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後台回復「書林齋」可查看文章集錦

2017年上半年,我總計拜訪了百餘位長眠著的名人,現將情況記錄於此。分別有岳飛、于謙、張煌言、章太炎、蘇小小、史可法、以永樂為首的明十三陵、明景泰陵、努爾哈赤清福陵、皇太極清昭陵、以順治為首的清東陵、以雍正為首的清西陵、以溥儀和季羨林為首的華龍皇家陵園、以朱德為首的八寶山革命公墓、以李大釗為首的萬安公墓、荊軻墓、盧植墓、袁崇煥墓、梁啟超墓、梅蘭芳墓等。

曾有人問我為什麼喜歡去名人墓,原因很簡單。首先,古人墓葬能反映出很多東西,即便沒有被挖掘,我們也能從外在看到墓葬的規格、當時人對墓主人的看法和念想以及後來人(包括後來的古人和現代人)對墓主人的尊崇與建構;其次,相比於很多已經現代化的古迹,比如滕王閣等,古人墓其實才是被保存得最好的遺迹之一。

最後,最重要的是,閱讀歷史能讓我不再焦灼。讀很多歷史就會發現,現實中很多事都不需要太過於計較。比如衛青,那麼厲害的一個歷史人物,在史書上也就幾百字的記載而已,死後也就是孤零零一抔黃土;比如《紅樓夢》,那麼多事情,在史書上也只是一筆帶過的如「十三年,誅賈政」這種。

我喜歡和他們對話,如果時間充足,我願意坐在墓旁,聊聊他們,聊聊我自己。

一 西湖三傑與章太炎墓(浙江杭州西湖區)

杭州古時又稱「武林」,南宋年間周密著有《武林舊事》,看似是一部武俠記述,實則詳述的是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等情況。然而這個名字卻始終流傳了下來,杭州也便成為武俠愛好者常聚的地方了。今年年初,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中華武俠文學學會」會長林保淳先生的邀請,便來杭州小駐幾日。

既來杭州,西湖不可不游;既游西湖,西湖三傑不可不訪。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西湖三傑分別為南宋岳飛、明朝于謙與南明張煌言,三人的墓在西湖西側依次排列,兩兩相隔三四公里。

其中嶽飛墓本在九曲叢祠,葬在北山(「其斃於獄也,實請具浴,拉脅而殂。獄卒隗順負其屍出,逾城,至九曲叢祠中。故至今九曲五顯廟尚靈。順葬之北山之漘,身素有一玉環,順亦殉之腰下,樹雙橘其上志焉。」),孝宗即位後,以禮改葬岳飛遺體於棲霞嶺的南麓,以後歷朝歷代都對岳飛墓進行過重修,建築規格曾在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建時改變,文革時由於遭到破壞,文革結束後便按照南宋原規格大體修復。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去岳王廟拜訪時,天空正下著小雨,別添了一番韻味。岳王廟不算大,自西向東分為忠烈祠區、墓園區、啟忠祠區,墓園區正中央是岳飛墓,上面寫有「宋岳鄂王墓」字樣,一旁則是岳雲墓,寫有「宋繼忠侯岳雲墓」。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從岳飛墓出來後打車,很快便到了于謙祠,明英宗奪門複位後,以謀逆罪斬殺于謙,于謙便葬了在杭州西湖三台山麓,後來到了弘治年間于謙被平反,明孝宗便下令在墓旁建祠紀念,而後此地成為于謙家族墓群。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上圖為于謙墓當年的情狀,後來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掃除腐朽反動的思想影響,改變與『鬼』為鄰的不合理現象」,孤山和西泠橋附近坐落著三十多座名人墓冢被集體遷至雞籠山馬坡嶺腳下。被稱為「西湖人文薈萃之地」的孤山,自南宋隱士林和靖在此梅妻鶴子終老一生後,這裡一直是名人們心儀的身後長眠之地,尤其是晚清、民國之際,秋瑾、徐錫麟、陶成章等一干辛亥英烈陸續歸葬於此。詳細可查閱文章《孤山1965》。

上圖中共有七座墓,能確信的有于謙、于冕、於仁,八十年代後,于謙墓重新遷回該地,但因無法得知具體骸骨是誰人的,只得將七人骸骨葬在同一做墓冢內,便是今天的模樣,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墓」。1998年,正逢于謙誕辰六百周年,于謙祠重新開放。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相較於名聲赫赫的岳飛和于謙,張煌言的名字就顯得孤寂得多,打車時司機很熟悉岳王廟、于謙祠需要反應一下也能想到,但張煌言的名號卻聞所未聞了,便是清代袁枚的詩句「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里也未曾提及過張煌言。這是因為張煌言做的是抗清的事兒,清代不可能大肆宣傳。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明末清初時期他曾在東南沿海及長江下游地區英勇抗擊清兵,終因勢孤兵敗,又遭叛徒出賣而落入敵手。康熙三年在杭州弼教坊慷慨就義。有西湖白蓮洲留錫庵僧人超直冒著殺身之險挺身而出,治棺木收殮了英雄遺骨,暫厝寶石山僧舍。隨即,又在鄞縣紀五昌、萬斯大等同鄉和杭州義友張仲嘉等人資助下,在南屏山北麓覓地為張蒼水建墳安葬,請曾與張蒼水一起在浙東抗清的戰友、堅不仕清的大學者黃宗羲撰寫了《張公墓志銘》。

如下圖所示,張煌言墓在正中間,上書「皇清賜謚忠烈明兵部尚書蒼水張公之墓」,不知他九泉之下若是知曉自己墓碑上有了「皇清」二字會作何感想。在他的墓旁,分別是故明參軍溧陽羅子木墓與故明張公侍者楊冠玉及舟子墓。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1966年這塊墓地被毀,1983年時按照1920年的形制重建,墓道的整組石像生為張煌言墓東側、明代昌化伯邵林墓道移來,邵林墓現已不存。

儘管張煌言墓(地圖上顯示為張蒼水墓)不遠處有蘇東坡紀念館(蘇堤就在那裡)和雷峰塔,身處鬧市口,但這裡卻幾近無人問津,遊人們也不會知道這裡面埋葬著的,是一位怎樣的人物。

在張煌言墓旁一百米,有另一處名人墓,那便是大名鼎鼎的章太炎。儘管張煌言名聲不顯,但在清末,為了宣傳排滿意識,有很多人士極為推崇張煌言,章太炎便是其中一位,也因此他立下遺囑:「生不同辰,死當鄰穴。」墓碑上「章太炎之墓」幾個字是章生前自己寫就。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用一首張煌言的詩作為本段結尾,《入武林》:


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漸將赤手分三席,擬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附錄一:西湖邊上還有許多墓,由於時間有限未能一一拜訪,這裡列舉出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蘇小小、錢元瓘、武松、牛皋、林和靖、魏源、秋瑾、史量才、蘇曼殊、徐錫麟、陶成章、林啟、惠興、徐自華、徐蘊華、林寒碧、蔣百里、馬寅初、呂公望、何柱國、黃賓虹、張宗祥等。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二 史可法墓(江蘇揚州邗江區)

這裡的史可法墓是史可法的衣冠冢,當年清兵攻破揚州,史可法誓死不從最後英勇犧牲,有心人將他的衣冠葬在了城外的梅花嶺(「史德威舉衣冠袍笏葬於梅花嶺旁。」)。

清乾隆三十七年,清廷贈史可法謚「忠正」,並大肆宣揚。

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同樣是抗清,為何史可法會被大肆宣揚、而上文中的張煌言卻很少被提及呢?原因也很值得玩味,史可法雖然最後壯烈殉國了,可是一來他對大局判斷有誤,導致清兵南下時四鎮防線接連被攻破,最後南明弘光朝廷失守,二來清兵到了揚州城下,他並未堅壁死守,而是棄城自盡。正如顧誠先生所言:「死而有益於國事,則死之可也;死而無益於天下,奈何輕棄之?何若存此一命,以圖來日?」也因此統治者自然更喜歡史可法這樣只殉國的、卻不喜歡張煌言那樣死扛到底的。

不過無論如何,歷史都已經過去了,享堂前張爾藎撰的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也足以讓我們緬懷了。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三 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區)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距離北京市區較遠,在北京西北角,建議叫上好友一同包車去,目前只開放明成祖朱棣長陵、明穆宗朱載垕裕陵與明神宗朱翊鈞定陵,其餘陵寢均為開放,之前可以買通工作人員進入,後來崇禎皇帝思陵的石五柱被盜,便不能再進去了,但可以開車沿路在外圍走一圈。

關於明十三陵的介紹,推薦胡漢生先生的《明十三陵》,胡漢生就是昌平人,自小在十三陵附近長大,現任十三陵特區明代帝陵研究會會長,這本書里能解決幾乎所有問題,這裡只做簡單介紹。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眾所周知,明成祖朱棣清君側後在南京登基,但是根據《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元年七月丁未,行在刑部致仕尚書趙羾卒。羾字雲翰,山西夏縣人……太宗皇帝嗣位,命使交阯……使還,升刑部右侍郎,尋轉工部,再轉禮部,未幾升本部尚書……」由此可知,朱棣剛剛即位就已經派趙羾去了北京尋找合適的陵寢所在地,也就是說朱棣很早就已經打算好要選在北京定都。

到了明代,風水學說發展出了兩支,分別是江西法和宗廟法。宗廟法更多是用的占卜算籌,宋代皇陵便依照此法,到了明代則更偏近於依賴形勢的江西法。時人有云:「南干龍位處長江以南,旺氣南京,結為鐘山孝陵;中干龍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的相夾之處,旺氣在中都,結為鳳泗祖陵;北干龍處於黃河與鴨綠江兩大水系的相夾之處,旺氣在北京,結為天壽山諸陵。」

因此,燕山余脈軍都山的一支黃土山,自然就成為了首選之地,當它被定為皇家陵寢所在地後,改名天壽山。

我們看到,天壽山有一條主神道,那是朱棣的長陵,長陵在十三陵正中間,最中也最大,長陵修得大自然容易理解。一來它是第一座陵寢,是北京這邊的祖陵;二來朱棣皇位得位不正,自然要靠修得大來彰顯皇權。十三陵中第二大的便是嘉靖皇帝的永陵,永陵是嘉靖親自選定,考慮到嘉靖登基後的大禮議事件,也不難理解為何嘉靖永陵第二大。第三大則屬萬曆皇帝的定陵,我們知道,萬曆在四十多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一大半時間在和文官鬥爭,也因此他必須強調自己的皇帝地位。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而開放的則是長陵、裕陵和定陵,這也是可以思考的。

長陵是第一座陵,自然有開放的必要。

裕陵是隆慶皇帝的陵寢,隆慶皇帝在明朝十多位皇帝中存在感並不是很高,但他當皇帝的期間,有兩件事非常值得當下宣揚,遊客們去裕陵時也會看到,裕陵博物館裡著重介紹了大清官海瑞和隆慶開關的事迹,分別對應了當下反腐與一帶一路的號召。

至於定陵那就更容易理解了,由於明代帝陵地宮沒有圖紙留下,專家們始終無從得知明代地宮的真實面貌,五十年代當年本想先挖開長陵,恰逢此時萬曆定陵一塊皮脫落,露出鎮墓石碑,這才先挖開了定陵,後來由於技術不到位,很多文物無法保存完好,這才定下只做搶救性挖掘的規定。既然被挖開了,自然可以讓遊客進去參觀一番。

明十三陵在明代是不允許被人進入的,一直有陵衛軍把守,李自成打入北京後才逐漸不再有人管理,明季遺民顧炎武就曾經多次拜謁,寫下過七組詩。雍正皇帝即位後,找來了明朝皇室後人朱之璉,封為一等延恩侯,世襲,屬正白旗漢軍,看守十三陵,清朝滅亡後,末代延恩侯朱煜勛不知所蹤,於是十三陵也便無人看守。

其實當年因為十三陵的好風水已經被用光了,崇禎皇帝本想去馬蘭峪尋找萬年吉壌,但因為戰事頻繁最終作罷,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將崇禎皇帝葬入其妃子田氏的墓里,這就是十三陵西南角孤零零的思陵,而馬蘭峪則成為後來清朝皇室的東陵。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明思陵門口看到一塊刻著清順治十六年碑文的碑,有趣的是,按照碑文含義推測到的「順治」和「清順治」字樣居然被人為劃掉了。背後折射出明粉的一些想法,頗為有趣。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附錄二:在思陵旁二百米處,有一個著名的太監墳,那便是跟著崇禎皇帝一起上吊的大太監王承恩墓。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夕陽西下,恢弘大氣的長陵和蕭瑟秋風的思陵以及伴著思陵的王承恩墓形成鮮明的對比,日薄西山的明帝國就此去了。

四 明景泰陵(北京海淀區)

明朝皇權內部鬥爭激烈,陵寢分布也有許多,除了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外,還有朱元璋爺爺的江蘇盱眙明祖陵、朱元璋父親的安徽鳳陽明皇陵、朱厚熜(嘉靖皇帝)父親的湖北鍾祥明顯陵。有趣的是,明顯陵是同清東陵、清西陵一起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

除了上述幾處合乎正統的陵寢外,河南孟津有南明弘光墓、福建汀州有南明隆武墓、廣東廣州有南明紹武墓、貴州都勻有南明永曆墓,而歷來為野史所關注的建文帝則下落不明。此外,還有一個皇帝,被以親王規格孤零零葬在了北京玉泉山。

那就是坐了哥哥皇位、又被哥哥把皇位給奪走了的景泰皇帝。

景泰八年正月,英宗複位,改元天順,景泰皇帝朱祁鈺被廢軟禁,不久去世,以王禮葬於金山口,為郕王墓。後憲宗即位,復景泰帝號,將原成王墓擴修為皇陵。嘉靖時又改建陵碑,並易綠瓦為黃瓦,使之符合帝陵規制。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地圖上能搜到,但是進不去。因為景泰陵已經在娘娘府軍事科學院第一軍隊幹部休養所內了,門口有軍隊站崗,基本進不去。

那天到了這邊,在門口多方講述來意無果,只能在門口等待。終於見到有一個老奶奶牽著孫女走向門口,我連忙跑上前去,先說明來意,再又誇了她孫女可愛,終於得到老奶奶的同意,答應帶我進院子里找景泰陵。

景泰陵就在進門後一百米處,但什麼也都不剩了,除了乾隆時期的一塊碑和嘉靖時期的祾恩門殘門外,全都沒了。我問了住在這裡的一個老人,老人說早在文革時期就被夷平了,所以這邊後來才建起了小區,而景泰陵的寶頂、地宮、方城、明樓,如今已變成了球場。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陽光很好。

五 清福陵(遼寧瀋陽東陵區)

清福陵是努爾哈赤的陵寢。

清兵沒有入關前,清王朝的政權就已經建立了,首先是努爾哈赤在遼寧撫順建立的赫圖阿拉城,由於建立了政權,因此將努爾哈赤祖輩的陵寢合修了變成撫順永陵。時間有限永陵沒有去得成,只去了關外三陵中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和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

清福陵距離瀋陽市區較遠,需要坐公交一小時才能到。如果去過明十三陵,會發現清福陵的規格和明陵很像。其實不然,早在清兵沒有入關之前,這裡只是一個小園子,努爾哈赤的墓在一個人工土丘下面,按照滿族習俗是被火化的。清兵入關以後,才按照明代制度重新修建了這座陵寢,石像生、石五供、方城明樓一應俱全。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六 清昭陵(遼寧瀋陽皇姑區)

清昭陵是皇太極的陵寢,同努爾哈赤的清福陵一樣,也是後來改建的明制,但由於本身已有滿洲建築,因此清福陵和清昭陵是為數不多同時擁有明制和滿制的陵寢。

值得一提的是清昭陵的選址。按照史料記載,清昭陵這裡本來是沒有山的,從風水上說它並不適合作為陵寢所在,據李鳳民先生考證得知,這是由於滿洲八旗制度決定的。由於清代政權初期,王爺勢力可以和君主(其實這時只能說是酋長了)抗衡,因此皇太極所能掌握的封地並不大,而這一塊恰恰是正黃旗所在地,因而皇太極只能選擇在這裡作為墓葬地。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而關於清昭陵的名字由來,乾隆皇帝說是沿用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唐昭陵,因為二人都是第二個皇帝,可清政權還不夠穩定,也因此要定為「昭」,來彰顯國祚延綿。

七 清東陵(河北唐山遵化市)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在北京城東北角,本來是崇禎皇帝想給自己找的陵寢,卻沒想到被清代帝王給搶走了。當時順治皇帝年少,還沒準備要修帝陵,因此第一處清孝陵是順治十八年才匆忙開始修建。

這裡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園寢5座,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目前開放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慈安普祥峪定東陵,慈禧菩陀峪定東陵、裕陵妃園寢、孝庄文皇后昭西陵和二郎廟、慈禧陵神廚庫。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如果不是自駕游,那麼可以在北京前門處參報旅行團,每周日早上統一發車過去,人一般不會多,三十多人的車位上只有不到十人,只是需要很早就得出發。

同上文介紹的胡漢生《明十三陵》一樣,關於清東陵推薦徐廣源的《清東陵史話》,徐廣源是滿族人,自小生活在清東陵周圍,現任清宮史研究會理事。也因此這裡只對幾個比較值得關注的點敘述一遍,更多細節可以去閱讀該書。

清承明制,因此在陵寢規格上也仿照明制頗多,一條主神道連接著祖陵順治孝陵,其餘帝王共用,只有康熙景陵有自己的石像生,這是因為雍正皇帝認為康熙的功業彪炳千秋,必須用高規格才能彰顯康熙的文治武功。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孝陵石牌坊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仿木結構形式,五間六柱十一樓,面闊31.35米,高12.48米,經過兩次大地震330年仍完好無損。

可以進地宮的則是乾隆皇帝的清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東陵。由於這二位財寶眾多,因此時常被人惦記,民國時期,孫殿英便來炸毀了二陵,掠走了大量的珍寶,事後清點,只有幾件小物品在淤泥中未被帶走而已。在地宮裡,當後來人清理時,發現乾隆皇帝的屍骨和皇后的已經混在一起分不開了,只能胡亂將他們混在一起,丟在同一個棺材裡頭。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太后的定東陵,某種意義上說定東陵是超規格了,首先它的石雕特地選用的是鳳在上龍在下、鳳在飛龍在追,用意不言而喻。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此外,眾所周知的香妃墓其實並不在新疆喀什,而是就在裕陵的妃子園寢中,而且也不叫香妃,而是容妃,《還珠格格》里香妃的扮演者劉丹曾經來過這裡。

至於為什麼會有清東陵、清西陵之分,雍正又為什麼不葬在清東陵而乾隆又為什麼葬在清西陵呢?我們下段分曉。

八 清西陵(河北保定易縣)

同樣可以參考徐廣源先生的書籍《清西陵史話》。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在看到清東陵時,一定會產生很多疑惑,比如為什麼雍正皇帝的陵寢不在這裡、為什麼乾隆皇帝的陵寢又在這裡了、為什麼道光皇帝在兩地都有陵寢、為什麼……

我們一一解答。

野史傳聞,雍正皇帝因為篡了皇位,才不敢睡在康熙皇帝的景陵旁邊,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無論是從《清聖祖實錄》還是從傳位詔書中我們都能看到,康熙皇帝屬意的本就是雍親王胤禛,因此絕不像野史傳聞的那樣,而雍正皇帝近年來的形象也逐漸在變化,正逐漸褪去「暴君」的帽子,越來越被人重視。當然這裡的重點並非歷史評價,我們暫且按下不表。

說回雍正,雍正登基後,銳意改革,無論是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還是攤丁入畝和取消賤籍,亦或是西北征討,都是赫赫有名的功業,因此雍正皇帝十分自豪於自己的豐功偉業,而清東陵所在地已經沒有非常好的風水了,為此他多方選擇,最終選在了保定易縣。

保定易縣,在北京城的西南方向,它和唐山遵化的正中間正好的北京城,呈對稱分布。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上圖為清西陵神道,事實上這條神道和這座橋曾經在某部電視劇里出現過——這裡是86版《西遊記》里唐太宗李世民送別唐僧的取景地。

而到了乾隆,則猶豫不決了。如果自己葬在清西陵,那麼會擔心後世子孫冷落了清東陵;而如果自己葬在清東陵,又擔心後世子孫冷落了清西陵。最終他頒布詔書,自己葬回清東陵,兒子葬在清西陵,後世子孫按照昭穆制度依次交替。

於是,乾隆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替兒子生前就選好陵寢的皇帝。

事實證明,雍正選在清西陵是有道理的,乾隆好不容易選了一處好地,沒想到地宮滲水嚴重,至今仍然。

本來按照這套制度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沒想到到了乾隆孫子道光時,這條規矩就給破了。道光是歷史上出了名的節儉皇帝,衣服破了也不換要打補丁,但他在修陵寢的事情上卻從未節儉過,儘管表面上說不要立神功聖德碑了,但他修陵寢耗費的財力卻是有清第一。

首先,道光皇帝的陵寢本來修在了妃子墓旁,但後來發現風水不好,便下令拆了再選;再後來定在了清東陵,然而沒過多久滲水了,道光皇帝不願將就,立刻要求拆掉重建;這時才不得不選在了清西陵,而在東陵處留下了道光陵遺址。

其次,儘管道光皇帝的慕陵沒有碑樓和石像生,但他的隆恩殿是完全用金絲楠木製作而成,相比於其它帝王,實在是低調的奢華。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而清西陵除了泰陵、昌陵和慕陵外,還有著全中國最後一座帝王陵,那就是光緒皇帝的崇陵。

崇陵在民國時期被盜過,地宮被洗劫一空,如今的崇陵可以進地宮。作為清朝最後一個成年皇帝,光緒的命運和崇禎有些類似,也因此有不少清史愛好者會來這裡弔唁。光緒皇帝駕崩在慈禧太后逝世前一天,眾說紛紜,崇禎地宮可以開了之後專家化驗了光緒屍身,證實了他是被砒霜毒死的,也因此大家本來都認為光緒皇帝春秋鼎盛,並未著手修建陵寢,忽然駕崩,只能臨時修建陵寢,但很快清王朝就亡了,《清帝遜位詔書》里也強調了這一點:「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日薄西山,光緒續光。

九 華龍皇家陵園(河北保定易縣)

宣統皇帝溥儀是中國最後一任皇帝,無論是按照清朝算還是算上袁世凱的中華帝國和康德皇帝溥儀的偽滿洲國,溥儀都是中國的最後一任皇帝。

溥儀於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寶山,於1995年遷葬到清西陵旁的公墓,也因此公墓改名「華龍皇家陵園」。溥儀墓距離光緒皇帝的崇陵後圍牆僅200米。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諷刺的是,在溥儀墓在旁邊居然有著仁義禮智信的標語,不知道溥儀知道後會不會羞愧臉。華龍皇家陵園裡還有張魯、季羨林、于是之和梁左等人的墓。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十 八寶山革命公墓(北京石景山區)

八寶山是明朝永樂初年皇帝專為保護司禮太監鋼鐵墓而賜建的。過去這裡曾是明清兩代太監養老送終的世外桃源,因盛產紅土、耐火土、青灰等八種礦產而得名。1946年,國民黨政府將這裡改建為忠烈祠,將寺內的50餘名道士和太監全部遷出。護國禪林寺的殿堂部分被改為骨灰堂,寺院四周則被闢為墓葬區。1949年後,成為中共領袖的長眠地,改建成八寶山革命公墓。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八寶山革命公墓坐地鐵可以直達,每天下午四點關門。進入公墓區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革命公墓骨灰堂,雖然在這裡面的人們都不出名,有的甚至在幾十年後就會失去記載,但無論如何他們也都是為了新中國而努力過的戰士們,我在這裡向他們鞠躬致意。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出來後往東邊走,便是一墓區了,一墓區最高處是任弼時墓,我去的時候正逢某機關集體來此宣誓入黨,任弼時墓東側是在27年壯烈犧牲的瞿秋白,西側則是薄一波與張瀾,依次排列。再往下則有陳雲、萬里、彭真、蔡暢、羅榮桓、聶榮臻、李先念等先烈。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而除了這些人外,八寶山革命公墓里還有許多文化界名人,最出名的無過於老舍,老舍在文革初期投湖自盡沒有屍首,因此墓里是他的一支鋼筆,設計時也特地設計了波紋狀的墓樣式。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此外,在一墓區還有歐陽予倩、程硯秋、陳強、侯寶林、柳亞子等人,而去二墓區和三墓區,也能看到聞一多、冰心、徐悲鴻和林徽因等人。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而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里,則安置了林伯渠、董必武、朱德、彭德懷、廖承志、溥儀(已遷出)、傅作義、李四光等人骨灰。目前不對外開放,有想去參觀的朋友可以和學校一起申報需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十一 萬安公墓(北京海淀區)

萬安公墓是北京最早的現代型公墓,位於海淀區香山南路萬安里,始建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開北平現代公墓之先河。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萬安公墓附近沒有地鐵,需要乘坐地鐵後繼續乘坐公交然後步行十多分鐘才能到達,萬安公墓大門正中央贔屓馱著的碑上寫有「北平香山萬安公墓奠基石」,有趣的是這個「平」字是經過塗改的,詢問了門口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表示並不知曉。

萬安公墓的名人墓和普通人的墓分布在一起,這給拜訪名人帶來了不便,不過細想之下倒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每個人都是度過的一段生命,每個人都是一段歷史,生前你高高在上,死後你當我鄰居,並沒有太大區分。

剛進去萬安公墓,最先能找到的是曹禺墓、黃宗江墓和啟功墓,三位文化名人在相隔不遠處場面,腦海中想到他們都出過力的87版《紅樓夢》,也想到了老舍先生的《斷魂槍》:「不傳!不傳!」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沿著曹禺墓、黃宗江墓、啟功墓往西走,便能看到四代八卦掌傳人的長眠地,第一代董海川往後,都埋在了這裡。

而董海川墓稍稍偏東一點,則是段祺瑞墓。

詢問工作人員段祺瑞墓時,工作人員並不知曉,後來在網上搜了一下,發現段祺瑞墓旁是孫中山先生的衛士長譚衛全,這時工作人員才知道所在地,指給了我。而當我過去尋到他二人墓時方才發現,原來段祺瑞墓上並未寫有「段祺瑞墓」的字樣,而是「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想想一代軍閥兩次直奉三造共和,最後也只是在萬安公墓偏安一隅,偏生還和孫中山先生的衛士長相伴,不由得感慨唏噓。

而在段祺瑞墓不遠處,則還埋葬了一位名人。

馬占山。

打響了中國抗日第一槍的馬占山將軍千古。於是我在他墳前磕了三個頭。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從這個墓區出來往西走,則是李大釗烈士陵園(而李大釗兒子李葆華則在陵園外)。李大釗烈士的墓前被擺滿了獻花,墓後則是李大釗紀念館,環抱在周圍的,是中國第二代領導人每個人的題字,如此高規格使得萬安公墓必須專門開闢一處李大釗烈士陵園了。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出了李大釗烈士陵園,直面而來的則有朱自清墓、王力墓、馮友蘭墓、夏鼐墓和容國團墓等。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便讓他們長眠吧,便讓他們長眠吧。

十二 荊軻墓(河北保定易縣)

荊軻的大名如雷貫耳,荊軻墓在全國有三四處,但時隔這麼多年,基本上每一處都不可靠,但是在易縣的這一處荊軻墓,卻頗有意思。

易縣,為何叫做易縣?因為它有易水。既然提到易水了,那大家自然而然地會想到易水送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在易縣城西南一公里處的荊軻山村村南的荊軻山山頂上,有一處荊軻衣冠冢,燕太子丹訣別荊軻,知其有去無還,便收其衣冠造土假冢埋入,故為荊軻衣冠冢。大遼乾統三年(公元1103年)紿在荊軻衣冠冢上建聖塔並寺院,之後歷代各朝皆有重建修葺。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十三 盧植墓(河北保定涿州)

盧植是劉備的老師,是曹操素來敬仰之人。死後便葬在了家鄉涿州。

盧植墓早年間荒得很,後來因為韓國總統盧武鉉、盧泰愚均是其後人,因此特地前來認祖歸宗修繕宗祠,這才出現了「范陽盧氏宗祠」。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該宗祠大門常年緊閉,旁邊有留有手機號,想要拜訪的可以撥打手機,會有人過來開門。進去後能查到盧氏家譜,《漢書》中並不曾有過記載,原來盧植是西漢初年盧綰的後人,盧綰後來逃去了匈奴。

而到了漢景帝中元六年,盧綰的孫子盧他之又以東胡王的身份向漢投降,被封為亞谷侯,封地便是現在的涿州。

也因此十二世後,盧植誕生。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盧植墓便在范陽盧氏宗祠的最深處,左側是盧泰愚手書的「同祖連孫,和睦相交」。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附錄三:涿州是盧植故里,自然也是劉備和張方故里了,有一景點張飛廟,據傳本是張飛故居,裡頭有張飛的衣冠冢,應當是後人偽造。而當年明武宗朱厚照聽了劉瑾講述桃園三結義故事後,特地前來修了三義宮,現僅存山門一座及明正德碑一通。

十四 袁崇煥墓(北京東城區)

袁崇煥墓在本家潤園小區內,門票2元,在二環邊上。

當年袁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因此在袁崇煥墓旁,有一佘義士墓。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然而時過境遷,據說佘義士的最後一位後人是名女性(第十八代)佘幼芝,跨過五個世紀,佘家後人世代傍墓而居,至今歷時17代人、372年。2002年因北京市政道路修繕,佘家被迫搬遷,離開世世代代相守的袁將軍墓,佘幼枝淚灑墳冢。2003年佘幼芝之子焦平南下為袁崇煥守衣冠冢,途中車禍身亡,佘家夫婦老年喪子,仍堅持將他兒子焦平的骨灰送到袁崇煥紀念園,又有一位佘家的後人安葬在袁將軍的墓旁,永遠地陪伴著將軍。

十五 梁啟超墓(北京海淀區)

梁啟超墓位於北京植物園內東北角角落,一路上有路標可以前往,說梁啟超墓其實是梁啟超家族墓園,梁啟超、他的兩位夫人、弟弟梁啟雄還有三位兒子均葬於此地。梁思成的骨灰則在八寶山。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墓園由梁啟超之子,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設計。

墓園的前方不遠處,磚砌甬路左右各立一座造型優美、挺撥凝重的清康熙年間的皇族墓碑。這本是梁家從沒落的皇族墓地買來的廢碑梁啟超墓,準備磨掉舊碑文重刻新字,後也是因財力枯竭無力鐫刻碑文而棄置於墓園內了。後植物園將石碑立起。

附錄四:在北京植物園內,除了梁啟超墓外還有孫傳芳墓和張紹曾墓,同為軍閥,一個大門緊閉修整齊全,一個荒草叢生被丟野外,相隔僅僅二百米。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十六 梅蘭芳墓(北京海淀區)

從北京植物園西門出來,往北走十多分鐘,便是香山東側的萬花山,由於「萬花」與梅蘭芳的字「畹華」同音,所以他對此地情有獨鍾,買下了這附近17畝山坡地,不但作為其家族墓地,還在這裡蓋了屋子作別墅。

墓地以梅花為基調,墓園、甬道、墓基和主墓都是由梅花作為主要圖案:甬道上嵌的是碎石子組成的梅花圖案,墓基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的五枚花瓣,就像是一朵潔白的梅花。墓後大理石墓碑上刻著「梅蘭芳之墓」,是其秘書許姬傳手書。墓碑後邊是個弧形的坡道,上面也分布了六座墓穴,分別是梅蘭芳的祖父、父親、伯父等親人。其祖父梅巧玲,工青衣,是著名的「同光十三絕」之一;伯父梅雨田,是長期為譚鑫培先生操琴的「胡琴聖手」;父親梅竹芬,也是京劇大家,唱青衣、花旦。

附錄五:在梅蘭芳墓旁三十多米處的一個小山上,埋葬了好幾位藝術家,分別是馬連良先生、言少朋先生、周和桐先生、任志秋先生、王小樓先生和徐蘭沅先生。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恍若梨園聖地。

十七 斯諾墓(北京海淀區)

斯諾墓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坐落在原花神廟遺址上。墓碑為一長方形的白色大理石,碑上鐫刻著葉劍英題詞「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下注英文。

2017年上半年名人墓尋訪報告

身為一個美國人,他是因為什麼樣的信念,而想要葬在中國呢?

答案就在下面。

結語 究竟是誰在書寫歷史?

去年我整理好名人墓尋訪報告時,最後沒有錄入在騰衝和龍陵拍下的遠征軍老兵們的墓碑。今年我去了瀋陽和哈爾濱,去見了東北抗聯,依然沒有錄入。

而當時我心情十分複雜。

「也曾捐軀以赴,終沒入深處;未留剎那音容,是歲月疏忽。甚至名姓也無,炮火中滄海一粟;只寫成多年後,書中陣亡人數。」

因為我想不通,究竟是誰在寫歷史。我越去名人墓,便越想不通,我們在歷史上留下的,究竟是這些名人,還是那些「甚至名姓也無」的普通人?

究竟是精英敘事還是人民敘事?

後來我讀了一個人的書,雖然我人生中無數次讀過他的書,但只有當我真正帶著問題讀他時,我才知道了答案。

你猜是誰的書?你猜答案是什麼?

我拜託了一位在倫敦的朋友代我祭拜他。

我想,人民永垂不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鯉的書林齋 的精彩文章:

《明月幾時有》,到底差了哪口氣?
《白鹿原》:致焦灼的時代
孫曉,粗獷的說書人

TAG:孔鯉的書林齋 |

您可能感興趣

她用10年為林徽因寫傳記,80歲還在尋訪她的足跡
327、尋訪仙印
尋訪哈薩克70歲獵鷹人
尋訪︱「張一帖」:薪火相傳460年的新安世醫傳奇
他花了10個月,尋訪千名刀客,鍛出一套中華家刀
千年佛國王子隱居中國,500年後學者尋訪其後裔,卻發現竟是愛妻
尋訪平輿的14座古橋樑
千年佛國王子隱居中國,500年後學者尋訪其後裔,卻發現竟是自己愛妻
貴州自駕36計:黔東門戶 尋訪深山裡的百年村寨
建文帝最後到底逃到哪裡去了?朱棣派人尋訪16年,終於知道答案
春日踏青尋訪曾經邂逅之人,28字唐詩寫出了攝人心魄的美感
尋訪日本頂級匠人
五月舞會迎來翩翩少年 到劍橋尋訪霍金印跡
一眼千年-尋訪洛陽橋
紅軍團長犧牲,彭德懷和李聚奎一生多次尋訪後人,63年後才找到
中國美術學院師生一行23人,尋訪日本「匠心」
今年花開,尋訪九江清末民居吳家大院
尋訪赴澳第一位華人的後世記憶
李商隱:我要尋訪世外高人解紅塵之愁;高僧:你最後10字已經頓悟
鋰電百強尋訪:專註圓柱鋰電池17年 德朗能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