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來抗戰結束後中國繳獲了這麼多日本飛機,你知道有哪些?

原來抗戰結束後中國繳獲了這麼多日本飛機,你知道有哪些?

都是稀有貨啊!可是這些飛機在中國空軍有什麼作為呢?內戰結束後這些飛機都飛回台灣了還是落入tg之手?

中文名:中島1式戰鬥機Ⅱ型「隼」

英文名:Nakajima Army Type 1 Fighter Model Ⅱ(Ki-43-Ⅱ)

機型概述:

1937年,日本陸軍提出開發一種替代97式戰鬥機的新型號要求,當時由中島飛機公司小山悌工程師主管設計。1938年12月原型機試飛成功。次年又制出第2、第3號機繼續進行試驗,證明飛機符合設計要求。1940年5月正式以中島1式投產,一共有Ⅰ、Ⅱ、Ⅲ三種修改型。後由立川協助生產,直至結束共生產5751架,數量僅次于海軍的三菱「零」式艦載戰鬥機。

最早的Ⅰ型於1941年8月投入中國戰場使用,Ⅱ、Ⅲ型也陸續配至日本陸軍航空隊駐東北基地。當時偽滿洲國空軍亦曾配少量該機裝飾門面,均以所謂民眾「捐獻」飛機定名為「滿洲石油×號」。另外,1943年日陸軍第64戰隊的一架Ⅲ型因故障迫降在雲南地區,被中國空軍繳獲,給予機尾編號P-5017。1945年10月,國民黨空軍利用接收的日本軍用飛機編成空軍第6大隊,其中的第18、第19中隊均以中島1式為主力,曾參與對山東人民解放軍作戰,由於缺乏零件補充,次年6月該大隊便告解散。

1945年秋,中國在東北地區繳獲5架Ⅱ型機,經維修後編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俗稱東北老航校,簡稱東北航校)教練機隊,由於缺乏雙座戰鬥教練機進行從高級課目到戰鬥課目的轉換訓練,東北航校學員們在日本教官指導下,跨過中島2式高練、中島97式戰鬥機兩級,由立川99高教直上中島1式戰鬥機,到人民空軍正式組建時,已培訓出約60名戰鬥機飛行員。1947年10月15日下午,國民黨空軍第4大隊徐吉驤副大隊長率4架P-51D戰鬥機由瀋陽北陵機場起飛,沿哈爾濱、佳木斯、中蘇邊境巡航,途經密山縣湯原機場時,發現我東北航校1架由中國教員隊隊長呂黎平和日本教官筒井駕駛的立川99高教正在降落,徐立即俯衝攻擊,命中99高教尾部,引起燃燒。同時,由紅軍時期參加革命的老飛行員方華駕駛1架中島1式在空中訓練,但由於未裝彈藥,無法攔截國民黨P-51戰鬥機,只得避戰,這是人民空軍歷史上有案可查的首次空中交戰。

1949年3月,從東北航校抽調一批教官及老飛行員組成「戰鬥飛行大隊」,其中第1中隊為轟炸機、運輸機隊,第2中隊為戰鬥機隊,中島1式Ⅱ型曾配屬該中隊使用,但未見參戰。1952年,人民空軍所存中島1式戰鬥機全部退出編製序列。

中文名:中島2式單座戰鬥機Ⅱ型乙「鍾馗」

英文名:Nakajima Army Type 2 Single-Seat Fighter Model Ⅱb (Ki-44-Ⅱb)

機型概述:

中島2式是繼1式「隼」之後研製的,1938年秋日本軍方提出設計重型防空戰鬥機要求,規定速度在600千米/時以上,5分鐘內要能爬升至5000米高度,巡航速度為400千米/時,可進行30分鐘的空戰。設計時曾經參考過德國的Bf 109E的戰術指標,外形看上去基本是1式「隼」的大型化設計,由於換裝了尺寸更大的發動機,因此機頭顯得粗大而後機身瘦小。該機機動性優良,能作小半徑的急轉彎,當它投入中國戰場時,中國空軍稱其為「東條」式。

該機依舊由小山悌擔任主設計師,原型機於1940年8月首飛,軍方接收後命名為中島2式重型戰鬥機,當投入批量生產時日本已與美國開戰,該機便採用了由中國流傳到日本的民間傳說中捉鬼神的神將「鍾馗」為副名。

2式重型戰鬥機分為Ⅰ、Ⅱ兩大改型,後者更換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1941年11月正式編入獨立飛行第47戰隊試用,12月25日首次用於太平洋戰爭。其後,大部分用於本土防空作戰,其中Ⅱ型丙曾配屬於中國戰線的陸軍航空隊第9、第29、第85飛行戰隊。在東北地區配屬於第70、第104飛行戰隊。曾經作為截擊美國陸航的B-29轟炸機和基地1000千米範圍內的防空作戰專用。

抗戰勝利後,少量的中島2式戰鬥機被國民黨空軍繳獲,編入第6大隊第18中隊,但不久後因為缺乏零件而退役。此外,在東北地區的解放軍也繳獲過3架,但這3架飛機沒有見到過使用記錄。

三視圖

歷史圖片

中文名:中島4式戰鬥機「疾風」

英文名:Nakajima Army Type 4 Fighter (Ki-84 Hayate)

機型概述:

中島飛機公司於1941年接受日本軍方的研髮指令,要設計一種速度與爬升率比1式優異,而在機動性和續航力方面要超過2式的新型戰鬥機。由此,1式和2式的設計師小山悌再次負責設計工作。為了達到軍方的指標,飛機採用了功率高達2000馬力的新發動機。

由於戰爭形勢緊急,因此該機於1944年3月匆忙編入陸軍第22飛行戰隊,8月24日有40架飛機正式投入中國戰場使用,主要用於要地防空和對艦船的護航。繼第22戰隊後,又先後編入了第9、第25和第85飛行戰隊,與中國空軍和援華美軍的P-51、P-47展開激烈戰鬥。此外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基地也駐有該機。同時,該機也投入太平洋戰場上的日本陸軍航空隊諸部隊,並擔負本土防空任務。該機除中島生產外,在瀋陽的滿洲飛機廠也曾作小批量生產,總生產數量共計3499架,居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鬥機生產數量第三位。該機共3個改型:(Ki-84)甲、乙、丙。副名為「疾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空軍曾經將繳獲的少量該機編入第6大隊第18、第19中隊。但很快於1946年6月隨第6大隊解散後報廢。

三視圖

歷史圖片

中文名:川崎3式戰鬥機「飛燕」

英文名:Kawasaki Army Type 3 Fighter (Ki-61 Hien)

機型概述:

1940年,日本軍方要求川崎飛機公司對Ki-60和Ki-61兩種重型戰鬥機進行評估。前者雖然裝備了當時日本戰鬥機中最強的火力,但後者卻在操縱性方面領先,甚至超過了軍方預定的標準。最後,日本陸軍航空隊決定選用Ki-61,但還要作一系列的火力改進和測試。

1942年4月18日,當美國杜立特率領的從「大黃蜂」號上起飛的陸航B-25轟炸機首次轟炸東京時,剛好在東京附近的水戶陸軍飛行學校進行火力測試的3式「飛燕」第2、第3號機遭遇了1架飛過的B-25,駕駛其中一架「飛燕」的梅川准尉立即追擊,命中了該機,但未擊落。這便成為「飛燕」的第一次戰鬥記錄。

1943年6月,Ki-61被正式命名為川崎3式投入批量生產,副名「飛燕」,主要改型有Ⅰ、Ⅱ兩型。該機是日本唯一採用水冷V形汽缸發動機的戰鬥機,它設計過程中參考了德國的Bf 109E和Bf 112,外形也確與之有些類似,因此當時我國和美國均認為日本採用了德國戰鬥機。

「飛燕」投產後,大量使用於南太平洋各主要戰場,也用於在本土防空中迎擊美國B-29轟炸機。該機在中國戰場使用不多,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空軍繳獲數架,均配屬第6大隊,1946年6月該大隊解散後便被遺棄了。

三視圖

歷史圖片

中文名:三菱A6M2「零」式

英文名:Mitsubishi Navy Type 0 Carrier Fighter(A6M)

機型概述: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零」式戰鬥機以其優越的性能成為以後航空史專家筆下的重要命題。

「零」式戰鬥機的成名,與它的設計師堀越二郎分不開。20世紀30年代前後,他曾訪問過義大利、英國、美國等諸多航空強國參觀學習。此人善於取他人之長而結合日本本身的技術水平設計飛機,因此開創了日本航空工業創立、發展初期的功績。1935年,他設計的三菱96式艦載戰鬥機便以其機動性著稱,「零」式是繼其後發揚了新的技術特點的出色戰鬥機。

1939年3月16日第一架原型機試飛,隨後以「12試艦戰」試驗代號投入試生產,在橫須賀航空隊測試。1940年7月24日,日本正式以「零」式11型代號少量生產共64架。隨後派出13架飛機前往中國戰場試用,進駐武漢漢口機場,1940年9月13日與中國空軍的伊-152、伊-16-10展開空戰,取得勝利。此後,該機先後派生出21、22、32、53、63型等多種改型。至戰爭結束,共生產10425架,是當時日本生產最多的飛機。

「零」式戰鬥機採用新穎的機翼外形設計,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水滴形透明封閉座艙罩和整流型副油箱的戰鬥機。但是,為了盡量減輕重量,機上許多部件都盡量造得單薄,破損冗餘量很低,而且它沒有帶自封的油箱,一旦中彈便造成大火,進而飛機解體。在其出現初期,以其機動性和火力,盟軍其他機種無法與之抗衡,直到1943年以後美國的P-51、F6F、F4U、P-38逐步投入戰場後才打消了「零」式的氣焰。及後由於日本窮途末路,其成立的「神風」自殺特攻隊中也以「零」式為主力機種。

抗日戰爭中,我抗日軍民曾經於1942年夏季在雷州半島上俘獲過在轉場海南途中迷航的2架「零」式21型(A6M2),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將其中1架修復後飛到桂林,後又轉送印度進行測試。該機繳獲後機身「紅膏藥」標誌被去除,機身塗裝上為暗綠色,下為明灰白色,機翼上下漆有青天白日徽,機尾安定面上有白色中國空軍飛機序號「P-5016」。

抗日戰爭結束後,1945年10月中國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曾經在東北繳獲過3架「零」式32型,經維修後尚可使用,但現無檔案存世。

三視圖

歷史圖片

中文名:立川99式高級教練機

英文名:Tachikawa Type99 Advanced Trainer(Ki55)

機型概述:

立川99式高級教練機是東北民主聯軍最早繳獲的飛機,也是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使用最多的高級教練機。在人民空軍中通常稱為「99高練」。

二戰時期,日軍的高級教練機是初級教練機與作戰飛機間的過渡機型。99高練是日本立川飛機廠將98式直協偵察機改型而成的高級教練機。立川飛機廠於1938年研製成98式直協偵察機,由於該機飛行員視界開闊、飛行速度範圍寬、機動性和起飛著陸性能好,因而於1939 年4月決定將該機改型成操縱訓練用的高級教練機,制式型號為99式高級教練機,工廠編號キ55。高教機與直協機的機體結構完全相同,主要區別是在后座增設了複式操縱系統,拆除了機頭的固定機槍和后座的可旋轉機槍等武器裝備。從外觀上看,教練機取消了機輪整流罩,外表漆由綠色改為橙黃色。99式高級教練機在立川、川崎兩間工廠累計生產了1386架。

9 9 式高級教練機主要供日本國內的飛行學校使用,也有部分供入侵中國的日本軍隊作日常訓練用。1945年底組建的晉察冀軍區航空站,曾於1946年初在張家口機場修復1架99高練,但被國民黨空軍飛機空襲擊中燒毀。1945年10月底,東北民主聯軍成立航空隊,即開始收集航空器材。在瀋陽郊區奉集堡機場繳獲日軍第4練成飛行隊各型飛機46架(完好的16架),其中包括若干架99高練。1945年底修復首架99高練及30台發動機,由日籍飛行教官林彌一郎(當時改名為林保毅)完成試飛。

1945年11月開始用於東北和張家口之間的聯絡飛行,部分籌建航校的人員就是從張家口乘99高練(或98直協)飛往東北。1945年12月從奉集堡空轉通化時,2架99高練因迷航迫降在鴨綠江邊。1946年3月中旬在東豐機場繳獲了30餘架殘缺不全的99高練。1946年3月在鐵嶺與開原間的平頂堡繳獲了200餘台發動機、汽油及備件,運回通化機場。4月在吉林輝南縣的朝陽鎮機場又繳獲一批99高練及發動機,在公主嶺機場繳獲30餘台發動機和數十副螺旋槳。1946年7月21日正式開始在東北老航校用於訓練新飛行員。由於東北老航校當時已沒有初級和中級教練機,所以採用直上99高練的辦法訓練新飛行員。

到1948年,東北老航校修理廠通過修理拼湊共恢復20架99高練。加上繳獲的完好飛機,共有30架可以使用,還有6架待修,成為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的主力教練機。到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23架99高練,均在第七航空學校使用。1953年最後14架退役。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和航空博物館均陳列有該型飛機。

三視圖

歷史圖片

中文名:中島1式戰鬥機「隼」

英文名:Nakajima Type1 Fighter Hayabusa(Ki43)

機型概述:

中島1式戰鬥機「隼」是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用于飛行訓練的戰鬥機。在人民空軍中通常稱為「隼」式戰鬥機,也曾稱為「隼式高練」,由於日語單詞「隼」的發音為H a y a b u s a,所以中島1式戰鬥機還有一個東北民主聯軍內部非正式的稱號—「海菩薩」。

該機是日本中島公司於1 9 3 7 年作為97式戰鬥機後繼機而研製的, 1 9 3 8 年1 2 月1 2 日首飛。採用可收放起落架、變距螺旋槳和蝶形空戰襟翼,速度和機動性均有明顯提高。但在最初裝備部隊試用時發生空中解體,被懷疑機體強度不足,直到1941 年4月才投入大批生產。中島1式戰鬥機有多種改型。1式戰鬥機1型甲、乙、丙(キ43-Ⅰ甲、乙、丙)是第一代批生產型,武器為2挺固定機槍,但口徑由7.7毫米逐步改為1 2 . 7 毫米。1 式戰鬥機2 型作為主要的生產型於1 9 4 3 年投產,主要改進是提高發動機功率,減小翼展和機翼面積,提高飛行速度,武器為2挺12 .7毫米機槍和2枚250千克炸彈,外觀上最大變化是將環形滑油散熱器改為機頭下蜂巢形散熱器。還生產了1式戰鬥機2型甲(キ43-Ⅱ甲)、2型乙(キ43-Ⅱ乙)、2型改(キ43-Ⅱ改)。1944年底開始生產3型甲(キ43-Ⅲ甲)、3型乙(キ43-Ⅲ乙)。各型1式戰鬥機在中島、立川工廠累計生產5751架,成為日本在二戰期間生產數量占第二位的飛機(僅次于海軍的零式戰鬥機)。

侵華日軍於1941年4月首先將1式1型戰鬥機裝備了駐廣東的飛行第64戰隊,隨後在中國和法屬印度支那大量使用該型機。以後又將1式2型戰鬥機用於中國東北地區,包括供偽滿空軍使用。194 5年8月,日軍使用1式「隼」戰鬥機在白城子地區攻擊了蘇聯紅軍裝甲部隊。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軍隊在上海等地繳獲了大批1式戰鬥機。國民黨空軍曾用1式戰鬥機裝備第6大隊的2個中隊,並在山東等地用於內戰。東北民主聯軍航空隊於1945年10月在瀋陽郊區奉集堡機場繳獲了日軍第4練成飛行隊的1式戰鬥機。1945年12月,2架1式戰鬥機「隼」首先起飛從奉集堡空轉通化,因迷航而失事,2名已加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隊的日本飛行員犧牲。1946年4月在吉林輝南縣的朝陽鎮機場,同年6月在哈爾濱平房附近的孫家機場,也先後繳獲了1式2型「隼」戰鬥機。1947~1948年間,東北老航校修理廠修復了4架1式戰鬥機,用于飛行訓練。1948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一大隊在湯原成立人民空軍第一個殲擊機中隊時,該中隊有6架「隼」式戰鬥機。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5架「隼」式戰鬥機,均在第七航空學校使用。1952年這5架飛機退役。

三視圖

歷史圖片

中文名:川崎2式戰鬥機「屠龍」改

英文名:Kawasaki Type2 Two-Seat Fighter Toryu Kai(Ki45Kai)

機型概述:

川崎2式雙座重型戰鬥機「屠龍」改型丁是東北民主聯軍繳獲的雙發雙座重型戰鬥機,在人民空軍中通常簡稱「重戰」。 該機是日本川崎航空機工業株式會社於1937年3月作為雙發雙座戰鬥機兼對地攻擊機而開始研製的,最初工廠編號為キ38。同年12月改為雙發雙座戰鬥機,工廠編號也改為キ45。1939年1月首飛,但在試飛中暴露問題較多,使該機遲遲不能投產。1941年9月製成了改進型キ45改,1942年以2式雙座重型戰鬥機的制式型號投入批量生產。以後又更換了發動機,使飛行性能和可靠性進一步提高。有甲、乙、丙、丁等改型,主要區別是武器裝備不同。丁型也稱丁裝備機,是加強了武器裝備的夜間戰鬥機型。各型累計生產約1700架。

該機本來是作為遠程護航戰鬥機而研製的,但實際上主要被用於截擊轟炸機的防空作戰,並擔負夜間防空任務。由於裝有重武裝,還被用於對地攻擊和對船舶攻擊。侵華日軍將該機用於中國東北鞍山等地的防空,曾攔截駐華美軍的B -29轟炸機,還用於攻擊進入東北的蘇軍坦克。1 9 4 6 年6 月,東北民主聯軍在哈爾濱平房附近的孫家機場繳獲了3架川崎2式雙座重型戰鬥機改型丁(キ45改丁)。直到1948年底,東北老航校修理廠技術熟練人手增多後,才修復了其中1 架。航空工業部出版的《航空工業史料》第二輯曾刊出東安航校「屠龍」重型戰鬥機的照片。但該機並沒有正式在東北老航校使用。

三視圖

歷史圖片

三視圖

歷史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增肥小知識 的精彩文章:

盤點2017中國的成就 加油我的國
對於保羅去火箭,我有兩句話想說,理智密進

TAG:增肥小知識 |

您可能感興趣

二戰期間,中國繳獲了日本的槍炮,卻只有一樣從來沒有繳獲過
別再被抗日神劇騙了!這才是我國在戰場上,繳獲日本鬼子的真傢伙
二戰中為何沒有哪個國家繳獲過一面日本軍旗,日本:找到算我輸!
這個二戰中,沒有一面日本軍旗被繳獲,所有人都被他們給騙了
中國軍人繳獲一把刀,只因上面有這一花紋,日本人不惜天價贖回
二戰期間,日本在我國繳獲的武器為什麼從來不使用?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八路軍的彈藥是哪裡來的?除了繳獲還有這個方式,原來我們都想錯了!
為什麼抗戰初期繳獲日軍罐頭是天大享受,後來我軍一吃就吐?
日軍繳獲了那麼多駁殼槍,為什麼從來沒見用過?
抗戰時候繳獲了很多日本軍大衣,從沒見八路軍穿,那麼都去哪裡了
抗日戰爭中,八路繳獲不少日本軍大衣,但他們幾乎都沒有機會穿
抗日戰爭打一個日寇能繳獲多少把槍,看到這些情況,讓人痛心
為什麼敘利亞戰爭會打這麼多年?看看政府軍繳獲的這些彈藥就知道了
抗戰時我軍繳獲日軍棉服,為什麼不直接穿?背後居然有這麼多原因
抗日戰爭有多難,看看這些大勝仗之後,都繳獲的什麼東西,就明白神劇是有多扯了!
戰日戰爭打死一個鬼子能繳獲到什麼?絕不是只是幾發子彈而已!
抗戰時,八路軍繳獲了很多日本的軍大衣,為何卻幾乎沒有看到他們穿過?
中國軍人戰場繳獲一把刀,刀上有什麼,竟讓日本人不惜花天價贖回
抗日時期,我們到底是有多缺,看看這些繳獲來的鬼子物品,不由的淚目,沒有不要的!
抗日戰爭中,日本鬼子繳獲中國武器後,都怎麼處理?他們倒是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