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是寒門難出貴子?我該怎樣出人頭地?即將高考的你一定要看!
| 溫馨提示 |
為了方便大家提前預習,
在本公眾號回復「教材」即可打包下載相關資料!
更多提分寶典 即將陸續推出
今年高考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現在的狀元都是「家裡又好又厲害」,「農村孩子很難當狀元」的一席話,引發了公眾和輿論的關注。與此同時,清華大學錄取的甘肅殘疾學生魏祥出身寒門,清華招辦給他回信《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一時刷爆朋友圈。
在當今社會,寒門能出貴子,但確實也難出貴子。實際上,寒門難出貴子並不是個簡單的教育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也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這屆高考狀元真是顏值高很會玩家裡好
自己又很厲害
上周末,高考狀元們接二連三的出爐了,北京的文科高考狀元說了一番話,令人深思。
他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父母是外交官,生活在北京這樣的城市,從小視野大見的多,確實比其他孩子有更好的條件。
加上從小父母給自己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塑造好的性格,都是潛移默化的,因此基礎比較牢靠,最後就水到渠成。
他還說了一句話:「現在的狀元都是家裡好自己又很厲害的。」
四川理科狀元,一個女孩720分+特長30分,750分滿分狀元,知識分子家庭,沒事兒就拿兩套題出來做做當娛樂。
貴州的高考狀元查同學,家境很好,還會播音主持,小鮮肉的顏值比他的考分還要高,可以說是全國最帥狀元了。
山西狀元,媽呀,校園青春愛情小說男一號即視感!就是那種高中校園裡學習好但早戀的時候欲言又止的純真小男孩。
陝西狀元,高中去美國交流,顏值高,打得一手好籃球,健身達人,媽媽是個熱愛跳舞的知性女性。
其他狀元,有的出自私立學校,有的男扮女裝玩的很出名的,沒事兒就刷英劇美劇的,還讓不讓別人活了。
這屆高考考生,大約出生在1999年左右,他們的父母60末70初比較多。較之前的50後和60年代初出生的家長,無論是經濟條件、受教育程度以及社會經驗都有了明顯提高。
正是這種家長素質導致的差異,讓農村孩子上好大學的機會越來越少。從一些研究結果看,雖然有爭議,但應該是一個現實。2011年清華大學發布《中國高等教育公平狀況報告2011》就已經發現,在自主招生、加分等多個方面,城市與農村,省會城市與各地一般城市區別明顯。華中師範大學日前也做過類似的研究,認為現在大學生家庭結構再次凸顯了這個問題。
於是,有人質問:寒門真的難出貴子?!
今日中國,多數貴子真的出自「豪門」嗎?
與此關聯,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反問。與寒門難出貴子相對,多數貴子都是出自「豪門」嗎?
翻看了最近幾年部分省市高考「狀元」的家庭背景,得出了恰恰相反的結論:多數狀元並非出自「豪門」,恰恰多出自城市裡的普通人家。
從多數優秀學生的家庭背景上看,公職人員家庭比較多,科教從業人員家庭居多。城市居民就是豪門嗎?教職人員,公務員就是豪門嗎?充其量只是小中產。在快速城鎮化的今天,我們也絕不應該簡單化地把城市居民就等同於「豪門」。
更進一步,這些所謂的「豪門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又來自哪裡?可能多數是「二代移民」,他們自己難道不是寒門出身?他們又是通過什麼渠道到了省會城市,到了北京上海?在我們幾十年間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中,很多比較努力的「寒門」早已通過高考,以及其他渠道大規模進入城市,成為「城裡人」,很多優秀的寒門已經進城,甚至成為豪門了。
正因為此,一些人在激烈批判高考制度不足,甚至提出廢除高考的同時,還有更多的人則堅決捍衛高考制度,認為應該是改革,而不是廢除。高考制度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最公平的一個制度,其本質還是社會上升的重要通道。
目前以分數為核心的錄取制度,恰恰最大程度上給了普通城市居民家庭孩子和寒門子弟最公正的一個通道與機會。自主招生等招生改革,從衡量人的科學上是巨大的進步,但操作上也一直謹慎處理,招生比例也嚴格限定在總招生量的5%以內,也就是出於維護公平這樣的考慮。新的高考改革設計中也一直試圖在謹慎地平衡科學與公平的問題,希望把包括影響寒門學子機會的可能,降到最低程度。
寒門能出貴子!關鍵是你努力了嗎?
方法對了嗎?
就在大家紛紛議論寒門難出貴子時,甘肅殘疾學生魏祥同學的故事刷爆了朋友圈,他給了清華校訓「自強不息」以最好的詮釋,也提示我們,「寒門難出貴子」這種說法可能並不完全正確。
魏祥同學來自甘肅最貧困的定西縣,而且因為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內囊腫,下肢運動功能喪失,大小便失禁,屬於重度殘疾。更可憐的是,他的父親於2005年去世,留下他與相依為命的母親。但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魏祥同學在高考中獲得了648分的高分順利獲得了入讀清華的資格。這個幾乎讓人落淚的勵志故事感動了無數人,清華大學招辦主任、校長、書記也都在第一時間積極響應,表示將解決他的一切實際困難。
魏祥同學的故事,恰恰給了我們最大的啟示:我們的高考制度本身並沒有大問題,寒門照樣能出貴子,問題的核心是你是否努力了?是否如魏同學一樣自強不息,而不是自怨自艾。魏同學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都能考上清華,我們千千萬萬農村同學的家境應該不比他更差,為什麼沒能考上清華?
高考成績一出,各大媒體爭相採訪了各個省的高考狀元。在這些高考狀元的回答中,我們發現他們高考成功的背後有很多共同的因素。而家境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甘肅省理科狀元肖智文說,同一類型的題,他不會做許多遍,他更願意花精力找一些競賽題來鍛煉。他認為,學習任何知識,本應注重拓展和延伸,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江西省文科狀元金淼,說自己經常用一兩節自習課的時間,就鑽研一道數學題目,雖然花費的時間多,但能有效訓練自己的思維,學習效果也好。
題不在多,在於孩子們對每個知識點能進行深入地理解,在於孩子們能有效地在做題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講究做題的「質」,是要求孩子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
福建高考理科狀元陳汜玄是一個會反思和總結的人,他會把做錯的地方提煉成一句話並記錄下來,每次考試前都會翻一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
廣東高考理科前十名的賀貝奇從高一開始,就把平時習題的錯誤、知識的重點、要點記錄在錯題本上,有不明白的題就追著老師問,有時候一問就是兩三個小時。
福建高考文科狀元溫晉和每位任課老師溝通都很多。每次大考後,他都會和老師面對面交流,分析錯誤,有針對性地調整學習重點和策略。
甘肅省文科狀元熊詩楠在採訪中說道:「我不逃避失誤,找出問題的原因才是關鍵,考試成績並不代表一個人的真實水平,但通過總結考試失誤,然後通過成績找到真實水平,這是我經常琢磨的事。」
吉林省理科狀元曹宇涵說,「我不貪黑起早,而是把學習當作自己的興趣所在。」他每天晚上10點半之前就會睡覺。
貴州省文科狀元劉昱旻同學,每天早上6點50起床,中午保證1個小時的午休,晚上12點必須上床睡覺。
江西省理科狀元劉浩捷,他說他高三時每天的作息時間都比較固定。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7點從租住地去學校,中午放學吃完飯後,午睡半小時至40分鐘,下午上學,晚上自習回家,看書到11點半到12點就睡覺。
當然,狀元們能高效利用時間取決於他們能合理規劃學習時間。
四川高考理科狀元黎雨佳同學,每個星期都會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精確到每一天、每一個小時。她的教材和練習冊放在書架上,幾乎每一頁都標註了很多符號。每個星期,她都會寫一篇周記,把當周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心情記錄下來。她說,「有時候狀態不好,寫周記的過程也是自我梳理的過程,所以十分有必要。」
湖北省理科狀元肖雨把課間時間也安排地非常妥當,「我每天都會寫在一個小本上,每節課的課間十分鐘要幹什麼,每天我都把課間利用率算一下,給自己打個分,反思一下,第二天要改正什麼。」
重慶市高考理科狀元楊馥偉從高三上學期開始,他就根據高中的各科知識點制定了大致的規劃,細節到哪一天的哪一節課複習哪一個知識點,並且在整個高三嚴格執行。到了高考前兩天,他都沒有加大複習力度,反而比較輕鬆,「什麼事都要有計劃,並且要有自制力和執行力。」
四川省文科塗涴童同學,家裡的書有近300本,都是她的心頭好,平常不上課的時候,她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書店。同省的理科狀元黎雨佳同學也喜歡看書,尤其喜歡杜甫的詩歌,經常與語文老師談天說地。
湖南省文科狀元雷詠荃,她的卧室里一大半都是書籍,她會在閱讀中積累,但她並不提倡刻意地積累寫作素材,因為「寫作最重要的是情感,要對生活有所感悟。」
而對浙江省高考狀元王雷捷同學來說,閱讀是他們家傳承下來的寶貴的家規。他的媽媽也酷愛讀書,在王雷捷的記憶里,媽媽織布之餘就是捧著書。因此,王同學和他的姐姐從小就是書蟲,只要學校老師推薦什麼書,媽媽一定會給他買來。
在這次高考作文題目中,從北京卷的「說紐帶」到全國一卷的「中國關鍵詞」,現在考試越來越注重學生們對時事的了解。
湖北省文科狀元范筱雨同學,每月都會關注《新聞周刊》《世界周刊》《環球時報》《中國青年報》。
河北省文科狀元牛璐瑤同學,也堅持每周看新聞周刊;陝西省文科狀元向遠方一有空就找新聞來看。
還有安徽省理科狀元申奧同學,他平時喜歡上網,一周上網的時間在4個小時左右,每次都是去看看新聞,了解一下國內外大事。
可見,這些高考狀元們並非「考試機器」,他們是一個個充滿朝氣、熱情陽光、興趣廣泛且博學多識的青少年。他們的學習力讓人驚嘆,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令人欽佩。即使這些孩子卸下狀元的稱號,也依然值得所有人為之驕傲
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
清華大學在給魏祥同學的公開信中寫道:對於你來說,來路或許不易,命運或許不公,人生或許悲苦,但是請你足夠相信,相信清華,相信這個園子里的每一個師生,因為我們都在為一種莫名的東西付出……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
美國著名記者愛德華·休姆斯(Edward Humes)曾經寫了一本報告文學《美國最好的中學是怎麼煉成的》(School of dreams: making the grade at a top American high school),以舊金山惠妮中學為基礎,真實地反映了美國超級中學的情況,當然也不乏批判。在這本書里,第一章就紀錄了一個高三女生的一天:魔鬼數字4,睡4個小時,喝4杯咖啡,得4.0的GPA。我相信這位美國女生比我們中國中學生都要辛苦得多。
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社會流動中,很多優秀的人,如魏祥一樣,自強不息,通過高考,以及其他多種方式流動到了北京、上海,以及其他省會城市和大城市,進入社會更高層,逐漸成為所謂「家裡好」。他們也不斷以這樣的方式在教養自己的子女,嚴格管束,甚至是壓迫式管束,促使這些二代移民變成「貴子」,輔導班的興盛本身就是一個側面印證。
社會階層的分化,甚至固化,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也是世界性難題,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體現、一個方面,需要我們面對並逐步去解決,相信我們的體制優勢會讓我們做得更好。但無論如何不宜過度放大、絕對化、簡單化這種問題,使之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考慮到中國文化特殊性,我們可能需要逐步建立以機會均等為主的系統公平,而不能追求完全絕對的結果公平,搞平均主義。如果絕對放大這種公平,強調過度保護一部分人群,必然導致反向歧視,對另外一部分的不公平,進而造成更大的群體撕裂,造成社會的動蕩。
嚴正聲明本文素材來源於網路。由高中生學習綜合整理,部分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高考沒考好,想四年後考研進名校?先看看考研和高考哪個更難!
※放心吧!今年76%的考生都能上大學!本科錄取率各地平均達48%!可是,上大學還有意義嗎?
※想學好高中語文?你必須了解這15個問題!高一高二生必看
TAG:高中生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