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士人有專門的巾子 其他階層不能使用

明代士人有專門的巾子 其他階層不能使用

本文作者黃強

明代進入封建社會後期,科舉發達,因此士人受到社會重視,士人的巾子也特別的多,東坡巾、儒巾、陽明巾、漢巾、晉巾、唐巾、凌雲巾、方山巾都是士人的巾子,甚至還有專門給進士戴的專屬巾子進士巾,這在其他朝代是沒有的。

士人與士大夫屬於一個特殊的階層,沒做官前,一介書生,那是民,又不是普通的士農工商的民。一旦科舉中試,士人的身份搖身一變,成為官。官員退仕後,成為有社會影響和勢力的士大夫階層。明後期復社、東林黨就是由士大夫、士人組成,看似民間社團,卻對朝廷官員的任命有左右,干涉的勢力。朝廷任命的官員不符合他們要求,他們就通過關係,進行影響。

東坡巾,士人所戴頭巾。以烏紗為之,製為雙層,前後左右各折一角,相傳為蘇東坡首戴此巾,故名。元明時期較為流行。明人楊基《贈許白雲》:「麻衣紙 扇趿兩屐,頭戴一幅東坡巾。」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六:「古來用物,至今猶系其人者。如韓熙載作輕紗帽,號韓君輕格……幘之四面墊角者,名東坡巾。」

【圖178,東坡巾】

九華巾,明代士大夫所戴的便帽,以紗羅為之,緣以皮金,前後各有一版,隨風飄動,《客座贅語》卷一:「純陽、九華、逍遙、華陽等巾,前後益兩版,風到則飛揚;齊縫皆緣以皮金,其質或以帽羅、緯羅、漆紗。」

四開巾,明代士大夫所戴的一種便帽,因帽身開有四個豁口而得名。

【圖179,飄飄巾】

飄飄巾,明代士大夫所戴的一種便帽,前後各披一片,因行步時隨風飄動而得名。制與純陽巾相類,唯前後片上無盤雲,流行於明末,具有儒雅風度。

加縐紗巾。士庶男子所戴的頭巾,以雙層縐紗製成,考究者以金線盤繡花紋,多用於冬季。《留青日札》卷二十二:「有夾縐紗巾,而用金線盤者。」

烏紗方幅巾。明代士庶男子加在束髮冠上的一種黑色紗巾,《三才圖會·衣服一》:「烏紗方幅巾,《晉書·輿服志》:漢末王公名士,多以幅巾為雅。近世以烏紗方幅,似頭今巾制之,直縫其頂,殺其兩端,用以覆冠。蓋古冠無巾,今人冠小冠,必加巾覆之。」

騌巾。又作鬃巾,以馬頸上的鬃毛編成的頭巾,一般多用於男子。其制疏密不一,疏者稱朗素,密者稱密結。通常為夏季所戴。明中晚期較為流行,明人范濂《雲間據目鈔》:「鬃巾,始於丁卯以後,……今又有馬尾羅巾,高淳羅巾;而馬尾羅巾與鬃巾亂真矣。——萬曆以來,不論貧富皆用騌,價亦甚賤,有四五錢、七八錢者,又有朗素、密結等名。」郎瑛《七修類稿》記載:「友人孫體時,一日戴巾來訪,恐予誚之,途中預構一絕。予見而方笑,孫對曰:『予亦有巾之詩,君聞之乎?』遂吟曰:『江城二月暖融融,折角紗巾透柳風。不是風流學江左,年來塞馬不生騌。』兩人相對一笑。」

鑿字巾,明代士庶所戴的一種頭巾,制如唐巾,唯不用巾帶。

披雲巾,明代士庶男子所戴的一種頭巾,以綢緞為表,內納棉絮。也可以用氈製成,頂呈匾方形,後垂披肩。多用於禦寒。

馬尾羅巾,以馬尾羅製成的帽子,質地粗疏,便於透氣,多用於夏季,流行於江南地區。

儒巾,明代士人所戴的軟帽,為生員的服飾。

【圖180,儒巾】

士人有專用巾子,士大夫是推仕的官員,他有官的身份,只是現在不在其位,因此他們的服飾與士人也有區別,使用的巾子稱玉台巾。

說明:本文系企鵝號簽約作者黃強原創作品,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授權微信njjinxiushufang。

黃強,字不息。服飾史學家、金學家。研究涉及中國服飾史、置業經濟史、民國史、南京地方史、明清小說等方面研究,均有著作出版。已出版《南京歷代服飾》《消失的南京舊景》《趣民國》《金瓶梅風物誌》等著作15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強服飾史 的精彩文章:

明代巾子雖然隨意 某些巾子卻不可亂戴
小小的帽子有了高大上的名稱
編導哥哥錯了吧 皇帝豈能隨意戴網巾
明代服飾變化主要在哪裡?你大概沒想到
明朝南京很特別 南都官服又怎樣

TAG:黃強服飾史 |

您可能感興趣

隱士巾子戴在陶淵明頭上 他是真隱士嗎
陶淵明的巾子彰顯他的自由個性
賈寶玉的一條汗巾子,揭露了誰是賈府政治陣營里的兩面派!
花襲人&蔣玉菡:兩條汗巾子引出的一段姻緣
寶玉和蔣玉菡「私情」暴露,一塊紅汗巾子牽連了三個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