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鄂商?楚商?——有這個商幫嗎?

鄂商?楚商?——有這個商幫嗎?

鄂商?楚商?——有這個商幫嗎?

鄂,楚國最早的國都;

鄂,元朝時指代湖廣行省;

鄂,清代時正式成為湖北省的簡稱;

因此稱湖北商人為鄂商,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過有相當一部分人卻說:「不對!楚國發祥於湖北,壯大於湖北。『楚』出現的比『鄂』早,資歷更深,影響力更大。『楚商』比起『鄂商』更能反映出我大湖北企業家的文化內涵。「

是湖北人過於在乎一個統一的稱呼嗎?非也!中國古有八大商幫,今有四大商幫,名號都是個頂個的響亮。商界江湖行走,誰不希望擁有一塊金字招牌呢?彼此一報家門,「哦,同門啊!」「幸會,幸會,老鄉!」的確讓人有種顧盼自雄、肝膽相照的爽快!不過湖北商人群體好像從不在以上的範圍內,無論你自我介紹「鄂商」或「楚商」,換來的很可能是對方的一臉茫然,似乎這個群體在華夏商業發展史未曾存在過一樣。

湖北人對此是相當不服氣的,因為大量的史料表明:當別的地方的同志們還在思考人生的時候,湖北的老闆們早開始擼起袖子做生意了。

先秦時期,百姓的社會地位按照高低依次分為「四民「—」士、農、工、商」。而楚國國王卻說「對不起,有錢的才是大爺」,將楚國「四民「的次序排為「商、農、工、賈」。當地的商業發達程度也是超過吳越等國。

明朝中葉起,很多城市的貨物貿易都走船運經過漢口,漢口一下成為內陸貿易CBD,而周邊的各種鄉間匠人也浩浩蕩蕩進城來分享壯大城市化的果實,開店設行,出現了「九佬十八匠」。

清朝時候,漢口進一步發展,很多文人都用詩詞進行了記載,清道光年間的《漢口竹枝詞》中就有一句「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 來描述漢口的商業繁華。 這和現在眾明星齊唱《北京歡迎您》是差不多的道理,哪個城市好就唱哪個,而這批明星中的天王巨星——乾隆的評語則是最有名的,他的一句「九省通衢「傳誦至今。

1861年漢口成為對外通商口岸,設立了十五個國家的領事館,和二十幾個國家都做起了生意,玩命賺外匯。清末,張之洞大興洋務運動,創辦了漢冶萍公司、漢陽兵工廠及布、麻、絲、紗四局,並開通了京漢鐵路,為武漢打下了現代重輕工業的基礎。漢口對外貿易與上海並駕齊驅,成為「駕乎津門,直逼滬上」的全國第二大城市,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解放後,湖北省也是最快恢復商業活力的區域。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當年武漢全市共有民族資本工商業18608戶,其中工業2629戶,商業11858戶。近期現身的一張1949年9月頒發的營業牌照見證記錄了這段商業發展史。

鄂商?楚商?——有這個商幫嗎?

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湖北商業發展史中,自然而然湧現了很多牛X的代表:

被後世商人供為「商聖」的范蠡,就是楚國人。他幫助勾踐滅吳之後急流勇退,攜大美人西施泛舟五湖,三次經商成巨富又三散其財,自號陶朱公,可算得上是事業愛情雙豐收。

戰國時期有個官二代叫鄂君啟,是楚懷王的兒子,生意也做得非常大,要出動商船150艘、馬牛500匹來販運貨物。楚懷王特予頒發其水陸交通運輸通行憑證—「鄂君啟節」,允許其商隊享有某些免稅特權。可見當時楚國的商業制度和相關憑證就已發展到非常完善了。

清末民初時期,三位「地產大王」之一就是湖北商人劉歆生。這個人他要在當代,是牛到可以和李嘉誠、王健林比肩的,怎麼牛呢? 第一、眼光獨到,將全部身家加上義兄資助的資金、錢莊的高息借款用於購買土地,幾年之內幾乎囊購了市區可能發展的全部土地。修造了中山公園、江漢路、華商跑馬場等至今依然為地標的代表場所。這可比什麼溫州炒房團領先了將近一個世紀。第二,頭腦靈活,想出了「划船計價」。他看好郊區的發展前景,玩命的砸錢來收購,因為下大雨,那些不毛之地都變成一片低洼,不好丈量 。他有辦法,在所購土地的四角立上旗杆,在旗杆之間划船,以划槳的次數來計價。第三、他對後來成為中華民國總統的黎元洪放言「都督創建了民國,我則創建了漢口。」,這份豪情加上這份狡黠,如何不發財呢?

改革春雷一聲響,湖北籍商人更是湧現出了不少傑出人物。陳東升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拍賣公司嘉德拍賣和泰康人壽;太和服飾九十年代初雄踞國產女裝品牌頭把交椅;九州通醫藥集團公司連續多年位列中國民營醫藥商業企業第一位……

而在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一批互聯網大佬中更不乏湖北人的身影,其中最具話題性的應該為相愛相殺的「鄂籍互聯網雙子星」—雷軍和周鴻禕了。雷軍內斂謹慎,運籌帷幄中顯露睿智,其一手運作的小米手機絕對是可以和蘋果、三星、諾基亞、華為一併被載入世界手機發展編年史的品牌;而周鴻禕被稱作「紅衣大炮」,典型的湖北佬 「愛誰誰」行事作風,生生掀起了一場殺毒軟體免費風暴,干趴了一個又一個行業巨頭之後,他在從中笑。

說回開頭的問題,湖北的商業發展史是悠長的,商界翹楚也不少,那為何在傳統知名商幫中,並無「鄂商」或者「楚商」這一說呢?就算上面提及的那些代表者,說出來人人知曉,又有誰第一反應是「對,他們湖北人就是會做生意。」呢?從知名度來講,「鄂商」或「楚商」這一品牌、這一流派確實是不具備影響力效應的。這就很讓湖北人鬱悶了,為什麼江湖上就沒我這一號人物呢?原因也許很複雜,但關鍵答案可能就存在於該地域居民群體的文化基因中。

首先,有句話叫「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形容湖北人思維敏捷、做事靈活。這是湖北人的優點,但是也帶來不少弊端。以武漢為代表的湖北人背靠長江,跑碼頭為生,外地人也稱武漢經濟為碼頭經濟、碼頭文化。在這種背景熏陶下,湖北人大多有一種漂泊感,在商業交易中不願意吃虧、容易投機取巧,給生意對手一種精於算計、不守信用的感覺。武漢漢正街在明清時代就有詩詞形容為"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霄明",上世紀80年代中期迅猛發展成中國最大的小商品市場集散地,但是隨著 "買全國、賣全國"的名頭日益響亮,漢正街「水貨大王」的名頭也是傳得全國皆知,強烈損害了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美譽度和信任度,導致逐年衰落,如今很多商鋪門可羅雀。一些曾經高價爭破頭的商鋪,現在一半不到的價格沒人願租。

其次,湖北商人有一種小富即安甚至小富即奢的思想,做生意的第一前提就是「保本」,在賺到錢後則安守現狀,很少考慮如何做大做強、創新突破。這也導致了湖北很少出領頭羊企業,自然談不上在全國商界內建立一批知名品牌,從而形成強大影響力的商幫文化。以服裝產業為例,2012年,武漢服裝業的生產總值為400億元,規模居全國第一。但另外一組讓漢派服裝尷尬的數據是,規模以上企業數量方面,武漢僅有50家,而杭州、青島、寧波分別有1250家、748家、437家;在商標品牌方面,武漢僅有3個「中國名牌」產品,而寧波有11個。同時,武漢服裝企業所需的高端面料、輔料和飾品80%依賴外購,本地服裝院校培養的80%以上的專業人才流失到「北上廣」等發達地區。

最後,制約湖北商人難以群體形象名揚商界的致命要害就是「窩裡斗」,五個手指握不成一個拳頭。2012年年底發布的《中國楚商發展白皮書》上,湖北商人認為自身「不團結」的比例達到16.6%,而認為「團結」的比例僅佔6.8%。在商界也有一個段子—「要做好一個企業,請一個湖北人;若想做垮一家企業,那請兩個湖北人就行」。湖北雖然坐擁中部寶地,東西貫通,連接多個省份的交通,但也使得湖北多個區域之間方言、習俗差異性較大,西部的宜昌、恩施都非常接近於四川,北部的襄樊、隨州與河南的關聯度較密,南部的咸寧受湖南影響,而十堰山林起伏,外來人口較多,則自成體系……造成了湖北各地的民眾天生認同感較差、群體意識薄弱。

鄂商?楚商?——有這個商幫嗎?

誠然,湖北人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劣根性,在商場上的名聲實事求是得講也是毀大於譽。但不可否認的是,湖北商人的天性卻也是非常適合在商場搏殺的。

一、「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創業精神。湖北古代稱為楚國,「楚」指的就是荊棘叢生的蠻荒之地。楚國民眾就是在駕著荊柴車,穿著破爛衣衫的條件下開山辟林,從原始進入文明,變成了「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栗支十年」的強國。這種吃苦耐勞、積極進取的創業家精神正是建立商業帝國所必不可少的。

二、湖北商人受制於「小聰明」,但也具備「大智慧」。很多人都會覺得湖北人學東西上手快、能舉一反三。「宅急送」的創始人陳東升去日本原本是學廣告影視,但當他體驗過日本的快遞服務後意識到這個行業在中國將有廣闊前景,舉家回國創業,從日本引進經驗和資金,用將近10年的時間,打造了一個在項目物流領域被稱為「民營快運一哥」的品牌。

三、最重要的是,湖北是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擁有中部地區最為完善的「鐵水公空」一體化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國務院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更是寓示著當地商業文明發展的勃勃生機。

當前,湖北可以說是坐擁了天時地利人和,但若要成為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還需順應經濟梯度轉移趨勢,對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真正形成對全國經濟的重要支撐。而湖北籍企業家應該抓住機遇,團結一致,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和更強的影響力,這比叫什麼名字更為至關重要。等做出了成績,「鄂商」也好,「楚商」也罷,叫「天下第一商」相信都沒人不服你。

或許有一天,我大中華復興之日,能夠聽到別人稱呼美國芝加哥為「西方武漢」也不一定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觀古易今 的精彩文章:

末代皇帝溥儀的哀嘆:朕的大清都亡了,說這又有什麼用呢?
這個民族行軍打仗從不帶糧食,真相令人無比憤怒

TAG:歷史觀古易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