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我的六十年岐黃之路 | 大醫精誠

我的六十年岐黃之路 | 大醫精誠


(鄧中炎整理) 我的六十年岐黃之路




成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科主任、教授王渭川




【作者簡介】王渭川(1898~),江蘇丹徒人。自幼打下較好的經學基礎後從師學醫,畢生致力予各科臨床,尤擅內科和婦科,在理論上也有較深造詣。著有《王渭川臨床經驗選》、《王渭川婦科治療經驗》等。



我是江蘇丹徒人,生予一八九八年,未滿三歲,即遭父喪,由母親周氏撫育成長。祖父魯直公是清末舉人,那時已年逾六十,還設館教徒。他既精於考據,又重理學,很同意湘人治學的旨趣。「欲以戴段錢王之訓詁,發為班張左郭之文章」。可惜體弱病喘,未能竟其志。他同時兼治醫學,在家鄉一帶,頗有些名氣。春風桃李中得有兩人;一個是鎮江的袁桂生,一個是丹徒的何葉香。前者重臨床,後者精理論,他們各有不同的成就。




祖父視我為愛孫,雖愛之深,更教之嚴。我六歲時,他便首教《詩經》,口傳心授,釋以淺義,責以背誦。聽我誦讀到聲清音朗之際,他便欣然賦詩。記得曾有兩句:「不堪子夏傷明後,卻喜嬌孫誦讀初。」由此,祖孫兩代,食同桌,眠同床,耳提面命,格外用勁。九歲時,祖父又授以《春秋》、《左傳》。我對左氏文章精義雖能了了,但對春秋當時情勢,苦不能明。我曾詢問祖父,答以「一讀二講,逐步自明。」正冥思茫茫,極端愁苦之中,恰表兄歸自上海,買有《列國演義》一部。我翻閱一遍,不禁狂喜。這雖屬稗官,但春秋各國情況,僅僅在一百回中就能使人了如指掌。於是我自讀自笑,愛不釋手。祖父感到奇怪,問我,我告以原因,他點頭稱是。由此,我有了體會:讀古書,如有課外通俗讀物輔助,則收效較大。祖父還曾問我:「《左傳》每一篇用《詩經》一二句殿於文後,是何含義?」我回答說:「這是古人的歸納法與左證法。」他聽了很高興,撫著我的頭說:「吾門繼武有人了。」於是教授日勤,僅僅十餘年時間,就使我學完了《四書》、《五經》,得以卒業。祖父還教我作文,先是教我學八股,後來廢考,又囑我學韓愈文。可惜他天年不永,我十七歲時,他突然患中風暴卒。




祖父逝世後,家中生活日艱,母親以女紅謀米鹽。承袁桂生、何葉香兩君厚意,主動來囑我隨之學醫,並願負擔我學醫經費。於是,在一九一六年我十八歲的時候,向袁、何兩師正式拜門學起醫來。每天上午,隨袁師實習門診,下午,隨何師聽講醫典。




袁師門診極忙,幾乎戶限為穿。他讀書宏博,學術淵深,。經驗豐富。他以望色憑脈為立方依據,復方多顯奇效。他重視前人珍貴經驗,但用古方,又往往師其意,酌情化裁運用,決不拘泥成規。同時,他很注意自己的經驗積累,雖忙迫,也多詳加記錄,為後來整理驗案作準備。他長於婦女調經,尤長於調理雜病,如肌肉萎縮、下肢癱瘓等不少怪病,多能得心應手。記得一個年僅六歲的男孩,其母抱來,肌膚如冰,脈如細絲,肛門試體溫高達攝氏40。袁師立方,首用熟附片15克,次用生石膏30克。我感到奇怪,問此症屬寒屬熱。袁師回答說:「吾欲以石膏清其里熱,附予強其心衰,非此不救。」結果真的兩劑而愈。至今回想起來,投袁門首尾三載,實受益非淺。我執業後,能夠學有所進,也與堅守袁門家法,適當自我化裁有關。




何師上午門診,下午為初級學生連我共六人開課。他以張、馬合注的《內經素問》為教本,多半逐條解釋。對於運氣勝復,雖聯繫王冰、吳昆之說詳加發揮,但張、馬之注,畢竟是引經注經,範圍不夠擴大。同學中對《內經》研究有素者有人,對何師運氣生化之旨的歸納分析不滿,要求多採用其它有關《內經》的著作結合講解。但何師年高體弱,對摸得熟的張、馬合注本不願更換。於是,在無可奈何之中,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我動了一個念頭:跑書店。



鎮江魚巷的「京口善化堂」是個有二百年歷史的老書店,與南京的「李光明」齊名。有一天,我請了假,專往善化堂去。在柜上,我看到了《黃帝內經索問》、《內經素問校義》,《內經博義》等許多刻本,字大行稀,便於閱讀,內容也大大超出了張、馬合注本。特別是清人姚止庵注的〈〈素問經注節解〉〉一書,在每卷之前都加謹按,把這一卷的內容提要鉤玄以闡發經旨,在每節之前,也都作扼要的提示,讀了很有啟發。我當時想,這是讀《內經》入門的通俗讀物,不能不買。但又一想,自己囊空如洗,拿什麼買呢?於是就只有站在那裡看,一直看到全市開始上燈,才不得不戀戀不捨地將書交櫃,說改日再議。櫃友欣然同意,我卻自覺汗顏。過了幾天,厚著臉皮,又偷偷帶了墨盒去。櫃友開始很客氣,以為我是帶錢買書來了,就一下子把四部《內經》都捧上櫃來。我先翻了一下,隨即風馳電掣般地抄了起來。時間又到了上燈時分,櫃友看我一直埋頭抄書,不耐煩了,問:「書要不要?我們要收書了。」我回答:「塾遠愁過市,家貧夢買書。」櫃友感到驚奇,問我現任何事。我告以實際,他轉而為喜。櫃友之友父,患嚴重風濕性心臟病,正無法去袁師處挂號。於是與我約定,次日帶病人去會診。我為病人解決了病痛,以後櫃友就格外照顧我,不僅讓我進入珍本書室翻書,還允許我借書閱讀。借書一部,十日歸還再換。就這樣,我在投何師首尾三年期間,不僅聽何師講授《內經》、《難經》,《金匱》、《傷寒》和《溫病條辨》,而且還在「善化堂」櫃友的幫助下,閱讀了許多不經見的書,使我增加了不少有益的見聞。




一九一九年,我二十歲,離了袁、何師門,借何師「人文書屋」,獨自開業。設診之初,由於年輕,門可籮雀。母親不放心,常來看我,見我讀書臨池,倒也寬慰;見我門庭寂寂,前途茫茫,又為之擔心。我用兩句舊詩安慰她:「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母親說:「但願如此。」又寬慰我說;「今天蘇州綉貨店交來一批貨,可做幾年,家事你可不考慮,專心溫課,我也放心。」




這一時期,我還是常去「善化堂」翻書、借書,抄書,並以此為無上至樂。抄書無錢買紙,有一次將家中木刻本的《三國演義》拆開翻過來作紙。但看看金聖嘆的批,又為之惋惜。正提筆四顧,躊躇不定之際,何師急促來找我面談。他說:「我往蘇州去看岳母之病,返時在船上感受風寒,哮喘頻發,不能平卧,要養病。明日起門診由你代診,下午有新生四人,由你代講《內經》,仍用張、馬合注本。家中有藏書,由你來取參考。過去你是學生,書不能借,現在你是醫生,可以借了。」自此以後,我為何師代診代教三月,在具體實踐中,又學到了不少在書本上所學不到的東西。




中醫臨床診斷,關鍵是望、聞、問,切。我在望診時,根據《內經》所說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道理,注意了觀察病人色、神、形等幾個方面,逐步摸索了一些規律。如見患者面部黑色素沉著,牙齦亦黑,我就根據《內經》「腎主骨、腎主黑」的精義,斷定是腎病的範圍。倘再考查有體重減輕、畏寒眩暈,脈遲細等癥候,則可進一步斷定為《金匱》所說的黑癉或女勞癉之類,其病機是命門之火大衰,有脾腎陽虛和肝腎陰虛兩大類型。患者皮膚髮黃,連及鞏膜,這就要疑有黃疸病的發生,但要與溶血性黃疸相鑒別。對於痰飲,如見患者左眼上下灰黑如煤煙,就知屬寒痰;見患者眼泡暗黑,知屬熱痰,見患者四肢多痿痹,屈伸不自如,知屬風痰。上屬各病,何師門診甚多,服何師方有效有不效。我因在望診中摸索了一些規律,辨證準確,所以投方輒效。師姐何小香當時負責挂號,曾密告何師,說我:「怪論百出,大放厥辭。」何師問清了實際情況,回答說:「這就是青出於藍的道理。」我從師母那裡偶然得到了這一句話,受到鼓舞,於是對望診進一步細加揣摸。六十餘年來,以此助我判斷,解決疑難,成例不少。如川棉一廠一女工,曾患眼底血管硬化出血,左眼視力僅見手指,右眼視力0.1,經治療無效,來我處就診。我望見她步履蹣跚,問「關節痛否?」答以「劇痛」。查血沉為140毫米。我就斷定她的病本是風濕,失明只是病標。治標既無效,就應轉而治本。於是毅然放棄眼科方劑,主獨活寄生湯加蜈蚣、烏梢蛇、仙鶴草、麝香以祛風化濕、活血通絡化瘀,結果病人兩周即視力復舊,以後歷七年而未發此類病症。又如,一位唐姓胃痛病人,曾經漢、滬、京、粵等地治療無效。就診於我時,見他兩手按胃,兩腳跛行,訴胃痛數年末愈,查血沉極高,於是審證求因,亦斷他病根在風濕,投祛風濕葯而愈。




切脈認病,原本《內經》。至西晉,太醫令王叔和作脈經十篇,析脈二十四種。傳至阿拉伯,又經阿維森納增至四十八種。我在臨診初期,只對浮、沉、遲、數、細、弦較易辨認,余多茫然,頗有王叔和所謂「胸中了了,指下難明」之感。後來臨床既多,又參照程杏軒論脈醫述細細揣摸,才逐漸掌握八脈大意之外還有許多兼脈,它們與五臟六腑的病症均有一定的聯繫。比如浮脈,兼脈就有六種:浮緩、浮緊、浮虛、浮芤、浮數、浮洪。因此,在臨床診斷中,我既以八脈大意為主,但更重視兼脈。它對我辨證施治,確幫助不少。



總之,我在為何師代診的三個月中,借何師拼案,開我康莊。從此,個人業務日漸有起色。加上我對病人有兩大方便;①我醫不好的病,請袁師會診解決,②尋常人邀我出診,我不坐藤轎,自己走路。人孰無情,於是聲譽鵲起,一時極車水馬龍之盛。




當然,業務愈好,困難也與日俱增。許多疑難病,如肌肉萎縮、下肢癱瘓、肝硬化、癲癇、脫疽等等,也都紛至沓來。我當時想了個辦法:這類病每診給方二劑,按時易方。這樣一來,我就留有餘地,多向袁、何二師請益,同時查閱歷代名醫類案,考查前人有無這類記載,以獲得啟發。在臨床中,我對王清任的通竅活血湯比較欣嘗。袁、何兩師鼓勵道:「舒筋活絡,活血化瘀,古訓昭然,人所共知。你對王清任的通竅活血湯,是一條路子,可繼續走。最好能用蟲類葯,其效更顯。」何師還提供了運用蟲類葯的依據,他說:「《肘後備急方》、《千金方》內都廣泛地用了蟲類葯,至於《金匱》中的鱉甲煎丸和《溫病條辨》中的化症回生丹,更是以蟲類葯為主。」我謹記師教,用於臨床,確能收到意外之效。因為麝香比較貴,後來我還逐步用蟲類葯代替麝香,療效仍然非常滿意。




在為何師代診期間,我每天下午又代授《內經》。由於有感於何師講張、馬合注本,學生不感興趣的教訓,我在教課時改弦更張,又用了胡螢甫的《內經校義》,羅東逸的《內經博義》和姚止庵的《素問經節解》為學生課外讀物。結果學生比較歡迎,既不為繁文難句所阻,又覺得興趣橫生。次年春節後,何師哮喘又發,又委我代講《金匱》。我因對《金匱》研究不夠,所以又用《金匱心典》為教本,《金匱玉函經二注》和《金匱方論本義》為輔助書,認真備課。因細考《金匱》中有臟腑經絡生克制化的認識,同時還有一部分傳染病摻雜其中。因此,一面備課,一面又寫成「生克制化在《金匱》中的運用」和「《金匱要略》內容簡介」兩文,在正課開講前先作了兩個精簡的報告,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消除了畏懼感。《金匱》中有「陽毒之為病」一條,歷代醫家都沒有確實的辨病。我結合臨床經驗進行研究,認為中醫通常說的爛喉痧即是其病之一。本病特徵是發高熱,咽喉劇痛,易化膿,舌如復盆,全臉紅疹帶腫,與《金匱》中「陽毒之為病」條文相適。我主犀角地黃湯加升麻、大青葉、板藍根,溫度不降佐紫雪丹、至寶丹等,同時用西牛黃吹喉,良效。當時我以此解釋陽毒,學生疑信參半。恰為時不久,鎮江流行爛喉痧,洪仁醫院斷為猩紅熱,取本人用方良效,大家方信而無疑。




自為何師代講《金匱》以後,一九二四年,我就婚蕪湖,遂就蕪湖開業。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我舉室西遷至漢口生成里設診。一九三八年十月,日軍進入田家鎮。我行年四十,再度西遷入蜀,在萬縣設診十餘年。




全國解放後,一九五三年我在萬縣衛生學校擔任醫學史教學,編寫《中國醫學發展史概況》教材。一九五六年我由萬縣奉調來成都中醫學院至今。初任學院婦科和《金匱》兩門課程的教學,編寫婦科和《金匱》的教材,後又專任學院附屬醫院的婦科主任,堅持臨床。爾來四十四年,雖歷盡人問滄桑,但在悠悠歧黃路上,我堅守袁門家法,力求廣取各家之長,而又不墨守成規,對於許多醫界治療尚感棘手的疑難病症,則根據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又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終於有所收穫,有所前進。在理論上,我恪守辨證論治,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古代醫典提供的正確原理和本人經驗,返博為約,對內科各種疾病歸納為活血通絡化瘀、活血化瘀舒筋軟堅、補虛化瘀理氣,清熱化濕消炎,熄風通絡、疏肝通絡消脹等六種治療途徑,簡稱「內科六法」。我用以通治腦震蕩,腦垂體腫瘤、橋腦失調、靜脈曲張、血栓性脈管炎,雷諾氏病、腦腫瘤手術後半身麻痹、側索動脈硬化,紅斑性狼瘡、高血壓、腦溢血、冠狀動脈硬化、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宮外孕,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風濕性心臟病、象皮腿、硬皮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脾腫大,阿迪森氏病、盆腔炎、子宮內膜炎、腎盂腎炎、腎炎、膀胱炎、大葉性肺炎、急性黃膽肝炎、膽囊炎、白血病、胸膜炎、癲癇、子病、神經分裂症、夜遊症、乳核、胰腺炎、眩暈、腹脹等四十二種疾病,臨床均有一定成效。對於婦科各類疾病,我又歸納為溫、清、攻、補、消、和的治療六法。用溫法以溫腎運脾通陽散寒,治療寒性病用清法,以清血熱,熄風潤燥,治療溫毒病和肝陽旺盛或肝火上擾所引起的頭暈目眩等症,用攻法以攻堅消積化瘀,治療子宮肌瘤:宮外孕、卵巢囊腫、乳腺瘤、瘀血凝結等包塊、包括墮胎用補法以補氣血,益腎水、滋養機體、消除一切衰弱癥候,用消法以消導軟堅,治療胃腸阻滯,食積內阻,脘腹脹滿或症瘕積聚、乳核等症;用和法以調和肝脾,治療月經不調,妊娠惡阻,均能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至於本人根據《金匱》中的「升麻鱉甲湯」和《溫病條辨》中的銀翹散化裁而成的「鍛甲合劑」、「銀甲丸」用以治療婦科下焦各慢性炎症,均有顯效,曾被衛生部和有關中醫書刊推廣。以上這些,先後整理成《王渭川臨床經驗選》和《王渭川婦科治療經驗》兩書,已分別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另外,在長期臨床和教學過程中,我還發現:《金匱》一書,雖是古代治療雜病的典範,在歷史上曾起過重要的影響,在今天也仍然是每一個中醫學習者的必讀書目,但由於經過歷史上的長期戰亂,原書脫簡錯亂之處很多,加上當時科學發展有限,作者有一定的歷史局限,顯然其中有些理論和藥方已不能適應今天醫學實踐的需要,如照搬成規和原方,往往臨床效果不佳。因此,又作《金匱心釋》一書,試圖結合個人從醫六十年的經驗教訓,運用現代醫學的成果,對其中的精蕪之處作一解釋,以供學者參考。



當然,人生有涯而知無涯。醫林涉足,無不如此。本人從醫六十年所得的點滴成就,恰如滄海一粟,遂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但我還有志於青山夕照,以現今八十四歲之年為新的起點,爭取為祖國四化再多做一點新的貢獻。小詩一首,聊表寸心:




詩無寸卷留天地,




醫有三編付繼人。




暮歲但求爭四化,




不辭風雪走風塵。

(鄧中炎整理) 我的六十年岐黃之路




成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科主任、教授王渭川




【作者簡介】王渭川(1898~),江蘇丹徒人。自幼打下較好的經學基礎後從師學醫,畢生致力予各科臨床,尤擅內科和婦科,在理論上也有較深造詣。著有《王渭川臨床經驗選》、《王渭川婦科治療經驗》等。




我是江蘇丹徒人,生予一八九八年,未滿三歲,即遭父喪,由母親周氏撫育成長。祖父魯直公是清末舉人,那時已年逾六十,還設館教徒。他既精於考據,又重理學,很同意湘人治學的旨趣。「欲以戴段錢王之訓詁,發為班張左郭之文章」。可惜體弱病喘,未能竟其志。他同時兼治醫學,在家鄉一帶,頗有些名氣。春風桃李中得有兩人;一個是鎮江的袁桂生,一個是丹徒的何葉香。前者重臨床,後者精理論,他們各有不同的成就。




祖父視我為愛孫,雖愛之深,更教之嚴。我六歲時,他便首教《詩經》,口傳心授,釋以淺義,責以背誦。聽我誦讀到聲清音朗之際,他便欣然賦詩。記得曾有兩句:「不堪子夏傷明後,卻喜嬌孫誦讀初。」由此,祖孫兩代,食同桌,眠同床,耳提面命,格外用勁。九歲時,祖父又授以《春秋》、《左傳》。我對左氏文章精義雖能了了,但對春秋當時情勢,苦不能明。我曾詢問祖父,答以「一讀二講,逐步自明。」正冥思茫茫,極端愁苦之中,恰表兄歸自上海,買有《列國演義》一部。我翻閱一遍,不禁狂喜。這雖屬稗官,但春秋各國情況,僅僅在一百回中就能使人了如指掌。於是我自讀自笑,愛不釋手。祖父感到奇怪,問我,我告以原因,他點頭稱是。由此,我有了體會:讀古書,如有課外通俗讀物輔助,則收效較大。祖父還曾問我:「《左傳》每一篇用《詩經》一二句殿於文後,是何含義?」我回答說:「這是古人的歸納法與左證法。」他聽了很高興,撫著我的頭說:「吾門繼武有人了。」於是教授日勤,僅僅十餘年時間,就使我學完了《四書》、《五經》,得以卒業。祖父還教我作文,先是教我學八股,後來廢考,又囑我學韓愈文。可惜他天年不永,我十七歲時,他突然患中風暴卒。



祖父逝世後,家中生活日艱,母親以女紅謀米鹽。承袁桂生、何葉香兩君厚意,主動來囑我隨之學醫,並願負擔我學醫經費。於是,在一九一六年我十八歲的時候,向袁、何兩師正式拜門學起醫來。每天上午,隨袁師實習門診,下午,隨何師聽講醫典。




袁師門診極忙,幾乎戶限為穿。他讀書宏博,學術淵深,。經驗豐富。他以望色憑脈為立方依據,復方多顯奇效。他重視前人珍貴經驗,但用古方,又往往師其意,酌情化裁運用,決不拘泥成規。同時,他很注意自己的經驗積累,雖忙迫,也多詳加記錄,為後來整理驗案作準備。他長於婦女調經,尤長於調理雜病,如肌肉萎縮、下肢癱瘓等不少怪病,多能得心應手。記得一個年僅六歲的男孩,其母抱來,肌膚如冰,脈如細絲,肛門試體溫高達攝氏40。袁師立方,首用熟附片15克,次用生石膏30克。我感到奇怪,問此症屬寒屬熱。袁師回答說:「吾欲以石膏清其里熱,附予強其心衰,非此不救。」結果真的兩劑而愈。至今回想起來,投袁門首尾三載,實受益非淺。我執業後,能夠學有所進,也與堅守袁門家法,適當自我化裁有關。




何師上午門診,下午為初級學生連我共六人開課。他以張、馬合注的《內經素問》為教本,多半逐條解釋。對於運氣勝復,雖聯繫王冰、吳昆之說詳加發揮,但張、馬之注,畢竟是引經注經,範圍不夠擴大。同學中對《內經》研究有素者有人,對何師運氣生化之旨的歸納分析不滿,要求多採用其它有關《內經》的著作結合講解。但何師年高體弱,對摸得熟的張、馬合注本不願更換。於是,在無可奈何之中,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我動了一個念頭:跑書店。




鎮江魚巷的「京口善化堂」是個有二百年歷史的老書店,與南京的「李光明」齊名。有一天,我請了假,專往善化堂去。在柜上,我看到了《黃帝內經索問》、《內經素問校義》,《內經博義》等許多刻本,字大行稀,便於閱讀,內容也大大超出了張、馬合注本。特別是清人姚止庵注的〈〈素問經注節解〉〉一書,在每卷之前都加謹按,把這一卷的內容提要鉤玄以闡發經旨,在每節之前,也都作扼要的提示,讀了很有啟發。我當時想,這是讀《內經》入門的通俗讀物,不能不買。但又一想,自己囊空如洗,拿什麼買呢?於是就只有站在那裡看,一直看到全市開始上燈,才不得不戀戀不捨地將書交櫃,說改日再議。櫃友欣然同意,我卻自覺汗顏。過了幾天,厚著臉皮,又偷偷帶了墨盒去。櫃友開始很客氣,以為我是帶錢買書來了,就一下子把四部《內經》都捧上櫃來。我先翻了一下,隨即風馳電掣般地抄了起來。時間又到了上燈時分,櫃友看我一直埋頭抄書,不耐煩了,問:「書要不要?我們要收書了。」我回答:「塾遠愁過市,家貧夢買書。」櫃友感到驚奇,問我現任何事。我告以實際,他轉而為喜。櫃友之友父,患嚴重風濕性心臟病,正無法去袁師處挂號。於是與我約定,次日帶病人去會診。我為病人解決了病痛,以後櫃友就格外照顧我,不僅讓我進入珍本書室翻書,還允許我借書閱讀。借書一部,十日歸還再換。就這樣,我在投何師首尾三年期間,不僅聽何師講授《內經》、《難經》,《金匱》、《傷寒》和《溫病條辨》,而且還在「善化堂」櫃友的幫助下,閱讀了許多不經見的書,使我增加了不少有益的見聞。




一九一九年,我二十歲,離了袁、何師門,借何師「人文書屋」,獨自開業。設診之初,由於年輕,門可籮雀。母親不放心,常來看我,見我讀書臨池,倒也寬慰;見我門庭寂寂,前途茫茫,又為之擔心。我用兩句舊詩安慰她:「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母親說:「但願如此。」又寬慰我說;「今天蘇州綉貨店交來一批貨,可做幾年,家事你可不考慮,專心溫課,我也放心。」



這一時期,我還是常去「善化堂」翻書、借書,抄書,並以此為無上至樂。抄書無錢買紙,有一次將家中木刻本的《三國演義》拆開翻過來作紙。但看看金聖嘆的批,又為之惋惜。正提筆四顧,躊躇不定之際,何師急促來找我面談。他說:「我往蘇州去看岳母之病,返時在船上感受風寒,哮喘頻發,不能平卧,要養病。明日起門診由你代診,下午有新生四人,由你代講《內經》,仍用張、馬合注本。家中有藏書,由你來取參考。過去你是學生,書不能借,現在你是醫生,可以借了。」自此以後,我為何師代診代教三月,在具體實踐中,又學到了不少在書本上所學不到的東西。




中醫臨床診斷,關鍵是望、聞、問,切。我在望診時,根據《內經》所說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道理,注意了觀察病人色、神、形等幾個方面,逐步摸索了一些規律。如見患者面部黑色素沉著,牙齦亦黑,我就根據《內經》「腎主骨、腎主黑」的精義,斷定是腎病的範圍。倘再考查有體重減輕、畏寒眩暈,脈遲細等癥候,則可進一步斷定為《金匱》所說的黑癉或女勞癉之類,其病機是命門之火大衰,有脾腎陽虛和肝腎陰虛兩大類型。患者皮膚髮黃,連及鞏膜,這就要疑有黃疸病的發生,但要與溶血性黃疸相鑒別。對於痰飲,如見患者左眼上下灰黑如煤煙,就知屬寒痰;見患者眼泡暗黑,知屬熱痰,見患者四肢多痿痹,屈伸不自如,知屬風痰。上屬各病,何師門診甚多,服何師方有效有不效。我因在望診中摸索了一些規律,辨證準確,所以投方輒效。師姐何小香當時負責挂號,曾密告何師,說我:「怪論百出,大放厥辭。」何師問清了實際情況,回答說:「這就是青出於藍的道理。」我從師母那裡偶然得到了這一句話,受到鼓舞,於是對望診進一步細加揣摸。六十餘年來,以此助我判斷,解決疑難,成例不少。如川棉一廠一女工,曾患眼底血管硬化出血,左眼視力僅見手指,右眼視力0.1,經治療無效,來我處就診。我望見她步履蹣跚,問「關節痛否?」答以「劇痛」。查血沉為140毫米。我就斷定她的病本是風濕,失明只是病標。治標既無效,就應轉而治本。於是毅然放棄眼科方劑,主獨活寄生湯加蜈蚣、烏梢蛇、仙鶴草、麝香以祛風化濕、活血通絡化瘀,結果病人兩周即視力復舊,以後歷七年而未發此類病症。又如,一位唐姓胃痛病人,曾經漢、滬、京、粵等地治療無效。就診於我時,見他兩手按胃,兩腳跛行,訴胃痛數年末愈,查血沉極高,於是審證求因,亦斷他病根在風濕,投祛風濕葯而愈。




切脈認病,原本《內經》。至西晉,太醫令王叔和作脈經十篇,析脈二十四種。傳至阿拉伯,又經阿維森納增至四十八種。我在臨診初期,只對浮、沉、遲、數、細、弦較易辨認,余多茫然,頗有王叔和所謂「胸中了了,指下難明」之感。後來臨床既多,又參照程杏軒論脈醫述細細揣摸,才逐漸掌握八脈大意之外還有許多兼脈,它們與五臟六腑的病症均有一定的聯繫。比如浮脈,兼脈就有六種:浮緩、浮緊、浮虛、浮芤、浮數、浮洪。因此,在臨床診斷中,我既以八脈大意為主,但更重視兼脈。它對我辨證施治,確幫助不少。




總之,我在為何師代診的三個月中,借何師拼案,開我康莊。從此,個人業務日漸有起色。加上我對病人有兩大方便;①我醫不好的病,請袁師會診解決,②尋常人邀我出診,我不坐藤轎,自己走路。人孰無情,於是聲譽鵲起,一時極車水馬龍之盛。




當然,業務愈好,困難也與日俱增。許多疑難病,如肌肉萎縮、下肢癱瘓、肝硬化、癲癇、脫疽等等,也都紛至沓來。我當時想了個辦法:這類病每診給方二劑,按時易方。這樣一來,我就留有餘地,多向袁、何二師請益,同時查閱歷代名醫類案,考查前人有無這類記載,以獲得啟發。在臨床中,我對王清任的通竅活血湯比較欣嘗。袁、何兩師鼓勵道:「舒筋活絡,活血化瘀,古訓昭然,人所共知。你對王清任的通竅活血湯,是一條路子,可繼續走。最好能用蟲類葯,其效更顯。」何師還提供了運用蟲類葯的依據,他說:「《肘後備急方》、《千金方》內都廣泛地用了蟲類葯,至於《金匱》中的鱉甲煎丸和《溫病條辨》中的化症回生丹,更是以蟲類葯為主。」我謹記師教,用於臨床,確能收到意外之效。因為麝香比較貴,後來我還逐步用蟲類葯代替麝香,療效仍然非常滿意。



在為何師代診期間,我每天下午又代授《內經》。由於有感於何師講張、馬合注本,學生不感興趣的教訓,我在教課時改弦更張,又用了胡螢甫的《內經校義》,羅東逸的《內經博義》和姚止庵的《素問經節解》為學生課外讀物。結果學生比較歡迎,既不為繁文難句所阻,又覺得興趣橫生。次年春節後,何師哮喘又發,又委我代講《金匱》。我因對《金匱》研究不夠,所以又用《金匱心典》為教本,《金匱玉函經二注》和《金匱方論本義》為輔助書,認真備課。因細考《金匱》中有臟腑經絡生克制化的認識,同時還有一部分傳染病摻雜其中。因此,一面備課,一面又寫成「生克制化在《金匱》中的運用」和「《金匱要略》內容簡介」兩文,在正課開講前先作了兩個精簡的報告,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消除了畏懼感。《金匱》中有「陽毒之為病」一條,歷代醫家都沒有確實的辨病。我結合臨床經驗進行研究,認為中醫通常說的爛喉痧即是其病之一。本病特徵是發高熱,咽喉劇痛,易化膿,舌如復盆,全臉紅疹帶腫,與《金匱》中「陽毒之為病」條文相適。我主犀角地黃湯加升麻、大青葉、板藍根,溫度不降佐紫雪丹、至寶丹等,同時用西牛黃吹喉,良效。當時我以此解釋陽毒,學生疑信參半。恰為時不久,鎮江流行爛喉痧,洪仁醫院斷為猩紅熱,取本人用方良效,大家方信而無疑。




自為何師代講《金匱》以後,一九二四年,我就婚蕪湖,遂就蕪湖開業。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我舉室西遷至漢口生成里設診。一九三八年十月,日軍進入田家鎮。我行年四十,再度西遷入蜀,在萬縣設診十餘年。




全國解放後,一九五三年我在萬縣衛生學校擔任醫學史教學,編寫《中國醫學發展史概況》教材。一九五六年我由萬縣奉調來成都中醫學院至今。初任學院婦科和《金匱》兩門課程的教學,編寫婦科和《金匱》的教材,後又專任學院附屬醫院的婦科主任,堅持臨床。爾來四十四年,雖歷盡人問滄桑,但在悠悠歧黃路上,我堅守袁門家法,力求廣取各家之長,而又不墨守成規,對於許多醫界治療尚感棘手的疑難病症,則根據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又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終於有所收穫,有所前進。在理論上,我恪守辨證論治,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古代醫典提供的正確原理和本人經驗,返博為約,對內科各種疾病歸納為活血通絡化瘀、活血化瘀舒筋軟堅、補虛化瘀理氣,清熱化濕消炎,熄風通絡、疏肝通絡消脹等六種治療途徑,簡稱「內科六法」。我用以通治腦震蕩,腦垂體腫瘤、橋腦失調、靜脈曲張、血栓性脈管炎,雷諾氏病、腦腫瘤手術後半身麻痹、側索動脈硬化,紅斑性狼瘡、高血壓、腦溢血、冠狀動脈硬化、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宮外孕,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風濕性心臟病、象皮腿、硬皮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脾腫大,阿迪森氏病、盆腔炎、子宮內膜炎、腎盂腎炎、腎炎、膀胱炎、大葉性肺炎、急性黃膽肝炎、膽囊炎、白血病、胸膜炎、癲癇、子病、神經分裂症、夜遊症、乳核、胰腺炎、眩暈、腹脹等四十二種疾病,臨床均有一定成效。對於婦科各類疾病,我又歸納為溫、清、攻、補、消、和的治療六法。用溫法以溫腎運脾通陽散寒,治療寒性病用清法,以清血熱,熄風潤燥,治療溫毒病和肝陽旺盛或肝火上擾所引起的頭暈目眩等症,用攻法以攻堅消積化瘀,治療子宮肌瘤:宮外孕、卵巢囊腫、乳腺瘤、瘀血凝結等包塊、包括墮胎用補法以補氣血,益腎水、滋養機體、消除一切衰弱癥候,用消法以消導軟堅,治療胃腸阻滯,食積內阻,脘腹脹滿或症瘕積聚、乳核等症;用和法以調和肝脾,治療月經不調,妊娠惡阻,均能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至於本人根據《金匱》中的「升麻鱉甲湯」和《溫病條辨》中的銀翹散化裁而成的「鍛甲合劑」、「銀甲丸」用以治療婦科下焦各慢性炎症,均有顯效,曾被衛生部和有關中醫書刊推廣。以上這些,先後整理成《王渭川臨床經驗選》和《王渭川婦科治療經驗》兩書,已分別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另外,在長期臨床和教學過程中,我還發現:《金匱》一書,雖是古代治療雜病的典範,在歷史上曾起過重要的影響,在今天也仍然是每一個中醫學習者的必讀書目,但由於經過歷史上的長期戰亂,原書脫簡錯亂之處很多,加上當時科學發展有限,作者有一定的歷史局限,顯然其中有些理論和藥方已不能適應今天醫學實踐的需要,如照搬成規和原方,往往臨床效果不佳。因此,又作《金匱心釋》一書,試圖結合個人從醫六十年的經驗教訓,運用現代醫學的成果,對其中的精蕪之處作一解釋,以供學者參考。




當然,人生有涯而知無涯。醫林涉足,無不如此。本人從醫六十年所得的點滴成就,恰如滄海一粟,遂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但我還有志於青山夕照,以現今八十四歲之年為新的起點,爭取為祖國四化再多做一點新的貢獻。小詩一首,聊表寸心:




詩無寸卷留天地,



醫有三編付繼人。




暮歲但求爭四化,




不辭風雪走風塵。


我的六十年岐黃之路


成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科主任、教授


王渭川




【作者簡介】王渭川(1898~),江蘇丹徒人。自幼打下較好的經學基礎後從師學醫,畢生致力予各科臨床,尤擅內科和婦科,在理論上也有較深造詣。著有《王渭川臨床經驗選》、《王渭川婦科治療經驗》等。


我是江蘇丹徒人,生於一八九八年,未滿三歲,即遭父喪,由母親周氏撫育成長。祖父魯直公是清末舉人,那時已年逾六十,還設館教徒。他既精於考據,又重理學,很同意湘人治學的旨趣。「欲以戴段錢王之訓詁,發為班張左郭之文章」。可惜體弱病喘,未能竟其志。他同時兼治醫學,在家鄉一帶,頗有些名氣。春風桃李中得有兩人;一個是鎮江的袁桂生,一個是丹徒的何葉香。前者重臨床,後者精理論,他們各有不同的成就。




祖父視我為愛孫,雖愛之深,更教之嚴。我六歲時,他便首教《詩經》,口傳心授,釋以淺義,責以背誦。聽我誦讀到聲清音朗之際,他便欣然賦詩。記得曾有兩句:「不堪子夏傷明後,卻喜嬌孫誦讀初。」由此,祖孫兩代,食同桌,眠同床,耳提面命,格外用勁。九歲時,祖父又授以《春秋》、《左傳》。我對左氏文章精義雖能了了,但對春秋當時情勢,苦不能明。我曾詢問祖父,答以「一讀二講,逐步自明。」正冥思茫茫,極端愁苦之中,恰表兄歸自上海,買有《列國演義》一部。我翻閱一遍,不禁狂喜。這雖屬稗官,但春秋各國情況,僅僅在一百回中就能使人了如指掌。於是我自讀自笑,愛不釋手。祖父感到奇怪,問我,我告以原因,他點頭稱是。由此,我有了體會:讀古書,如有課外通俗讀物輔助,則收效較大。祖父還曾問我:「《左傳》每一篇用《詩經》一二句殿於文後,是何含義?」我回答說:「這是古人的歸納法與左證法。」他聽了很高興,撫著我的頭說:「吾門繼武有人了。」於是教授日勤,僅僅十餘年時間,就使我學完了《四書》、《五經》,得以卒業。祖父還教我作文,先是教我學八股,後來廢考,又囑我學韓愈文。可惜他天年不永,我十七歲時,他突然患中風暴卒。




祖父逝世後,家中生活日艱,母親以女紅謀米鹽。承袁桂生、何葉香兩君厚意,主動來囑我隨之學醫,並願負擔我學醫經費。於是,在一九一六年我十八歲的時候,向袁、何兩師正式拜門學起醫來。每天上午,隨袁師實習門診,下午,隨何師聽講醫典。




袁師門診極忙,幾乎戶限為穿。他讀書宏博,學術淵深,經驗豐富。他以望色憑脈為立方依據,復方多顯奇效。他重視前人珍貴經驗,但用古方,又往往師其意,酌情化裁運用,決不拘泥成規。同時,他很注意自己的經驗積累,雖忙迫,也多詳加記錄,為後來整理驗案作準備。他長於婦女調經,尤長於調理雜病,如肌肉萎縮、下肢癱瘓等不少怪病,多能得心應手。記得一個年僅六歲的男孩,其母抱來,肌膚如冰,脈如細絲,肛門試體溫高達攝氏40。袁師立方,首用熟附片15克,次用生石膏30克。我感到奇怪,問此症屬寒屬熱。袁師回答說:「吾欲以石膏清其里熱,附予強其心衰,非此不救。」結果真的兩劑而愈。至今回想起來,投袁門首尾三載,實受益非淺。我執業後,能夠學有所進,也與堅守袁門家法,適當自我化裁有關。




何師上午門診,下午為初級學生連我共六人開課。他以張、馬合注的《內經素問》為教本,多半逐條解釋。對於運氣勝復,雖聯繫王冰、吳昆之說詳加發揮,但張、馬之注,畢竟是引經注經,範圍不夠擴大。同學中對《內經》研究有素者有人,對何師運氣生化之旨的歸納分析不滿,要求多採用其它有關《內經》的著作結合講解。但何師年高體弱,對摸得熟的張、馬合注本不願更換。於是,在無可奈何之中,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我動了一個念頭:跑書店。




鎮江魚巷的「京口善化堂」是個有二百年歷史的老書店,與南京的「李光明」齊名。有一天,我請了假,專往善化堂去。在柜上,我看到了《黃帝內經索問》、《內經素問校義》,《內經博義》等許多刻本,字大行稀,便於閱讀,內容也大大超出了張、馬合注本。特別是清人姚止庵注的〈〈素問經注節解〉〉一書,在每卷之前都加謹按,把這一卷的內容提要鉤玄以闡發經旨,在每節之前,也都作扼要的提示,讀了很有啟發。我當時想,這是讀《內經》入門的通俗讀物,不能不買。但又一想,自己囊空如洗,拿什麼買呢?於是就只有站在那裡看,一直看到全市開始上燈,才不得不戀戀不捨地將書交櫃,說改日再議。櫃友欣然同意,我卻自覺汗顏。過了幾天,厚著臉皮,又偷偷帶了墨盒去。櫃友開始很客氣,以為我是帶錢買書來了,就一下子把四部《內經》都捧上櫃來。我先翻了一下,隨即風馳電掣般地抄了起來。時間又到了上燈時分,櫃友看我一直埋頭抄書,不耐煩了,問:「書要不要?我們要收書了。」我回答:「塾遠愁過市,家貧夢買書。」櫃友感到驚奇,問我現任何事。我告以實際,他轉而為喜。櫃友之友父,患嚴重風濕性心臟病,正無法去袁師處挂號。於是與我約定,次日帶病人去會診。我為病人解決了病痛,以後櫃友就格外照顧我,不僅讓我進入珍本書室翻書,還允許我借書閱讀。借書一部,十日歸還再換。就這樣,我在投何師首尾三年期間,不僅聽何師講授《內經》、《難經》,《金匱》、《傷寒》和《溫病條辨》,而且還在「善化堂」櫃友的幫助下,閱讀了許多不經見的書,使我增加了不少有益的見聞。




一九一九年,我二十歲,離了袁、何師門,借何師「人文書屋」,獨自開業。設診之初,由於年輕,門可籮雀。母親不放心,常來看我,見我讀書臨池,倒也寬慰;見我門庭寂寂,前途茫茫,又為之擔心。我用兩句舊詩安慰她:「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母親說:「但願如此。」又寬慰我說;「今天蘇州綉貨店交來一批貨,可做幾年,家事你可不考慮,專心溫課,我也放心。」




這一時期,我還是常去「善化堂」翻書、借書,抄書,並以此為無上至樂。抄書無錢買紙,有一次將家中木刻本的《三國演義》拆開翻過來作紙。但看看金聖嘆的批,又為之惋惜。正提筆四顧,躊躇不定之際,何師急促來找我面談。他說:「我往蘇州去看岳母之病,返時在船上感受風寒,哮喘頻發,不能平卧,要養病。明日起門診由你代診,下午有新生四人,由你代講《內經》,仍用張、馬合注本。家中有藏書,由你來取參考。過去你是學生,書不能借,現在你是醫生,可以借了。」自此以後,我為何師代診代教三月,在具體實踐中,又學到了不少在書本上所學不到的東西。




中醫臨床診斷,關鍵是望、聞、問,切。我在望診時,根據《內經》所說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道理,注意了觀察病人色、神、形等幾個方面,逐步摸索了一些規律。如見患者面部黑色素沉著,牙齦亦黑,我就根據《內經》「腎主骨、腎主黑」的精義,斷定是腎病的範圍。倘再考查有體重減輕、畏寒眩暈,脈遲細等癥候,則可進一步斷定為《金匱》所說的黑癉或女勞癉之類,其病機是命門之火大衰,有脾腎陽虛和肝腎陰虛兩大類型。患者皮膚髮黃,連及鞏膜,這就要疑有黃疸病的發生,但要與溶血性黃疸相鑒別。對於痰飲,如見患者左眼上下灰黑如煤煙,就知屬寒痰;見患者眼泡暗黑,知屬熱痰,見患者四肢多痿痹,屈伸不自如,知屬風痰。上屬各病,何師門診甚多,服何師方有效有不效。我因在望診中摸索了一些規律,辨證準確,所以投方輒效。師姐何小香當時負責挂號,曾密告何師,說我:「怪論百出,大放厥辭。」何師問清了實際情況,回答說:「這就是青出於藍的道理。」我從師母那裡偶然得到了這一句話,受到鼓舞,於是對望診進一步細加揣摸。六十餘年來,以此助我判斷,解決疑難,成例不少。如川棉一廠一女工,曾患眼底血管硬化出血,左眼視力僅見手指,右眼視力0.1,經治療無效,來我處就診。我望見她步履蹣跚,問「關節痛否?」答以「劇痛」。查血沉為140毫米。我就斷定她的病本是風濕,失明只是病標。治標既無效,就應轉而治本。於是毅然放棄眼科方劑,主獨活寄生湯加蜈蚣、烏梢蛇、仙鶴草、麝香以祛風化濕、活血通絡化瘀,結果病人兩周即視力復舊,以後歷七年而未發此類病症。又如,一位唐姓胃痛病人,曾經漢、滬、京、粵等地治療無效。就診於我時,見他兩手按胃,兩腳跛行,訴胃痛數年末愈,查血沉極高,於是審證求因,亦斷他病根在風濕,投祛風濕葯而愈。




切脈認病,原本《內經》。至西晉,太醫令王叔和作脈經十篇,析脈二十四種。傳至阿拉伯,又經阿維森納增至四十八種。我在臨診初期,只對浮、沉、遲、數、細、弦較易辨認,余多茫然,頗有王叔和所謂「胸中了了,指下難明」之感。後來臨床既多,又參照程杏軒論脈醫述細細揣摸,才逐漸掌握八脈大意之外還有許多兼脈,它們與五臟六腑的病症均有一定的聯繫。比如浮脈,兼脈就有六種:浮緩、浮緊、浮虛、浮芤、浮數、浮洪。因此,在臨床診斷中,我既以八脈大意為主,但更重視兼脈。它對我辨證施治,確幫助不少。




總之,我在為何師代診的三個月中,借何師拼案,開我康莊。從此,個人業務日漸有起色。加上我對病人有兩大方便;①我醫不好的病,請袁師會診解決,②尋常人邀我出診,我不坐藤轎,自己走路。人孰無情,於是聲譽鵲起,一時極車水馬龍之盛。




當然,業務愈好,困難也與日俱增。許多疑難病,如肌肉萎縮、下肢癱瘓、肝硬化、癲癇、脫疽等等,也都紛至沓來。我當時想了個辦法:這類病每診給方二劑,按時易方。這樣一來,我就留有餘地,多向袁、何二師請益,同時查閱歷代名醫類案,考查前人有無這類記載,以獲得啟發。在臨床中,我對王清任的通竅活血湯比較欣嘗。袁、何兩師鼓勵道:「舒筋活絡,活血化瘀,古訓昭然,人所共知。你對王清任的通竅活血湯,是一條路子,可繼續走。最好能用蟲類葯,其效更顯。」何師還提供了運用蟲類葯的依據,他說:「《肘後備急方》、《千金方》內都廣泛地用了蟲類葯,至於《金匱》中的鱉甲煎丸和《溫病條辨》中的化症回生丹,更是以蟲類葯為主。」我謹記師教,用於臨床,確能收到意外之效。因為麝香比較貴,後來我還逐步用蟲類葯代替麝香,療效仍然非常滿意。




在為何師代診期間,我每天下午又代授《內經》。由於有感於何師講張、馬合注本,學生不感興趣的教訓,我在教課時改弦更張,又用了胡螢甫的《內經校義》,羅東逸的《內經博義》和姚止庵的《素問經節解》為學生課外讀物。結果學生比較歡迎,既不為繁文難句所阻,又覺得興趣橫生。次年春節後,何師哮喘又發,又委我代講《金匱》。我因對《金匱》研究不夠,所以又用《金匱心典》為教本,《金匱玉函經二注》和《金匱方論本義》為輔助書,認真備課。因細考《金匱》中有臟腑經絡生克制化的認識,同時還有一部分傳染病摻雜其中。因此,一面備課,一面又寫成「生克制化在《金匱》中的運用」和「《金匱要略》內容簡介」兩文,在正課開講前先作了兩個精簡的報告,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消除了畏懼感。《金匱》中有「陽毒之為病」一條,歷代醫家都沒有確實的辨病。我結合臨床經驗進行研究,認為中醫通常說的爛喉痧即是其病之一。本病特徵是發高熱,咽喉劇痛,易化膿,舌如復盆,全臉紅疹帶腫,與《金匱》中「陽毒之為病」條文相適。我主犀角地黃湯加升麻、大青葉、板藍根,溫度不降佐紫雪丹、至寶丹等,同時用西牛黃吹喉,良效。當時我以此解釋陽毒,學生疑信參半。恰為時不久,鎮江流行爛喉痧,洪仁醫院斷為猩紅熱,取本人用方良效,大家方信而無疑。




自為何師代講《金匱》以後,一九二四年,我就婚蕪湖,遂就蕪湖開業。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我舉室西遷至漢口生成里設診。一九三八年十月,日軍進入田家鎮。我行年四十,再度西遷入蜀,在萬縣設診十餘年。




全國解放後,一九五三年我在萬縣衛生學校擔任醫學史教學,編寫《中國醫學發展史概況》教材。一九五六年我由萬縣奉調來成都中醫學院至今。初任學院婦科和《金匱》兩門課程的教學,編寫婦科和《金匱》的教材,後又專任學院附屬醫院的婦科主任,堅持臨床。爾來四十四年,雖歷盡人問滄桑,但在悠悠歧黃路上,我堅守袁門家法,力求廣取各家之長,而又不墨守成規,對於許多醫界治療尚感棘手的疑難病症,則根據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又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終於有所收穫,有所前進。在理論上,我恪守辨證論治,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古代醫典提供的正確原理和本人經驗,返博為約,對內科各種疾病歸納為活血通絡化瘀、活血化瘀舒筋軟堅、補虛化瘀理氣,清熱化濕消炎,熄風通絡、疏肝通絡消脹等六種治療途徑,簡稱「內科六法」。我用以通治腦震蕩,腦垂體腫瘤、橋腦失調、靜脈曲張、血栓性脈管炎,雷諾氏病、腦腫瘤手術後半身麻痹、側索動脈硬化,紅斑性狼瘡、高血壓、腦溢血、冠狀動脈硬化、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宮外孕,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風濕性心臟病、象皮腿、硬皮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脾腫大,阿迪森氏病、盆腔炎、子宮內膜炎、腎盂腎炎、腎炎、膀胱炎、大葉性肺炎、急性黃膽肝炎、膽囊炎、白血病、胸膜炎、癲癇、子病、神經分裂症、夜遊症、乳核、胰腺炎、眩暈、腹脹等四十二種疾病,臨床均有一定成效。對於婦科各類疾病,我又歸納為溫、清、攻、補、消、和的治療六法。用溫法以溫腎運脾通陽散寒,治療寒性病用清法,以清血熱,熄風潤燥,治療溫毒病和肝陽旺盛或肝火上擾所引起的頭暈目眩等症,用攻法以攻堅消積化瘀,治療子宮肌瘤:宮外孕、卵巢囊腫、乳腺瘤、瘀血凝結等包塊、包括墮胎用補法以補氣血,益腎水、滋養機體、消除一切衰弱癥候,用消法以消導軟堅,治療胃腸阻滯,食積內阻,脘腹脹滿或症瘕積聚、乳核等症;用和法以調和肝脾,治療月經不調,妊娠惡阻,均能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至於本人根據《金匱》中的「升麻鱉甲湯」和《溫病條辨》中的銀翹散化裁而成的「鍛甲合劑」、「銀甲丸」用以治療婦科下焦各慢性炎症,均有顯效,曾被衛生部和有關中醫書刊推廣。以上這些,先後整理成《王渭川臨床經驗選》和《王渭川婦科治療經驗》兩書,已分別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另外,在長期臨床和教學過程中,我還發現:《金匱》一書,雖是古代治療雜病的典範,在歷史上曾起過重要的影響,在今天也仍然是每一個中醫學習者的必讀書目,但由於經過歷史上的長期戰亂,原書脫簡錯亂之處很多,加上當時科學發展有限,作者有一定的歷史局限,顯然其中有些理論和藥方已不能適應今天醫學實踐的需要,如照搬成規和原方,往往臨床效果不佳。因此,又作《金匱心釋》一書,試圖結合個人從醫六十年的經驗教訓,運用現代醫學的成果,對其中的精蕪之處作一解釋,以供學者參考。




當然,人生有涯而知無涯。醫林涉足,無不如此。本人從醫六十年所得的點滴成就,恰如滄海一粟,遂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但我還有志於青山夕照,以現今八十四歲之年為新的起點,爭取為祖國四化再多做一點新的貢獻。小詩一首,聊表寸心:




詩無寸卷留天地,


醫有三編付繼人。


暮歲但求爭四化,


不辭風雪走風塵。








摘編

於《名老中醫之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中國中藥雜誌微信(CJCMMYC)平台編校發布,請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公眾號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及微信號。




…………以下是廣告時間…………



繼續給大家推薦《名老中醫之路》,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網友評論:


「對於愛好者來說,它是一部能給出大致入門順序書目的指導書。對於准專業、專業人士來說,它是一部激勵自己能在現實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壓力下奮起自學並堅持下來的讀本。」


「適合經常溫故知新 培養信念基礎 以及學習各位前輩經驗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如何靈活運用經方中的5種蟲類葯?
分子生藥學高等教育發展峰會暨第六屆分子生藥學暑期研討會 201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分子生藥學繼續教育項目 第二輪通知
他一副葯治了50個人的咳嗽,終成國醫大師 | 大醫精誠

TAG:中國中藥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來稿 | 我的岐黃之路——非科班的中醫夢
踏上岐黃之路——我的中醫自學之路(系列)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