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部抖森主演電影的同名原著,重新定義了科幻小說

這部抖森主演電影的同名原著,重新定義了科幻小說

抖森主演同名電影《摩天樓》 (HIGH-RISE),原著作者J.G.巴拉德(J.G.BALLARD)

作為二十世紀生於中國的最傑出的科幻作家,J.G.巴拉德在中國還沒有得到足夠關注。倒是他位於上海市番禺路508號的故居,一直都有絡繹不絕的海外讀者前來探訪。作為英國新浪潮科幻的領軍人物,他對二十世紀科幻一直保持著敏銳的觀察和清晰的見解。

今天,讓我們來一起走進巴拉德以及他所構築的現代寓言《摩天樓》。

內心世界和外部現實世界的相會之處

我們需要的是科幻小說而不是科學事實。人們需要探索的,是內層空間而不是外層空間,唯一真正的異類星球是地球。

J.G.巴拉德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還是年輕作家的巴拉德便對正統科幻提出了批評,他多年以來對此有過多次解釋:

「我是學生時代開始寫作的——我當時在劍橋學醫。我對學醫很感興趣,而當時學的都派上了用場。所有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等等,看起來像是篇巨大的小說。大學裡有年度短篇故事競賽,我為此寫了個故事,得了年度大獎。我認為這是個綠燈,便放棄了醫學,幾年後發表了第一個故事。我最初的作品投給了《地平線》這類英語文學雜誌。就是一般的小說,有實驗性的人物。

接著,我開始思考科幻小說,在那個年月里全都是阿西莫夫、海因萊因和克拉克——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我想,那些作家並沒有充分利用科幻小說的潛能。我感覺到應該寫一種新的科幻小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美國科幻是一種關於技術的大眾文學。它源於三十年代發行的《大眾機械》這類美國流行雜誌,以及那個年頭擁有的對科學技術的一切樂觀態度……它們充滿了奇蹟,世界上最大的橋,最快的這個或是最長的那個……充滿了科技奇蹟。那時的科幻小說便是出自科學將會重塑世界的樂觀態度。

接著到來的是廣島和奧斯維辛,科學的模樣徹底變了。人們變得對科學非常懷疑,但科幻沒有改變。你依然找得到這種樂觀的文學,這種海因萊因—阿西莫夫—克拉克式的對科學可能性的態度,是完全虛假的。

在五十年代氫彈實驗的時候,你可能看到科學已經和魔術非常接近了。而且,科幻認同外層空間的概念,那成了絕大多數人對它的印象——太空船、外星人的星球。這對我來說毫不合理。在我看來,他們忽略了我認為最重要的領域——我在七年前第一次使用這個名詞——『內層空間』,用來描述內心世界和外部現實世界的相會之處。你能在超現實主義畫家馬克斯·恩斯特、達利、唐吉和基里科的畫作中見到它。他們是內層空間的畫家,而我認為科幻小說應該探索那個領域,那個心靈撞擊外部世界的領域,而不只是描繪幻想。這是五十年代初科幻的病症,它正在變成奇幻小說,它不再是嚴肅的現實小說了。於是我開始了寫作……我所有的小說都發生在今日,或者離今日不遠。」

巴拉德畢業後參加英國皇家空軍,在加拿大服役期間才接觸到科幻,但他迅速奠定了自己精確的閱讀趣味。

他認為《2001太空漫遊》「表明了當代科幻英雄主義時期的結束——它深情地想像出來的景色和服裝,和它巨大的布景道具,讓我想起了《亂世佳人》,一場科學盛會變成了一種倒轉的歷史浪漫,一個不允許當代現實強光穿入的封閉世界」。

他稱《星球大戰》為兒童電影:「其中描述和實現了各種超級技術,但沒有時間感。動作可能發生在很遠的將來或是很遠的過去。與我們的世界或其他世界之間沒有聯繫。角色們生活在一種永恆的連續介質中。他們只處理事件,就像是一個電子遊戲中迅速前進的小點。」

不過,巴拉德很喜歡四五十年代的科幻電影:「因為當時的這些電影是低成本電影,導演們不得不在街上實拍,也就是說——他們沒錢像今天的喬治·盧卡斯等人一樣去建時髦的布景。他們以這種方式保持了與現實的接觸,黑色電影也是如此。它把某種相關性強加於你。」

正是在這樣的趣味指導下,巴拉德發展了他著名的「內層空間」概念。他最早在1962年的《新世界科幻》發表了宣言式文章《哪條路通向內層空間》,闡述了這一概念,直到七十五歲高齡時還在給予最後修正:「內層空間——我指的是你在夢中,特別是超現實主義繪畫中見到的那個被創造出來的空間,但它也存在於高度錯亂的現實中,諸如戰爭區、飛機失事現場、地震廢墟、被遺棄的建築,觀察者在那兒疊加了他自己的畏懼、夢境、恐怖症——我認為這樣定義的內層空間在我後期的小說中有一定程度的出現。」

「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像艾薩克·阿西莫夫或是阿瑟·克拉克那樣的科幻作家。嚴格地說,我認為自己是一個把超現實主義也當作科學藝術的科幻作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西莫夫、海因萊因和美國科幻的大師們其實根本沒有在真的寫科學。他們寫的是一系列虛構的想法,被很方便地貼了『科學』的標籤。他們寫的是未來,他們寫的是一種關於未來的奇幻小說,更接近西部和驚悚小說,但與科學並沒有什麼真的關係。……你只需拿起一本諸如《自然》之類的期刊,或是任何科學期刊,你就能看見科學屬於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弗洛伊德曾指出,你必須區分分析性活動和合成性活動,科學大部分屬於前者,而藝術屬於後者。海因萊因—阿西莫夫式科幻的問題在於它是徹底合成的。弗洛伊德還說過,合成性活動是一種不成熟的標誌,而我認為這就是經典科幻跌倒之處。」

「如果你問我誰真正影響了我——其實更多的不是作家,而是諸如馬克斯·恩斯特、薩爾瓦多·達利、喬治·德·基里科、勒內·馬格里特這樣的畫家、超現實主義者們。我希望能用文字來創造他們在畫布上所創造的。這些夢境般的地景,這種用藝術手法來體現心理狀態的迷人方式。

你知道,我小時候經歷了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超現實景況:戰爭。你走上街道,一半住宅已成廢墟,一輛轎車停在其中之一的房上面,如此這般……戰爭充滿了超現實的驚奇,充滿了超現實主義的畫面。當時我已經很清楚,人類文化中的某些東西正在拐一個扭曲得可怕的彎——而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個作家,我想去理解它。

逃離所有的人際關係:《摩天樓》

有一座與世隔絕的摩天大廈。窮人住在昏暗局促的最底層,中產階級住在中層,富人住在奢侈豪華的最上層,他們彼此相安無事地度過了短暫的和諧時光。然而這種自甘天命,被達爾文主義者視為合理的社區結構,很快就遭到了破壞。

抖森主演同名電影《摩天樓》 (HIGH-RISE)

「後來,羅伯特·萊恩醫生坐在陽台上嚼著狗肉,回想過去三個月里發生在這幢巨型公寓樓中的件件奇事。如今一切都已回歸了常態。」摩天樓》的開篇即充滿了心理衝擊力。而在漫長的混亂之後,故事的結尾又回到這個「常態」,只不過幾百碼之外的另一樁公寓樓中,相似的好戲正在拉開序幕。

巴拉德在此呈現的一個觀點是:故事描述其實並不是遇險和絕境,而是生活,它講述的情節並不是人類社會的末日,而是他們的日常。類似的情節將會在當代社會中不斷上演。

巴拉德在談及六十年代以來的西歐年輕人時曾說:

我想,我們在西歐首次看到一代人生活在明智、公正和很大程度上人道的社會之中——鐵幕以西的社會民主和全民福利社會——同時對它們深深懷疑,雖然他們事實上認同這些社會的全部價值觀念。年輕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國家會提供免費的大學教育、免費醫療和豐足的消費品經濟,但他們似乎依然懷疑在這一切背後藏著看不見的陰謀。最極端的例子是西德的紅軍派,其恐怖舉動似乎是毫無意義和非理性的。

不過,當然,這正是那些舉動的意義所在——在一個徹底明智的社會之中,瘋狂是唯一的自由。我想我的很多小說——諸如《暴行展覽》《撞車》《摩天樓》——觸動了這些妄想和絕望的情感。而且,在社會各階層之間有著那麼多制度化的巨大分離,在那些知識界精英和那些再也找不到工作的失業者之間,在那些正在進入矽谷的人和那些被留在二十世紀末路的人之間。很多來找我談論《暴行展覽》的年輕人將其視為一部政治作品。對他們來說,我所描述的貪婪的媒體風景是政治剝削的機器。

《摩天樓》所代表的是巴拉德基於群體的創作方向:小型封閉社會的建模。他在餘生中朝這個方向進行了大量探索:《可卡因之夜》(1996)、《超級戛納》(2000)、《千年人》(2003)和最後的長篇《天國》(2006)。

摩天樓

(亞馬遜電子書紙書同時有售)

帕迪認為摩天樓被設定在倫敦一片有著非常精確歷史契機的區域,它位於市中心邊上泰晤士河北岸一處廢棄碼頭和倉儲區佔據的地方。七十年代的高層公寓建築是離開市中心遷往「大倫敦」之運動的一部分。隨著製造業的衰落和服務業的興起——後者是巴拉德小說中的職業階層——他們想住到一個屬於正在衰亡的市中心同時又和它拉開一定距離的地方。

按帕迪的觀點,巴拉德反覆強調主人公和其他人物遷入高層公寓是為了逃離城市及其居民:「他搬進大廈恰恰是為了逃開任何的情感羈絆。」而《摩天樓》的居民們在新的生活空間中與同類遭遇之後,便試圖建設一種新秩序。帕迪指出了人類宿命性的結局:

巴拉德高層公寓中的居民都是中產階級,但他們重新創造了階級或氏族的分裂。他們都是白人,但他們在自己的群體中概括出了種族分裂。他們也許嘗試過逃離曾幫助倫敦進入現代的帝國主義遺產,但最終強化了將世界劃分為文明和野蠻的帝國慾望,並成為其終極的受害者。

「最終,摩天樓呈現了所有巴拉德式場所的品質:它被關閉,不再與這個星球的其他部分相關,被它自身的超現實邏輯所遮蔽……這些天空殖民者的精神之旅並非回到『自然』;它回歸的是童年的無撫育狀態:『做出這種和三歲時候沒兩樣的事兒來,長這麼大我可真是第一遭了。』生活優裕的無政府主義者之一興奮地說道。」艾米斯認為巴拉德筆下受困的人物總是更偏愛他們致命和令人不安的環境,摩天樓的壞分子們很快便被新的精神病理學意義上的「可能性」所定義。

但是,這種新秩序和新可能並不是一群倫敦中產階級的專利,它很可能正在我們附近的一座高層公寓中醞釀著。「一般來說,想像性的假說都是在我自己腦袋裡的四個角落之間測試的,雖然我總是希望能看到自己的直覺成真。在開始寫作《摩天樓》之前,我在布拉瓦海岸羅塞斯的一幢海濱高層公寓住過一個夏天,那兒離利加特的達利之家不遠,然後我注意到住在底層的一個法國住戶被上層丟下來的煙頭激怒了,開始在沙灘上巡邏,用長焦鏡頭拍攝丟煙頭的人。然後他會把照片釘在公寓門廳的告示牌上。一個非常有趣的展覽,我把它當作給我的想像所開的綠燈。」

雖然在半個世紀之前就描述了地球兩極冰蓋融化,但巴拉德作品的前瞻性在於探索了人類社會生活中一些通往隱秘空間的臨界點。正如他所說:「人類,是動物王國中正常思維狀態最接近瘋狂的動物。」他對人類深不可測的精神風景的描繪,沒有像另一些科幻變成古裝戲,相反,將當年欣賞的藝術和代表的思潮全部遠遠拋在身後。

本文節選自胡凌雲為《摩天樓》所作的總譯序「第三次世界大戰秘史」,在原文的基礎上有所刪節。

J.G.巴拉德

J.G. Ballard(1930—2009)

英國著名作家。出生於上海租界,珍珠港事變後,被日軍羈押在龍華集中營;1946年,他和父母返回英國。巴拉德在劍橋修讀醫學兩年,做過廣告文員、搬運工和百科全書推銷員,後參加英國皇家空軍。

巴拉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參與科學雜誌編輯,開始發表短篇小說,成為英國六十年代科幻小說新浪潮運動的代表作家,有「科幻小說之王」的美譽,被奉為「賽博朋克」(Cyberpunk)文學導師。他一生出版長篇小說二十餘部,作品被蘇珊·桑塔格譽為「當代小說中最具智慧的聲音」。

代表作有《撞車》、《太陽帝國》、《摩天樓》等。自傳體小說《太陽帝國》曾入圍布克獎,獲衛報小說獎和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由著名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於1987年搬上銀幕,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小主人公;《撞車》由加拿大導演大衛·柯南伯格改編成電影,斬獲1996年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電影《摩天樓》由英國導演本·維特利執導,湯姆·希德勒斯頓、傑瑞米·艾恩斯、盧克·伊萬斯領銜主演,2016年3月於英國上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景 的精彩文章:

TAG:文景 |

您可能感興趣

這部改編劉慈欣同名小說的科幻電影,竟然請來了吳京出演
《湮滅》根據同名小說改變的一部懸疑驚悚科幻電影
10部同名小說改編,比原著還好看的電影!
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創建者,因與陳毅同名同姓,自己主動改掉
這部新番的打鬥場面真是厲害了!男主還與《冰上的尤里》同名
為什麼喜劇主角常跟演員同名?
劉德華和李小龍兒子演過同名的電影,你喜歡哪部?
好萊塢大片《狂暴巨獸》中國首映!導演稱:這部電影的拍攝靈感是來自於一款同名遊戲
這部電影看完眼睛還好,就是耳邊吵得慌,另一部同名電影很經典
同名電影改編遊戲《瘋狂的麥克斯》,扮演主角在廢土世界中生存
侯勇首次演繹諜戰劇《面具》,鼎力推薦同名原著小說
黃曉明演唱「新大頭」大電影3同名推廣曲 打造新一代爸爸「神曲」
楊冪baby楊洋,每人兩部電視和電影同名的小說,沒想到電影版都輸了
王源的新專輯同名主打曲《源》上線,原來其中隱藏了這麼多心意!
電影《黃金花》同名主題曲 一首獻給女人的歌
張震即將上映的電影,和文章成名作同名,女主是奇門遁甲中的她
《動物世界》同名主題曲好評不斷,網友:太燃了,沖這歌也得看電影
搞笑漫畫 同名的尷尬
由陳偉霆、馬思純主演的電視劇《橙紅年代》同名小說更好看
兩人同名還同姓,一個演琅琊榜大紅片約不斷,一個演喜劇被熟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