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術創新只需一點點:「要讓讀者與你同步得出你的結論」

學術創新只需一點點:「要讓讀者與你同步得出你的結論」

近數十年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可謂百花齊放,打破了傳統量化研究的壟斷。由早年用統計方法的驗證假設去設計教育研究,到藉助心理實驗進行探索和驗證;從傳統質化研究的訪談、觀課,到近年來又興起歷史族志學、敘事探究、紮根理論、行動研究等等,各種研究方法層出不窮,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許多學者指出,傳統研究中的一些判斷標準,如取樣的代表性、結論的推廣性以及信度和效度等對於非傳統研究並不適用。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傳統研究方法自有它的不足,但也有它的長處,所謂「現代」的方法也未必就能盡善盡美。關鍵是:怎樣的論文才是一篇好的學術論文呢?

以筆者多年閱讀及論文審稿的經驗來看,判斷一篇學術論文是好的論文,最基本的標準就是通過閱讀該文能知道一些新的東西。這種所謂的「新」,可能是新的問題、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樣本,或者是新的結論,等等。這個新的東西可以不必太宏偉,一點點就可以了。這種「 新」,不是對個別讀者,而是對於整個學術領域而言,能帶來一些啟示。

要得到一些新的知識,得出一些啟示,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方法必須嚴謹。顯然,研究者必須真正經過研究才能使論文得出新的啟示,而且它是系統地得出的,即它是有科學性的、有理有據的。

故此,雖然傳統研究的思維對其他研究並不一定百分之百適用,但它的基本想法仍然有參考指標作用。一篇完整的學術論文,主要包括研究問題、文獻綜述、研究方法、數據搜集、統計以及對研究發現的討論等部分。以下,我們從一篇學術論文的寫作進程分別談談寫作當中需要注意的要點。

1

研究問題

在傳統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會列出假設命題(因為要做假設性檢驗)來求證。一些研究傳統,譬如紮根理論,聲稱可以不帶研究框架進田野。但無論如何,我們在搜集「數據」時,總得有個焦點和方向。故此,無論你把它稱作什麼,進田野後,如果是看到什麼便算什麼的話,這樣的研究是很罕有的(縱使不排除存在這樣的研究)。無論你叫它研究框架也好,視角也好,在通常情況下,在讀一篇學術論文時,知道研究者尋找的焦點是讀者合理的要求。例如,通過敘說、生命故事等探討教師身份之形成,研究者蹲在學校里幾個月,與教師一起生活、交談、共同備課……但也不是沒有焦點的,焦點就是「 教師身份」。而且,對於所謂「教師身份」,其實研究者也必須進行過大量的文獻研究,概念包已經在那裡了,只不過質化研究者更開放,他會在研究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概念和框架罷了。

2

文獻綜述

社會科學是一種社群論述,故我們須先勾畫出論述之「流」。毋庸置疑,如果研究者忽略了一些主要的文章群組,則表示他的文獻搜尋做得不足。只是找到一兩篇文獻支持相關研究是不夠的。如,只是藉助某個研究者所利用的模型(知識框架)、測試卷,來測量教師的學科知識,給人的印象是隨手拈來。作為讀者,筆者會問,在這個領域還有哪些模型與測試卷,你又是按照什麼準則選取這些模型與測試卷的?例如,美國密歇根大學 Deborah Ball 等人通過經年累月地探討教師教學所需的數學知識,發展出測量教師的知識的量表,有充分的權威性。但當研究者把它為己所用時,亦要經過調適,起碼文化背景的差異性需要照顧到。如,他們的數學知識問卷主要涉及小學數學的數字概念、運算、模式 、函數以及代數,這些內容並非在其他地區的學校課程中都有,因而借用問卷時研究者通常會改寫一些不太適合的題目,但是這樣做又會冒一定的風險。一方面你可能改變了編者的原意,另一方面你可能改變了問卷的結構,甚至改變後的結果也不太好。

再如,Frase r等人用了數十年建立了課堂觀察量表,主要藉助組織理論中的 Moss 分類把課堂環境分成若干類,然後逐類制定題目。丁銳在研究中,便借用Fraser等人的問卷,結合中國的課堂環境制定了中國課堂環境問卷。丁銳的選擇有廣泛的文獻支持,然而將它們用到中國的數學課堂時,研究者就要考慮這種「移植」 帶來的文化差異和處境差異。我們測量「 老師關心我的學習進度」,這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正面與負面的不同含意,所測的「課堂環境」是傳統課堂還是開放式課堂,另外我們又是否考慮到不同文化中的性別差異、年齡差異呢?

故此,文獻搜尋必須全面,只集中引用一個研究群組的工作可能只屬於碩士生水平。這樣的搜尋更要延伸至近期,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勾畫社群論述之「流」。常常看到一些研究論文,隨意引述了幾篇經典文獻(如課程專家泰勒和教育家杜威等的經典著作之類),然後再另外引用幾篇近期(還可能是二手)的資料,這顯然是草率之作。

近年來,許多研究生在畢業論文中將文獻綜述當作一種研究方法,這其實有點不恰當。香港的課程研究者黃顯華、霍炳坤在第十一屆兩岸三地課程理論研討會上提交的《教學與課程:兩個概念的實證探索》是一篇以文獻整理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實證研究,在文中,研究者為了區分課程與教學兩個概念,分析了一百多篇重要文獻的題目和內容,這才是所謂文獻研究法。而為了完成一個研究進行的文獻檢索與閱讀,只是一項基礎工作而已,實在不應列為研究方法。

3

研究方法

姑且勿論何種研究傳統,讀者總想看到研究者進入田野之後(無論是量化還是質性研究),如何有理據地、有系統地搜集數據和資料。顯然,若說文獻綜述是形成研究問題的靈魂,研究方法則是文章的心臟。

不少審稿人最先看的往往是研究方法一節。以往的研究太側重量化方法,近年卻發現很多研究者(生)之所以不用量化研究,是因為害怕數字,不熟悉統計方法,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其實量化研究並非魔鬼,也並非需要深厚的統計功底 (如果有當然更好),而主要是要有一個認真嚴謹、不恥下問的研究態度。而與其他擅長統計的研究者進行合作,更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法。如果研究需要用問卷而不用,讀者會問,是否只不過因為找不到足夠的樣本,還是不會統計方法而不用?例如,我們要看在某種教授分數除法的教學法下的學生學習成效,如果只做兩三個訪談,就算訪談十分深入,讀者還是要問:為何不直接測試成效而去訪談?

近年也見過一些論文,似乎想要彌補這個不足,運用了大量的手段,如訪談、課堂觀察、日誌……期望獲取「厚數據」。這種做法不是不好,但作為讀者就會問,你的每個手段希望得到些什麼數據(它們是針對哪些研究問題),它們相互間的關係如何?若不同數據組得出的結果不吻合(矛盾)又表示什麼?例如,嘗試用課程文件、教案、訪談、觀課作三角檢驗可以嗎?但是如果我們相信,有所謂課程實施的差異 (即實施時不可避免的與原意不同),前面四者不同是正常的,那麼又如何作三角檢驗?

運用問卷調查法時,亦有許多注意事項,需要進行差異檢驗、回歸等高級統計分析的時候,應盡量使用黎氏量表。若只關心現狀(如百分比)則可使用一般現狀調查問卷。對於自編的量表,則應該報告每個維度的信度,以及整個量表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是兩個較為常用的、較有權威的分析效度的方法。

質性研究也並不簡單,筆者在此不詳贅述,但每一種資料收集手段都有其理據、作用和預設的分析方法。以觀課為例,它是後續訪談的引子(手段),還是檢驗教師是否按意圖實施課程,或者是把課堂師生活動本身作為分析的資料?那麼又該如何分析呢?

4

數據搜集

量化和質化的研究方法(也被稱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各有自己的軟肋。量化分析相對機械化,質化分析往往有「效度」的問題。縱然我們不能用傳統量化研究的標準去衡量其他研究傳統,但讀者總是希望結論有說服力、 是合理的。對於量化研究論文,讀者雖然無法看到其原始數據,但得出的各數據(如總分)是清楚的(除非造假),因為各種問卷的計分方法和分析法 如相關係數)均是「客觀」和「公開」 的;但對於質化研究,一般只有研究者能接觸其原始數據。那麼讀者就會問,如何得出這些結論?是否是下意識的篩選(「 輸打贏要」,只勾勒出支持結論的部分)?是否有第三方看過?如果能有研究者以外的人看過數據,並且獨立地得出同一結論,就可以算有三角檢驗了。

好的研究論文,作者能引導讀者同步得出同一結論,結論呼之欲出(同時又是一個新揭示出來的層面)。例如,香港研究者林智中的個案研究,便是研究者通過蹲在一所學校進行幾個月的觀察、 訪談而展開的。一般的大眾若去讀這個研究,就會得到同一結論:學校文化與隱蔽課程的重要性。

5

統計

就算是量化分析,在一些論文中也經常看到有不少問題。例如,大部分統計分析(如方差分析)都要求總體滿足正態分布,但樣本足夠大就是正態嗎?問卷題目夠多就是正態嗎?鐘形就是正態嗎?這些都是可被質疑的。近年來不少有關能力測驗(包括教師學科知識等)的研究,挪用了黎氏量表的分析法去處理,也不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能力測驗許多是按標準參照測試而非常模參照測試去設計,既然不是常模參照,就不應該符合正態分布,那麼使用傳統的統計方法可能就不恰當了。

另外,T-檢驗、方差分析等針對的都是正態連續變數,而有的研究者卻對 5點的單選題的結果進行了此類差異檢驗,很顯然並未理解何謂「連續」。其實,針對這種數據,使用非參數檢驗更為合適。

6

討論

我們一再強調,要明晰社群論述的「流」,除了抓緊這一領域的主要論點外,再就是要讓讀者同步地、自然而然地看到研究者如何在這個「流」 中再踏一步,這就是開頭所說的「知道一些新的東西」。這種「新的東西」是不做這項研究不可能有的,而這種「新」又是合情合理的,是在大家的期望和理論(文獻綜述)中凸顯出來的,決不是「亂石打飛鳥」般找出一點點「新」就算是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也要為「流」的下一步進展打開一扇窗。批判是很關鍵的,需要有研究者的基本反思。例如,有研究發現上海基礎教育二次課程改革導致學習社群的形成,形成學習社群當然是好事,但二次課改又會帶來「陣痛」。故此,我們可以問,沒有二次課改是否就不可能出現學習社群?又有研究是關於網上電腦遊戲對於學習的成效,我們又可以問,電腦遊戲與傳統遊戲有何分別,傳統遊戲研究做了幾十年對於學習均不見得有顯著成效,電腦遊戲又如何有其獨特性?

7

表述方法

對於論文的一般表達技巧,許多介紹研究方法的書籍中均有介紹,這裡就不贅述了。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研究者沒有從讀者的角度去寫,尤其是在投向國際學術期刊時。比如,我們要討論上海的數學課程改革,那麼,為何探討上海?上海有何獨特性值得研究?上海是個什麼地方?它在中國的社會、經濟、教育地位怎樣?其歷史文化與教育背景如何?在課改前,它是因為面對什麼問題才要推行課改……這些問題如果交代不清楚,讀者難免讀得吃力,也就放棄讀下去了。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研究蓬勃發展,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實證研究越來越受重視,國外最新的研究方法也開始被認識,並為一些研究者所使用。但對於整個研究的把握,如何深入嚴謹地完成一個研究則是需要我們不斷反思的問題。傳統研究也好,新興的行動研究、敘事研究也罷,如果我們能夠按部就班地,從研究問題的選擇、廣泛的文獻閱讀、恰當的研究方法(能夠突破方法的限制,從研究問題出發)、信度和效度的保證、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對結論的批判性的思考等方面來規範自己的研究,必定能夠得到「新的」啟示。(本文作者:黃毅英 、張僑平、丁銳

(版權歸原作者和編輯部所有,編選時有改動)

文章來源: 學術寫作大講堂

編輯:挑燈看劍

溫馨提示:推廣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轉載僅供思考 不代表【墨香學術】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墨香學術 的精彩文章:

TAG:墨香學術 |

您可能感興趣

判斷男人能不能和你在一起,只要從這三點就可以得出結論
一個男人是否真心對你,從這三點就可以看得出來,女孩要注意了
「文章寫的不錯啊同學,看得出來你一定是又丑又窮
剛升職要想把工作做得出色,首先記住這三點,與能力無關!
想知道一個女人愛不愛你,從這三點,你就可以看得出來!
從這幾點表現就可以看得出一個男人是否愛你
你是什麼樣的人,我一眼就看得出來
女生喜歡你還是愛你,只要一條信息就能夠看得出來!
一個男人想主動和你認識,從這三點,就能看得出來!
請相信還是有愛你的好男人的,這幾點就可以看得出來
看了這兩隻貓咪的身材,終於得出結論,貓真是沾不得一點橘
人生,只想活得出色一點!
什麼樣的女人才能嫁得好?我採訪了上百位已婚女,得出不同的結論
要想闊腿褲穿得出挑,就要適當耍點小心機!
妹子你就別笑了,都成街上最大的亮點了,虧你還笑得出來啊
我沒有說謊,我何必說謊十二星座撒謊只要從這一點就看得出來!
明星和替身一模一樣,你們要是認得出來,容我叫你一聲大佬
搞笑漫畫:坐著思考人生後突然得出一個結論
讀書和不讀書的女人之間,一眼就能看得出來差別
想要美得出眾,一條絲巾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