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隨文物追尋古代犀牛消失的足跡

跟隨文物追尋古代犀牛消失的足跡

想入微信群參拍古玉的掃描上方二維碼,口令「參拍」

犀牛曾廣泛分布於中國

據歷史記載,犀牛曾廣泛分布於南中國,其分布區甚至跨過黃河,北至太行山東南麓、黃河中游、晉西南及渭河下游等地;向西則抵達鄂西南山地、黔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等處。

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墟,不僅出土了大量的犀牛遺骨,還在一塊甲骨文卜辭上發現了殷王曾「焚林而獵」,一次捕獲犀牛71 頭的記載。

到了春秋時期,由於戰爭頻繁,堅硬的犀牛甲也被大量的用於製作盔甲和盾牌。《吳越春秋 勾踐伐吳外傳》記載,當時僅吳王夫差就有十萬三千名身穿犀牛皮甲的勇士,正所謂「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犀牛除了被用來製造防具外,還有製作精美器物、藥用等多種用途,這也就導致了犀牛被大量的捕殺。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時期,犀牛已經在中原地區消失。

據稱,除人類大量獵殺之外,氣候變冷也是導致犀牛迅速消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據歷史資料分析,公元前500年前後黃河以北氣候開始明顯變冷。到唐朝時,這一地區已不適合犀牛的生存。雖然唐代多位皇帝都將做犀牛作為最高級的寵物,安置在皇家園林里百般呵護,但仍然避免不了它們被凍死的結局。

「馴犀生處南方熱,秋天白露冬無雪。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歲嚴寒月。飲冰卧霰苦蜷局,角骨凍傷鱗甲縮。」白居易的詩中就曾描述了豢養在唐德宗園林中犀牛的悲慘命運。《舊唐書·德宗紀》記載,797年(貞元十二年)冬天,「大雪平地二尺,竹柏多死」,這頭犀牛就凍死在了長安皇宮動物園中。

從那之後,犀牛在中國的棲息地越來越小,數量也越來越少,直到上世紀初,犀牛徹底從中國消失。以至於現在的中國人,親眼得見的犀牛均來自於外國,中國犀牛,只有在詩詞歌賦和文物珍寶中緬懷了。

有資料說,我國南方「1922年最後一頭小犀牛被捕殺,中國犀牛從此滅絕。」

犀牛造型及紋飾在文物上頻頻出現

戰國晚期的青銅器犀牛,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興平縣豆馬村,器高34.4厘米,長57.8厘米,重13.3公斤,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小臣艅犀尊」,清道光年間出土于山東省壽張(今梁山縣),是「梁山七器」之一。現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小臣艅犀尊通高22.9厘米,長37厘米。犀尊身體渾圓,頭部有兩角,雙耳直立,背部有口,但蓋已遺失。小臣艅犀尊的製作年代大約在帝乙、帝辛(紂王)時期。

「小臣艅犀尊」銘文

丁子(巳),王眚(省)夒(京),王易(錫)小臣艅夒貝,隹(惟)王來正(征)人(夷)方,隹(惟)王十祀又五,(肜)日。

銘文記載:商王十年征伐夷方,視察夒時,賞賜小臣艅海貝。這段記載中對夷方的征伐,可與同時期的甲骨文和其他青銅器銘文相互印證。

銘文記述了商王征伐夷方的事情,有關這次戰爭也見於殷墟卜辭。夷方是當時商朝封地外圍的許多方國部落中的一個。這些方國有的臣服於商王朝,有的則稱霸一方,同商王及其諸侯相對抗,雙方經常發生戰爭。商王征伐夷方,表明當時一個不願服從商王朝而遭討伐的小國。銘文中還記載了商王賞賜小臣裓夔貝。小臣裓的職務為奴隸總管,能得到商王的賞賜而感到很榮耀,於是製作了此器用以作為紀念。

中國國家博物館 戰國 錯金銀犀牛青銅帶鉤1954年四川省昭化縣寶輪院出土

長17.5厘米、高6.5厘米

帶鉤整體為獨角犀形,頸有雙鬣,鼻向前伸成鉤,鉤端作口首獸頭形,造型異常優美。巴人是戰國時期生活在今四川省東部的部族,習慣於乘船在水上漁獵,後亦從事農業生產。巴人最後遷都於今四川省重慶市嘉陵江沿岸一帶,因長期與楚接壤,受楚文化影響甚深。以獨木舟作船棺而葬是巴人的風俗。

此件帶鉤為古代巴人製品,造型獨特,惟妙惟肖。呈犀牛形,犀牛體型健碩,鼻上有雙角,前角長且彎曲。犀牛鼻端伸出一柱形鉤喙。通體飾卷草紋,用以表現犀牛皮膚的褶皺,紋飾絢爛而有致,極具裝飾效果。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玉犀牛

東周玉犀牛,美國哈佛博物館館藏

神獸紋玉奩(西晉)高10.5厘米 1991年湖南安鄉縣西晉劉弘墓出土 安鄉縣文管所藏

1991年湖南安鄉縣西晉劉弘墓出土一件十分精美的「神獸紋玉樽」(裴按似應為「玉奩」)浮雕仙人神獸中有一獨角犀牛形象,此犀牛應為大獨角犀(印度犀牛)。估計印度犀牛可能是個「外來物種」,隨著佛教的傳入(東漢明帝時佛教始入中國)而引進,所以此時中國方出現印度犀牛,而西漢之前未見大獨角犀形象也是合乎情理之事。

東晉郭璞注《爾雅》「犀似豕」曰:「形似水牛。豬頭。大腹。卑腳,腳有三蹄。黑色。三角……亦有一角者。」除了「三角」系誤記,其它描述都基本正確。其中謂「亦有一角者」可以西晉玉奩上浮雕仙人神獸中有一獨角犀牛相印證,說明繼西晉後,東晉也有印度犀牛。郭璞注《爾雅》「兕似牛」又說:「一角。青色。重千斤。」可見這種獨角的印度犀牛東晉人稱之為「兕」,以與雙角的蘇門答臘犀區別。

獻陵石犀 唐代

獻陵,是唐高祖李淵的陵墓,位於三原縣北的永合村。身為開國之君,李淵深知暴淫驕奢之利弊,故在遺詔中專門講到自己死後的陵寢「務從儉約,斟酌漢魏,以為規矩」。所以當年僅在陵園四個神門外各置石虎一對,南神門外立華表和犀牛各一對,東神門外設石佛龕一個。

石犀的質地為陝西富平一帶產的青石,通長340厘米,身高209厘米,是用重約十噸的整塊石料雕琢而成。

這件石犀雖然體型高大,但比例卻十分恰當,反映了當時雕刻家對這種動物造型的整體把握。他們並不過分注重細部的精雕細琢,但在表現犀牛特點的關鍵面上,處理手法則極為高妙,例如全身迭復的厚皮及頸部下垂的厚皮,雕刻得簡潔而生動;身體上的鱗甲紋和圈紋,給人在視覺上形成一種花斑的感覺。

右前足石座側面原刻有:「高祖懷遠之德」六字,由於歲月磨泐,今僅能辨出「祖」、「懷」、「德」三字。因遺存前石犀常年側身倒伏在地,故身體左側清晰刻有整齊的鱗甲紋和不規則的圈紋,右側身體則風化磨損十分嚴重

按《唐書·南蠻傳》載:「林邑國……貞觀初遣使獻生犀。」李淵死於貞觀九年,故石犀的雕刻距離「林邑國獻生犀」之「貞觀初」在時間上十分接近。故銘文「高祖懷遠之德」可能就是指貞觀初林邑國(越南)獻生犀的事。

那麼此石犀應該即是越南的爪哇犀了。以此石犀的形象與越南的爪哇犀的特徵相比較竟然驚人地相似:爪哇犀的獨角只有25厘米(雄性),雌犀角更小,只是一個圓形「角瘤」,此石犀鼻子上的角即呈圓形「角瘤」狀,可知是雌性爪哇犀。尤為驚人一致的是爪哇犀皮膚有厚摺,背部三條摺上下完全接連,突起的褶皺十分明顯,此石犀也照樣刻畫出來。

爪哇犀

中國古代雖有犀牛,但由於人為的捕殺,到唐代時,犀牛已很罕見,一般人對犀牛的認識也很模糊,獻陵石犀在總體特徵上把握的基本不走形實屬不易。唐代帝王陵墓石刻的題材相當廣泛,但僅獻陵立有石犀,一方面反映出李淵對犀牛的喜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這種大型動物能最大程度地滿足李淵誇威德於當代、名垂後世的心愿。像獻陵石犀這樣高大而且寫實的石質犀牛,在雕刻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所以無論從題裁上,還是從雕刻技法上,它都無愧於「國之瑰寶」的稱譽。

2016年5月底,古迹發燒友「鼠麴草」第四次來到位於三原縣的唐高祖獻陵。這次尋訪讓他覺得自己格外幸運,因為終於見到了那頭長埋於地下多年的石犀牛(見上圖)。

「它就側倒在獻陵南邊的一個土坑裡,看起來和碑林的那隻一模一樣,唯一的遺憾就是四足都殘缺不全了。附近的一位村民說這隻犀牛四十多年前就被埋在地底下了,所以看起來確實新一些。」

據負責挖掘的考古隊隊長張博介紹,省考古隊是五月中旬發掘出這頭石犀牛。據說這頭石犀牛已經有1000多年歷史,一直矗立在唐高祖獻陵前。「這頭犀牛體積太大了,(40多年前)村民(平整土地時)覺得它佔地方,才把它埋在地下的。」

考古隊員還在這頭犀牛的身上發現了銘文,但字跡已非常模糊,暫時還無法辨認。

張博介紹說,這次發掘,不僅讓這頭石犀牛重見天日,還基本確定了獻陵四門七隻石老虎的位置(現碑林博物館藏有一隻),其中四隻保存完好,另外三隻殘破不堪。

相較其它唐陵,唐高祖李淵的獻陵格外特殊,像石老虎、石犀牛這樣的石刻藝術品,是獻陵獨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玉鑒賞 的精彩文章:

TAG:古玉鑒賞 |

您可能感興趣

能讓雄獅斷牙的犀牛 竟被非洲鬣狗追得落荒而逃
動物的反撲!想偷獵犀牛,南非4男遭大象踩死獅群啃食!
動物園裡的白犀牛
北白犀牛要消亡了,綠孔雀、滇金絲猴這些物種都在逐漸消亡
非洲受傷犀牛拒絕做身體檢查 與獸醫上演追逐遊戲
獃頭農場:犀牛斷了角之後用香蕉代替,好萌
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白犀牛死亡!——10種瀕臨消失的動物
「蘇丹」的離世意味著雄性北方白犀牛的種群滅絕嗎?
犀牛被雄獅追趕得很狼狽,只是雄獅還是難於獵殺犀牛!
世上僅存雄性白犀牛被實施安樂死 犀牛角比黃金毒品都貴
曾經遍地跑的犀牛如今為何難覓其蹤?揭秘犀牛皮甲的發展史
紅毛猩猩、獨角犀牛 這些動物瀕臨滅絕 是否與人類有關?
動物們的神奇瞬間;蝴蝶和雄獅、直升機運送犀牛及金蟬脫殼等
奇葩的犀牛角「偽裝術」
文玩里決不能碰犀牛角!「燃之有異香,沾衣帶,人能與鬼通」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死亡,物種瀕臨滅絕!
憤怒的公象無情獵殺母犀牛,沒有保護的小犀牛還能生存么?
史詩般的對抗:犀牛母親為保護寶寶怒斗象群,象群被嚇得屁滾尿流
動物世界「糞便領地」老虎犀牛
用心良苦,南非獸醫幫犀牛斷角以免它們被盜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