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图识兵器:这些因为长的像而经常被错认的冷兵器,你分的清吗?

看图识兵器:这些因为长的像而经常被错认的冷兵器,你分的清吗?

图:青龙戟VS方天画戟: 前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十八般兵器所指实际何止百种。虽然冷兵器已退出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然而民国仍用抗战大刀,以及作为武侠及历史剧闪耀荧屏的年代,冷兵器仍然很「常见」。虽然很「常见」,但大多影视剧中存在错用、混用。这些兵器你是否分的清楚呢?

图:方天画戟 因其戟杆上加镂、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历史上,方天画戟通常是一种仪设之物,少用于实战,不过并非不能用于实战,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三国演义》中设定吕布的兵器即为方天画戟。

青龙戟(戟刀): 单月牙,长杆兵器。刀尖长四寸,边锋长一尺,全长五尺左右。刀柄粗可盈握,柄尾有一三棱形铁鐏。

你看的出《新三国》里吕布剧照中拿的这个是哪种戟兵器吗?

掩月刀: 装有长柄的刀,多为马战兵器。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北宋成书的《武经总要》中的《器图》篇,为刀八色之一,叫做「掩月刀」,《武经总要·器图》有详细绘图,其形制与后世传说的关公青龙偃月刀几乎完全一样。后世讹成了偃月刀。「偃月」一词,意为半弦月。

屈刀(宋《武经总要》载图样),与掩月刀均为长杆兵器,区别在于刀头的形状不同(掩月刀刀背凸起处也可挂彩穗)。

朴刀:《水浒传》中绿林好汉们最爱使用的兵器之一。朴实无华,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一般刀身光亮无比。刀刃的宽度和弧度比大刀小,刀刃的宽度适中。刀柄长度在十五厘米到八十厘米之间,如果朴刀的长度适中,朴刀的形状跟大刀几乎一模一样。如果朴刀的刀柄比较长,它会更加像长兵器,跟「关公刀」有类似之处。

康熙战刀(朴刀式): 为清圣祖玄烨御用战刀,原品藏于内蒙古博物馆,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帝西征准噶尔部噶尔丹凯旋,回京时路经归化城,时逢崇福寺(蒙语「巴噶召」,即小召—)建成,此宝刀并盔甲等随身之物,留作纪念。

眉尖刀: 宋刀八色之一,长杆兵器,刀条修长微弯似眉毛的形状。日本的薙刀与之极为相似。

苗刀: 非苗族用刀,而是因刀身形状似禾苗而命名。民国时期定名,此前为双手刀,最早起源于汉代,兼具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可单、双手变换使用。明朝时期借鉴倭刀刀法创制《单刀法选》用以抗倭。苗刀刀长三尺八寸、靶长一尺二寸,总长有五尺。形状跟倭刀很像,区别在于装具风格不同,苗刀刀尖无明显的帽子、手柄一般无缠绳、无目贯。

太刀: 也可以统称为倭刀、日本刀。太刀一类有长有短,有华丽装饰的,也有简装的。其中一类与中国的苗刀很像,区别在于装具风格不同,苗刀刀尖无明显的帽子、手柄一般无缠绳、无目贯。

打刀: 提到太刀就不能不提打刀。打刀一般教太刀短,但不是绝对。主要区别在于刀柄的铭文、佩戴以及陈列的不同。打刀佩戴时刀刃向上,相应的刀刃向上时刀柄上的铭文也居于外侧,陈列时刀刃也向上。而太刀的佩戴与唐刀很像,佩戴时刀刃向下(铭文外侧)、铭文与陈列方式刀刃向下。

宋朝「陌刀」(根据宋代《武经总要》所载的图复原)注意这里的陌刀并不是唐代陌刀哦~ 长杆兵器,刀身两刃以脊线处对称,几乎无刀尖。

掉刀 宋代刀八色之一(《武经总要载图》);与《武经总要》图载的「陌刀」很像。长柄(前端有环状钮),两刃以脊线对称,刀尖两侧有波浪形曲线,柄尾有环首或锥形铁鐏。

三尖两刃刀: 看过西游记或者二郎神相关影视剧的刀友对这种兵器应该不陌生。相传为二郎神所使用之兵器,长柄,刀身两面刃,刀锋三叉。《水浒传》中用三尖刀的人很多,九纹龙史进、节度使梅展、枢密使钮文忠、车骑将军周昂、大辽副统军贺重宝、北方玄武水星大将曲利出清,甚至贼将滕戣,用的都是三尖刀;

矛: 矛的历史久远,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有石头、兽骨、青铜等制成。长柄,有刃,以刺为主。矛与枪存在一种传承关系,很难定义什么是枪、什么是矛。两者在很多时候虽然有使用上的区别,却无法加以明确区分。一般来说,枪头比矛更尖锐锋利,矛的头部金属件一般教扁平,有一定的挥砍功能,刺能力不如枪, 基本为步兵使用,唐朝以前用的比较多。

枪: 一般有枪缨。枪,细长杆型刺杀兵器,头部金属件呈尖锥状,所以刺杀能力最强,重量轻造价低适合大规模装备步兵。

槊: 槊就是大枪,形状界于矛和枪之间,一般用于骑兵。「矛长丈八者为槊」,图中的槊可能是众多种类中最朴实的一种。与枪、矛很像。不过也可以通过长度区分。槊和枪都是由矛发展而来的刺击长兵器,重量较大,一般长于枪而短于矛,主要用于马战,可理解为马上使用的长矛,但槊比长矛更加沉重。通常槊尖为较长的多棱形状,比矛要厚重。攻击方式主要为刺。

鞭: 鞭有软硬之分。硬鞭与锏相似,多为铜制或铁制。长度大约使用者的手臂加上肩膀的长度。由来与锏相同,只有锏是必须双用的。鞭有节,锏有棱,为砸击型重兵器,均无刃。持鞭者需要力大勇猛的人。黄盖、尉迟恭、呼延灼等均为用鞭的猛将。

锏: 属于鞭类,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属于短兵器,利于马战。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出于晋唐之间,形似硬鞭,但锏身无节,锏端无尖。锏体断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

柳叶刀: 中国古代腰刀的一种,从名字上看,柳叶刀的外观很像柳树的叶子,在明朝历史上常作为骑兵和步兵的武器。柳叶刀的刀片呈温和的曲线状,比日本刀的刀片要宽。由于柳叶刀轻巧且不坚硬,通常两把刀同时使用。

雁翎刀: 中国古代腰刀的一种,很多朋友搞不清雁翎刀和柳叶刀有哪些区别,其实刀身根部占直刃2/3开始朝上弯曲的是雁翎刀,而刀身根部一开始就弯的就是柳叶刀。雁翎刀的全身弧度偏小,刀尖较窄且略微上翘,柳叶刀弧度偏大,刀尖也宽些。

雁翎刀和柳叶刀特有的刀头反刃图示。

雁翅刀: 雁翅刀,也是因形得名,但是也有人说是因刀身带环,挥舞似大雁振翅。特点是刀刃短于刀背,类似于砍刀。刀背厚,刀头宽大,刀体重。刀头有类似大雁翅膀一样的波浪形状。

牛尾刀: 牛尾刀可谓备受现代影视剧的青睐。不论是哪个朝代背景的,武林高手、兵丁等一般拿的都是牛尾刀。殊不知这种刀型历史上出现于晚清。是中国清代晚期官衙差役配备的制式武器,因刀刃朝上斜放着很像牛尾而得名。牛尾刀刀头宽阔,刀尖上挑,刀身开有血槽。刀柄较长后端下弯,部分可双手持握。重将近3斤。真正的牛尾刀不似现在影视剧中用的那样,刀身薄似铁片;而是从根部到刀尖,刀身三厚三薄,强度和韧性更好。

相对其他腰刀,辨识度很强。「鱼头刀」的名称未曾在古籍中出现,而是现代人根据此类刀刀头形状酷似鲨鱼头的特点而命名的。 (刀尖10厘米--20厘米处以某点为基点突然向上收缩弯曲或以此基点凸起一个波型后向上收缩弯曲,刀尖到刀头最宽处的距离一般15厘米以内。)头尖中间厚。

点击展开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华冷兵器课堂 的精彩文章:

长相奇葩!盘点那些不像兵器的冷兵器(二)

TAG:中华冷兵器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