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翻行頭」:1970-1980年代服飾記憶

「翻行頭」:1970-1980年代服飾記憶

上海人的服飾,往往以時髦得體、華而不貴、雅而不俗讓全國人民羨慕,即使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服裝都是在一片「藍灰色」籠罩下,上海人也常常會通過一些「小修飾」和「小動作」,為單一的服裝添上一抹亮色。這一點,「中山裝」和「的確涼」功不可沒。

「中山裝」和「的確涼」

大概現在很多年輕人,提起「中山裝」還略有所聞,但若說起「的確涼」,則有點不知所云了。所謂「的確涼」,其實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非常流行的一種滌綸面料,其英文名可讀為「德克隆」(decron),輕薄涼爽而挺括,尤適合於做襯衫。傳入國內後,起先可能是流行於香港、廣東一帶吧,被翻譯為「的確靚」(粵語中「靚」的讀音近似於rong),似也有點「音意合璧」之功。後來大概因為這「靚」字內地不太用,所以上海人又根據「靚」的普通話讀音改為「的確涼」(也稱「的確良」)。回想在那個沉悶而單調的年代,「的確涼」應該說為上海人服飾的添姿加彩,作了很大的貢獻。

我們那時的中山裝,雖非「國服」,但幾乎是每位男士之必備。之所以名為「中山裝」,當然和孫中山當年愛穿的服式有關。這與後來又曾流行一陣的兩排鈕「列寧裝」是同樣道理。中山裝為四貼袋軍裝領,穿起來如果飽滿貼身的話,的確莊重又大方。滑稽的是當年的國人,居然是從十八歲到八十歲,年不分長幼,體不分肥瘦,只要是男士,全都「清一色」的中山裝。這對於不講究服飾變換的人來說,倒也省心,無論是出門應酬還是出席高規格的會議,均可「以不變應萬變」也。唯一可變化的,也就是顏色和面料上的轉換。

1970年代,中山裝是最流行的服裝

記得那時,中山裝的顏色主要是藍與灰,如果細分的話可以分深藏青和黑藏青,灰色也分鐵灰和淡煙灰等。,面料則先是滌卡,後又有粗花呢、華達呢等,統稱為「呢中」;其後發展到八十年代初,又有更好的面料叫嗶嘰呢(現在說出來,很容易讓人誤聽成「比基尼」了),故又將嗶嘰呢面料的中山裝簡稱為「嗶中」。那時我二十來歲,也擁有一件藏青色的「嗶中」,正規場合「披掛」上陣,頗有少年老成之風範,平時則留在家裡作「鎮櫥之寶」。

「的確涼」的出現,猶如是給沉悶的服裝業吹來了一陣清風,很快就在滬上風靡開來。在之前,我們襯衣多是棉布的,由於那時的紡織工藝比較簡單,所以棉布襯衣也製作得比較粗糙,且洗穿了多次後就皺巴巴的,非常影響美觀。而這些缺點「的確涼」則全無,雖然它透氣性差點,而且作為化纖類織品用來作貼身內衣的話,也不是最舒適和健康。不過那時候可管不了這麼多,就憑它顏色鮮艷、布料挺括不用熨燙的優點還是贏得了眾人的芳心。

1980年代,穿著的確涼短袖襯衫的年輕人

尤其是女士們愛穿的各式的確涼連衣裙、襯衫,從單一的白色開始,又出現了各種粉色、米色以及碎花、條紋、格子紋等,上海女人在的確涼衣衫的款式上總是翻新不斷,花樣迭出。光是一隻領子,就有多種樣式,如小方領、小圓領、尖角領、牙邊領等等。大家都知道,領子幾乎等於一件襯衫的「靈魂」部位,上海人格外講究,尤其是秋冬季節,在莊嚴樸素的外套內,突然一隻光鮮而挺括的「的確涼」襯衫領頭,或紅或黃,或素或花,從那半新不舊的絨線衫內翻出,霎然會給人有眼前一亮之感。我想若套用一句古詩來形容的話,恰是——「春色滿園關不住,一隻領頭露出來!」

「假領頭」用來「翻行頭」

說到上海人襯衫的領頭,這使我不得不想起那個時代曾風靡一時的「假領頭」來。在物資緊缺生活艱難的歲月,「假領頭」的發明,不僅體現了上海人的聰明與狡黠,還顧及了上海人的錢袋與體面。大概是借用舞台戲劇中的術語,上海人也喜歡將身上的裝束稱為「行頭」,衣服套數多自然也就容易「翻行頭」了。俗話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在商品經濟社會裡,「衣裝」尤為重要,難怪一些世俗之眼,可能不識你這人,但卻識得你身上的服裝品牌,或者從你的服飾上,能大致揣度你的類別來。

所以「只認衣衫不認人」,對於初識的雙方來說,是很難免的,也是很正常的。我們偉大的魯迅先生就曾吃過衣衫的虧,因為他不太講究穿著,終年總是樸素的一襲長衫。一次他應邀去和平飯店拜訪一外國作家,當他跨進電梯,那個開電梯的「阿三」卻遲遲無動於衷。起初魯迅以為他還要等人,但過了多時仍不見動靜,於是示意他,不料那個侍者也懶得開口,只是朝外面的另一方向努努嘴。魯迅過去一看,是個樓梯,頓時明白了他的意思,可能是他覺得魯迅這寒酸樣似不配坐電梯。魯迅也不計較,便爬上了六樓。等魯迅談完下樓時,對方謙恭地送上電梯並一路陪著下樓,那個看管電梯的「阿三」方覺此翁來頭不小,面露尷尬歉愧之意。魯迅則未加理會,也沒用幾句純熟的日文來教訓他一下,而是一笑置之。

魯迅先生穿著樸素,常年一身長衫

當然,魯迅先生是一代文豪,他有足夠的底氣,自然用不著衣衫來「壯色」。而我們一般的凡夫俗子,就免不了要借服飾來翻翻行頭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時,上海人「行頭」翻得最「結棍」的就要數一隻襯衫領頭了。為此有些外地朋友時常納悶,老是見上海人的襯衫不斷翻新,方圓變幻,花花綠綠,不禁心生羨慕:「上海人真是又小開又小資啊!」殊不知上海人的襯衫,一天一個樣,其實都只是一隻「假領頭」在變戲法也。所謂「假領頭」,又稱「節約領」,即利用一些的確涼的零頭布料,製成一種只有襯衫領子而無大片衣袖的衣飾,既節約了大塊面料費用,又節省了製作以及清洗之成本,而且穿在絨線衫或衛生衫(過去一種針織的薄絨衫)之內,露出一隻漂亮挺括的領子,襯衫的功能與神采絲毫不減,可謂一舉數得也。

男式「假領頭」

記得那時為了保證「假領頭」的挺括有型,上海人在製作時還土法上馬。剛開始限於材料的缺乏,只是用廢紙盒的馬糞紙襯入,新穿時果然硬挺異常,但一經搓洗,領子立馬皺軟不堪也。後有人又施巧計,將那時常用的120廢舊膠片按領子大小剪下襯入,制出的領子就既挺括又不怕水洗了。不過時間久了也有毛病,就是膠片的邊緣是個快口,穿洗多次之後,往往會率先將領邊磨破,若不察覺,甚至還會有刮傷頸項肌膚之虞,這是始料所未及的。至於布店裡後來有專用的領襯售賣,那大概已是八十年代後期的事了。

今日上海仍有「假領頭」售賣的北京百貨商店

說到「假領頭」,其實還有一件「服飾」與之異曲同工,那就是袖套。以前一些坐寫字間的職員,考慮到袖口肘部老是與桌面接觸,易臟又易磨損,於是就想起了戴上一副袖套以保護,也不失為一妙招。記得八十年代我剛參加工作時,是一名會計,辦公室里的師傅們,不論是西裝還是中山裝,兩手臂都戴著一副袖套,大家見怪不怪,幾乎成了一時之尚。時過多年,現想來都感到未免滑稽了。

懂經鞋與喇叭褲

1970年代中期,「尖頭皮鞋小腳褲」被禁之後,「喇叭褲」尚未風靡之前,有幾種過渡的服飾似不可不說。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應該是一雙「鬆緊布鞋」,當時,它有個時髦而詭異的稱法叫「懂經鞋」。

「懂經鞋」

所謂 「懂經」,曾是上海人的一句流行語,即「領市面,拎得清」之意。而「懂經鞋」其實就是於一般的鬆緊布鞋再加上幾條「時尚元素」而已,其「元素」有三:第一必須是黑色平布面的鬆緊鞋(燈芯絨或其他顏色鞋面都不算);第二,鞋面與鞋底的相接處要鑲有一圈雪白的滾邊;第三也是最最重要的,其鞋底必須是象牙白的塑料底。此三條「元素」缺一不成,千萬不能忽視,否則就只能是一般的鬆緊鞋,而不能算是「懂經鞋」了。

記得我小時候也想學「懂經」,就讓媽媽幫我做了一雙。結果萬事俱備,就差那副「象牙白的塑料鞋底」,兜遍半個上海城也買不著。蓋因申城當時人人皆欲學「懂經」,所謂「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於是,「白色塑料底」一時成了市上的緊俏貨了。母親無奈,只得給我配了一副咖啡色塑料底,為此我還老大不高興。不過,真是「禍兮福所倚」。後來據說「懂經鞋」也被劃入了「流氓阿飛」的指定用鞋而遭禁,而我的一雙鬆緊鞋,恰恰就因為是咖啡色的塑料底,自然也就躲過一劫了。

身著海魂衫的電影明星周里京

與「懂經鞋」同期流行的,當時還有一種叫「大翻領」的「衛生衫」,即薄絨的、領子為拉鏈翻領的運動衫,多為藍靛色。因其領口較大,袒開后里面若是再襯以一件「海軍衫」(藍白條的圓領汗衫),那就更是時尚透頂了!如果用現在的話說,我想大概「酷斃」兩字是絕對可以擔當了。

除了「懂經鞋」,其實還有一種鞋子,人們差不多已經遺忘,那就是男士穿的「磨光豬皮模壓底皮鞋」,由於售價極為低廉,僅7.65元一雙,故人們又簡稱為「765皮鞋」。我估計流行「765」時,大概是剛剛踏進八十年代,那時一般的皮鞋都要賣到二三十元一雙,所以「765皮鞋」甫一上市,即以其超實惠的價格優勢,迅速搶佔了普羅市場。當時一批學生族、小青工等,都對765皮鞋情有獨鍾,幾乎人人「765」。只是這種皮鞋其價低廉其壽也短,新穿半年還行,如是穿得稍舊一些,則鞋型走樣,七翹八裂,賣相有點像「卓別林」,比較難堪。

1980年代上海皮鞋廠制幫流水線

隨著改革的開始,上海人的服飾,就這樣經過一番低靡盤整之後,迎來了開放之初的「第一縷曙光」,那就是「喇叭褲」的閃亮登場。

「喇叭褲」最早可能來自港台,那時,我們看到香港電影中一些男士身穿米色西裝或是白色「喇叭褲」,再是「飛機頭」,戴一副茶色的「蛤蟆眼鏡」,哇,簡直讓人羨慕得一塌糊塗!難怪後來一經傳入內地,很快就大受青睞。我想,在經歷了多年「小腳褲」的緊縮後,「喇叭褲」的出現,無疑成了年輕人壓抑心理的一次大釋放。

於是,上海人紛紛效仿起港台腔了。「喇叭褲」就和幾年前的「小腳褲」一樣,成了時髦青年的服飾標誌。但在校園裡,喇叭褲是絕對禁穿的。然而,禁令雖有,但標準難定,究竟這褲管的尺寸為多少才算「喇叭褲」呢?香港人並沒規定。後好像幾經討論才最後敲定,凡褲管超出8寸以外,則可視為「喇叭褲」也。記得我們當時的校園,同學們紛紛將褲腳管控制在7.5寸左右,也有少數膽大冒險的同學,將褲管尺寸放到7.8或7.9之間,一是享受「挑戰極限」的樂趣,二者也是以此「試水」,看看老師的反應如何。

1980年代,穿喇叭褲的時髦青年

壓抑太久的年輕人都難免會有叛逆的極端心理。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弄堂里一個時髦青年,平時就有點「弔兒郎當」,高中畢業賦閑在家,從此除了爹娘外再也不受任何人的約束。一天他新穿了一條米黃色的超大「喇叭褲」——褲管尺寸一尺二,招搖過市十分得意!走起路來只見那顯眼的寬褲腳,自膝蓋處向下突然放大,活像一把大掃帚,在弄堂里掃來掃去……現在看來很滑稽,但在當時,你還不得不承認那就叫作「時尚」啊!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雜誌編輯 徐烜 丨新媒體編輯 秘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檔案春秋 的精彩文章:

TAG:檔案春秋 |

您可能感興趣

老照片:杭州記憶·1984年-1985年
記憶2016,回首2017,展望2018
興平人:1981年,500盒火柴的記憶
請回答1978-2018,一個家庭40年的春節記憶
2009vs2019 我的遊戲記憶
屬於60、70、80、90年代,童年的共同記憶
記憶中的1976年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記憶·信件
記憶:1987年的上海
驍龍710+8G+256G+UFS2.1快閃記憶體=2299元新機
2017圖片記憶-歲月
記憶:1980年聽眾喜愛的15首歌曲
天津記憶·1980年
1970年代的麥收記憶
記憶 2004年的房寺
生活記憶:上海 1993年
郵票中的中國記憶(1980-2018),看懂的人都哭了
2999元唯一UFS3.0快閃記憶體旗艦首銷!一加7+8+256G
2019/2/3(778)春節,中國人永遠不變的記憶!
人臉解鎖 128GB快閃記憶體,這款2299元手機,降入了13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