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學術型學霸的論文修鍊秘籍,不看後悔一生

學術型學霸的論文修鍊秘籍,不看後悔一生

專業、有趣的醫學科研知識,每日更新,請關注我們!

以前總是認為生活高於學術,將學術僅僅視為工作。等正真工作了才真正開始認真思考「學術生涯」這幾個字沉甸甸的分量,做學術需要無比強大的自我驅動。青年學者,雖然面臨同樣嚴峻的挑戰和沉重的負擔,終歸還是要靠自己去應付;同事,不管是年歲相當的,都無法給自己提供任何的支持和反饋信息。無論是學界的新人還是已經走到了金字塔頂端的學者,都要甘於寂寞,持之以恆。簡而言之,對於一個願意投身學術的人來說。學術絕非幾年的工作,而是一生的工作。要搞學術,必須以一生長度來規劃你的學術歷程,越早越好。

有時候規劃未必能實現,但是不規劃就只好看rp了,所以在腦中時刻要有一個終身職位規劃表。事實上,時間流逝的速度比你預計的要快很多,你不能總是拖延研究計劃。不要指望別人來幫你安排研究進度,一定要對自己負責,在這個問題上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人生的大多數困難來自於缺乏知識,健全知識是做學術最基礎的本能,有人說學術的境界,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這四個階段。要我說第四個階段不可能,正常應該在2、3階段間循環。而多數人,顯然在第一階段。

中圖分類法把所有的知識書籍分成"哲學、宗教、社會科學總論、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科學、教育、體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歷史、地理、自然科學總論、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測繪學、地球物理、氣象學、地質學、海洋學、自然地理學、生物科學、醫藥衛生、農業科學、林業、水產漁業、工業技術、交通運輸、航空航天、環境科學、綜合圖書"37個大類無數小類,問問自己都了解過哪幾門?

人文知識的意思,是說這是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所應該有的知識。這時還談不上學術。我曾經羨慕國外大學生首先就要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概論,就可以有健全的知識根底。現在想來可笑,全面的素質教育,顯然是要通過一個健全的教育制度來實現的,而不是一兩門課。很多學生進大學發現不喜歡專業,這是正常的。因為他們的父母和中學老師一般也都弄不清楚那麼多專業都是什麼個東東,到社會上又從事什麼行業。這樣盲目亂撞能選對專業么!

有人能掙錢當老闆,讓技術人員給他打工,是因為他擅長賺錢的知識;有人能當官(貪官暫不計),是因為他有當官的知識。

有人說那是靠經驗啊!其實經驗,正是科學要把它變成知識的。現代科學是經驗科學,這是我不小心學了一門關於科學哲學的課才知道的。人類總是把一切歸納為知識存起來,你需要了解的是這些知識的全體。人生的經驗大多數都被歸納了,很多東西你以為是經驗,其實都有專門的學科已經研究過了。雖然有些知識是秘密的,比如統治人的知識,坑害人的知識。有些經驗也很難被歸納,但是已經歸納了的至少要知道吧!

規劃是一門專門的知識。很多人不會學習,是因為他們連做人可以學什麼、應該學什麼、適合學什麼都不知道。管理規劃自己就是一項基本的知識。啥都不知道就直接撲進某一項具體的知識技術里撲騰,那就死定了。中國的教育問題在這方面的缺陷是致命的。

我們身邊有人對各種遊戲了如指掌,有人對各種電腦配件行情如數家珍,有人對化妝品品牌深入研究,可是有幾個人對於人類知識體系有所了解呢?買東西大家都知道貨比三家,可是學知識有幾個人知道要貨比三門呢?大家常常抱怨領導上級不懂行還亂來,可是設身處地想想,自己又知道多少別的專業的知識?要了解社會全面的知識相當難,何況管理本身還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

要知道了解整個人類社會的知識體系,以及社會各行業的運作概況,是一件很有趣也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好了,這就是為什麼要用一生去做學術的原因。知識太多了,不得不把一生都規划進去,還不見得能有成效。

有的同學可能看過李敖的書,會比較共鳴。李敖是真正做學問的人。他從小開始博覽群書(他們家讀書條件好,父親是北大畢業家裡書很多),高一就展開了對全部中國古書的掃蕩,規划了自己的學術生涯。後來編成《中國名著精華全集》,自己號稱中國讀書最多的人,因為他一生自從懂事以後到現在,只有2周沒有在讀書(!!!不是人啊!)從他居然在《要把金針度與人》一書中居然介紹《營造法式》這麼專門的建築古書,就可見一斑了。各位同學包括我自己,從大學才開始廣泛讀書,博士才知道規劃自己的學術生涯,比李敖已經至少晚了10年。想在學術上達到他的成就,就比較難了。

這樣看來,真要跟大師比搞學術,從小就要頭腦清楚目的明確的努力,一輩子干下來也就是保證個基礎功夫不吃虧而已。這個基礎上再拼天賦悟性什麼的,還未必有勝算。

所以說,搞學術啊,真的不容易。

順便也說點高興的。科學不同於宗教和藝術,它最大的好處是,科學的知識每個平凡的人都可以學會它(雖然未必能創造知識)。因為科學證明要求把推理的每一步還原到自明的公理。每個人只要是精神正常,都可以學會自己想學的科學知識,只不過有些知識需要太多時間去學而已。科學是平易近人和點滴積累的,很多駑鈍的人都可以很有成就的創新,何況只是簡單的學學用用。大師往往能教出學生大師來,也是因為科學是可以傳授的,而且方便傳授的。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是輪不到拼天賦的,所以基本上好好乾大家都能有所成就。相比之下,中國的"道可道非常道"講究悟對常人來說就很難學習了。

資料積累

科學是靠點滴積累起來的,每個人的學術也是點滴搞起來的。如果還沒有良好的資料積累習慣,那就趕快改改吧。

一、囤積書

所有的自己認真看的書都應該擁有一本。沒聽說那個大學者家裡沒有一大堆書的。有效率的研究必須有很好的書齋,有價值的書萬萬不能指望圖書館(能直接坐擁圖書館的大教授例外),網上圖書館也一樣,見到有用的就要下載,別指望在線,除非伺服器是你家的。把所有需要的書分類排好了上架,放在自己工作的台面前面,或者把對應的電子文檔目錄清楚的放在自己的硬碟上(數字化要說真是方便了全體知識分子啊!)買不起的或者買不到的就複印或者掃描或者翻拍。

二、讀書不是藏書

所有的書讀過都要划上線,貼上小條,做批註、筆記和小結。別可惜新書或者捨不得買即時貼,做學問是要成本的~。手寫很不方便,最好是直接敲進電腦。PDA是個好幫手,可以完全取代記錄本。平時吃飯睡覺隨時想到什麼都記得記下來,抽時間整理出來就是好東西。這也是很多大師的經驗之談。

三、條例清晰地歸檔

比如某個項目的各階段成果,每次討論綱要(這時候用pda直接紀錄就很方便了)對方聯繫人名片統統納入文件夾;某次周末郊遊,把事前找得資料、中間的發票門票、拍的照片寫的遊記,都掃描了歸檔。有點像歸檔狂是不是?李敖連小時候同學的紙條什麼的都還保留呢!"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是搞學術必備的基本技能。保持隨時動手記錄的習慣非常重要。

四、特別重視目錄線索

也就是絕世武功的目錄。很多時候你沒有時間去具體了解某些知識,但是記住他們的目錄很有用。檢索工具就是其中一種。但是有的學科本身知識積累就比較混亂,比如我們建築學科。這時候就要自己有個結構良好的資源總目錄,不斷的把有價值的目錄線索補充進去,需要或者有空的時候可以去查找研究。

各種著作,論文,期刊,零散的小文章,聽到的報告講座,導師的提示言論,某個比較專門的網站,某個新知道的文獻資料庫....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是別人的著作和論文的參考書目,這個對自己的專業極重要;一個是期刊雜誌,應該通覽。除了自己的專業期刊,一些相對學術的休閑性新聞性的綜合期刊報紙比如《讀書》《南方周末》《南風窗》都值得多看看,可以了解社會各方面的情況。

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是針對擁有良好知識框架(或者至少是學習計劃)的人而言的。東一榔頭西一棒、道聽途說或者熊瞎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都不是搞學術的辦法。

五、簡要的人文知識線索

我也是讀書剛起步,說一點心得跟大家探討探討。

1、哲學:

中國教育最殘缺的一面,但是要命的是人不能沒有哲學思想——不學哲學就意味著你有的是一團糟或者很原始的哲學思想:方法論,認識論,世界觀,倫理道德觀念……我們可是PhD啊!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從學科的歷史學起。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你的第一必讀書目。但是羅素死得早,所以當代各哲學流派要看別的書,好在不厚,挺好看的。看完有興趣的還可以深入看看自己喜歡的流派。中國哲學博大精深,從中可以知道很多現在的社會現象其實古已有之,嘿嘿。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也不錯。看完哲學史,其他的哲學書目你自己就知道了。

倫理學和美學都可以挑一兩本概論或者簡史看看。但是美學需要有一些藝術實踐做基礎,不然不好看。

2、宗教:

宗教是中國教育根本沒有的項目,卻是西方文明的基礎,真是要命。

基督教、伊斯蘭教也是看看宗教史就能知道好多好多事情,方便了解世界。儒道釋這中國三架馬車不但是知識,還會對你的人生有很大的作用,值得慢慢消化。

3、社會學:

這是個不好對付的學科,我只看過《江村經濟.生育制度》(很好看)和若干小文章,但是覺得是個急迫的領域但是又過於龐雜。自己面對的那麼多煩人的社會問題,看看社會學會很有啟發,有利於好好做人。

4、經濟學:

非常切身,凡是想發財或者對社會不滿的人都必讀。薩謬爾森的《經濟學》是經管學院的首選推薦書目。相關的,關於資本全球化,股市和國企改革,社會保障,中國房地產,簡單的會計稅務....你不學都沒辦法活。

5、文化:

文化地理學、傳媒相關和比較文化學都是很有趣的。包括很多暢銷書都可歸入此類。

科學哲學和科學史是必讀的。否則就不好辦了。尤其注意科學和宗教、藝術的關係。丹皮爾的《科學史》和彭羅斯的《皇帝新腦》都很好。

6、語言學:

跟哲學干係很大,有興趣可以看看。文學就不說了,不看太可惜。這是個無所不包的東東。

7、藝術類:

非常重要,不過主要不是靠看書,要靠動手干。不拘那一類,至少學一門。因為藝術集中代表了感性思維方式的作用,和整個科學互補共鳴。尤其是整體思維和綜合感知。藝術其實起步的時候並不難,難在下決心入手。繪畫、古典音樂是基礎,比較容易入門。直接上攝影、電影這樣的綜合藝術可能進展反而比較慢。學藝術最好有活人當老師,光自己琢磨恐怕比較難,這也是學藝術的重要難點之一。好在現在媒體發達,要好一些。不必猶豫,誰知道你不是一個藝術天才呢。

8、歷史:

歷史在中國是巨無霸學科,恨不得5000年都在搞這個。李敖要不是研究歷史而是別的什麼,在中國恐怕難有大成就。像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這樣的巨著可能比較累,不過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那幾本就很輕鬆愉快了。每個學科的歷史都值得一讀,歷史本身更有意思。但是歷史教科書一般都很難看,尤其是意識形態化以後。名家的歷史名作往往觀點有趣風格鮮明,會很好看。考古常常沾上藝術,同時也有點像探險或者刑偵,也是很有趣的。discovery和中央10套都有越來越多的相關節目,真是不錯。

理工科就不說了,我不內行。不過天文和古生物還是挺想了解的,感覺很好玩的說。

以上人文分類,我覺得每類讀個3-5本名著也就50本的樣子,這點都沒看過,做人都困難,做博士就麻煩了。

制定長期的學習計劃並且不斷實施規劃自己的學術生涯,至少應當是5年為單位,終其一生而且還得不斷調整的。人生最重要的莫過於終身不斷的學習新東西。當然學習的項目也是要不斷補充調整的。

參照國內外從業人士的情況,大可以估計出一生的大致步驟,尤其是如果獻身學術研究的話會比較穩定,基本就是學院或者研究機構。早規劃早行動,3-5年的短期目標,20年的中期目標,一生的理想,肚裡有數哪怕說不清楚苦苦追尋也比沒想過渾渾噩噩強無數倍。

遊歷

遊歷不是玩,是學習那些沒有被歸納為書面知識的經驗(玩都得學習,學者真苦悶.....)。建築大師貝聿銘說他一生最好的老師就是遊學。其實孔子那時候就這麼幹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不錯的,一定要記得把出去鍛煉實踐放在長期計劃里。

實踐如果不算學習知識的話,那就算創造知識的第一步。那些讀書鬱悶的,不妨出去走走,看看社會運作,民間疾苦,自然風光,心胸自然就開闊了,順便還能找個女朋友什麼的。有人說博士沒情趣,傻,呆什麼的,那都是說得不合格的博士。博士不是書獃子,博學博游博玩,應該是樣樣都能來都能幹得不錯的。娛樂,文藝,幽默,扮酷,時尚,這些都是需要人文知識基礎和實踐練習的,如果專業太忙也可以先放在計劃里,但是別不當回事情。

學術和學位的關係

學術本就是一個無底洞,當你知道的越多,就會發現自己懂的越少。這並不是一個矛盾的語句。

曾幾何時,胡適老先生、金庸大俠都曾經表達過後悔沒有去做學術的意思,可見做好學術才是每一位知識分子最渴求的至高境界。

真正開始做學術以後,懂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會看淡學位,不會覺得他有多重要了,三年五年做學術只是一個小事情,真正的學術需要用一生去追求和探索。

有學弟說:「我拿不到學位」。那麼捫心自問,你真的用心去做學術了嗎?真正用心去做的人,有誰會為學位這個問題發愁呢?真正掌握了能力,比一紙文憑要貴重的多!

專註醫學SCI論文服務、醫學科研課題設計、醫學科研基金服務,如果您是醫學工作者,請添加公眾號:sciinet(長按複製粘貼),為您帶來專業、有趣的科研知識和技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中的許多事 的精彩文章:

TAG:生活中的許多事 |

您可能感興趣

大學生為寫科學論文去採訪神婆,結果卻是這樣~
清華大學:博士學位申請不再以學術論文為唯一依據
英國學術論文指導課堂——讓留學生擁有論文原創能力
文學的曙光,論文學的意義,及如何寫好文章
一篇學術論文是如何接觸大眾的
史上最有個性的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寫作訓練—從寫「反饋論文」學起
論文可以買賣,學術的良心在哪裡?
拿論文賺錢的知網,正讓學術變成一樁生意
西湖大學成立:辦學前六年只招博士生,學術評價不看論文數量
再談林徽因:大學作業別人幫寫,唯一學術論文有抄襲日本學者嫌疑
搜不到學術論文?可以這樣哦
學術論文致謝潛規則
博士不唯學術論文只是前進一小步
言一 | 炮製假論文,是學術造假,還是學術大掃除?
清華新規,論文抄襲處罰升級!嚴重學術不端可開除學籍
論文中靚麗的顏色讓科學變得不嚴謹
科學論文需要講故事嗎?
拒絕論文代寫,大學「必修課」莫要自欺欺人
論文參差不齊,「掠奪性」出版商助長學術造假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