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皇子讀書堪比高考:每日三四點起床背夠120遍書,苦讀十小時

清朝皇子讀書堪比高考:每日三四點起床背夠120遍書,苦讀十小時

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實行,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自從科舉制度實行之後,社會上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清朝皇子讀書堪比高考:每日三四點起床背夠120遍書,苦讀十小時

雖然帝王之家的子弟不用通過科舉制來升官發財,但對讀書還是很重視的。清朝皇帝非常重視皇子的教育,早在清軍入關之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一邊忙於打仗,一邊還延聘漢人學者為師傅,「以萬金供養之」,教育其年幼的子孫。因此清朝多數皇子精通經史、詩詞歌賦與騎射。

參觀過北京故宮的人,對故宮乾清門內東側的廊房一定不會陌生,這裡曾是清朝皇子皇孫們的讀書處——上書房。上書房是清朝皇子皇孫上學讀書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書房」,道光年間奉旨改為「上書房」。簡單的來說,上書房就是皇宮裡的貴族學校,皇子從小在這裡苦讀詩史,學習經國之略。清朝皇子讀書堪比高考:每日三四點起床背夠120遍書,苦讀十小時

清朝規定,皇子6歲(虛歲)開始讀書。康熙五歲即開始讀書學習,其刻苦程度在歷代帝王中堪稱無人能比。康熙要求自己對師傅教習的漢文古籍每天須背誦一百二十遍,「年無間日」。

康熙非常重視子孫的教育,在中國歷代帝王里是非常特殊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學校教育。在上書房,皇子讀書的時間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點至下午3點,共計10個小時。

上書房師傅對皇子們的要求非常嚴格,皇子們必須早上五點鐘之前趕到上書房。雖然規定是卯時開始讀書,但皇子們要在寅時到無逸齋複習前一天的功課。算起來,他們差不多每天凌晨四點前後就要起床了,而且不管風雨交加還是嚴寒酷暑都不得缺席,這對少年皇子的心志的確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清朝皇子讀書堪比高考:每日三四點起床背夠120遍書,苦讀十小時

上書房的學習課程主要有四部分:一是漢文和儒家經典,五經、《史記》、《漢書》、策問、詩賦等。二是漢字書法,康熙愛好書法且有所成就,他要求諸皇子勤學苦練,因此自康熙時起,書法也成為皇子們的必修課。三是滿文和蒙文,清朝的官修編年史書和許多典章儀制等都是用滿文寫成的,身為滿族後裔對這些祖先的歷史等必須閱讀和熟悉;另一方面,清皇族和蒙古有著特殊的部族聯姻關係,蒙古各部族的擁戴和支持是清朝統治不可缺少的基礎之一,因此蒙古文對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外交語言。另外有一門課程則是弓箭騎射。弓箭騎射是八旗子弟的傳統技藝,滿族就是在馬上奪取天下的,上書房前的一片空地就是當年皇子們練習射箭的地方。

上書房每天規定的學習時間是早上兩小時讀書、背書,下午兩小時體育活動,就是練習射箭,其餘時間休息、吃飯也都在上書房。早上師傅來到上書房後,先檢查皇子們的功課,讓皇子背誦前日學習的章節,背到朗朗上口、一字不差,再接著講解下一段,然後再讓皇子們背誦。清朝皇子讀書堪比高考:每日三四點起床背夠120遍書,苦讀十小時

到了上午七八點鐘,在乾清門上朝的皇帝上朝結束,皇子們的讀書已經四個小時了,正好休息。有時候,皇帝聽完早朝會特意彎到上書房來,讓皇子們背誦一段書,檢查他們的學習情況。

到了午時,有侍衛送來午飯,老師和皇子們在各自的座位上用餐。用完餐後一般不休息,花一些時間複習前面所學內容或是練習寫字。這時候如果在冬天還好,如果是夏天正是暑熱難當的時候,而皇子們按照規矩讀書的時候再熱也是不許扇扇子的。

下午兩點左右,皇子們來到上書房外的空地上進行體育活動,練習騎射武藝,同時也是休息。負責教騎射的「諳達」(滿語意為教習)身份不比上書房師傅,他們在皇子們眼裡至多也就是服役人員罷了,而教習四書五經和儒家經典著作的師傅就不同了,皇子們哪怕當上皇帝,對其仍然敬畏有加。下午至晚上六七點鐘,皇子們常常還留在上書房裡,復誦詩文或是賦詩、寫字,十分用功。清朝皇子讀書堪比高考:每日三四點起床背夠120遍書,苦讀十小時

從早上三點大約到下午七點,不是一天,天天如此,「無間寒暑」。所以康熙皇帝有三十五個兒子、九十七個孫輩,全都學有所成,有做皇帝的,有成為丹青高手的,有成為科學家的,沒有一個是紈絝子弟。可見上書房這所皇宮裡的特殊學校,不光是造就皇帝的搖籃,在培養皇家子弟德智體全面發展方面也是卓有成效的。看來「康乾盛世」不是白來的,這與帝王之家的教育有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潑茶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口渴的李白想要討杯酒喝,對方出了一上聯,直到一年後李白才對出
殿試時乾隆皇帝見他是獨眼,遂出兩副對聯,他對出之後被點為探花
私塾先生出了一聯,一學生隨口對出,先生聽後又生氣又無奈
包拯鐵面無私,為何卻要在死前為自己準備21口棺材,其實原因很簡單
一人為袁世凱寫了一副「輓聯」,開始眾人覺得奇怪,隨後恍然大悟

TAG:潑茶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這位想佔便宜的老師,一夜火遍書法圈……
藝術怎能沾染銅臭味?這位想佔便宜的老師火遍書法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