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在愛中成長的孩子,都不會太差

在愛中成長的孩子,都不會太差


作者 | 魚爸


轉自:養育男孩(ID:breedboy)



01




前幾天,一位媽媽留言說:




當我有了孩子,每次孩子犯了錯誤時,比如他在沙發上蹦跳而打翻了昂貴的花瓶,我當時就會對著孩子的屁股暴打一頓。




我發現自己使用的語言,動作,對孩子的態度跟我媽媽當年對我發脾氣時一模一樣。




也沒有人跟我說要這樣教育孩子,為什麼我會如此暴躁,其實我想做一個好媽媽的。




事後又非常後悔,因為我曾發誓,一定不能像我媽媽對我一樣的方法來對孩子。



我該怎麼辦?這是遺傳嗎,或是我媽媽那種性格早就埋在了我的身上?



我們終其一生都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影響。




父母性格中我們反感的或者我們喜歡的部分都早已潛伏在我們身上。




在多年後的某一天,或者某一個時刻就蘇醒了。





02




我們常常說孩子需要被教育,因為太小不夠懂事。

可實際上,大部分人還不夠成熟時就做了父母。這應該是很多親子問題產生的原因。所以一直努力著的父母,會成熟的更快。




而有的父母,一直拒絕成熟。

如果父母自己的人格不健康,就算是全部照著教科書來做,都有可能製造出有問題的孩子。



自體心理學家Kohut在1964提出:「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別是他們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驅力需求的能力」



「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成為了一把鑰匙。




如何理解這句話?




我理解的是規則與愛。

因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每天都會圍著這兩樣東西轉。



孩子時時刻刻在挑戰著規則,感受我們的愛。





比如周六我帶兒子去商場玩,

事先說好玩的12點30去吃中飯。但是兒子那天就一定要多玩會,我說這是我們約定的規則,不行,你必須出來。



他聳拉著頭出來,

擰著眉頭對我說了一句「壞爸爸!」我當時心一驚,何時學會了這句話呢?


問他:「我什麼說我是壞爸爸呢?」




「你不讓我玩就是壞爸爸。」




我當時蹲下來看著他說:




「爸爸是世界上最愛你的爸爸,不允許你玩是因為我們要先去吃飯,這是規則。你不能因為爸爸這樣做就說我是壞爸爸,那你犯錯誤,我叫你壞寶寶,你會高興嗎?」




這時他不說話了,應該是意識到這樣說不好。



這裡面就讓孩子感受規則和愛,

他覺得我這樣做是不愛他的表現。因為愛他就要順著他的要求來,這樣才是愛。



對,這是愛,但是往往會變成毫無原則的溺愛。

最後指向傷害。而堅定而平和地,不帶敵意的讓孩子遵守規則。也是愛,是深沉的愛。



當然,我們還有很多「誘惑」孩子的深情。





  • 比如,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到了領取成績通知單時就像霜打的茄子。



  • 因為父母喜歡優秀的成績,只有好的成績才能得到父母的獎品。



  • 看到父母的笑容,才覺得自己沒有「對不起」父母的付出。



可是,父母帶著目的性去誘惑或者暗示孩子。

常常讓孩子失去自我。





03




在《無聲告白》這本書里,最後自殺了的女孩莉迪亞就一直生活在媽媽的控制之下。




「只要你感興趣,」她每次都這樣告訴莉迪亞,「只要你願意。」




她每次都是真心徵求女兒的意見,但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開口的時候緊張地屏住呼吸。

而女兒每次都注意到了,答案總是「是的,是的」,聽到這兩個字,她母親的呼吸才會恢復正常。




她因為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離家出走,害怕再次失去媽媽,

更害怕是自己的原因讓媽媽難過失望。



所以當媽媽把自己想當醫生的夢想暗示給她之後。

她竟然也去努力喜歡把聽診器作為自己的玩具。笑著接受媽媽送的一套又一套人體知識的圖書。



可她內心卻並不喜歡這樣,

但是在媽媽的「誘惑」之下,她接受著,欺騙著自己的感受。最後徹底失去了自我,變得如同行屍走肉一般。



如果真的愛孩子,請鼓勵孩子成為他自己。




中國有一個牛爸爸梁啟超先生,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當年先生的九個子女所學的專業在當時都是冷門,但是它他們自己喜歡,當爹的就會全力支持,不橫加指點干涉。



他會給子女提建議,但絕不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們。

本來,他很希望次女梁思庄學生物,但思庄嘗試之後,自覺興趣不大。他便又忙寫信道:「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麼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最終梁思庄成為圖書館學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



愛孩子,就要努力做到「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

在這後面是深層次的尊重:尊重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是很多父母最缺的東西。





04




我們會發現每個孩子心目中都有一個理想化的父母,

所以常常會看到孩子在外邊吹牛說自己的父母有多厲害。




孩子總是會把自己的父母理想化。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




但是他那時候跟我們一起玩的時候,總是會說他的爸爸是如何的厲害。

說他會武術,能打敗很多人。說他人很好,村裡的人都誇他,那些惡棍都怕他。




我們都跟他一樣相信他的爸爸是非常優秀的。

實際上他的爸爸也有很多的缺點,可他一直在收集父親好的東西。最後在自己的內心把摸不到也見不著的父親想像得非常完美。這也是很好的,至少讓他在這種虛擬的愛中獲取愛和心理安慰。



長大後的他非常正常,我們都覺得他自己營造的那個高大完美的父親一直在呵護著他,對他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很好的作用。



所以很多單親的媽媽說怎麼彌補孩子父愛的缺失。

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父親是優秀的,提供一個理想化父親,給孩子內心滋養。




如果我們的孩子在身邊陪伴成長,那是父母的幸運。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療師,有了孩子之後,我們的注意力會更多放在親子關係上。




而孩子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身上的問題,

看到父母本身的不成熟,比如情緒常常失控的父母。




生活習慣混亂的父母,沉溺遊戲或者消極避世的父母。

這些人格特徵都會呈現出來。



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自我的修行。

我們的問題會很多很多,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




而自律能幫助我們不斷地成熟。

如果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足夠自律。




比如你愛網路遊戲或者愛追劇,當著孩子的時候請節制一下。

在孩子面前放下手機,或者在孩子睡前的時光,你陪在身邊講個故事,而不是在電視。



你明明知道自己不夠好,為什麼小寶寶還是會覺得你是天底下最好的父母?




因為,每個孩子都會理想化自己的父母。

只是你一定要給孩子這樣一個機會來理想化你,當孩子得到你人格的滋養。




在愛中成長的孩子,不會差。




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呢,趁自己還不老,多學點。




···




作者 |

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以男孩養育為切入點,分享有趣、有愛、有信的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德芬空間 的精彩文章:

改變,從不做受害者開始 | 12心靈法則上課入口
測測你有多愛自己? | 悅己能力測試
別說孩子不懂事,ta 比任何人更愛你

TAG:張德芬空間 |

您可能感興趣

在鼓勵中成長的孩子,真的很不一樣
陪伴我的孩子成長,不能讓孩子缺少愛
情緒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忽略的,良好的情緒才會有利於成長
最好的愛,就是捨得讓孩子自己成長
孩子的成長不是家長間的比賽,有些事學會的早並不代表聰明
在這些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將來會很孝順,尤其是男孩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親的缺席會怎樣?
孩子的成長,少不了朋友的陪伴
我們都是成長中的孩子,受了傷就很難復原
我們是同性家庭養大的孩子,成長的煩惱一點也不少
愛是孩子最好的成長
超哥和娘娘真的是一對好父母,不管有多忙,都陪伴孩子成長
在孩子的成長中,好成績並不代表一切
很多家長不知道,寶寶的這些睡覺習慣,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
在孩子的成長中,長期缺乏父愛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畸形的思維!
老人「隔代親」並非是對孩子真的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放心孩子,為了你的成長,我們不會離婚的
不讓孩子和差生交往,對他成長更有利?這些影響家長要知道
嗯哼的問題有的時候會讓人尷尬,不過參與了孩子的成長也很好
家長們,讓孩子吃苦,是他成長必經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