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玉環玉蟬組佩

清代玉環玉蟬組佩

"如初心飾"第一次上清代玉器,所以本文要先講講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清早期統治者具有強烈的排外性。皇太極認為是因為模仿漢族的生活習慣,變革祖宗的傳統習俗,破壞本民族文化,導致本民族走向衰落。並叮囑諸王貝勒必須堅持本民族的語言、服飾等習俗,並將其定為祖制。可見滿族入關時期,統治者認為保持民族獨立性有助於鞏固其統治地位,因此就忽視了漢族崇尚的琢玉業。

隨著統治階級的需要,"禮玉"製作受到重視,清統治者開始注重琢玉業的發展,清統治者意識到只有用"禮教"才能消除戰亂帶給百姓的心理創傷和民族隔閡,進而消除武力無法鎮壓的民族敵視情緒。從順治帝開始,他們便徵集前明玉匠,組成當時的宮廷手工業機構,這些玉匠既負責製作宮廷需要的禮玉外,還負責指導"學手玉匠"。但當時又面臨著玉料稀缺問題,稀缺的玉料迫使玉匠使用熟悉工藝技術,這些勢必造成了順、康、雍三朝,玉料品種單一,玉器成品數量極少,器型沒有特色等問題。

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黃玉極少,也受到愛重。民間用玉以兩江產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負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專諸巷,蘇州玉器精緻秀媚,內廷玉匠也多來自該地。揚州玉作發展很快,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其玉作豪放勁健,特別善於碾琢幾千斤甚至上萬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圖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於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平凸、隱起、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並加以揉合變通。

清代玉佩的品種很豐富,成為各階層民俗事項和服飾廣泛佩戴使用的裝飾品和吉祥物。在工藝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細膩。在拋光工藝上也很講究,一般細光處看不見琢鏃的痕迹,細光能達到玻璃光亮度,有的在拋光上不惜工本以顯示其溫潤晶瑩之玉質美。

玉環、玉蟬都為和田玉質,玉質油潤亮澤。雖都為清代時期傳世的佩飾,但這樣的搭配卻為極新穎的組合,玉環光工細膩,在拋光工藝上已達到玻璃光亮度,玉蟬用減地浮雕、寬刀陰刻線工藝表現蟬身和蟬翼,兩件玉佩均在拋光上不惜工本以顯示其溫潤晶瑩之玉質美。用黑灰兩色的繩結配上瑪瑙管珠,簡潔大氣,突出了兩件玉佩的高貴氣質。

【雲水如是散盡,古玉如是禪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初心飾 的精彩文章:

TAG:如初心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