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康夫讀金庸(一)

康夫讀金庸(一)

依據《未來簡史》,或者最淺顯的生物學知識,我們也都可以知道人類的DNA是具有記憶性的。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在體育競技上取得偉大成就時,必須追憶一下我們的先祖,即使我們在晚清還被嘲笑過是「東亞病夫」。

人們總是對眼前的現實視而不見。每當我們看到在武俠劇中飛檐走壁的先祖,就應該想到我們強壯的體魄、敏捷的反應或者一些微妙的技能都來自於他們。

讓男同胞們痛心的是,最早顯露出黃種人格鬥天賦的是一個「南方姑娘」。金庸先生的《越女劍》詳細的記錄了這一歷史:她不僅武藝超群,而且是一個傑出的領袖,她以一條木枝為劍,引導越國打敗了強大的吳國,不僅改變了歷史和政治,自身也作為傑出的武學偶像,為後人崇拜。顯然,劍成為一直以來的主流兵器,與武學後輩對這位「南方姑娘」的潛意識模仿應有所關係。我們唯一疑惑的是,為何這位「南方姑娘」要在那場戰爭中出現?作為喜好陰謀論的現代人,我們有一種擅自的揣測:「南方姑娘」巧妙的利用了這一個強弱懸殊的戰役,為自己的武學打了一個廣告。同時,她深諳宣傳的要素。范蠡和西施作為放在現代都會讓媒體兩眼發直的「爆點」,她假裝愛上范蠡,又羞愧於西施美貌的「伎倆」給自己的一生繪出了美麗又纏綿的畫卷。理性的說,如果她真的和范蠡結合,或者功成便馬上身退,不參與任何緋聞,她的影響力不會如後來那般廣大。

自從這位「南方姑娘」以後,中國的武學和歷史便糾纏在一起。一直到其後快兩百年,莊周提出了「江湖」的概念,中國的思想和進程便真的和武學融化不開。我甚至冒昧而唐突的認為,中國思想史,其實就是一部中國江湖武俠史,只是中國一直以來重文輕武的傳統一直試圖掩蓋這一點。但正如歷代焚書毀佛依然無法掩蓋一些真相一樣,中國民間社會的豐富性和包容性讓許多事實藏納其中並於現在看來是那麼真切。

一言以蔽之,中國的儒釋道合流從某種意義上是從武學開始的。所有的武學精髓都來自於道教和佛教,再融合習武者的自我秉性沿襲發展。道教和佛教如同中國武學的長江和黃河,其他都是支流。

儒釋道合一圖

以道教為例,無論是後來的全真教、武當派的武學精神,還是「太極拳」、「黯然銷魂掌」等具體的武學招式,都來自於道教的基本宗旨——不折騰。而《九陽真經》、《易筋經》、《六脈神劍》等絕世武功又無一不出自少林。在武俠世界裡,道教和佛教是一直是如同美蘇兩極爭霸式的存在,少林、武當更是所有習武之人的夢想。客觀來說,少林及其代表的佛教對武功外在形式貢獻更大,所謂「天下武功皆出少林」便是此意;而道教更注重對武學內涵的開拓,許多武林宗師,如獨孤求敗、令狐沖之人雖少時年輕氣盛,但後來終究與張三丰等殊途同歸,意識到「以靜制動」、「道含萬物」的道理。

當然最值得道教驕傲的是「江湖」這一概念來自於其絕對領袖莊周之發明:「乃乘扁舟浮於江湖」。依據新垣平教授《劍橋倚天屠龍史》中的觀點:「江湖作為自由的象徵,其自由的特性來自於水的流動性,意味著一個即不被血緣家族關係所限定,也不被各級政府所約束的特殊領域。」莊周的這一觀點讓「江湖」有了自身的哲學基礎,而變成合理的存在。

需要說明的是,即使是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射鵰英雄傳》之「五絕」格局,也依舊是道教和佛教兩極對峙的變體。

中神通王重陽是全真教掌門,屬於道教無疑;南帝出家為僧,屬佛教無疑;大家可能不知道,西毒歐陽鋒練蛤蟆功,正是因為西方屬金,象徵物為金蟾,金蟾是佛教中的祥瑞,歐陽鋒後來與洪七公相笑而死,正是凸顯出佛教中「大徹大悟」的主題。這種大徹大悟,早在《天龍八部》的北宋時代,喬峰的父親蕭遠山和慕容復的父親慕容博都曾經感受過。北丐洪七公的絕技降龍十八掌中的第一句口訣「潛龍勿用」正是《易經》中第一卦乾卦的象辭,顯出其道教本色。唯一複雜的是東邪,其所居之桃花島是蓬萊仙島的象徵,應是道教人物;但東邪本名黃藥師,又映射了佛教中「葯佛師」之意,因此東邪亦正亦邪,與眾人都保持親疏難測的關係,是連接道、佛之關鍵所在;其居東方,屬木,生長不已,又是五絕中壽命最長之人。道教、佛教二者化入「五絕」的五行體系,既是傳統武俠格局的傳承,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雜糅性。

在「五絕」體系終結後。道教和佛教在武學世界裡的象徵逐一瓦解,人們變得不知所措。在一個世紀以後,人們對混亂時代追求秩序的精神需求逐漸演化成倚天劍和屠龍刀的鬥爭,這些內容將在下次文中再一一敘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夫 的精彩文章:

TAG:康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