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越王勾践,究竟是举贤纳才还是阴险狡诈?

越王勾践,究竟是举贤纳才还是阴险狡诈?

最近陈老师在研究《史记》与《资治通鉴》中越王勾践形象的比较。

《史记》与《资治通鉴》均为我国史学巨著,二书内容方面均系统记载了耳熟能详的一个个历史人物,其中勾践即是众多史学人物中备受争议性的人物之一,《史记》及《资治通鉴》两书中,作者均不吝笔墨的对勾践人物形象予以了描述,从勾践复国灭吴的历史大事记着眼,凸显了勾践礼贤下士、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人物形象个性,为当时留下了一个楷模式的勾践形象。

从《资治通鉴》、《史记》中针对越王勾践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来讲,虽然司马迁、司马光二人都曾对勾践人物给予了史料描述,但是二人出发点却存在不同,司马迁着重通过勾践这一人物跌宕起伏的兴旺变化及内心世界分析,还原了一个血肉饱满的勾践形象;而司马光则侧重从读史明鉴角度,希望通过对勾践这一人物的史实为出发点,探讨其可鉴之处,所以二人不同写作出发点也相应造成了勾践形象描写层面的差异性。

《史记》与《资治通鉴》都描述了勾践聚贤纳才形象

从越王勾践的史学形象来讲,其原本并非是一个知人善用、聚贤纳才的君主,而是在经历了会稽山兵败之后,方才领会到贤良之臣谏言的价值,因此后续的治国过程中,遭遇敌动风波时即征询麾下谋臣建议。譬如,应文种之意向吴国求和,暂缓灭国之危;《资治通鉴》中即描绘了此君臣共谋之景:「执其手而与之谋」,体现了勾践对士大夫文种意见的虚心接受;除此之外,为了实现征伐吴国的愿景,勾践还做了众多准备,也屡屡接受谋臣范蠡谏言,如《资治通鉴》中对勾践同范蠡二人谋划攻吴最佳时机的描写:「吴,何时攻之,为宜?」,蠡曰:「微君王之言,臣故将谒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言下之意即伐吴时机已到,可予实施,勾践遵循文种之意,饲时而动,询范蠡之略,强势出击,最终实现了复国雪耻之愿景。

且《资治通鉴》中针对越王勾践选贤任能情景的描写,直白的借以一语蔽之:「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揭示了勾践为复国伐吴,而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心境。但初归故地七年,勾践兵力并不强盛,因此求问众人后,得出了静待时机,等吴妄自尊大时一举攻克;而后伍子胥被吴王处死,勾践攻吴之心又起,询问范蠡遭否;而多次询问下臣,被拒绝后,耐心等待,在汇聚众臣意见后一举攻克吴国,也凸显了勾践对于贤能意见的接纳,为自身复仇提供了机会,刻画了勾践的虚心形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则描绘了则予以描写了勾践得吴王夫差赦免归国之后,礼遇贤良、厚待宾客的情景,「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同时也对勾践欲任用范蠡治国政,但范蠡对勾践举荐了文种:「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最终在文种、范蠡合力辅助下共谋大业,此过程中,越王勾践体现出了一种屈尊降贵、礼贤下士的良好形象。另外,《史记》中还描绘了攻伐吴国阶段,勾践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的形象,虚心向楚国大夫包胥征询伐吴获胜所需条件,并向多位谋士问询伐吴计策的情景,通告全国范围征询能人意见;而范蠡借阴阳直到阐述了制敌之策,众多谋略、权术要求下,勾践逐一应允,最后在夫差主盟黄池会时机,围攻吴国、夫差自杀,勾践一雪前耻,此即体现了勾践在任贤纳良方面的素养。

《史记》凸显了勾践的阴险狡诈形象

2. 从《史记》与《资治通鉴》中对勾践人物形象描写的另一大差别,便是勾践阴险狡诈形象描写上存在的差异。很多人都晓得勾践的忍辱负重,复国雪耻之事,但却对其称霸诸侯国后暴露出的政治狡诈、权谋形象缺乏了解。而这也是《资治通鉴》中未曾提及的内容,在《资治通鉴》中仅描绘了勾践招贤礼才、富强越国的人物形象,却未对伐吴不可缺少的谋士范蠡、文种结局进行深入描述。

在《史记》、《资治通鉴》中,均肯定了文种、范蠡对勾践复仇雪耻的辅助作用,文种劝制过早伐吴,数次献计勾践,为勾践赢得了十年生聚的机会,竭力帮勾践雪了兵败耻辱,但复仇大业完成后,勾践却听信谗言,逼文种自杀,政治家面目全然凸显。《史记·范蠡传》中,曾描述范蠡身退后写给文种的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共患难,不可共乐,子何不去」。由此不难看出,范蠡出走非淡泊名利,而是为躲避灾祸,而后文种称病还乡,却被勾践赐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文种励志辅佐勾践,最终却落得兔死狗烹的结局,直观证实了范蠡的选择正确性,也体现了勾践的阴狠毒辣,虽了解文种的赤诚忠心,但出于功高盖主顾忌,因此不容于他。所以《史记》描述的勾践,即存在着君王贤德面,也有暴虐残忍面,是封建君主专制的直观体现,符合了历史规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陈老师讲历史 的精彩文章:

《人民的名义》25句经典台词,句句反映了社会现实!

TAG:陈老师讲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