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樊正倫:調情志養生要訣——勤動腦體不動心

樊正倫:調情志養生要訣——勤動腦體不動心

凡是長壽的,真正活到90幾歲甚至100歲的老人,思維都非常清楚。他天天都在讀書、看報,而且經常出去活動。很多老年痴呆的病人,往往是因為一天天傻吃悶睡,他的腦子越不用,他的記憶力就越差。

有個長壽的老中醫們曾經跟我說過,告訴我一個調節情志養生的秘訣叫「勤動腦體不動心」。《黃帝內經》講「頭為諸陽之匯,四肢為諸陽之末」。「陽氣者若天與日」,陽氣就得動,不動就會老化。因為腦袋是用的首領,四肢是用的工具。這些東西,因為它是用的範疇,所以你不用它,它就會壞。所以四肢要經常的用。但是五臟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動,心要一動五內俱焚。因此要勤動腦體不動心。

我們去看一看,凡是長壽的,真正活到90幾歲甚至100歲的老人,思維都非常清楚。他天天都在讀書看報,而且經常出去活動。因為人老腿先老,四肢如果不運用的話,時間長了,四肢就開始衰退了。我發現有很多老年痴呆的病人,你問問他,他肯定覺得退休以後,這會兒可享福了,一天傻吃悶睡,他的腦子越不用,他的記憶力就越差。所以我認為腦和體這兩部分,一定要用,但是心不能動。

剛才我講了,正常人的情志和五臟之間是休戚相關的,而且情志上長期異常,會對五臟造成一種病態。那麼怎麼才能做到我們勤動腦體不動心,怎麼做到恬淡虛無呢?這不是說我們什麼事都不做,而是要正確地去對待人生。有很多很有錢的人找我看病,他說怎麼才能長壽?可能越有錢越怕死。我給他講了,我說人的一生,用老百姓有一句話叫「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我們生下來的時候,是怎麼生下來的?是哭著,攥著拳頭生下來的。很多女同志都生過孩子,這個孩子要是不哭,活不了,護士得打哭。如果生下來就撒著手,這個孩子肯定不活,都是攥著拳頭哭著下來的。我們到八寶山看一看,走的老人都是笑著撒手走的。因為人只要一死,氣一散,所有的皺紋全展開了,所以走的時候,是笑著,撒著手走了,人的一生就是從哭到笑的一生,從攥著拳頭到撒手的一生,生下來的時候是自己哭,大家笑,走的時候是自己笑,大家哭。就是這麼一生。

那麼在這一生中,你攥著拳頭幹嗎?這就決定了你這一生就得幹活,所以人的一生,第一不要怕累,第二也不要怕苦,既然是哭著、攥著拳頭生下來的,就是預示著苦和累,你生下來就是這種狀態。既然人的一生裡面,充滿著苦和累,那麼你得到的東西是什麼?那些大款來看病,我問他們你得到的東西是什麼?你的功名利祿是什麼?實際上功名利祿就是你手上的油泥,你幹活手上不就會有油泥嗎?你所有的努力,表現在你的手上,體現出來的手上的油泥。要是你天天洗,它也會天天來。我們去給李嘉誠看病,他說我那麼多錢,從來就不去算,他能散,他說散就是給他自己洗油泥呢。如果你的油泥厚到你快攥不住的時候,你恐怕離八寶山就很近了,道理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我跟很多這樣的人談完以後,他說那我怎麼辦?我說你掙了錢幹嗎呢?是為大家服務的,有很多掙了錢的人,他自覺去做慈善事業。什麼叫慈善事業?就是讓老百姓幫你洗一些手上的油泥,洗一些油泥,你可能攥起來更痛快。這種襟懷和心態對於搞企業的人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你有了這麼一種心態,你就不會特別傷心,得了不要特別高興,失去也不要那麼難受,這種心態在養生中也是至關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捨得」「捨得」,「得失」「得失」,舍了才會得,舍跟丟不一樣。丟是不情願的,舍是情願的。在中國的文化中,舍的後面跟著的就是得。你只有舍掉了,你的得跟著就來了。得到的時候,得的後面就是失,所以得的時候你別太過高興,因為得的後面可能就是失,得到的同時跟著的就是失。所以如果你在你自己的一生中,對待你的財富,對待你的事業,能夠正確地把得失和捨得這兩個關係擺好的話,你的心裡就會非常平穩。

我跟北大孩子們講課的時候,我說我如果送你長壽的對聯的話,上聯叫捨得,下聯叫得失,中間叫自在。其實就是當你對待社會的這些東西的時候,如果你沒有一個正確認識,常常你的心就亂了。今天股票漲了,明天股票跌了。你要是沒有這個平常平靜的心態的話,你就別去炒股票,你炒股票了,不是自個兒跟自個兒折騰嘛,功沒成氣斷了,錢沒掙成,你命先沒了,這是划不來的。

「盡人事,智於圓,而行於方。」考慮問題盡量全面,處理問題盡量果斷。做完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你這件事,吃飯也想著它,睡覺也想著它,覺得舍不了,放不下的時候,這時候其實你就已經動心了。所以我建議,大家一定要注意,要做到什麼呢?勤動腦體不動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智慧人生: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南懷瑾老師:為《金剛》《楞伽》《楞嚴》三經重印首語
南懷瑾老師:人生成敗的關鍵
南懷瑾老師:中國文化三千年來教育上錯誤的地方
養生文化:夏季必備6個養生常識

TAG:傳承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醫話田原對話樊正倫:生活處處有中醫
樊正倫:吃飯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