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而不實的大鎧到能防火繩槍的南蠻鎧:日本戰國時代鎧甲發展
經曆元朝入侵戰爭後,華而不實的大鎧成為裝飾品。取而代之的就是胴丸及腹卷。這裡要先交代一下蒙古入侵後的情況。
元軍被擊退了,幕府卻對這幫原以為可以得賞賜的武士們打了狠狠一巴掌。除一小部分人外,其他人基本上沒有大的封賞,還要求他們原地留守,以防元軍再次入侵。這種情況下,武士們更加窮困,不能回家,自己的封地也因此荒廢,又或者被鄰居、強豪所侵,生活日漸困苦。不過,幕府也是沒有辦法,因為日本列島就這麼大,不會突然變出土地來,也不能搶東牆去補西牆,搶別人的地來給你,更加不會把自己的地拿出來給大夥分,於是只能來一句「愛莫能助」了。
武士畫像
眼見武士的怨氣日漸高漲,久在京都的天皇又開始蠢蠢欲動。那時候的天皇是後醍醐天皇,有權力欲,他不想再當傀儡。後醍醐天皇看到武士們都不滿幕府,於是便籌劃推倒幕府,來個王政復興。可是幕府也是有功底的,天皇一開始出來呼籲卻沒人理會,還被幕府抓了個正著。不過天皇憑藉頑強的生命力再次反起來,這一次還真有人配合,大家一起反,鎌倉幕府突然就被扳倒了。
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天皇歸位後的政策基本上就是理想多於實幹,對武士們的要求也是有心無力,天皇開始明白自己根本撐不起這個國家。加上當時突然勤皇的武士中有個叫足利尊氏的人一直想當將軍,天皇就是不給他當,於是兩人鬧翻了。尊氏又擁立了另一個天皇出來對抗,於是日本出現了兩個天皇。尊氏一派稱北朝,有一大批武士及有力量的貴族支持;後醍醐天皇一派則稱為南朝,只有一些小規模的武士及一些貴族,這個內亂一般稱為南北朝。
在蒙古入侵南北朝的數十年間,戰爭的次數比源平時代更頻繁。在這一百年的動亂中,北朝一直處於較有利的位置,南朝並沒有大量的兵力去對抗,只能通過盤踞山區,配合偷襲、山地戰的方式作有限度的抗爭。
南北朝的英雄:楠木正成
在此情況下,原本鎌倉時代的集團式騎射戰顯然不利於山地戰,取而代之的是騎乘移動、步行實戰的作戰模式。因此,輕量化的胴丸、腹卷繼續得到推廣。
尤其是南北朝戰爭中,由於沒法作長期穩定的牧馬經營,馬匹的數量很難得到保證,這也成為催生集團步兵戰的另一要素。
由於戰爭形勢變化為游擊戰及山地戰,除了鎧甲輕量化外,針對身體部位的保護意識也大大提高,例如面具、喉甲、手甲及護腿甲等鎧甲也開始出現。因此,相比大鎧來說,胴丸、腹卷的上半身部分的重量減少及部件輕巧的同時,身體其他部分的防護意識卻比前代有所提升,防護走向合理化。
胴丸、腹卷原本是不同身份的戰士所穿的鎧甲,前者是中高級武士,後者是下級武士或普通士兵。但隨著時代發展,兩者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到了室町時代後期,高級武士對兩者的喜愛已經沒有分別。不過,隨著戰爭走向集團戰,高級武士上前立功殺敵的機會和需要也相應減少。
於是兵士和一線武士所用的腹卷、胴丸繼續走輕巧的路線,而高級武士的腹卷、胴丸在繼續重裝備化的同時,也走向華麗,縫接鐵片的絲線多配以不同的顏色。可以說,從南北朝到室町時代,戰爭形勢的變化大大影響了鎧甲的形態及外觀。
南北朝60年後,最終由北朝的室町幕府取勝,完成了統一的歷史使命。幕府統治下的室町時代雖然是大小內亂不斷,但基本上都在偏遠地區,沒有影響到首都京都的繁榮,因此,鎧甲的發展向實用與華麗俱備的方向挺進。隨著政局持穩,室町時代的鎧甲出現了約80年的停滯期。
1467年是日本史上的重要一年,那一年幕府為了將軍之位再爆發內亂,史稱應仁文明之亂。亂局的經過暫且不談,重點是這場內亂造就了日本史上最長的內亂期,也就是 「戰國時代」。作為戰爭的產物,鎧甲終於等到了發展的鼎盛時期。
從應仁文明之亂開始,日本進入了全國戰亂,從一開始的政治戰亂到地方豪強互相爭戰的局面。可以說是日本真正的軍備競賽時代。戰爭日夜不止,如何能保命及量產成為武士及士兵的第一課題。也因為這個原因,傳統的鎧甲形態也逐漸不足以應付戰爭頻繁的需要。因此,1467年的應仁文明之亂是鎧甲發展史的一個重要契機。
具體而言,當地的鎧甲業開始蓬勃起來,各地鎧甲師設計的新型鎧甲也紛紛湧現。重視輕量、方便活動的原則雖然是一致的,但新式鎧甲卻各有特色。當時的鎧甲大概統稱為「當世具足」,或「今樣」,用現在話來說就是摩登、最新款的意思。之前提到的胴丸和腹卷依然存在,因此,當時的鎧甲大致分為以上三類。
當世具足1
當世具足的出現嚴格來說是胴丸的變種,但其材質、設計卻是青出於藍。傳統的鎧甲一般是從前面包裹身體,然後在背後綁緊為主流;到了戰國時代,左側綁緊成為了主流。究其原因,是因為戰爭及動用兵士越來越多,需要分清敵我,於是後背要留下空間綁掛軍旗。一般的鎧甲都由兩塊甲板組成,到了後來就出現了四、五片甲板組成的鎧甲。這種設計一方面便於身體活動,同時也能有效地進行對打及追逐。
另外,鎧甲的部件輕量化也進一步發展,原本跟胴體連在一起的腹甲(「草折」)的縫接改由布絲或鎖鏈連接,這樣不僅更輕,也方便奔跑及衝殺。不過,高級武將所用的當世具足又增加了對大腿(「佩楯」)的保護。因此,戰國時代在繼承室町時代的集團步兵戰模式下,進一步加強主帥的防護意識。
正所謂男兒立功名。生逢亂世的武士、士兵對於立功揚名都有了強烈的意願。於是日本武士頭盔及鎧甲的花樣也越來越多,尤其是頭盔的裝飾日新月異,由個人的宗教信仰到個人喜好的不同,頭飾紛紛出現,這些變化都是從前看不到的。防具的強化也十分明顯,上面提到的面具由保護顎部進化成保護眼睛以下整個臉部,手甲也由重點保護手背,進一步連手指也加以保護。這種改良的背後說明著戰爭的頻繁。流傳下來的鎧甲實物中,有超過七成都是戰國時代的遺物,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對鎧甲的需要有多麼高。
當世具足2
除了鎧甲本身出現改良外,另外一個促使它的技術突飛猛進的外在因素就是東西方文化的踫撞。公元15世紀以來,西歐進入大航海時代,他們的足跡在公元16世紀終於到達了東亞。除了宗教信仰外,西方科技同時傳入了東方,其中火繩槍的傳入至關重要。
有關火繩槍的傳入時期及途徑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但研究界普遍相信是中國明朝時期傳入日本的。16世紀中期火繩槍在日本首次出現後,短短十年便成為戰爭的主要武器,並且開始在日本全國量產。因此,鎧甲也必須面對應付火繩槍威力的考驗,甚至有的鎧甲匠成功製作出可以抵抗火繩槍的鎧甲。
火繩槍
在火繩槍傳入日本二十年後,首次看到了號稱能防彈的鎧甲,同時也出現了仿照西方板甲形態的新式鎧甲,這些鎧甲一般被稱為「南蠻鎧」。「南蠻」是當時日本人對歐洲人的稱呼,也就是「西洋鎧甲」之意。
至於南蠻鎧是否真能抵擋子彈,後來的科學家做了一次試驗。他們發現,雖然當時的鎧甲不能抵擋現今的衝鋒槍子彈,但應付當時的火繩槍還是可以的,條件是不能在同一處遭受射擊數次。換句話說,只要不是運氣不好的話,南蠻鎧的防彈能力是足夠的。不過,這種高效能的鎧甲當然只提供給最高級的將領,加上這種鎧甲為了加強防彈能力,大多加厚了鐵板的厚度,根本不適合走動衝鋒,因此這種鎧甲從根本上說就是奢侈品。
雖然如此,但火繩槍的導入已是事實,鎧甲的發展也必然要徹底克服這個「宿命」。到了江戶時代前夕,已發展出提供給一些中級將領穿用的防彈鎧甲,量輕且更加方便走動。換言之,在火繩槍出現約40年後,鎧甲已完成了這個歷史課題。日本也迎來了希望已久的和平盛世,即江戶時代。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胡煒權。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大馬士革鋼打造、象牙珠玉裝飾的阿富汗單刃匕首
※若論歷史上女子風雲榜排行,除了武則天就是她了!
※唐代藩鎮軍閥田承嗣兵權在握卻不敢造次,只因懼怕一小小侍女?
※波斯空有重裝騎兵卻不敢肉搏,怪不得被希臘步兵暴打!
※外來文化入侵也有益處?融合各國風格的印尼武器
TAG:冷兵器研究所 |
※真正的南蠻入侵:兩次唐詔戰爭中的南詔軍隊
※春秋末戰國初的越如何從「南蠻」逆襲成四大霸主之一?
※「南蠻」真的是人與犬的後代嗎?
※盤點蜀漢七位大將,因為肩負鎮守南蠻的重任,無緣諸葛亮、姜維的北伐戰役
※歷史上的奇葩之事:金朝自稱漢人,把南宋人稱為南蠻!
※諸葛亮平定南蠻,蜀漢即將滅亡時,為什麼南蠻不出兵相救?
※越軍利用密林伏擊,張萬年效法火燒南蠻,越軍聞之色變
※諸葛亮南下征南蠻的「南蠻」指的是哪裡?
※《全面戰爭:三國》巨象文件被挖出 CA承認後續將推南蠻DLC
※《三國演義》中,趙雲征戰一生,從無敗績?他曾在南蠻輸過一場!
※南蠻孟獲麾下奇人異兵頗多,若雙方光明正大對戰,諸葛亮必敗!
※曹操征烏桓,諸葛亮打南蠻,孫權攻百越!三國為何那麼強?
※《三國志11》超級難度玩劉禪最優出路:智取南蠻後再圖中原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非南蠻之地的蕃禺
※「南蠻文化」:日本攝取西方文明的開端
※不良人:姬如雪潛入南蠻,能否完成任務呢?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刷南蠻副本練兵升級
※南蠻傳里記載的白頭人是何種族,還被柬埔寨抓來當貢品送給唐朝
※諸葛亮以德服南蠻,為何孟獲卻不助蜀漢北伐?
※南蠻入侵祝融登場《鐵甲雄兵》紀元慶狂歡盛典今日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