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紐約時報》關於LGBTQ的一份書單

《紐約時報》關於LGBTQ的一份書單

詹姆斯·鮑德溫的小說《喬瓦尼的房間》(1956)和拉里·克萊默的小說《Faggots》(1978)是上世紀兩本非常經典的同志小說。如果你曾讀過,那麼你不會對我們今天將列的書單主題感到陌生。

LGBTQ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跨性別者(Transgender)與酷兒(Queer)和/或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1990年代,由於"同性戀社群"一詞無法完整體現相關群體,"LGBT"一詞便應運而生、並逐漸普及。在現代用語中,"LGBTQ"一詞十分重視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文化多樣性,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

社會對於這個群體一直不太寬容,存在著很多誤解甚至曲解,有些人在仍未試圖了解這個群體時就已惡語相向。即便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成為一個真實的自我——哪怕與所謂的社會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

這次我們整理了《紐約時報》最近列出的一份近20年里出版的16本形成LGBTQ文學類型的作品。了解世界的多樣性有很多途徑,文學是其中之一。

1、《陰道獨白》

(THE VAGINA MONOLOGUES,1996)

作者:伊娃·恩斯勒(Eve Ensler)

《陰道獨白》1997年在美國獲奧比獎(Obie Award),1998年成書出版。作者恩斯勒本人是劇作家、詩人和行動主義者,她曾在紐約百老匯之外的劇場和大學裡表演此劇,還曾出演倫敦、耶路撒冷。作者以一人獨白的方式出演全劇,討論的話題包括生育、強姦和女同性戀關係,以其坦率的態度引發巨大反響。

恩斯勒說,《陰道獨白》是在採訪基礎上完成的,她採訪了不同群體的兩百多名婦女,了解她們關於陰道的感受。『陰道』這個詞被認為是不該說的,「它是個看不見的詞,是一個攪起焦慮、難堪、輕蔑和厭惡的詞。但是,不被我們說出的東西,它就不被看見,得不到承認,不被記憶。我們不說的東西成為秘密,這些秘密產生羞恥、恐懼和神話。我把它說出來是希望有一天我能夠輕鬆地說,不再覺得羞恥和不好意思。」

自1999年以來,在傳統的情人節期間上演《陰道獨白》已經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婦女戰勝暴力」(Victory over Violence)運動,情人節也因此被賦予新的含義。作者歡迎任何人在V-day發起活動中上演《陰道獨白》,以「提高覺悟,反抗針對婦女的性暴力」。

V-day十周年中文紀念版

2、《比利的孩子》

(BILLY S BOY,1997)

作者:派翠西亞·妮爾·華倫( Patricia Nell Warren)

派翠西亞是當代暢銷同志議題小說的指標性作者,每部作品都反映了美國對同志議題的了解與包容力。其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品《風速王子》(THE FRONT RUNNER,1974),為第一部以現代為背景的同志戀情小說,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全球銷量高達三千萬冊。

這一本《比利的孩子》是派翠西亞寫的關於酷兒生活三部曲的第三部,主人公是《風速王子》里主人公比利的孩子。這位青少年經歷了自我性意識覺醒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他進一步探究與了解了他的男同性戀父親比利和女同性戀母親的過去。雖然是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但它是一個可獨立閱讀的故事。

3、《時時刻刻》

(THE HOURS,1998)

作者:邁克爾·坎寧安(Michael Cunningham)

弗吉尼亞·伍爾夫,受嚴重的精神衰弱症影響,正在構思她的新作《達洛維夫人》;

克拉麗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紐約的出版編輯,被詩人好友托馬斯稱為「達洛維夫人」,她為身患艾滋病的好友托馬斯舉辦了一場晚會,當晚卻目睹了托馬斯跳樓自殺;

布朗太太,二戰後住在加州的家庭主婦,《達洛維夫人》的讀者,渴望擺脫索然寡味的生活。

三個女人的一天,構織成一部關於人的失落、絕望、恐懼、憧憬和愛的作品。作者坎寧安憑藉三人之間的微妙聯繫,將三個時代的並置於同一時間維度里,通過平行敘述來思考女性的價值、生活的本質。

這部作品《時時刻刻》獲得巨大成功,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同時獲得1999年普利策獎和筆會福克納獎,並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妮可·基德曼憑藉該部影片摘得第七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THE HOURS 中文版《時時刻刻》

4、《丹麥女孩》

(THE DANISH GIRL,2000)

作者:大衛·埃貝爾舍夫 (David Ebershoff )

美國女畫家格雷在丹麥開始自己的藝術生涯,某個寒冷的午後,由於女模特不能到場而她必須在限期內完成該肖像畫,她只得央求丈夫埃納爾當模特兒。穿上女伶的洋裝,望著自己柔滑如絲緞的小腿,埃納爾不禁頭暈發熱,身體里住著的女孩「莉莉」被喚醒。隨著莉莉出現的頻率愈來愈高,埃納爾開始厭惡自己作為男性的身體,他漸漸發現「莉莉」更是真正的自己。最終,也勇敢地變成了真正的女性「莉莉」。

這是一個關於重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且喜歡自己的故事。某種程度上,我們每個人都曾在自己的生命中努力掙扎,想要了解我們是誰,並且接受那個真實的自己。我們獨自穿越黑暗,就是要忠於內心,追尋真正的自我。

《丹麥女孩》曾獲浪達同志文學獎、入圍美國圖書館協會獎等多重獎項肯定,並在全球翻譯成近20種語言出版。小說改編同名電影《丹麥女孩》榮獲第88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THE DANISH GIRL中文版《丹麥女孩》

5、《拿著剪刀奔跑》

(RUNNING WITH THE SCISSORS,2002)

作者:奧古斯丁·巴勒斯(Augusten Burroughs)

這是作者巴勒斯的自傳。他的人生在他患有精神疾病的母親決定送他去跟他的精神病醫生一起生活時發生巨大改變。這本自傳重述了他充滿坎坷的成長經歷,包括他的精神病醫生的前病人對他的性啟蒙,這個人比他大20歲,而這期間他出櫃了。

拿著剪刀奔跑——它是一種比喻,一種典型的、美國式的比喻,潛台詞就是:你痛苦嗎?你孤獨嗎?那就毫不猶豫地發泄吧!手舞剪刀,一路狂奔,不管傷著誰。

《拿著剪刀奔跑》是美國最受歡迎的記憶文學讀本,榮登2003年美國全國暢銷書第一名,《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幾乎每一頁都能激起本能反應:大笑、畏縮、噁心……還有有趣。目前,這本回憶錄已經被改編成電影《夾縫求生》(2006)。

RUNNING WITH THE SCISSORS中文版《拿著剪刀奔跑》

6、《她不在那兒》

(SHE』S NOT THERE,2003)

作者:詹妮弗·芬妮·鮑蘭(Jennifer Finney Boylan)

詹妮弗是美國緬因州科爾比學院的一名英語教授,她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講述了她的變性過程,以及這個行為對她與家人、朋友、同事之間關係的影響。她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忍耐以及最終袒露這個複雜的秘密的。詹妮弗清澈的眼神,彷彿給那些想要接受真我、做自己而備受煎熬的讀者提供了一扇新的窗戶。

7、《美麗線條》

(THE LINE OF BEAUTY,2004)

作者:阿蘭·霍靈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

這是布克獎設立36年來首次頒給一部同性戀題材的小說。作者迄今寫的四部小說都是同性戀題材的。

《美麗線條》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的倫敦,當時正是撒切爾夫人的執政時期。主人公尼克是牛津大學的畢業生,也是一個同性戀者。他住進一個保守主義議員的家裡,先和一個議會中的黑人發生了關係,後來又迷上了一個吸食可卡因上癮的百萬富翁。在撒切爾時期的保守社會氛圍下,同性戀者的生活註定充滿了戲劇性。《美麗線條》並不是由事件來驅動小說的發展,之中充斥了對於各種各樣的聚會的描寫,對這些場合的描寫表明霍靈赫斯特對擁有特權的社會階層的行為,是最為敏銳的觀察者之一。

雖然本書在許多地方探討了霍靈赫斯特本人對於慾望和美學等問題的關注,但是最大的主題仍舊是關於80年代英國保守的政治氣候的。因為書中大量圖解式的性描寫,本書也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評論家稱讚這部小說把人們對愛、性和美的追求描寫得淋漓盡致。

本書也證明了霍靈赫斯特的文學力量已經擴展到更為廣泛的領域,它能夠使人激起對於英國80年代各種現象的反思與回憶。

8、《大師》

(THE MASTER,2005)

作者:科爾姆·托賓(Colm Tóibín)

1985年,已被後輩作家稱為「大師」的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夢想著以一部戲劇征服倫敦。然而,他的第一齣戲《蓋·多姆維爾》首演既告失敗。在失敗的陰影下,亨利接受了愛爾蘭貴族的邀請,在酒宴歌席中品味他人到中年的困頓,舔舐內心深處的創傷。

《大師》就從這裡開始,一直寫到1899年他的兄長威廉·詹姆斯去拉伊小鎮探望他。在這四年里,他的生活相對平靜,心底卻波瀾起伏。他時常懷戀他生命中重要的過客,她們以不同的方式在他作品和靈魂中留下印痕;他為自己的性取向而困頓不安;他回想自己的家庭、親人對他人生的影響;他渴求溫暖和慰藉,卻刻意與人保持距離;他希望創造傳世傑作,卻時時遭逢絕望……這是亨利一生至關重要的心理轉折點。

在托賓的同情而溫婉的筆下,亨利·詹姆斯這位心理寫作大師展示了他纖敏易感之心的橫剖面,這真是他零落他鄉、孤獨一生的縮影。

THE MASTER中文版《大師》

9、《趣味之家》

(FUN HOME,2006)

作者:艾莉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l)

這是一本以漫畫形式呈現的回憶錄,後來被改編成百老匯歌劇。艾莉森·貝克德爾是一個有名的漫畫家,同時也是貝氏測試(衡量女性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的創始人。在《趣味之家》里,她描述了自己的出櫃過程,並且發現她的父親也是一名同性戀。沒過幾周,他的父親去世,留給她一系列等待解答的疑問與揭開的秘密。

雖然這是一本漫畫,但是配文有力、生動且幽默,滿富文學想像和令人看了心傷的細節,講述了一個家庭的悲喜劇。書友評論說完全沒想到一本漫畫會如此深刻。

書本涉及到很多重要的主題,包括存在、死亡、同性戀、閱讀。「性取向」是書最重要的主題,但是「閱讀」對艾莉森及其父親的人生影響也很重要。加繆、喬伊斯、菲茨傑拉德、普魯斯特、王爾德已經不僅僅是「著名作家的名字」而已,他們和父親的人生、死亡有著神秘的、說不清的聯繫。對於艾莉森來說,要不是因為讀了一本書,恐怕她要很久之後才能明白自己是女同性戀。是不是某種意義上來說,閱讀塑造了我們的人生?

10、《透明》

(TRANSPARENT,2007)

作者:克麗絲·比姆(Cris Beam)

一本紀實文學,作者克麗絲·比姆以志願者的身份去到一些學校為同性戀和跨性別的孩子做公益服務。意料之外的是她被一群跨性別女性的生活深深吸引,她們也接納了克麗絲。

在這群跨性別女性的世界裡,擁有和同齡人一樣的青春期問題,比如說暗戀、小圈子之類的,但是還有更多不一樣的挑戰,比如說她們在變性過程中遭遇的挫折與痛苦,她們如果和靠著幾美元度過一天等。這些女孩通常形成了自己單獨的生活圈,但她們非常勇敢地在彌補「自我認知」和「別人的看法」這兩者之間的溝壑。

克麗絲用她幽默、機警又富有熱情的筆觸敘述著她遇到的這幾個跨性別女孩的人生,同時讓這本紀實文學位列同類別書籍的榜首。

11、《藍色男孩》

(BLUE BOY,2009)

作者:拉克什·薩塔勒(Rakesh Satyal)

基蘭·沙瑪(Kiran Sharma)是一個美籍印度裔的12歲男孩,他是一名同性戀,比起籃球更喜歡芭蕾,上學時喜歡擦母親的香水,他被同學和周圍排斥,連父母也對他表示失望。有一天,基蘭突發奇想,他可能是一名印度神靈的轉世,並且開始在生活中模仿這位神靈。

這是一部關於在青春期成長中的小同志的故事,充滿了美麗又有點奇妙的轉折,是作者發表的第一部小說。今年,他發表了第二部小說《沒有人能叫出我的名字》(NO ONE CAN PRONOUNCE MY NAME,2017)。

《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者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評價說:這本小說提醒我們,比起私人的世界,人性真的包含更多,寬容更多。《藍色男孩》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剔除真相外,有趣、悲傷又甜蜜的世界。

12、《為什麼選擇「幸福」而不選擇「正常」?》

( 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2012)

作者:珍妮特·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

1989年,溫特森發表了第一部自傳性小說《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以自己為第一主角而展開敘述,備受好評。

而在這一本回憶錄中,敘述的中心則是圍繞著溫特森的養母。她的養母是一個宗教狂熱者,因為自我偏執的認知而虐待她的同性戀女兒,整夜地將女兒關在門外。這本書中講述了溫特森悲慘的童年以及她克服重重困難的旅程。

書名來自文中的一段對話,在第八章結尾時,當養母問珍妮特為什麼寧可離開家也不願「糾正」自己的性取向時,珍妮特想了很久說,「When I am with her I am happy. Just happy」。養母點了點頭。她以為這次終於可以得到母親的理解。她等著,只聽到母親說:「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13、《重譯真實》

( REDEFINING REALNESS,2014)

作者:珍妮·莫克(Janet Mock)

這本書是珍妮的自傳,講述一名黑人跨性別女性如何探尋自我性別、愛與身份認同的道路。她真誠而勇敢地將跨性別女性在「轉性」期間所遇到的挑戰和種種經歷自我剖析,重新定義什麼是女性,什麼是黑人,什麼是真實且不用對誰感到抱歉的自己。

跨性別的人群數量與日增多,這本書給了公眾一個機會來了解這個群體。有書友評價說,這本書讓人學會質疑社會教「我」的一切,學會理解和尊重,學會如何做一個盟友。

14、《小生活》

( A LITTLE LIFE,2015)

作者:柳原櫻(Hanya Yanagihara)

作者柳原櫻是T雜誌的主編,這本感情充沛又細膩的小說是她的第二本小說,2015年發表後入圍了布克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的最終名單。

小說圍繞了四個年輕人近20年的友誼展開描寫,從他們在馬薩諸塞州的大學生活寫到紐約的成人生活。故事的中心人物叫朱迪(Jude),他有一個悲慘的過去,作者也花了大筆墨描寫他作為一個有障礙的同性戀者所遭受的挫折。

15、《阿爾戈英雄》

(THE ARGONAUTS ,2015)

作者:麥琪·尼爾遜(Maggie Nelson)

在這本自傳中,作者麥琪·尼爾遜探索我們身體的構成,以及它如何限制我們,是在作者的懷孕經歷與她伴侶自身的改變的基礎之上寫成。麥琪的藝術家伴侶叫哈里,是一名性別酷兒,認為自己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打破了主流社會對於性別二元對立的認知。

書友Ighor評價道:主流社會是習慣二元性的,好像一切如果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可以規劃為正和反。尼爾森所寫的《阿爾戈英雄》不僅僅挑戰這種二元性,也挑戰性別學裡的各種固執己見和精神分析。這本書是自傳,也是性別學的研究。麥琪和哈里表面上像一對異性戀夫婦,但兩人的性取向是完全不能用主流二元化分類所包括的。這種重於自我認同的性別語言,讓人們從生理和宗教化/傳統化的性別模式解脫出來。

To be queer is to be ourselves. 沒有人有權定義和判斷你的人生。我們作為人是動態的,變化的,我們的人生真相只有我們自己可以嘗試去徹底理解。

16、《艾迪的終結》

(THE END OF EDDY,2017)

作者:愛德華·路易(édouard Louis)

這本書最初於2014年發表,成為法國暢銷書《艾迪的結局》(法文原名「En finir avec Eddy Bellegueule」),今年英文版重版上市,第一天就位於美國亞馬遜新書榜的榜首。

這本書首次出版後就引發很大議論,已被譯介到20多個國家,作者愛德華·路易當時僅21歲。他出生於法國的貧民窟,因為他的性取向、長相和他不服從於當地對於「男性」標準的要求,從小受到恥辱性的霸凌,Eddy是他人生前20年的名字。

《艾迪的結局》是一本自傳,在書中,他談論政治。路易認為,他所處的底層階級,是被文化政治精英所主宰和藐視的;他還談論了很多社會的不平等,包括性向與自我認知的身份:「如果你不反抗男權霸權,那麼你永遠不可能反抗社會不平等。」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我們用了一千個人都反對的封面
羅素、薩特筆下的中國
雨果·她的芳名

TAG:楚塵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BLACKPINK成員LISA像畫報一樣的日常,在紐約發光美顏依舊
韓國歌手IU被《紐約時報》選為未來Artist
中國LADY最愛的NAERSILING登陸2019春夏紐約時裝周
ALL COMES FROM NOTHING紐約時裝周 簡約擋不住華麗的內心
[星聞]美國《紐約時報》雜誌「IU打破K-POP陳腐的唱作人」
重新定義中國LADY, NAERSILING燃爆紐約時裝周
BLACKPINK三名成員前往紐約出席時裝周以及時尚雜誌的拍攝
A BATHING APE 發布紐約旗艦店 14 周年紀念 T-Shirt
《紐約時報》與 Everlane 合作服飾,還有一場「黑洞 PS 大賽」 | 乙方日報
紐約時裝周NAERSILING吳謹言領銜中美LADY展高衣品
紐約街頭根基!ALIFE x PUMA Clyde 聯名款兩色本月發售
潮時尚 | TAORAY WANG王陶:十季紐約發布,一個上海故事!
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未與 Apple News 簽署協議
LG G7 ThinQ正式宣布:主打AI相機,5月2日紐約見
DUOHUA & VIVINER ▏登上紐約時裝周的藝術品鞋履品牌
當復古不是復古 CALVIN LUO FW18 紐約發布
紐約時報將為Magic Leap提供MR新聞報道
逛展會丨帶你看2018紐約的毛線狂歡展 VOGUE KNITTING LIVE
帶你逛紐約 BROADWAY MARKET Co
重磅!!即將發售紐約時裝周 | 悟道|LI-NING WADE ESSENCE 2 」MULTI」 | Xsn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