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也曾有選舉登基的皇帝,留下一個什麼問題困擾子孫60年?|劉三解

中國歷史也曾有選舉登基的皇帝,留下一個什麼問題困擾子孫60年?|劉三解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一份請願書放在了漢王劉邦的案頭。

上書人是當時的中國身份最尊貴的7個人,分別是楚王韓信、韓王韓信(韓國後人與名將同名)、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和燕王臧荼,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諸侯王。

諸侯王們共同擁戴與他們同級的漢王劉邦即皇帝位,理由是:

(1)滅亡無道暴秦,劉邦先入關中,虜獲秦王,在滅秦事業中功最高;

(2)劉邦對各個諸侯王裂土封疆,有大恩德,立皇帝尊號,方能區別主從。

中國歷史也曾有選舉登基的皇帝,留下一個什麼問題困擾子孫60年?|劉三解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劉邦劇照

看到這封奏疏,劉邦沒誠意地推讓幾句後,就亟不可待地以「便於天下民」的理由,泰然受之,換句話說,是「人民選擇了他」,讓他成為中國史上第一個被選舉上台的皇帝。

在7個人的「民主程序」走完後,在山東定陶,一條名為氾水的小河北岸,前齊王韓信的軍營旁邊,7位心情各異的諸侯王,與漢王朝的太尉盧綰帶領下的300名文武官員,一同見證了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一個54歲的老者,曾經的泗水亭長,父親口中的無賴子,一步步走上皇位。

01

這個儀式,當時是空前的創舉。在這之前可知的歷史裡,商湯是「天命玄鳥」的後人,是殷商部族的領袖,建立的是天邑商、大邑商,他滅亡夏桀是諸侯伐君,在這之前早已經有自己的宗廟、臣民。

此後的周武王是后稷的子孫,在古公亶父的時代,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方國,到周文王時代已經是西土的伯主,最終於牧野一戰滅商,是周武王的能力也是世代的積蓄。

即便是并吞天下的秦始皇,他的祖先是傳說中輔助大禹治水的伯益,是商朝的忠臣飛廉、惡來,經過周朝的蹂躪和統治,嬴姓後人,終於在周的分封之下,建立了秦國、趙國,經過多少代國君的努力,一統六合。

換言之,他們都是貴族,而劉邦,沛縣豐邑中陽里人,《史記》連他爺爺的名字都沒有記載,只將他的父親寫作劉太公,母親寫作劉媼,一個劉老爺爺、一個劉家老太太,起碼到他父親這一代,不要說卿大夫,連士都不算了。

前代叫并吞,叫取代,前代有親族,有臣從,他有什麼?

劉邦什麼都沒有,所以他的王朝並不是「家天下」,而是一圈圈的聯盟,他和妻子呂雉的家族的聯盟;他和蕭何、周勃等等代表的3萬豐沛元從的聯盟;他和以韓信為代表的隨他入漢中的10萬諸侯子的聯盟;他和臧荼、張敖、韓王信等等六國後殘餘的聯盟;他和英布、項伯等等項羽殘餘勢力的聯盟。

聯盟的對手,就是天下的百姓,所有以上這些人,都在竭盡全力用手裡的刀劍,將本屬於一個個「人」的前途、財富、家庭,乃至於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劉邦希望凌駕於所有人之上,他的一生,就一直沉浸於分辨自己人、敵人的「剝玉米」式的遊戲。

中國歷史也曾有選舉登基的皇帝,留下一個什麼問題困擾子孫60年?|劉三解

▲電影《王的盛宴》中韓信之死

這個遊戲,放在《史記》里總結,就是一句:


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這個遊戲從「做玉米」,就像毛澤東對胡耀邦所說:


政治就是,把支持我們的人搞的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

爭天下的時候,劉邦把自己的聯盟者搞得多多的,得天下之後,則致力於把自己的敵人搞得少少的,這個「爭」與「得」的轉折點,就在定陶,就在韓信的軍營旁邊,就在那個草台班子一樣的祭天高台上。

這是一個分界點,在這之前,劉邦是法理上與七位諸侯王平起平坐的漢王,只是他擁有的武力最強,足以壓倒所有的競爭者。在這些潛在競爭者的眼裡,比如已經第二次被闖進軍營奪去兵權的楚王韓信、比如在楚漢決戰中敢於放劉邦鴿子的梁王彭越、再比如日後逃亡匈奴當漢奸的韓王韓信,剛剛滅亡項羽的劉邦,不過是又一個位在諸侯之上的西楚霸王。

在這之後,劉邦成為了諸侯王的君王,是他們的效忠對象,是天下的共主,反對他,就是在反對之前共同作出的盟誓和承諾,可能面對的就是「天下共擊之」。所以,劉邦寧可在皇后呂雉、丞相蕭何這樣重要的人物全部缺席的情況下,完成這個簡陋的儀式。

趁著滅亡項羽的時機,7個諸侯王身在聯軍之中,搞一下「民主」,把自己的皇帝身份敲定,確認上下名分,是劉邦的最優選擇。相對這個結果,定陶不是長安、洛陽,氾水之陽不是長樂宮,政府班子不齊整,禮儀制度不完備,全都不是事兒。

這就是「名分」的力量。

中國歷史也曾有選舉登基的皇帝,留下一個什麼問題困擾子孫60年?|劉三解

電影《鴻門宴》中劉邦稱帝後與樊噲對話

02

這個道理,韓信懂、劉邦懂,甚至連齊國的一個戍卒婁敬也懂。

婁敬在洛陽見到了已經當上皇帝的劉邦,問他:「陛下在洛陽建都,是要學周王朝嗎?」劉邦應是。

婁敬不太給面子,直接指出:「陛下得天下和周朝大不一樣,學不來的。」

有什麼不一樣呢?

婁敬告訴他,周朝積德行善十幾代人,到了文王、武王兩代才天下歸心,八百諸侯在孟津追隨伐商。直到成王即位,才在周公的輔佐下營造洛陽新都,後來周朝衰落,諸侯不朝,不是周朝德薄,而是形勢逼人。

反觀劉邦,一路打過來,大戰70場,小仗40場,因此死者不計其數,和周成王、康王比民心,那是完全沒法比,還不如西入關中定都,縱使關東大亂,起碼還能保全秦國舊地,大不了學秦國再打一次統一戰爭就是了。

聽了婁敬的話,劉邦又被關東籍的功臣勸阻,直到留侯張良表態,漢帝國才正式決定西遷關中,定都長安。

這段君臣對話中隱藏著什麼心照不宣的信息?

其實很簡單,周朝的統治是依賴於政治傳統的合法性,即「德」;而漢朝的立國則依靠的是軍事佔領,即「力」。

這裡的「德」是什麼意思?

中國歷史也曾有選舉登基的皇帝,留下一個什麼問題困擾子孫60年?|劉三解

漢墓兵馬俑,漢代帝王到九泉之下仍想統帥的強悍軍團

並不是慈善、仁厚,而是已經成為傳統的「習慣」,也就是人們早已經習慣了周朝的統治,通俗地說,我爺爺時候跟隨周天子、我父親跟隨周天子,我也跟隨周天子,就把「習慣」變成了傳統,成為不需要解釋的道理。

在現代人看來,「德」是虛妄的,「力」是實在的,卻恰恰忽視了,「力」會隨著時間發生強弱逆轉,但在中國這樣一個從未被特定宗教征服精神世界的國度里,「德」卻是實實在在的歷史觀、世界觀,是政權合法性的根基,更是解釋為什麼歷史選擇了這個政權而不是另一個政權的關節點。

婁敬指出了一個漢帝國的根本問題,在沒有「傳統」根基的情況下,你的「竊國」就是天下人的敵人,所以,在強秦稍稍露出破綻時,關東人會四面八方地迎立「六國後」,是這些國王的祖先們對百姓很好嗎?

當然不是。

只是作為前半生都生活在「戰國時代」的劉邦、項羽、張耳、陳餘們,他們對於「齊楚燕韓」的旗幟的習慣,要比「秦」多得多,而秦國依託於成文法的繁瑣社會管理體制的快速複製,又一次性打碎了他們無數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飯碗。

此時,秦始皇面臨的難題拋給了劉邦,他的選擇很簡單,把球再踢出去,踢給關東的諸侯王們。

而他本人的當務之急,是在他有生之年讓自己的家族掌握足夠的力量,一層層地「剝玉米」,讓有威脅的反對者永遠消失,當你翻開《史記》,就會發現在劉邦生命的最後幾年,一直在征戰、猜忌、殺戮,同時,將自己的兄弟子侄替換到空出來的諸侯王位上。

中國歷史也曾有選舉登基的皇帝,留下一個什麼問題困擾子孫60年?|劉三解

電影《王的盛宴》中韓信在獄中劇照

在這些被克隆出來的「漢」王國土地上,全盤繼承了秦朝的法律體系、政治制度,連禁止民間藏書的「挾書律」和禁止三人以上無故聚飲的惡政也一概接收,剛剛開國的漢帝國,並不是什麼咸與維新的王道樂土,仍舊是一個毫無自由的大兵營。

03

兵營需要敵人,也最不缺少敵人。

無論是寫信羞辱呂后的匈奴冒頓單于,還是屏塞五嶺的南越王趙佗,就連東方的劉姓諸侯王,也一樣是皇室的敵人。劉邦死後,呂后、漢惠帝就頒布了《關津令》,以扞關(在今三峽附近)、武關(在今陝西商洛)、隕關(在今湖北十堰)、臨晉關(在今陝西大荔)、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等五個關卡為封鎖線的門閂,堵死關東各國從關中地區獲取黃金、銅、馬等戰略物資的可能,同時嚴禁自關中向各個諸侯國的人口遷徙。

所以,誅除「暴秦」的故事,在這個時代,根本不會有人相信,因為除了「齊楚燕趙」的旗幟還在一個個諸侯國飄揚之外,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秦朝並沒有什麼不同,甚至連衣服、旗幟的顏色都沒有什麼變化。

在這個時代,《三國演義》里提到的「炎漢四百年」的說法還並不存在,大漢王朝所尚的仍是水德。

對,你沒看錯。

秦始皇標識自己受命於天的「五德終始說」,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附會王朝的「德運」,秦漢之際流行的是「五德相勝」,也就是後一個王朝的「德」克前朝的「德」。周朝是「火德」,秦朝就是「水德」,以水克火,所以衣服、旗幟全部尚黑色,把黃河改名「德水」。同時還要改正朔,把十月初一作為一年的歲首,數字也以六為基礎單位。

號稱遵行法家的秦朝信的這一套,其實理論基礎是從儒家中來的,《禮記》中說:


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

翻譯過來就是,通過修改這些和生活有關的東西,告訴普通百姓,朝廷變了。

中國歷史也曾有選舉登基的皇帝,留下一個什麼問題困擾子孫60年?|劉三解

▲電影《秦頌》中的秦始皇

不過,劉邦的新朝,在計相張蒼的主持下,一點沒改,在否定秦帝國作為合法政權的存在的前提下,西漢王朝全盤繼承了「水德」,隔代克了一把周朝,搞了回「歷史虛無主義」,因此,漢朝初年的服色、旗幟,還是秦朝那一套,同樣是十月作為歲首。

只是人沒有前後眼,劉邦再英明也想不到不到60年間,漢帝國中央和地方發生了諸多變動,逐漸將立國之初的合法性根據消滅殆盡,新生代們迫切需要新的理論來解釋「漢之所以興,秦之所以亡」,換句話說,就是「漢如何不亡」。

先是一個個地翦滅異姓諸侯王,換成劉氏子孫,漢高帝五年聯合推舉漢王劉邦即皇帝位的「諸侯王會議」不復存在,皇權的授權來源面臨虛無,缺少了當年一同打倒「暴秦」的統一戰線的加持,如「湯武革命」(商湯、周武王推翻前代暴政的義舉)一般的正義行動變味成了一家一姓的奪權鬥爭。

之後是功臣集團誅滅諸呂,順便把漢惠帝的兒孫殺了個精光,打倒「反革命集團」又搬倒了「少主」,換上了漢文帝劉恆,就連嫡長子繼承製的「宗法」規則也被功臣列侯集團的政變砸得粉碎,憑藉武力即可實現藩王入繼大統的現實,也讓諸多劉姓諸侯王心思愈發活絡,前有吳王劉濞發動七國之亂,後有淮南王劉安謀反。

這之後的漢帝國,一個最重要的命題就是如何解釋經過一代代的「剝玉米」,建國之初的眾多聯盟已經被誅滅殆盡,只剩下一家一姓的皇室塑造自己的「家天下」政權,到底是之前錯了,還是之後不對?

漢文帝時代,選擇「不爭論」、「不討論」,號稱「無為而治」,標榜「黃老之學」,其實是將兵營解除武裝,放開之前被國家壟斷的「山澤之利」,也就是手工業的原料;另一方面,「罷關一通」,即允許人民在國內自由遷徙流動,促進商業流通。

與這些相比,免除田租、開墾荒地都不過是小把戲,漢初的經濟恢復,真正的動力,來自於對經濟的解綁,不再由國家主導的刑徒經濟控制一切。與此同時,「黃老之學」中對於現狀的尊重,又兼容了秦朝的法制體系和傳統,推動著漢帝國半遮半掩地走進了「文景之治」。

然而,解除高壓的帝國暴露出了一個又一個新的敵人,同姓的諸侯王蠢蠢欲動,地方的豪強、鉅賈開始借勢崛起,「謀反」成為一個時髦話題,輪流坐莊的衝動,讓佔有了巨大資源的體制外力量欲罷不能,鎮壓還是贖買,成為帝王不得不關注取捨的議題。

中國歷史也曾有選舉登基的皇帝,留下一個什麼問題困擾子孫60年?|劉三解

▲電影《秦頌》中的秦始皇

04

漢文帝時代,魯人公孫臣跳出來上書,稱「漢朝應該是土德,徵兆就是出現黃龍。」

時任丞相的張蒼就是議定漢朝是「水德」的人,覺得公孫臣不靠譜,攆跑了。不想,在隴西的成紀真的出現了"黃龍",漢文帝立刻將公孫臣任命為博士,專門研究「土德」的制度和曆法,準備搞意識形態大變革,與前代切割。

可惜天不假年,漢文帝死了,「水改土」的大工程也沒下文,漢帝國執政合法性的大題目,仍舊無解。

《史記?儒林列傳》記載了一位轅固生,漢景帝的時候,因為精研《詩經》在朝廷了當了博士,有一次在皇帝面前和黃生搞了場學術辯論,主題就是「湯武革命」對不對。

湯是商湯,武是周武王,一個是夏朝臣子推翻了夏桀,一個是商朝臣子推翻了商紂。黃生說,湯、武不是順天命改朝換代,而是弒君造反。轅固生反駁說,桀、紂無道,天下人都歸心於湯、武,湯、武以天下人心的支持誅殺桀、紂,自己也是被人心擁戴立國,當然順應天命。

黃生指出:帽子再破,也得戴頭上,鞋子再新,也要穿在腳上,這叫上下有別。桀、紂再無道胡搞,是君;湯、武再偉大正確,是臣。君主做錯了事,臣子不諫言匡正以尊天子,反而以錯誤為理由弒君,改朝換代做君王,這不是造反是什麼?

轅固生有點耍賴,反問:按你這麼說,高祖皇帝取代秦朝的天子之位,不對?

扯到敏感話題,漢景帝只好出場叫停,說道:


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即,愛吃肉的不吃馬肝(漢朝人認為馬的肝臟性燥熱,能吃死人)不算不知道味道,搞學問的不討論湯、武受命,不算你水平低。

換句話說,涉及我祖宗得天下合法性,這事兒別辯了,擱置。

中國歷史也曾有選舉登基的皇帝,留下一個什麼問題困擾子孫60年?|劉三解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漢景帝

在這場辯論中,轅固生持的就是儒家立場,君無道,當誅,而且還要理直氣壯地誅。而黃生所持的觀點,一般認為是黃老一派,要區別上下,無條件尊君,這一點上,和法家也是契合的。

問題是,政權合法性的問題是延續性的,你解釋了漢高祖造反的合法性,怎麼排除別人再來一次,造漢景帝反的合法性?同樣,你站在漢景帝的立場上講君臣之分不可變,他爺爺劉邦不就成了反賊了嗎?反賊的天下,別的反賊再來搶一下,也沒什麼心理負擔吧?

所以,在更高明的解釋出來之前,漢景帝只好選擇當鴕鳥。

身為反賊後人的漢景帝一樣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只好冷凍題目,以手中的刀槍,向同樣姓劉的七國聯軍講道理,最終,將一個完整的帝國和這個愁人的難題一併推給不滿二十歲的兒子,撒手而去。

這一年,正好是漢帝國建國62周年。

跨過這道坎兒,漢王朝將走入新時代,跨不過去,被秦漢兩代持續80年的功利主義教育培養起來的人民,終歸會給歷史一個答案。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薔薇花開 的精彩文章:

朱允文為何得朱元璋喜愛?朱元璋為了他都做了什麼?
取悅自己,這個才是生活真正的目的
濰坊杯-恆大小將破門 國青2-0魯能獲第五名
真正的英雄何畏失敗!衛冕失敗,鄒市明淚灑擂台,眾星留言安慰

TAG:薔薇花開 |

您可能感興趣

司馬懿無意中留下一難題,困擾400年後五位皇帝,唐太宗終生無解
年僅23歲就過世的這位皇帝,死後卻留下了十四個皇子皇女!
司馬懿留下的一大隱患,竟困擾中國400年,隋朝因它滅國
唐朝詩人留下一句詩,100多年後,讓一個皇帝丟了江山
它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古都,有3個世界第一稱號,卻留下一大遺憾
祖先留下八字,讓子孫做了七百年的土皇帝,七百年後,被滿門抄斬
光緒做了三十四年皇帝,為何沒留下一個子嗣,原因實在讓人遺憾
司馬懿臨死前留下一麻煩,困擾中原400年,李世民一生都沒能解決!
此皇帝去世前,留下兩道感人的遺詔,後世子孫遵守300多年
日本為何一有機會就侵華?600年前的劉伯溫早已看穿,留下一番話
戰國時就存在的諸侯國,因一句成語被嘲笑2000多年,留下專家都解不開的三大疑團
司馬懿臨死前留下一麻煩,困擾中原400年,李世民一生都沒能解決
後世被罵得最慘的開國皇帝,但其留下的這些東西,影響中華幾千年
近一千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6名中國人,紅樓夢因為他才保留下來,你知道嗎?
殺了楊廣,睡了皇后,只為當一天皇帝,臨終前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做了39年的太子,登基一個月就駕崩,先皇留下的這個妃子,就這樣要了他的命
皇帝去世前留下兩道遺囑,後世子孫遵守300多年
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三個王朝,其中一個曇花一現,卻留下一項偉大工程!
趙匡胤死後,留下了年僅24歲的皇嫂,趙光義的這一做法令後世憤慨!
為什麼在位28年的周貞定王沒有留下什麼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