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霍老師暑假薦讀(二)

霍老師暑假薦讀(二)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依據音樂的不同,是詩經作品分類的主要依據。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修辭。

詩經的賦、比、興,奠定了中國詩作方法:賦,直書其事;比,以物喻志;興,因物起興。如衛風《碩人》篇第二章「手如葇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28個字,用了兩種植物四種動物作了六個比喻。被清代詩學大儒姚際恆稱為「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隱喻如《氓》篇中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說年輕的桑葉,又嫩又綠又新鮮,形容初婚的少婦(將她與柔軟蠶絲做聯想)。後來丈夫別戀,變得憔悴無神,又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桑葉枯黃,紛紛飄雪,形容被拋棄後的落寞情形。

許多篇章寫景僅僅數言,卻道出了悠悠意境,如《蒹葭》開頭二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好一派肅殺秋景,王國維先生的「景語即情語」當始於斯。蘆葦比起其它植物都更適於烘托秋天的愁緒,秋天是蘆花最璀璨也最近凋零的季節。

《詩經》中的語言古樸質拙,雅韻悠然,是儒家詩教「中正平和、溫柔敦厚」當之無愧的代表。孔子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在《論語》中多次提到《詩》的教育意義:「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在教育他自己的孩子伯魚時,孔子也是問他「學《詩》乎」,然後強調「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中國語言的特別之處就是有四聲之不同,抑揚頓挫地讀下來,很有音樂感。所以用《詩》來教育孩子們,可以兼得「詩」、「樂」、「禮」之教。

在我看來,教小孩子學習《詩經》應以誦讀為主,讓他們在誦讀中體會到韻律之美與中正平和的品性——「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多麼開朗明媚,彷彿林中的陽光。

家長們常常問到的問題是——「需不需要給孩子講意思」。我的處理是,孩子問就簡單講一下大概意思,不問就不講。單個的字詞更無須細摳,其實許多問題學術界還有很多爭論。

孩子們可以從三、四歲開始誦讀《詩經》。《詩經》裡面往往以自然起興,揚之水先生講:「我們若解得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萬物的死生消長,都看作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那麼興的意義便很明白。它雖然質樸,但其中又何嘗沒有體認生命的深刻。」(《詩經別裁》——強烈推薦家長必讀)。孩子們雖然一時體會不到這種境界,但是不妨先從認識+喜歡「鳥獸草木」開始。

《論語·陽貨篇》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是說詩經有三大功用。第一:訓練聯想力、觀察力、合群力、批評力。第二:教人孝敬父母、忠於國君。第三:多多認識一些動植物,多多親近自然。孩子們讀《詩經》,不妨從「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開始。

國風160篇最長的是《七月》,共八章,第四章的前七句是「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萚。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譯成白話為:「四月狗尾草結子,五月知了唧唧啼。八月莊稼收成時,十月黃葉飄飄離。十一月出外去打獵,捉到狐狸剝了皮,好為公子作皮衣。」詩人用了29個字,講了七個月的農耕和行獵,但不是流水帳而是韻律自然,每一個提及的名物皆重要,標記著時令。《七月》一詩被許為「天下至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霍老師博雅開放式課堂 的精彩文章:

狀元為什麼這樣紅

TAG:霍老師博雅開放式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