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誠法師:知不夠行亦難

學誠法師:知不夠行亦難

知易行難,歸根究底還是「知」得不夠、信得不夠,表面上「易」,真正要建立起來很難。

知易行難,歸根究底還是「知」得不夠、信得不夠,表面上「易」,真正要建立起來很難。而行為上的「難」,往往出於拖延懈怠的習性,停留在慣性中,改變自身的動力不足。

——學誠法師

網友提問:師父,人應該怎麼對待自己的陰暗面?

學誠法師:修行就是要不斷開發內心的光明,讓煩惱一點點淡化、消失。

網友提問:師父,請問怎麼走出知易行難的困境?

學誠法師:知易行難,歸根究底還是「知」得不夠、信得不夠,表面上「易」,真正要建立起來很難。而行為上的「難」,往往出於拖延懈怠的習性,停留在慣性中,改變自身的動力不足。解決知見的問題,要對看似已經懂了的道理進行深入思考、反覆串習,真正要在內心有感覺、刻骨銘心才行,而非表面上泛泛而談;解決行持的問題,要跟良師益友一起,靠團隊的力量讓自己動起來、堅持下去。這二者是相輔相成,輾轉增上的,知得越清晰,行就越堅決;實踐越多,知見也就越深刻。

網友提問:感恩師父!我有愛幻想、妄想的毛病,都二十多年了,現在發展到沒意識都會不停想事情或者幻想,怎樣修可以讓自己不亂想?還有,做的夢很混亂,感覺自己潛意識裡的害怕、暴躁、性幻想等都體現在夢中,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潛意識呢?

學誠法師:要靠正念、覺照的功夫。心田因為沒有去耕耘,才會雜草叢生;聽聞正法、如理思維,學而時習之,執持不忘,就好比在內心種正念的苗芽。常常勤加耕作,地里的雜草就會漸漸減少。

網友提問:師父,從心上說,有時候嗔心極其嚴重,有時候慈悲心也很廣大,要想達到一心很難。從實際行動看,做的好事遠遠多於不好的事,沒什麼大惡。但佛法是心法,如何確保自己的資糧不丟失呢?別念了一輩子的佛,生了幾次氣就被火燒功德林了。

學誠法師:殷重懇切的迴向,能夠堅固資糧,不令散失。學佛不能把善惡寄托在自己的狀態好壞上,自己也拿不準什麼時候發好心,什麼時候起煩惱,全憑僥倖。如果這樣,說明還沒摸到學佛的門,即使念了一輩子佛,也只是結個善緣而已。學佛就是要讓自己對心的把握越來越有力,煩惱越來越淡化,善法越來越充盈。就好比病人,如果找到好大夫,開了對症的葯,只要能堅持服藥,病就一天比一天輕,身體一天比一天健康。如果說「吃了一輩子的葯」還是老樣子,身體時好時壞,那不是葯有問題,就是自己根本沒好好吃藥。

網友提問:阿彌陀佛,弟子頂禮法師!弟子知道修行人不應見他人過失,不說他人過,是不是就是別人做錯了不應該跟他本人講呢?比如看到已皈依者主張喝酒,或者生活中看到別人罵人偷盜,不管不問嗎?請法師慈悲開示,解除弟子疑惑!

學誠法師:不見他人過、不說他人過,是不要以煩惱心來面對他人的過失,說長論短,傳人是非。看到別人做錯事,好心勸勉,是應該做的,是善業(勸人要注意因緣時機、善巧方便,這是另一個問題)。大部分人對別人的缺點很敏感,卻對自己的過失視而不見;容易看不起、看不慣別人,卻不容易看到別人的優點,從別人身上學到東西。為了對治這個毛病,所以強調「不見他人過」。

網友提問:師父,我這幾天不知道怎麼了,感覺自己突然得抑鬱症了。我特別害怕,感覺好像是有眾生在影響我,所以才有抑鬱症的感覺,請問師父,我該怎麼辦?

學誠法師:不要追尋「感覺」。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平常心用功。

網友提問:師父,弟子想請教一下,佛陀說「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可是我們要確立人生目標,乃至每年,每天的目標。那麼,怎樣訂立目標才不失偏頗?訂立怎樣的目標才能既符合緣起,又能受益最大化呢?請師父慈悲開示,感恩頂禮師父!

學誠法師:對於佛弟子來說,最究竟的宗旨就是要成佛,為了達成這一宗旨,需要親近並融入一個清凈和合增上的師法友團隊,這就是我們今生乃至當下的目標。這是無限生命最有效率的一條路。佛說「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並不是說修行可以隨心所欲,而是在破我們對佛法的執著,這是另一個階段的用功之處,不要混淆。

網友提問:師父,希求心是不是屬於我執呢?

學誠法師:希求心是一種別境心所。在經過修行破除我執之前,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帶著「我執」的烙印,但如果認為這樣就不能發希求心、不能樹立成佛的宗旨,那還有什麼辦法和途徑能夠達至「無我」呢?這些都是修行必要的方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星雲大師智慧文集42
日常法師《孝經講記》(四)
佛陀-寺院之始
夢參老和尚:修行的方法

TAG:佛心慧語平台 |

您可能感興趣

能考驗美甲師等級的美甲,顏色認知不夠,耗時耗力也不一定成功!
《極挑5》雷佳音喝酒,買單被告知不夠錢,岳雲鵬的做法太圈粉
TVB男歌手自知不夠靚仔 靠後天努力贏得寶貴成績
他是袁世凱表侄,曾無償捐獻十億元文物,晚年住院卻被告知不夠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