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菜鳥萬霖開講:大閉環還是小閉環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選擇之別

菜鳥萬霖開講:大閉環還是小閉環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選擇之別

「對於是否是共享的平台,現在我們沒有辦法證明,實踐才是檢驗最好的標準,開放共享最好的評判是要看大家是不是在這裡成長了。」

近日,菜鳥網路總裁萬霖在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的學習講座上對菜鳥在智慧物流上的實踐和探索、菜鳥對數據共享、平台協作尤其是外界的一些猜疑進行了介紹和回應。

菜鳥的選擇:共享協同

中國的特殊性需要物流升級

萬霖介紹中美對比差異時提到,中國人口密集區分布很有特點,且百萬級數量的城市很多達到140多個,相比美國只有10餘個;

另一方面中國網上零售交易額佔到社會零售交易的15%左右,而美國佔比極小,由此帶來了中國每年龐大的包裹量,2016年日均包裹量達到8600萬個,美國只有4000多萬個。

最為重要的是這種情況下,中國每年的快遞行業複合增長率在50%左右,美國則是較為平穩的5%上下。

消費、物流升級下的新零售

這樣的發展態勢意味著很多的改變,萬霖表示首先是消費升級,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樣,更需要好的服務體驗。

這就催生了新物流需求,「原先電商物流與傳統零售物流是兩套體系,現在越來越融合,可以將兩者打通整合效益。」另一方面新技術也應運而生,原先做不到的事情現在也能做到了。

(菜鳥網路總裁 萬霖)

萬霖也重點提及新零售產生的契機--流量。這是阿里最看重的點,也是淘系商家賴以生存和繁榮的關鍵。

因為流量的存在,原先線上商家可以低成本地獲取客戶;因為流量的作用,平台和商家可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地獲得消費者的特點信息並且作用到相對應的商品上,投放給消費者;但也因為流量的聚集成本越來越高,萬霖認為新零售的時機來了,「隨著線上流量成本變高,逐漸將投射到線下。」

智慧化和信息化尚不成熟

但他介紹,支撐新零售的新物流目前依然不夠理想。

從大數據、信息化層面看,超過60% 的物流企業沒有實現完全的電子化、貨運企業多亂零散,其中超過90%的干支線貨運車輛是一車一主、信息標準化程度低,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和系統化的標準體系。

從智能領域來看,我國的資源利用率和供應鏈效率都較低,例如運輸車輛的空駛率達到30%以上,庫存計劃和調配不合理,整個鏈條沒達到最優。

與之相對的是日益增長的業務量,現在已經是全國一天一億件,並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而全國現在擁有快遞從業人員是260萬,一旦馬雲所說的一天10億件包裹的日子來臨,已非人力能夠解決。

新物流不需人多需科技能力

萬霖稱菜鳥將通過大數據、智能科技、協同共享的模式來解決物流行業痛點,更多的是賦能而非自己親自去做運營。

他認為依靠一個自營體系,依靠企業內部的行政命令,依靠組織已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全國有15家大型快遞企業,260萬快遞從業者,全國各類型的倉庫多達9億平方米,怎樣通過數據資源的協同將這些資源整合起來,成為了優化整條鏈路的關鍵。

在談到這種協同模式時,有一個細節,萬霖對比了三家企業,菜鳥、亞馬遜和京東。2016年,淘系平台產生的GMV為5473億美元,亞馬遜為2240億美元,京東為948億美元,產生的日均包裹量淘系有4600萬個包裹,亞馬遜大約在1000萬個包裹上下,京東則是440萬包裹,但公司員工,菜鳥只有不到2000人,亞馬遜超34萬人,京東超過12萬員工。

用大數據手段布局四張網路

萬霖現場介紹了菜鳥已經布局的四張大網:快遞、倉配、跨境、末端。

1

快遞網路

快遞網路上,他認為現在的快遞企業體量都非常大,但數據化建設上滯後,所以菜鳥更多地是提供數據系統的支持。

例如電子面單,萬霖介紹目前滲透率達到85%了,曾經電子面單高度離散化滲透率只有5%,商家與快遞企業之間的對接因為標準不一致,需要每家對接一次,成本很高,因此推廣不開。

菜鳥做的是將電子面單標準統一,所有商家與菜鳥對接一次就能實現與所有快遞的對接。

在此基礎上,菜鳥做了路由分單,原先分揀依賴分揀員,不僅準確度有不確定性,「雙11」等促銷季人員不夠直接導致爆倉等現象,現在菜鳥讓淘系訂單產生同時列印上三段碼,就不再需要分揀員了,同時分揀中心的自動化也能隨之升級。「現在大概每小時可以分揀2萬單,還能精準預測包裹流動情況,做好生產規劃。」

此外還有四級地址庫,萬霖提到過去地址不規範,配送效率受到影響,現在可以做到鄉鎮,目前菜鳥已經發展出5級地址庫,覆蓋面單量也已經到70%-80%左右。

「因為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去年『雙11』包裹量雖然上升40%多,但時效卻提升了15%,這都有賴於大數據和智能化產品的幫助。」

2

倉配網路

倉配網路上,萬霖認為菜鳥要做到24小時全國達,單點發全國是做不到的,必須多點發全國,因此建設了一張公共的倉配網路配套商家需求,目前菜鳥擁有倉儲面積400多萬平方米。

由此2016年「雙11」淘系訂單一天發出去了超過3000萬包裹。曾經擔任亞馬遜高管的萬霖對比介紹,亞馬遜自動化程度已經是非常高的企業了,但其一個倉庫一天能生產100萬個包裹就是恐怖,因為需要接近6000個人力支撐。由此可見智能化對物流領域的重要性。

3

跨境網路

跨境網路上,菜鳥能夠實現配送的國家達到了224個,今年阿里巴巴在馬來西亞打造中國以外的第一個eWTP試驗區,吉隆坡也成了菜鳥跨境物流中一個國際物流超級樞紐。以俄羅斯為例,曾經俄羅斯與國內的時效達到45天,後來做了一次促銷,產生10萬包裹,直接導致俄羅斯快遞系統癱瘓,現在菜鳥與俄羅斯做了數據直連,可以提前將數據發送海關,時效提升超過20%。

4

末端網路

末端網路上,萬霖表示分為城市與農村兩個方向。在城市主要依靠菜鳥驛站和校園驛站實現。據悉菜鳥驛站在全國已經布局超過4萬個,校園驛站已經在全國2400所高校中布局1800所。

在農村,菜鳥主要通過縣域物流中心的模式實現快消品下行和農產品上行。

「物流中心有班車按照路線規劃每天將附近村鎮跑一遍,基本可以做到一半包裹N(指從城市發往當地縣級點的收貨時效)+1,另一半實現N+次日達。」萬霖稱目前可觸達600個縣城,實現3萬個村點的聯通。

菜鳥與快遞企業是互補關係

然而插手快遞供應鏈方方面面的菜鳥引來了業內的一些質疑。例如,菜鳥信息系統如此發達,是否會取代快遞企業的信息化系統,對快遞企業造成威脅和衝擊?

萬霖回應認為兩者是互補關係,「我們不想做一套全鏈路的運作系統,包括快遞企業人員的管理等,這些菜鳥都不會參與,我們只在中間發現有價值有困境的地方,做成一些基礎建設和數據產品,快遞在運作過程中調用我們的產品,而這些產品是作為開放性資源存在,並不會強迫他們使用,最終快遞企業用不用還是要看開發出來的產品是否具有核心價值。」

萬霖以電子面單為例,之前快遞企業也有電子面單,但滲透率很低,現在快遞企業依然有自己的電子面單,而快遞企業和商家都有自主選擇權,選擇更適宜自身經營發展的產品,「現在85%的滲透率是商家和快遞自動選擇的結果,而非菜鳥逼迫商家去這麼做。」

村淘不僅要物流還要銷售

還有業內人士質疑菜鳥發展農村末端網路,確實把快消品向下送了,卻並沒有很好地幫助村民把農特產品送上來。

萬霖認為上行和下行存在進程快慢的問題,但農產品上行不僅僅是物流問題,擺在前面的還有銷售、渠道等各方面問題。

「所以現在最先要做的是找專門的人幫助他們把貨賣出去。菜鳥也在整合資源,將村淘整合進天貓,希望用天貓的品牌流量推動整個村淘商品上行。」

「物流只是其中一部分,給這些村淘更多的流量、渠道、運營幫助的同時解決後端農產品的標準化、認證、溯源都是待解決問題,這是系統性問題。」

數據共享與否是抉擇問題

此外,菜鳥作為一個大數據協同智慧共享平台,數據和數據共享成為繞不過去的話題,與之相對的是快遞物流企業對自身數據的敏感和謹慎。似乎這成為了一個難解的死循環。

萬霖並不這麼認為,他表示任何模式最終都要回歸商業本質--能不能給參與方帶來價值。

「不管做平台也好,做數據也好,最終要給合作方產生價值,產生價值的過程中數據自然而然就沉澱下來了。沒有任何人誰因為你是菜鳥所以我要把數據給你,包括我們提供的電子面單、路由分單過程中展現出價值,快遞企業從中獲利,才願意提供數據。」

「但前提是大家的方向要一致,大家要認同協同共享模式,形成一個大閉環,將蛋糕做大,通過共享在一個大的蛋糕里切到足夠大的一塊就行,也可以自己形成一個小閉環,自行運轉。這不是對錯之分,這是選擇之別。」

【新聞選場】

中物聯「三新學習」之智慧物流講座

7月3日,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組織召開第7次「新技術、新模式、新業務」學習--智慧物流學習交流講座,講座由菜鳥網路總裁萬霖、中物聯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專委會劉宇航主講,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何黎明及任豪祥、蔡進、賀登才副會長及中物聯各分支單位部門主管參加了學習交流。

(中物聯黨委書記、會長何黎明及任豪祥、蔡進、賀登才副會長等參加學習交流)

萬霖在講座中主要介紹了菜鳥網路在智慧物流上的探索和實踐,他從中美物流行業的對比、物流行業的發展趨勢、行業面臨的挑戰談到大數據技術、智慧創新、協同合作,由此他介紹了菜鳥快遞、倉配、跨境、末端網路,他認為:「需要通過數據和科技,推動物流業創新發展,通過智能數據平台,推動合作夥伴之間的高效協作和協同,通過大數據驅動的智慧供應鏈協同平台,為1000萬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劉宇航)

劉宇航主要介紹了中國物聯網和智慧物流的現狀,就物聯網的產業鏈格局中晶元供應商、感測器供應商、無線模組廠商、網路運營商、平台服務商、系統及軟體開發商、智能硬體廠商八大環節的供應鏈,物聯網的主要應用領域、物聯網的認識誤區,以及物聯網在智慧物流的追溯系統、可視化管理、倉配管理、供應鏈保障上的應用展開探討。

何黎明總結認為,菜鳥網路從電商物流切入,圍繞大數據、智能化、協同發展三要素髮展,具有舉一反三的作用。中物聯決定成立「智慧物流專委會」,從全社會、全行業出發,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解決物流運行的協同合作問題,實現經濟運行的降本增效。

友情提示

GIF/1862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物流全媒體 的精彩文章:

拿下中東80%的快遞市場,中外運空運這個夥伴很強大
一個投訴,一塊石頭,一場血案,申通快遞員被「快遞」到警局
宋華「智慧供應鏈與金融」系列談:如何認識供應鏈金融發展趨勢│名家專欄

TAG:第一物流全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