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盜墓賊為何盯上康熙爺的那件尤物

盜墓賊為何盯上康熙爺的那件尤物

角形玉杯,漢,高18.4厘米,口徑5.8-6.7厘米,厚0.2厘米,重372.7克,廣州象山崗南越王趙眜墓出土,現藏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器如犀角形,系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杯腹中空可呈酒

  文|李崇寒

  質容器出現於商朝,但用玉做杯子,大約出現於戰國。古人認為玉是山川之精華,食玉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用玉杯喝酒,既保酒香濃郁,長生不老,又是主人權力與財富的象徵,何樂而不為。

雲紋高足玉杯:見證秦宮歌舞昇平

  目前所見最早玉杯出自洛陽金村東周王室墓。1928年夏秋之交的一場大雨,導致洛陽東郊金村東側,即位於漢魏洛陽城東北角的農田忽然塌了一個大洞。好奇的村民下到洞里一看,發現泥土中裹著編鐘,方知下面為古墓。聞訊後,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美國人蘭登·華爾納迅速召集人馬公開盜掘,耗時6年掘開8座大墓,出土文物數千件,大部分被運往國外賣掉,至今流散海外。其中就包括一對戰國桃式玉耳杯,它長13.5厘米,寬9.8厘米,邊厚0.3厘米,重254克,現藏哈佛藝術博物館,杯體呈半個桃形,中空,側有環把,外壁飾勾連雲紋。從出土地來看,主人身份不一般。

  眾所周知,作為酒器,玉杯的發展與釀酒技術及酒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釀酒業趨於穩定,比戰國桃氏玉耳杯容量更大的高足玉杯適時出現。可惜秦王朝壽命短暫,傳於後世或發掘出土的文物十分稀少,玉器尤為罕見。

  1976年在阿房宮遺址上出土了一隻玉杯,通高14.5厘米,以青色玉雕成,平底,杯身為直口筒狀,紋飾分3層,上層為柿蒂、流雲紋,中層勾連捲雲紋,下層為如意、流雲紋,由此得名雲紋高足玉杯。這隻玉杯採用的玉料並不稀罕,造型也尤為普通,卻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原因就在於它是迄今所知最早為秦代出現的唯一一件高足玉杯,它不僅是秦朝瑰寶,也被認為是兩漢玉杯的鼻祖,對後代玉器發展影響很大。

  還記得杜牧《阿房宮賦》那段「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嗎?既然出土於精巧工緻、富麗堂皇的阿房宮,雲紋高足玉杯的使用者定是當朝天子或後宮嬪妃。遙想當年歌舞昇平、觥籌交錯,可惜都被這一把火付予了斷壁頹垣。

角形玉杯:中西合璧求長生

  秦朝滅亡後,秦將趙佗擁兵南海自立為王,建南越國。1983年,一群建築工人在廣州越秀山西側象崗山進行基建施工時,意外發現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公元前137年-前122年在位)的陵墓,在南越王棺槨頭廂中,一件被上等絲絹包裹的角形玉杯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放在墓主人頭部的顯著位置,表明此物為趙眜生前使用至愛之物。

  角形玉杯剛出土時,尚存絲織品殘跡,口沿處因墓室頂石早年風化崩落,略有缺損。它通高18.4厘米,口徑5.8-6.7厘米,厚0.2厘米,重372.7克,局部有紅褐色浸斑,器如犀角形,系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半透明,表面光潔晶瑩,質感溫潤柔滑。杯腹中空可盛酒,杯口呈橢圓形,口沿處飾弦紋一周,弦紋下淺浮雕著一隻夔龍,尖嘴圓眼,額上有獨角,龍體修長,由上向下在杯身上迴環纏繞。

  中國玉器史上,漢代是承前啟後的黃金時期。戰國玉雕的曲線形構圖,在漢代進一步升華,玉器表面精細的拋光技藝和鏤空技術得到更普遍的應用。因集浮雕、高浮雕、淺浮雕、陰刻等技法於一體,間綴雲紋、渦紋等多種圖案,製作精美,造型獨特,角形玉杯成為罕見的漢代稀世珍寶,聞名海內外。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獸角造型,河南禹縣谷水河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角形陶杯和山西潞城縣潞河戰國墓出土銅匜殘片上的武士持角杯豪飲圖,表明先民很早就知道截取獸角作飲器。在與南越王墓年代相近的洛陽燒溝西漢空心磚壁畫墓中,主室後壁一幅儺儀圖上,亦能看到持角形杯的人物形象:一人紫衣狀體,向左前傾,右手持一底間微翹的角形杯,一人位於畫面中間,右手持杯。可見同時期使用角形玉杯飲酒已成為一種風尚。

  放眼西方,也有類似的酒器出現。據學者孫機考證,克里特島在公元前1500年已出現此種器物,但當時其下部尚無獸首,傳入希臘後才被加上這種裝飾,希臘人稱之為「來通」(rhyton),自希臘語rhéō(流出)派生而來。因它像一隻漏斗,可用於注神酒,被認為是能防止中毒的聖物。舉起「來通」一飲而盡,亦有向酒神致敬之意。西周早期,「角杯造型先傳到西亞和中亞一帶,後傳入中國」。

  考慮到南越國瀕臨南海,便於進行對外貿易,與西方交往等因素,南越國工匠借鑒「來通」解毒的傳說創作角形玉杯,希冀能給國君帶來好運,也有可能。

  承盤高足玉杯:以求仙道

  秦統一嶺南後,中原釀酒工藝、飲酒習俗及制玉技法紛紛傳入,使用名貴酒器,尤其是以玉杯為時尚的風俗自然也沿襲自中原。趙佗割據嶺南之前,既已有住在當地的中原官吏以玉杯飲酒,趙眜愛喝酒,喜好飲酒作樂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好酒需配好菜,在其墓中出土的青銅鼎、漆盤、陶碗、陶罐等烹煮器和盛食器內,發現有禽畜的骸骨、介殼類水產品、魚骨,以及炭化了的糧食顆殼和果核。經專家鑒定,「哺乳類動物有黃牛、家豬、山羊;鳥類有家雞、黃胸鵐(禾花雀);魚類有鯉魚、大黃魚、廣東魴;爬行類有龜、鱉;海產類有蝦、笠藤壺、龜足、楔形斧蛤、河蜆、青蚶、筍光螺、耳螺等等」。

  秦代高足玉杯的做法是將杯身、座足分別雕琢後組合為一體,角形玉杯不同以往,不設底座,無法單獨豎著擺放,酒一旦倒入,只能從一人手中遞出,須一飲而盡,趙眜握著它飲酒,肯定不是細酌,一杯杯痛飲下,喝多了難免傷及身體。

  怎樣儘可能減少傷害?趙眜墓中的五色石和承盤高足玉杯或許能提供線索。承盤高足玉杯由銅盤和玉杯組合而成,並非一般的飲食器皿,而是時人為求長生的「承露盤」。古人視五色石為長生不老之葯,傳說用「承露盤」接來的露水吞食搗碎後的五色石,即可延年益壽。漢武帝就曾在長安建章宮造神明台,立銅人,高20丈(約66.7米),「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雲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漢人事死如事生,趙眜死時不到50歲,隨葬品大多與吃喝有關,又有豆形銀藥盒,夫人殉葬左右,他在位16年,長期患病,就是與酒色過度及服食「長生藥」有關。

  魏晉南北朝期間,頻繁的戰爭,致使玉器的生產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方面,都急轉直下,直到唐以後,才有了新發展,各式各樣的玉杯層出不窮,有器身窄長附雙扁耳的羽觴杯、橢圓形單柄杯,還有整體造型似多瓣花卉的仿生玉杯,尤以西安何家村唐代窯藏出土的八瓣花形玉杯為代表。此杯呈橢圓形,作八瓣花盛開狀,為和田羊脂白玉琢成,每瓣表面隱起形式相同的卷草紋,給人以浮雕的效果。八瓣花狀造型和卷草紋均為典型的中亞題材,被唐代藝術工匠靈活運用,此後,仿西域風格的花瓣造型器皿逐漸演變為中國式的海棠形造型,廣泛流行於後世。

  玉高足杯,西漢,高12.3厘米,口徑4.7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口緣處、柄之外側及器腹下端都因接觸銅銹變成綠沁,其中口緣處的沁色綠中帶藍,杯體略呈細長圓錐體,有高足與單柄

  玉杯「一捧雪」的傳說

  無論是雲紋高足玉杯、角形玉杯還是八瓣花形玉杯,都是出土之後人們才得見它的尊貴。還有一些玉杯,可能無緣得見真跡,江湖卻一直流傳有它的傳說。

  《一捧雪》為明末清初戲劇家李玉創作,搬上舞台後,引起強烈反響。故事圍繞一尊「一捧雪」玉杯展開,傳言,酒入玉杯,有雪花飄飛之妙,由此得名,杯中斟酒,夏日無冰自涼,冬日無火自溫,也稱「溫涼盞」。主人錢塘(今杭州)人莫懷古,因不願將祖傳之寶拱手相讓給嚴嵩兒子嚴世蕃,只好依原樣仿造了一個贗品獻給嚴家。不料卻被嚴世蕃發現,情急之下,莫懷古帶著「一捧雪」四處逃難,丟官落職不說,還弄得家破人亡,棄官改姓隱居他鄉。「一捧雪」自此銷聲匿跡。

  看起來誕生於李玉筆下的「一捧雪」好像跟現實沒什麼關聯。細究史實,有嚴世蕃謀奪王廷尉漢玉杯一事,有學者認為此或為李玉創作《一捧雪》的原型。也有明人筆記載「一捧雪,確有是物,現在內庫」。1979年,一則「豫西古城新野發現明代玉杯『一捧雪』」的消息,將失蹤甚久的「一捧雪」推到世人面前。文中引述「一捧雪」玉杯收藏者李寶山的話,稱其祖先莫懷古為避嚴家迫害,攜杯逃難至豫鄂兩省交界的新野大李營村,改「莫」為「李」姓,隱居下來。因當時村中已有李姓,為了與他們區別開來,莫懷古的後代稱原李姓叫老李家,稱其家族為莫李家,至李寶山已傳十四代。在莫李家,「一捧雪」被視為傳家寶,由每代嫡系長子保管,不示外人,每年大年初一被供奉於祖先牌位前,由莫李家後世子孫拜祭。

明代著名玉杯一捧雪

  此「一捧雪」玉杯呈白色,略透淡綠,杯身呈梅花盛開狀,杯底正中心有梅花花蕊,杯身外有梅枝攀繞,上琢梅花17朵。杯身右側花枝分生兩支,與杯頂、底有機銜接,中有圓孔,可伸進食指形成玉杯把柄,雕琢精美,構思精妙。

  據李寶山解釋,當年先祖逃難途中,由於饑寒交迫不慎跌了一跤,把玉杯震裂了一道細縫,致「一捧雪」失去了「斟酒冬暖夏涼」的功效,倒還保留了「酒入玉杯有雪花飄飛」之精髓。此說是真是假,現已難考據,李寶山之「一捧雪」是否就是李玉筆下的玉杯,仍存疑。不過經專家鑒定,玉杯「一捧雪」確為明代工藝,玉料為新疆和田玉,為明代玉器上品,屬國家二級文物,大家大可抱著好奇的心態去河南省新野縣文化館觀賞這一「久沉復現」的傳奇實物。

戲劇《三盜九龍杯》

  「我啥也不要,就要康熙爺那件九龍杯」

  愛喝酒的皇帝不少,康熙有點例外,他認為嗜酒不但對身體不利,還會致昏昧或疾病,「僅平日膳後或遇年節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但有一件玉杯,他卻十分喜歡,後來隨葬景陵,為盜墓賊所覬覦。

  這玉杯名九龍玉杯,相傳,斟滿了酒不燙自溫,既能因季節調試酒溫,也能試酒毒,是康熙爺的心頭好。後經戲劇《三盜九龍杯》(主要講述康熙年間江洋大盜楊香武三入皇宮盜九龍玉杯而不得的故事)演繹,九龍玉杯名氣大增。盜墓賊們無不以獲取此杯為首要目標,奈何清皇陵戒備森嚴,九龍玉杯得以完好保存。1945年9月,塵封200餘年的景陵地宮被300多人的持槍土匪連夜盜掘,九龍玉杯不知所終。

  據1946年負責處理九龍杯被盜一案的薊縣公安局局長雲光回憶,在盜掘景陵之初,裕大村有個名叫田大化(自稱田秀峰)的旗人,也許是看了些《三俠劍》之類的武俠小說,得知康熙皇帝有件寶物,所以他口口聲聲說:「打開康熙皇帝的景陵,我啥也不要,就要康熙爺那件心上物——九龍杯!」

  景陵地宮十分堅固,光是炸開一道石門,就花了盜匪們好幾天時間,而要盜開一座地宮,則需一二十天。為爭「頭功」,得大頭兒,田大化的兒子田老七(田廣坤)和同村關老七(關增會)搶先鑽進景陵地宮,徑直奔到槨前,二話不說就撬棺板。哪知棺中突然噴出一團綠火,迎面撲來,把他倆的臉都燒壞了,同夥盜匪急忙把他們抬回家中。景陵墓葬中的九龍杯,正好落在對其朝思暮想的田大化手中。

  薊縣公安局追查此案時,田大化已經逃跑,為了追回九龍玉杯,雲光說服田大化家屬,聲稱只要交回盜陵贓物,即可保全田大化性命。因為那時捕獲的盜陵匪徒多被槍斃,輿論宣傳也較嚴厲張揚,田大化耳聞甚多,權衡再三終於交回了九龍玉杯。

  雲光猶記得,「那天我們工作組特意在田大化家號飯。正吃飯時,田大化的老婆挑開門帘進了裡屋,她說:『局長!我們當家的回來了,我叫他進來吧!』話音剛落,從堂屋走進一位40多歲的漢子,??田大化毫不拘泥,上前就打了一個千,隨後從右手的長袖子里抖落出一個白玉石的方酒杯,討好地說:『局長同志!這就是楊香武三盜九龍杯的戲裡所說的那件寶物,??您看,我給政府保存得好好的,一點也沒損壞。』??昨個兒,打北京來了兩個『老客』,出260萬的票子,指明要這兩件寶,我都沒賣呀!」

  因為主動交回九龍玉杯,田大化保住了命。在全部上交的盜陵贓物中,九龍玉杯堪稱精品,這件白玉質地的九龍杯,長方形,長6厘米,寬4厘米,高約3厘米,有蓋,四角各雕二龍戲珠一對,杯把上又雕一龍,共九條龍。杯內斟滿酒,九龍活靈活現,上下翻騰,令人嘆為觀止。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原創」昔日康熙大戰噶爾丹的古戰場,今天成為旅遊勝地
皇帝賞花見到一小孩,毫不猶豫帶回皇宮,直接內定為皇帝
「紫塞」京津冀周邊鄉村旅遊攻略二十八:萬年枝茂露香凝(心足跡戶外)
王者榮耀:你買了那麼多皮膚是為了這些嗎?
康熙為什麼喜歡弘曆,原因居然是?

TAG:康熙 |

您可能感興趣

盜墓賊將這座陵墓偷了個乾乾淨淨,為何卻留下最貴重的一件寶物?
盜墓賊如此猖獗為何都不敢盜趙子龍的墓?原因很簡單
慈禧墓為何被盜?答:埋那麼多寶貝,就是為盜墓賊準備的吧
古墓中這幾件凶物,盜墓賊都不敢輕易拿!
孫殿英為什麼要盜慈禧墓?盜墓時為何扒掉慈禧的貼身衣物?不敢信
盜墓就盜墓,孫殿英為何還要扒慈禧的褲子?
乾隆為何盜墓?
古墓中珍寶無數,為何盜墓賊一件不偷?專家進去一看,這才明白
為何古代盜墓賊遇到金縷玉衣一般不敢偷盜
太原一座古墓被盜,盜墓賊留下此物,考古專家:這件文物價值連城
古代盜墓賊為何不敢盜玉器?
盜墓賊為何不敢盜關羽的墓?難道盜墓也有哪些特別的忌諱
此皇陵多次被盜,墓中的三件神秘寶物,盜墓賊卻碰都不敢碰
盜墓賊因寶藏起爭執,墓中將同夥殺死,為何沒有拿走一件古物
古代人們怎麼防止盜墓賊的盜竊?盜賊如何最怕的是這招!
香妃墓被盜,墓內一件最值錢的寶貝,竟被愚蠢的盜墓賊輕易丟棄!
古代盜墓賊盛行,為何不敢拿棺材裡的玉器?一旦拿走就要倒霉
關羽的墓有何特別之處,盜墓賊為何不敢盜?盜墓禁忌有哪些
為何盜墓賊總是比專家先發現皇帝君王的陵墓?其實原因很簡單
金縷玉衣價值連城,盜墓賊卻為何從不敢盜?原因很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