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義說殺梁山好漢,卻成了以武會友,為何?
盧俊義被吳用忽悠,說有血光之災。
盧俊義半信半疑,為了平安,寧願信其有,決定到泰安州的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帝金殿祈福。
此去必經過梁山泊,有失陷的危險。燕小乙準備陪同,盧俊義不同意,帶了官家李固前去。
到了梁山泊周邊,盧俊義不僅不小心,還打起了梁山泊的主意。
《新水滸傳》
原著道:「你省的甚麼!這等燕雀,安敢和鴻鵠廝並!我思量平生學的一身本事,不曾逢著買主。今日幸然逢此機會,不就這裡發賣,更待何時!我那車子上叉袋裡,已準備下一袋熟麻索。倘或這賊們當死合亡,撞在我手裡,一朴刀一個砍翻,你們眾人與我便縛在車子上。撇了貨物不打緊,且收拾車子捉人。把這賊首解上京師,請功受賞,方表我平生之願!」
這是向梁山泊開戰的節奏。
以他盧俊義的功夫,對付幾個梁山草寇絕對沒問題,不能悉數滅掉,殺個幾十位頭領還是沒問題的。
真要這樣,梁山必亡。
盧俊義有機會殺梁山好漢,也喊著殺,可他卻沒殺。
對戰李逵,斗不到三合,李逵跳出圈子外跑了。
對戰魯智深,斗不到三合,魯智深也跑了。
對戰武松,還是不到三合,武松跑了。
對戰劉唐,斗不到三合,穆弘出現,又不到三合,一對三,不落下風。
對戰朱仝和雷橫,不到三合,二人逃跑。
之後,中了埋伏,落水被擒。
整個對戰過程,盧俊義沒傷梁山頭領一人,沒殺小嘍啰一個。
《新水滸傳》
要說殺不了頭領,正常;可要說傷不了頭領,便不正常,李逵、魯智深、武松、劉唐、穆弘、朱仝、雷橫雖位列天罡三十六,但他們的武藝與盧俊義不是一個檔次,別說三合,只用一合,盧俊義也能傷他們;我們退一步說,盧俊義輕敵,沒能殺或傷梁山泊頭領,可小嘍啰也不曾殺一個,這就令人懷疑了。
盧俊義究竟是來剿滅梁山賊寇的,還是來以武會友的?顯然是以武會友。
不是說要殺嗎,為何不殺了?
不是說去泰山祈福嗎?為何不去了?
只有一個解釋是合理的,盧俊義說是去祈福,其實是到梁山泊會一會梁山好漢。
去見山賊頭領,總不能空著手吧,因此帶了「禮物」。
原著道:「李固只得忍氣吞聲,自去安排行李;討了十輛太平車子,喚了十個腳夫,四五十拽車頭口,把行李裝上車子。」
這些貨物,對於家中有四五十個行財管幹的盧俊義來說,九牛一毛。東西雖然少,卻是盧俊義的一片心意。
禮輕人意重,盧俊義是大名府富豪,能看得起梁山賊寇就不錯了,更別說送禮了。
禮不多,卻是對梁山好漢的尊重。
之所以去泰山,是想到梁山泊會一會眾好漢,以免他們真的打上門去。
盧俊義大張旗鼓的喊著殺梁山賊寇,目的是要引起他們的注意,自己好名正言順的上山。上山之後,告訴眾頭領自己不落草,讓他們打消念頭。
《新水滸傳》
因此,面對宋江的以禮相待,他說了這樣一句話:「頭領差矣!小可身無罪累,頗有些少家私。生為大宋人,死為大宋鬼。寧死實難聽從。」
非常乾脆的拒絕,也非常明確的告訴宋江等人,我不缺錢,我不來當山賊。
盧俊義以為自己拒絕了,便相安無事了。
可惜,宋江和吳用正需要他,容不得盧俊義不落草。
並且,盧俊義也低估了宋江等人,他們志不在謀財,而在於謀官。


※一直在拉仇恨的段景住出現在梁山泊,會不會是早有預謀呢?
※誰是梁山好漢中最鬱悶的?不是林沖、不是晁蓋,是他
※誰這麼大膽,敢打柴進,他哪來的自信?
※投梁山泊的寨主,他們原來的人馬歸誰管?
TAG:評閱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