共同組建了「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 Nippon Kogaku K.K」。

這就是尼康的前身。他們的誕生跟相機沒有太大的關係,剛起步的時候,這家「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也主攻瞄準器、顯微鏡這一類醫用光學、鏡片為主。

直到今天,尼康推出的鏡片也擁有一個較高的市場地位,這也是從歷史中沉澱下來的結果。

到了 1932 年,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為自己研發的第一支鏡頭申請了專利,並首次打上了「Nikkor」這個標籤。這就是全球第一支 Nikkor 鏡頭,而「Nikkor」這個標籤,現在也成為了尼康專屬的鏡頭系列「Nikkor 尼克爾鏡頭」。

總的來說,這就是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的開端,也算是尼康的起源。尼康誕生也是源於國家、地區對軍用光學的需求,這一點和大部分影像品牌是一致的。


「從鏡頭到機身」的發家史

從這段歷史來看,尼康並沒有製作相機機身的經驗。在這一段時間內,Nikkor 大多數以軍用、醫用鏡片和鏡頭為主。

到了 1933 年,當年的佳能以「精機光學研究所」的名字出現了。早期的佳能,也就是「精機光學研究所」是以仿製徠卡的 L39 螺母卡口機身為樣板,製作出自己的可換鏡頭機身 Seiki』S Nippon。

當時的佳能也沒有鏡頭的研發能力,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當年的佳能用的也是尼康開發的鏡頭。

那時,這兩家公司組建出一個名為 KAWNON 的品牌。更因為標誌中有一個觀音,佳能也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被用戶成為「觀音牌」。

(佳能 SII)

這段合作並不是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後來佳能就開始進行自主研發活動,用「Serenar」這個品牌推出了一系列 L39 鏡頭。這些鏡頭當年也大受好評,徹底讓「觀音牌」火了一把。

此時,尼康再次被放在了一邊。深切明白到「沒有機身就沒有出路」的他們,也開始走機身研發的道路。當時他們選擇的模仿對象是 Zeiss Contax。因此,尼康早期的機器都有濃重的 Contax 影子。他們的標誌,看起來也跟蔡司當年使用的標誌很像。

1946 年 9 月,已經正式用上「Nikon」的尼康推出了他們的第一款相機 Nikon I。這款相機在 1948 年正式投入生產,數量僅有 738 台。

這款 Nikon I 對於尼康來說,可算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這塊里程碑,在「畫幅」上栽了跟頭。

(插圖來自:

nicovandijk)

據相關資料顯示,Nikon I 採用的是 24x32mm 畫幅,和市面上最主流的柯達膠捲並不兼容。正正是兼容性的問題,Nikon I 最終也只能打入歐洲市場,而沒有在美國市場取得較大的成功。

所以說,尼康真正的起步點不是 Nikon 1,而是 Nikon M。

據報道,在 1949 年,美國記者 Jacob Deschin 在日本買走了一台 Nikon M,並在《紐約時報》上寫了一篇測評。正是那時,尼康才被世人所熟知,走上了發展之路。

現在再回看這百年歷史,尼康的經典應該是從 F 系列開始。

(插圖來自:

i1)

1959 年,尼康帶來了 Nikon F 單反機身。這個系列的最大賣點就是可以更換附件,例如五菱鏡取景器、卷片馬達等等。它也開啟了相機模塊化設計的歷史先河。

(插圖來自:

imgur)

而 1980 年出產尼康 F3 也是一個傳奇。從 1980 年發布到 2002 年停產,F3 橫跨了 22 年時間。即便在現在的交易市場中,F3 的單機身也保持在一個較高的價位,可見其魅力。

F 系列推出後,尼康主要走的是高性能新聞機路線。而柯達也把尼康 F3 作為原型,開發出全球首款數碼相機。

另外,尼康也是繼哈蘇之後飛上太空的相機品牌。

雖然當時 NASA 在首次登月中選擇了哈蘇,但中畫幅膠捲應用在航天拍攝時,會受到單卷可拍數量的限制。一卷只有 12 張,用起來還有些不便。

為此,他們選擇採用 135 膠捲的尼康。尼康也和 NASA 合作,推出了一款 NASA 宇航員專用款 Nikon F Photomic FTN,並開始了持續的合作關係。

自此之後,尼康的發展就更加順利。F4 以及後續機型的推出,奠定了尼康在新聞用機領域上的地位。這個 N 字頭的影像帝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數碼時代的「三分天下」

到了 1999 年,尼康才正式走進了數碼時代。

(尼康 D1,插圖來自:

維基百科)

那年,尼康推出了首款數碼單反機身 D1。當時主打「高像素」的 D1,搭載的是一塊 270 萬像素 APS-C 畫幅 CCD 感測器。

它的機身用上了時下新聞機流行的一體化手柄設計,支持 30-1/16,000 秒和 B 門曝光模式,1/500 秒閃光燈同步,可以說是當時較高的配置了。

(插圖來自:

Digicammuseum)

在那之後,D1 也衍生出了幾款小更新款,如主推高感表現的 D1H 和 D1X。尼康隨後也在 D1 上積累了經驗,在 2003 年到 2007 年間推出了 D2H 和 D2X 兩個系列,完善了它 APS-C 畫幅專業機身的戰線。

(插圖來自:

Globalauctionplatform)

與此同時,尼康也開始窺探到非新聞領域的用機需求。他們嘗試去做一些面向攝影愛好者或非新聞攝影師的產品。例如,他們在 2002 年推出了面向高端定位的 APS-C 機身 D100,面向中端用戶的 D70 則等到了 2005 年才面世。

要知道 2005 年到 2009 年年間,正是數碼相機發展的頂峰時期。那時,絕大部分的用戶正從膠捲往數碼機身過渡,手機陣營還沒有崛起。這時往大眾群體投放數碼單反機身才是正確的選擇。

(尼康 D5600,插圖來自:

NR)

此時,尼康選擇發展得較為成熟的 DX0 系列作為入口,吸引更多中端或入門用戶進入到單反市場當中。而真正面向入門人群的 DX000 系列,則是到了 2009 年才面世。

當時,手機群體已經有崛起的跡象,「即拍即分享」 的模式才剛剛完成。那時,手機拍攝的質量雖然略有提升,但依舊未能達到用戶滿意的程度。

從這點分析,尼康這時才來部署入門級產品線,時機還算是合適的,但就真的有點晚了。

(插圖來自:

i.pbase)

不過要看市場部署的話,不能只看一個層面。2007 年到 2009 年這段時間內,尼康帶來一項非常重要的更新。

那,就是 FX 畫幅(35mm 全畫幅)的引入。

尼康在 2007 年後期發布了自家首款搭載全畫幅 CMOS 的單反機身 D3,這也開創了全畫幅新聞機的先河。他們的百年宿敵佳能,也到了 2011 年,才推出全畫幅新聞機 1Dx。從畫幅和時間來看,尼康算是贏了先機。

(插圖來自:

Cameraegg)

另外,尼康在 2008 年推出了全畫幅旗艦機身 D700,並且在後續的 D800 系列機型中,將「圖像解析力、動態範圍、寬容度」打造成核心賣點去銷售,迅速在市場中站穩陣腳。

看著對家 5D 系列步步相逼,尼康整條全畫幅戰線也未見動搖。他們在全畫幅機身上的部署,也會巧妙錯開對家的定位。

D610 來打入門市場,主推性價比。D750 作為一個均衡性選擇應付中階用戶。D8X0 系列則是主打高像素、動態範圍等元素,滿足攝影師在畫質上的需求。而 D5 這個級別,對應的就是新聞工作者了。

這就是尼康現階段的部署。這些產品和佳能之間,還是會有這微妙的錯位關係。而因 α7 系列迅速崛起的索尼,分的則是無反陣型這一杯羹。

(插圖來自:

Cameraegg)

所以這三者在相機市場中,就形成了一個較為穩定的「三足鼎立」之勢。

專註於靜態拍攝的尼康,在市場中籠絡著一群忠實用戶,坐穩了自己的領地。雖然今年年初會有點不穩定,但這也不影響他們在市場中的影響力和地位。


無反失利,影像巨人的迷失與反思

上文提到,尼康專註的是單反領域和靜態拍攝領域。視頻拍攝能力,以及無反陣營這些都不是尼康投放精力的地方。

特別是無反,尼康走的「無反」之路特別坎坷。

(尼康 V3,插圖來自:

IR)

2011 年,尼康推出了 1 系列可換鏡頭無反相機。相隔大概一年的時間,尼康推出了定位更低 J 系列,主打入門級市場。當時,尼康希望把這些無反機身定位在「面向追求便攜的入門級用戶」和「單反機身的補充」上。通過自家 Nikkor 尼克爾鏡頭系統來支撐整個無反系統,希望通過尼康單反系統延續下來的特點來吸引用戶。

但這一點,並未能吸引用戶。尼康無反系統最大的問題,在產品身上。

與 Micro 4/3 和索尼 E 卡口這兩個主流系統相比,尼康 1 系列在畫幅、畫質、性能以及系統的完整性上沒有任何優勢。Micro 4/3 在松下和奧巴的共同培育下,系統已經有足夠的完整性,靜態拍攝和視頻錄製都能夠兼顧好。

而索尼 E 卡口機身有著更大的畫幅,以 APS-C 起步的索尼跟尼康比的話,差距還是很大的。而且,索尼現在是把 E 卡口當作重點機身來打造,微單系列機身和 FS 系列錄像機都用上了 E 口,整個系統的完成度也很高。

再加上萬能轉接帶來的吸引力加成,索尼 E 口系統與尼康 1 系列之間也有著未能逾越的差距。

或者,把兩個主力做無反的陣營跟尼康作比較,這可能有點不公平。畢竟,尼康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單反機身上。傾側重心不同,很難做對等的比較。

但即便對比的佳能,尼康也沒有拿出什麼能打的選手來迎戰。

和尼康一樣,早期的佳能在搭建無反系統時,都只是把它們當做「便攜的單反備機」去做。所以,早期的 EOS M 並未能獨當一面。

但是,佳能在 EOS M5 身上加大了投入,把現有的核心技術都投放到這款機身上,整機的表現即時出現大轉變。現在的 EOS M5 和 M6,均能夠在拍照和視頻上取得平衡,具備比以前更高的競爭力。

反觀尼康,感測器性能、畫幅上的失利成為它最大的硬傷。沒有技術投入,單單靠著單反系統的積累是不足以支撐無反系統的發展。1 系列和後續推出的三防機身 AW,這兩者在市場中的慘況就是尼康這套策略失敗後,需要承受的結果。

尼康現階段要做的,是重整無反陣營的部署。必須改變現在「無反只是輔助」的思維,之後的新品才有出路。不然,推再多類似 AW 系列的新品,也只是徒勞。

這個,其實現在的尼康高層已經意識到。他們於上周接受訪問時已經提到了新無反計劃。他們這次表達的意思,和上次接受 PhotographyBlog 的訪問時提到的基本一致:

我們的數碼單反系列產品已經走得很快、很遠了,就像是 F1 賽車一樣。而現在的 1 系列還是受到了感測器尺寸的限制,搭載 1 英寸感測器的它就像是一台跑得慢的卡丁車。我們不希望我們的用戶因為這些 「妥協」 而選擇不同尺寸的機身,就像他們在選擇機身尺寸時就要逼他們選擇,卡丁車還是 F1。

另外,我們可以肯定的是,1 系列並不會消失,我們正在 「尋找」 搭載其他尺寸感測器的無反相機。

隨後,尼康官方也確認了新無反計劃的消息。相信在未來,如果尼康要下定決心 「魔改」1 系列的話,那可能會從選用 APS-C 畫幅感測器開始。再結合官方轉接環和自家的鏡頭儲備,1 系列將會獲得新的發展。


百年老人,該如何往前走

從當年的「山寨借鑒」,到今天成熟的「影像皇朝」,尼康這百年贏盡了掌聲,也歷盡了艱辛。

走到今天,這個品牌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情懷與歷史。更多的是,他們用技術、產品為整個影像圈帶來的影響。

或者有人會認為,年初公布的財政虧損和產品研發失敗等負面消息,會影響到這位百年老人的生命線,也有人會就此提出「尼康老矣,尚能飯否」的疑問。

但事實表明,這位老人依然有走下去的動力。

用新旗艦來穩住軍心,新無反計劃來定立下一步的方向。這樣,百年老人才能獲取更多走下去的資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這間 1728 年的婚房,如今是全球最小的酒店……
可口可樂宣布停產零度可樂,但還要生產更多無糖飲料
魅族 PRO 7 開箱:這背部開窗的設計,你喜歡嗎?
老老實實送貨不行?亞馬遜無人機還要把你屋裡屋外都「看」個遍
還沒等你瘦下來,零度可樂就要說再見了

TAG:愛范兒 |

您可能感興趣

地獄到底是什麼樣?七百年前,這位名人曾在他的巨著中這樣描述
這位91歲的老人去世了,是他成就了當年的赫本!
這位老人橫跨2個王朝,他的年紀是現代人的4倍
這位老人活到一百歲,死前:我是一條狗,叫了百年也沒能喚醒中國
這位百歲老人臨終時說:我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能喚醒中國
這位老人活到一百歲,臨終前:我是一條狗,叫了百年也沒能喚醒中國
10米長,7年作一幅!這位固原老人筆下的過大年,你是否有感慨?
這位年僅10歲的小皇帝只說了七個字,大臣們就知道大禍臨頭了!
女人到了中年,最憂傷什麼?這位離過兩次婚的女人是這麼說的!
這位大臣出差幾個月回家發現妻子懷孕,他說了十個字被笑了一千年
從身家百萬到10億美元,這位84年出生的男人,只花了一年時間!
每周1000個仰卧起坐沒效果?這位達人堅持了半年,這就是他現在的樣子!
40年,這位老兵的每一天都是清明
火了!這位70歲阿婆活出了年輕人的樣!
這位12歲的日本美少年,簡直就是漫畫里走出來的人啊
這位百歲老人把自己形容成狗,說:「自己只會叫,還叫了一百年」
古代這位皇帝,在位時間僅六年,就可以流芳百世沒有找到一絲缺點
這位大太監去世,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這位老牌藝人,30年前就已經片酬百萬,光頭強是照著他做的
這位「女神」,過的最多的卻是另一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