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只性無愛,我把自己作成了性冷淡

只性無愛,我把自己作成了性冷淡

或許你有性生活,

但你依然可能是性冷淡。

·壹·

我們處在一個非常開放多元的時代里,在這個時代,交友APP遍地都是,各種各樣的開放性關係都可以被接受,「約么」更是成為人之常情……

很奇怪的是,我們的性生活頻率反而在降低。

來看看具體數據:

2013年,在性觀念和性生活方式的全國性調查中發現,年齡範圍在16到44歲的英國人,每個月的做愛次數少於5次。

這種情況可能在日本更嚴重,最新數據表明,日本人在16到25歲之間,46%的女性和25%的男性「鄙視」性接觸。

為什麼我們會越來越冷淡?

絕不是因為我們天生對性生活沒有興趣,相反,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有性衝動在作祟。人類從最初的直立行走,到現在壟斷地球生物圈,那些對生殖沒有興趣的人類,是根本不會留下後代的。

如果不是我們自身的錯,那是怎麼回事?

1.過分刺激而疲勞

「性物化」是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我們每天打開網站,就能看到無處不在的小對話框里,挑逗的畫面,暴露的身體,更不要提泛濫的性暗示文字……「性」被物化成各種符號,每天閃爍在人們眼前,尤其是男性,怎麼會不產生性倦怠呢?

試想一下,每天,這位男士的性饑渴都不斷地被喚起,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自然得不到滿足,大腦這時就會因為挫敗,漸漸地學會遏制性衝動,遏制著遏制著......你就再無慾望了。

大腦替你把性衝動抹殺掉了

女性也有女性的煩惱。

在全民對女性外表嚴格要求的今天,每個女性幾乎都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這種不滿意使他們的羞恥感無限放大,擔憂自己胸不夠大腿不夠細的女孩子,怎麼能夠愉悅地享受快感呢?

這種被物化的性,和一個東西分不開,那就是色情片。

色情片在中國充當性教育片的今天,沒有哪個人是沒有看過的,受到這種潛移默化影響的我們,很難不以相似的要求衡量伴侶……

2.現實生活的壓力

無論是過度看片,過度依賴雙手還是怎樣,性疲勞帶來的影響還是相對較小的,畢竟真實的人放在這裡,總是要好過虛擬存在。

真正讓現代人對性生活感到吃力的,其實是來自這個世界的壓力。

在查找資料的時候,看到有一個人是這麼說的,「我不需要性生活,反正生活每天都強暴我!」

對此日本民眾的解釋是——「面倒臭い」(めんどうくさい),意為「太麻煩」,他們認為生存壓力已經足夠大,如果還要發展親密的關係,壓力就無法可想了。之前有一篇關於日本相對貧困現狀的文章:《日本,已經沒救了》,看過文章,大概大家就能夠理解日本人的這種擔憂。

隨著壓力越來越大,生存幾乎成了一個危機,我們似乎只有疲於奔命,才能苟延殘喘。深夜加班回家,累到站不住的時候,你還能提起性致?

在我們眼中,一集美劇,一頓夜宵,一個綜藝,似乎都比性生活來得重要得多,在你每隔三分鐘看一次手機的生活里,性的空間在哪兒?

·貳·

可以上床,但我們感情稀薄

剛剛我們是以肉體冷淡為基準,有很多人或許會覺得並不貼合,畢竟在我身邊還是有很多性生活相對比較正常的人存在。

但我和他們聊情感,只能聊性,不能聊愛。

一聊就炸。

不是不夠愛ta,就是ta不夠愛自己,要麼就是生理髮泄全靠「約」……這種拒絕談愛情,或者對愛情不抱希望的情況,在當代年輕人圈子裡尤其普遍,我們正是在內心渴望真正從靈到肉,完全契合的高度完美的愛情,可我們卻從不奢望在現實中得到它。

每個人都有一個活在夢中,得不到的伴侶

我們以為自己可以適應這種「等價交換」的感情,要麼我們選「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候」談戀愛;要麼我們找到陌生人,來一發說約就約的禮花炮進行身體慰藉……

因為對愛情不信任——相信肉體慾望會造成愛的羈絆——去找更多的人嘗試——發現次數越多,愛情越稀薄——對愛情更加失望……這個惡性循環的圈子就是導致很多人最終麻木的原因。

我永遠都是這個論調,在當今社會,很多人的精神與肉體都是割裂的,我們需要肉體的快感麻痹自己,同時我們的精神世界又不會對不合適的人打開,靈與肉無法統一,永遠是痛苦的根源。

「真實的戀情在現實里總是處境危急的」,武智鐵二用《黑雪》告誡日本民眾「沒有快樂,(日本人的戀愛)永遠沒有快樂」。

電影《黑雪》

·叄·

我們為什麼喜歡「性冷淡風」?

整個社會瀰漫的性冷淡氣息,受益最大的,大概就是所謂的「性冷淡風」。這是一種非常克制的審美傾向,完全不熱情,不張揚,不性感,甚至沒什麼色彩。

它給我們最大的感覺就是安靜,淡漠,理性。

「性冷淡風」,涉及到設計生活的各個領域,服裝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從寬大的廓形和直挺的邊緣線,看得出,中性的徹底,是讓人們覺得它完全性冷淡的一個主要原因。

雖然「性冷淡風」(Normcore)剛剛出現,但崇尚類似性冷淡風格的審美傳統,從很早就開始了,在中國,起碼能數到宋代。

在老莊、禪宗和理學的影響下,宋代開創了內斂而保守的新審美,一句「存天理,滅人慾」,就給宋代定下了「性冷淡美學」的基調。

其中的汝瓷絕對是瓷器中的性冷淡。

當然從繪畫中,我們也深刻地感受到,宋代的院體畫有一種「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情緒。從宋,到元明清,「清高孤傲」的文人形象,定下就很難改變。

我們遺傳到骨子裡的冷淡,當遇到無印良品和優衣庫的時候,自然會被喚醒。

蘋果產品的風格就很性冷淡

服裝品牌Céline

我們瘋狂的愛上了這種禁慾風格的服裝和家居,愛它的色彩淡漠,樣式冷峻,鍾情它的設計感和質感!其實說白了,就是我們對色彩看夠了所以厭倦,和我們被性暗示刺激多了所以疲勞是一個道理。

什麼時候人們會因為色彩太多而追求冷淡?什麼時候人們會因為「其他事更重要」而把性事往後拖?

這些完全「反人類反生物常識」的行為,恐怕也只有在當下才有可能發生,因為我們的世界變得過於豐富了。

物質高度豐富,才會想嘗嘗吃糠咽菜的滋味;精神高度豐富,才會想和一個人追求靈魂的共振;信息高度發達,才會將注意力從性器官轉移……久而久之,我們會變得再也沒有慾望。

·肆·

世道雖難,慾望卻一定要有!

正因為毫無慾望,「性冷淡」才會變成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穿麻布衣服,一身素色,家裝北歐風,獨居,看老電影,養貓,養多肉植物,拍照不笑,飽和度一定是灰濛濛的……

這種遺世獨立的生存方式,看上去似乎是寧靜,其實裡面醞釀的是消沉與不安。

之前聽一個電台聊過「中年危機」的話題,幾個30的男人,就開始說自己喪失激情,不愛社交,wifi不斷,恐怕可以宅到天荒地老。

原來這就是中年危機?

這麼說我們很多人從上大學就步入中年危機了啊!

生活,於我們而言,似乎早早的就是一潭死水了。

我們太早熟,以至於很早就知道夢想是要拿家底和關係去換的,知道拚命工作也買不起房,知道努力也依然得不到真愛……

所以我們開始倡導一種「性冷淡」的生活美學,這個世界百無聊賴,每一天我們都如同《等待戈多》里的人一樣似乎模模糊糊有個目的,但又無所事事。

《等待戈多》劇照

但就像王安憶在《張愛玲之於我》里說:「我本人不是一個很有物慾的人,完全沒有物慾是不好的,很容易走到虛無主義。」

要承認,慾望不是必要但有用!

我們需要適度的慾望,就像我們需要在酒吧里保持清醒,在黑夜裡保持警覺,這是自保的一部分。

沒有慾望,我們是活不下去的,當你發現你有一年以上沒有性生活的時候,你恐怕要去查查抑鬱指標了……

雖然你並未察覺,

但慾望是抵抗抑鬱症和焦慮的一道防線。

性冷淡,其實很多時候的確是這個世界強行把我們逼成的,因為慾望的追求和現實的壓力一比,簡直就不堪一擊。

但我總覺得,但凡有一線生機,也請不要給你的慾望判死刑。

反正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那我們何必還要活得那麼理性克制?!

ps:這篇性慾的衰退,和我上一篇睡眠質量的減退《熬夜不好,不如通宵》,都是我們當代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說起來有點尷尬,似乎人類創造的東西越多,自己就越無福消受,當科技發達,物質豐富,肉體就顯得格外不堪一擊。嘛~下次我們就可以聊點兒別的現代病啦。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化 的精彩文章:

可以送傘,不可以一起看雨的人
「孫悟空龍宮借寶」,打一謎底
七月的酒不如妹子的腿
我們這輩人啊,小時候可雞賊了!
想要理解我,先理解我的大姨媽

TAG: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