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方爾加:儒家思想中「禮」的概念

方爾加:儒家思想中「禮」的概念

儒家思想中「禮」的概念

文/ 方爾加

關於制度層次,儒家特別注重挖掘「禮」所蘊含的文化。《禮記·仲尼燕居》載:「子曰:『師,爾過,而商也不及。子產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將何以為此中者也?』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禮」是制度規範,其背後隱含的精神是做事恰當。

許多人以為,自己只要有良好的品質,就能夠被社會認同。其實不然。孔子說:「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敬重而不符合禮是粗野;恭順而不符合禮是諂媚;奮勇而不符合禮是逆亂。諂媚會扼殺慈仁之德。總之,「禮」就是恰當。

恰當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呢?

荀子對「禮」的看法是:一方面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拉開差距,承認人的身份不同,兩個方面必須兼顧。荀子探討「禮」的起源時提出了這樣的看法:「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

一方面,「禮」是養人之欲的。人而有欲不可不讓其得。人人想得其欲,便不免要爭,爭則亂,亂反不得其欲。故每一個人既要得其欲又不能不有所節制,這就是養其欲。

另一方面,「禮」是顯示區分的。荀子認為,人之所以能夠組成群體戰勝周邊環境,是因為有所區分。「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貧富、貴賤、長幼、親疏,必須有所區別,區別就是通過「禮」來穩定下來,展示出來。

「分莫大於禮」,荀子說:「分均則不偏,勢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

總之,「禮」中蘊含的精神是既考慮到每個人的需求,又為了群體結構的維護而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性。正如孔子的高足有若所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禮」以達到「和」的程度為貴,但也不能為了「和」而不講差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還是要講求的。

儒家特彆強調行為背後的文化,這也是「禮」的一個方面。《三國志補註》記載一事:「匈奴遣使人來朝,太祖令崔琰在座而已捉刀侍立。既而使人問匈奴使者曰:『曹公何如』?對曰:『曹公美則美矣,而侍立者非人臣之相。』太祖乃追殺使者。」

曹操耽心自己貌丑個矮被匈奴使者蔑視,便讓屬下崔琰冒充自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接見匈奴使者,自己在崔琰身後帶刀侍立。沒想到匈奴使者從舉止形態中看出崔琰徒有形表之美,無人主之氣質。在後的侍者倒是「非人臣之相」。

關於行為層次,人的眼神、表情、說話的語氣節奏、行為舉止的做派都能夠透露出文化品味。

例如朋友相見之禮,「子云:『禮之先幣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後祿也。先財而後禮,則民利。無辭而行情,則民爭。故君子於有饋者,弗能見,則不視其饋。』」「子云:『君子不盡利以遺民。』」《詩經·小雅·大田》有云:「彼有遺秉。此有不斂穧。伊寡婦之利。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

孔子說:相見之禮是,先行相見之禮再奉上禮物,這是希望百姓先做事情再得到俸祿。反之,先奉上禮物再行禮,百姓就會貪圖財貨。沒有相交往的辭令而只用禮物表達情誼,百姓就會爭奪財貨。所以君子在有人贈送禮物時,如果不能與贈禮人相見,就不收其禮物。例如糧食收割,孔子說:君子不可取盡利益,而要留一部分給百姓。就像《詩經》所說,那裡遺留點禾把,這裡落下點沒收割的稻穗,給寡婦留點利。做官的就不要種田,種田的就不要打魚。

例如君子乘車,「故君子式黃髮。下卿位。入國不馳。入里必式。」君子乘車,遇老人要憑軾致敬;經過卿的朝位要下車;在國都內不馳騁;進入里門必須憑軾致敬。例如平居時,「毋側聽。毋噭應。毋淫視。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聽人說話不要側耳聽,不要粗聲大氣地答應,不要斜眼看人,不要顯出一付懶散的樣子,走路不要露出傲慢的樣子,站著要兩腿直立,不要一條腿偏斜,坐著時不要象畚箕一樣兩腿分開。

荀子講到人倫的各個方面時說:「請問為人君?曰: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請問為人臣?曰:以禮侍君,忠順而不懈。請問為人父?曰:寬惠而有禮。請問為人子?曰:敬愛而致文。請問為人兄?曰:慈愛而見友。請問為人弟?曰:敬詘而不苟。請問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請問為人妻?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人倫關係中都飽含文化。君對臣要以禮相待,對眾臣不可偏私;臣要以禮敬君,忠順不怠。父親對兒子要寬厚施恩惠講究禮節;兒子對父親要敬愛而文雅。兄長對兄弟要慈愛而友善;兄弟對兄長要敬順而不馬虎。丈夫對妻子盡義務而不放蕩,親密而不能是非不辨。妻子對懂得禮的丈夫柔順而服侍;對不懂得禮的丈夫要小心而自警。

君臣之間的關係,儒家強調雙方的關係是文化的關係,不是主僕關係。(魯)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關係不是片面的。君首先對臣以禮相待,臣才談得上忠於君主。臣子忠於君主的前提是有被禮敬的權利。

孟子的說法更為激烈,他對齊宣王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對於不義的君主,就是不能盲目恭順。

荀子也主張下對上的服從,但不是盲目地服從,而是講求原則。「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臣子固然要忠於君主,為君主奔勞,但忠君奔勞是包含著文化品位的。

「君有過謀過事,將危國家隕社稷之懼也;大臣父兄,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爭;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撟君,君雖不安,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成於尊君安國,謂之輔;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故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作為臣子,除了忠於君主,為君主奔勞外,還有責任促使君主做出正確的選擇、阻止君主有不利於國家的舉動。

歡迎在文末發表留言評論,

也請別忘了動手點贊支持哦!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30句話,心學精華,人生要旨
夏日詩書香,無風自清涼
古人教你「讀心識人」
日月可鑒,明朝皇帝沒有一個是軟骨頭,全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與管理:方爾加教授大道知行講堂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