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那些曾經的高考狀元去哪兒了?中科院震驚調查!?

那些曾經的高考狀元去哪兒了?中科院震驚調查!?


undefined



高考分數一出,關於狀元們的各種故事就開始不脛而走。



比如:恩平市的理科狀元總分620分,當地地產公司獎勵他一套133平方米「狀元房」,大概值50萬。輿論一片羨慕嫉妒恨……知識就是金錢!


也有往年出現的,當地給狀元們萬元出場費,讓狀元騎馬遊園的……



而更多的,可能是踏門求教,希望狀元能給自己孩兒些許秘籍寶典,或者直接出錢買狀元的複習資料。



undefined



毫無疑問,「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揚」,高考狀元已經成為每年6月的當季熱賣特產,大眾的狀元情結深入骨髓,雖然很可能大眾早就不記得上一任狀元是誰。



隨著媒體鋪天蓋地報道,無疑是讓整個集體爆發出失落感。不管是參加過的,還是即將參加的,都會對狀元產生比較複雜的心理,可以用又愛又恨來形容。



然後像「中科院震驚調查:30年1000餘名狀元下場悲慘!!」的新聞就一年又一年被拿出來用,雖然中科院一次又一次闢謠……


undefined



就像大家很喜歡看到百萬彩票得主過上了悲慘生活。知道狀元過的不好,讓很多沒得到狀元的人心感安慰。



這就是典型的心理學上的酸葡萄效應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是人們生活中很常用的一種合理化心理防禦方式。


?在個人的行為或想法不符合社會價值標準或未達到所追求的目標,為減少或免除因挫折而產生的焦慮,保持自尊,而對自己不合理的行為給予一種合理的解釋,使自己能夠接受現實。



這樣通過想法上來讓自己覺得心情舒爽一點的,還有大家熟知的阿Q精神,他打架輸了就想著「反正是兒子打老子」~這樣的想法讓阿Q可以過得樂呵呵的。


undefined



於是很多人以為:心理諮詢=阿Q精神




心理諮詢以談話為主的方式進行工作,但卻並不是外界所以為的「說教」、「阿Q精神」,而是更具有現實檢驗和功能性的,如果是阿Q找諮詢自己被打這件事,那諮詢師不會告訴他說:「你就想那是你兒子打你!」也不會拉著阿Q唱卡拉OK。




諮詢師會正視阿Q被打的事實,也會讓他承認這個事實,如果他一開始做不到接納,那也沒關係,諮詢師可以等他,等他有力量去看到,去承認,去接納。諮詢師可能會去傾聽阿Q,聽他那些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心裡話,讓他充分的表達自己,整合他內心的各種部分,收集本來就屬於他自己內心的力量。



當然,並不是說完全不能有酸葡萄心理和阿Q精神,在一定範圍內使用其實也沒太大壞處,只是如果使用過度歪曲事實,讓自己生活陷入困境,那就需要調整了。



undefined



話說回來,事實上那些曾經高考的狀元們去哪兒了呢?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發布了《2016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其中包括對1952~2015年中國大陸1600多名省級高考狀元展開追蹤調查。




下文的「高考狀元」是指我國大陸地區「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各省、自治區(不含西藏)和直轄市的最高分得主,調查對象包括原始分狀元(裸分狀元)、加分狀元和復讀狀元等。



undefined



調查發現,高考狀元就業的行業領域分布較為廣泛;經濟收入和職業地位較高,大多在海峽兩岸一線城市和海外從事「高薪職業」,狀元下場悲慘這個結論肯定是靠不住的。


整體而言,狀元職業成就平均水平明顯高於非狀元群體,狀元畢業進入職場後,成為世界和兩岸各行業「頂尖人才」和「領軍人物」偏少,在學術界、專業技術領域就職的狀元職業成就較高,表現突出。



經商、從政非高考狀元所長,職業發展不突出。在商界的大陸狀元中,雖出現了李朱、栗亞和張斌等千萬富翁和億萬富豪,但至今無人登上胡潤、福布斯、新財富和《財富》等富豪榜和世界500強。



相比而言,醫療、文學、傳媒、法律、證券和金融等專業技術領域,高考狀元的職業成就較高,各行業頂尖人才和領軍人物頻現。



也有媒體對高考大省湖北的31位狀元的調查部分旁證了這份報告。從2000年到2014年間,湖北誕生了文理科31個狀元,20人進了北大,11人進了清華。此次調查的所有已參加工作的狀元,已經用事實說明:學霸找到好工作,概率真的很高,且基本上集中於金融、軟體及法律等高薪行業。



undefined



「狀元」這個詞,真正被放大的時候只有高考結束之後。等到進了大學,「讀著讀著你就忘了,因為周圍的高人實在太多了。」 2009年理科狀元汪燁說。



所有受訪的昔日「狀元」均表示,從來沒有將這個頭銜當做「負累」,只當成是偶然獲得的東西。在工作之初,曾經的狀元們還發掘出這個頭銜的「剩餘價值」。




  • 加深別人對你的印象

  • 證明你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

  • 閑聊時,狀元身份可以為大家提供話題


「無論你處於什麼位置或狀態,都不必太過在意,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一時的出彩和黯淡都不重要,這些都是你人生長河中的一瞬間。」




這是來自2005年陝西高考理科狀元馮宇寧想和大家分享的一點感想。他在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後回到老家西安,現在是微波工程師。




談到回家的原因,馮宇寧說主要是因為北京房價太貴了,安家立業成本太大,我們實驗室五個人,兩個繼續攻讀博士後,一個留在北京,一個去了南京,我回了西安。



undefined



也分享一個關於這個問題下的答案,來自知乎@王凌珊




1、為何成功人士當中很少看到高考狀元的蹤影?


這實在是個沒多大意義的問題,非要答:因為高考狀元是極其稀有的人群,狀元和非狀元的人數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在任何領域都會絕少看到狀元蹤影,同樣可以說:失敗人士當中很少看到高考狀元的蹤影。




在當代,一年只有幾十個高考狀元,非狀元卻有幾百萬,近些年已經接近千萬;在古代,雖然科舉考生人數沒現在多,但是舉國上下只有一個狀元,還常常是三年一個,1300年的科舉史上總共只有過504個狀元。如果成功人士中能夠常常看到狀元,就妖異了。



2、把命題反過來,狀元中很少看到成功人士,同樣是不成立的。何謂成功是因人而異的概念,如果僅以高於普通人平均水準來說,古往今來的狀元,絕大部分都是成功人士。


3、誠然高考/科舉測出來的是相應標準下的應試水準,但是,能夠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人,都有其過人之處,耐心、定力、記憶力、毅力、智商、專註力..... 都是過人的,這份心力放在別處同樣不會差。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個狀元是輕易得來的,天分是一部分,更多的是汗水。他們身上,有很多值得普通人學習的地方。



undefined



最後,渡仁心理想對大家說:「世界能如此精彩紛呈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釋放你內心真我的力量,你將成為自己人生的狀元!」



作者簡介:郭羽靖,來自渡仁心理諮詢,只想用心理學溫暖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我愛心理學(ID:cdduren)
責任編輯:Spencer 林立洲undefined




原作者名: 郭羽靖


轉載來源: 我愛心理學(ID:cdduren)


轉載原標題: 那些曾經的高考狀元去哪兒了?中科院震驚調查!?


授權說明: 合作轉載

有時,你的堅強超乎自己的想像。#一周日簽排行榜#
直擊|一位高考生的實話實說
最強心理分析:王者榮耀是如何一步步讓人「擼」上癮的
王牌諮詢師推薦|厲害了,我的諮詢師
真正的聊天高手,是怎樣使用表情包的?

TAG:心理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