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在追逐金錢時,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當我們在追逐金錢時,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點擊題目下方中國社會學,關注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社會科學領域非官方垂直媒體平台。

GIF/828K

當我們在追逐金錢時,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作者: 楓葉君,前新華社資深記者,現定居加拿大。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扔下這句話2000多年了,現在來看仍非常入時。利,伴隨著地球人從原始社會貨幣產生至今,其地位一直位於人類大腦的核心區域,控制甚至主宰著我們的一言一行。

利,便是好處,通常跟錢有著無法解綁的好基友關係。錢這個概念是我們人類特有的發明,動物界沒有錢,也因此失去了跟我們討論此高深問題的機會,大概這也是我們更高等的一種體現吧。

錢真的是好東西,不然為什麼人人都愛它?人人都愛它,並不是因為錢本身長得好看,而是因為它本事大,錢可以完成人類幾乎一切基礎活動——交換。錢可以換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甚至可能是愛情,不是有女孩說么,寧可坐在寶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當然,也可能寶馬是人姑娘自己買的,並不是拿它換了愛情,哭是因為有了寶馬卻還沒拿到駕照和牌照。

人人愛錢,可是愛的理由卻不盡相同,因為錢的功能實在太強大。我們熙熙攘攘為錢來,為錢往,可你搞清楚了自己在追逐金錢時,到底在追求什麼嗎?據觀察,主流有幾種。

1

信仰至上型

這種類型的最佳代言人為葛朗台。不要簡單地用小氣、鐵公雞來形容葛先生,人家可是擁有最堅定信仰的人。對於這種類型來說,追逐財富是一種信仰,是像共產主義一樣必須用畢生精力完成的使命。錢本身只是一個概念,這種信仰是對錢這個概念的強烈佔有慾的體現。它不需要去完成交換的步驟,單是崇尚這個概念的信仰,便足以支撐他們傾盡一生的奮鬥。別不屑,我們大多數人其實都成不了葛朗台型。

2

心理補償型

代表人物趙德漢。《人民的名義》里,那張趙德漢被抄家,翻出了幾億軟妹幣的劇照刷了大街小巷的屏。

他一分錢都不捨得花,對於金錢近乎痴狂的追求,是因為「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這其實是一種補償性心理需求,以前極度缺乏金錢,缺乏用金錢產生的交換,時間久了,他不會交換了,也不敢交換。

他只感覺得到因為長期缺乏金錢,刻在心裡的那股子痛勁,他對錢的概念本身有如饑似渴的慾望,因而唯有像吸血鬼一樣不斷吸嗜金錢,才能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覺,進而緩解那種缺錢的痛。連他自己都覺得自己可能有問題,其實是真有病,還病得不輕。

因而,有人說富家子女,因為從小在金錢物質上的需求不會被過度壓抑,因而長大成人後少有金錢觀極度不正常的,特別是這種心理補償型嗜好,不太會單純為了追求金錢和物質而迷失自己。這不無道理。

3

包治百病型

對我們大多數神志比較清醒和正常的凡人一族來說,錢的魅力最主要還是體現在它的交換功能上。我們追求金錢,其實是追求金錢能換來的物質。錢的概念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換來什麼。吃的,穿的,玩的,用的,能帶來物質充裕的滿足感。對這種類型的人來說,用那句諺語「錢就像糞土,播撒到地里才能發揮它的作用」,來形容對待金錢的態度再合適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馬爸爸的帝國才能如日中天,這可是千千萬糞土培育出來的肥沃土地啊!

4

安全感是王道

很多人追求賬戶上數字的攀升,其實源於一種內心的不安全的感覺。對這類人來說,手裡有錢心不慌,本質上是一種悲觀的情緒作怪。心為什麼要慌?因為擔心自己,擔心家人,擔心生活,擔心未來,總之什麼都擔心,沒有安全感,對現在和未來都抱著悲觀的預測,危機意識過分強烈。而財富的積累,可以讓這些擔心得到極大的緩解,因為一旦出現了擔心的事,錢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此類型的精神領袖:叔本華。叔先生認為,人生而有意志,意志產生慾望,而慾望又是產生痛苦的萬惡之源。因此人的一生將會在不斷地產生慾望,痛苦,滿足慾望這樣的循環中度過。總之,活著就是不斷面對痛苦,試圖逾越痛苦。看看下面這段話,悲觀者們,說到心裡去了么?

「我們就好比是田野上的羊,嬉戲在屠夫們的監視之下,這群羊,將或先或後,依次選擇而被其宰割。因此,在美好的日子裡,我們都意識不到隱而未發的惡運——如疾病、貧窮、殘廢、失明、昏聵等等——早已等待在其後了。」——叔本華

無論我們屬於哪種類型,對金錢有所追求,都說明我們是一個正常的俗人,既非道也非仙。追求金錢並沒有什麼可恥,畢竟在各種類型中,它都能帶來一些心理安慰。只不過,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些心理安慰並不能完全等同於幸福。

諾貝爾獲獎者心理學家卡恩曼和他的同事提出這樣的觀點:人們不斷地認為金錢可以使他們更加幸福的原因是:追逐金錢的過程可以導致一般的成就感。(Kahneman et al., 2006) 一般成就感包括升職,或者可以負擔起一套大的別墅,或者說,一般成就感就是你可以大聲的說出:「這是我,這些是我可以做到的事情!」

當被問起金錢能否帶來幸福時,人們立即會想到升遷和大別墅。他們認為,因為擁有了權力和金錢,所以他們一定是幸福的。事實上,擁有更多金錢和更大權力的人,只會對生活更加滿意,而不是感到更加幸福。(在你嘲笑這個觀點之前,想一下你希望更滿意,還是更幸福?)

其實,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對金錢的追求,都是逾越了吃飽穿暖基本之上的額外需求。追求金錢,可以給我們帶來滿足和錯覺中的幸福感,但是只追求它,卻未必會讓我們持續幸福下去。

那麼到底如何能握住幸福?也許仁者見仁,也許是個根本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也許,是個值得思考一生的課題。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讓每一天在探討與美好有關的話題中度過,與此同時審視自己以及他人,那真是人類所能做到的最棒的事情了。」獲得知識,而非財富,或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才是生活的終極目標,這目標無關乎尋找樂趣或是滿足好奇,而是人類真正存在的理由。

本文授權轉載自「精緻小號」

-END-

歡迎關注「社會學博覽」

中國社會學高端讀者聚集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學 的精彩文章:

在高考結束後炒作狀元:媒體,你們人格分裂了嗎?
擁擠的都市,給不了你自由的靈魂
叔叔阿姨,暑假請不要來我們這裡支教了
「雙鴨山大學」為何在廣東!全國141個大學的綽號盤點,你準備好亮瞎眼了嘛?
假如你也30歲左右,而且人生看上去一塌糊塗

TAG:中國社會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當我們在追老茶的時候,我們在追什麼?
當我們要消費時,我們在想什麼?
當我們說遇見你真好的時候,我們是在說什麼?
當我們追星時,我們在追什麼?
當我們問禪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問的是什麼?
當我們在恨爾晴的時候,我們究竟在恨什麼?
當我們在跑步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訪校時,我們在看什麼?
當我們抑鬱的時候,我們在思考什麼?
當我們被刪除好友時,我們在難過什麼?
當我們轉發錦鯉的時候,我們都在想些什麼?
當我們談復古的時候,我們在玩些什麼?
當我們看寶可夢時,我們在看什麼?
當我們吃人時,我們在吃什麼?
當我們懷念霍金的時候,我們究竟在想什麼
當我們在看復聯時,我們在看些什麼
當我們在說:「我都是為你好」是真的為孩子好嗎?
當我們與其他人合作時,我們的大腦在想什麼?
當我們在談健身的時,我們在談什麼?
當我們存茶時,我們究竟「存」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