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未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在海上!

未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在海上!

近年來,海洋這片無垠的藍色原野正逐步取代過度開發的廣袤陸地,成為各國競相角逐的重要領域。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以及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發展海洋經濟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引擎,也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聯合印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以大海洋的視野,樹立了海洋經濟全球觀,緊密圍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明確了措施保障。全面統籌海洋經濟發展思路,增強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將使我們在應對多變的海洋發展態勢時更從容、更有定力。

原文:《海洋經濟:探索中國藍色發展新航路》

本報記者 田川

開啟: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古希臘海洋學者狄米斯托克利在2500多年前就曾斷言:「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21世紀是海洋世紀,世界經濟、社會、文化最發達的區域集中在離海岸線60公里以內的沿海,其人口佔全球一半以上。世界貿易總值70%以上來自海運,全世界旅遊收入1/3依賴海洋。目前,全世界每天有3600人移向沿海地區。聯合國《21世紀議程》估計,到2020年全世界沿海地區的人口將達到人口總數的75%。

在歐盟範圍內,各國普遍認為海洋經濟是包括產業經濟和跨產業經濟在內的一切與海洋、海岸線等有關的經濟活動。這既包括與海洋有緊密關係的經濟活動,也包括與之有間接關係,但對相關海洋產業發展具有基礎支撐作用的其他經濟活動,且這些經濟活動可發生在任何地方,包括內陸國家。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制定了詳盡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尤其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海洋經濟發展大國,均從國家戰略的高度認識和協調海洋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強在海洋領域的布局。回顧「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成就,總體而言:海洋經濟總體實力進一步提升,年均增長8.1%,高於全國國民經濟的平均增長;海洋科技創新與應用取得新成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3000米水深半潛式鑽井平台、南極深冰芯鑽探、海水淡化、海洋潮流能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海洋經濟對外開放不斷拓展,上海、天津、廣東、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相繼設立,「一帶一路」建設戰略順利實施,對外貿易和直接投資顯著增長。

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6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70507億元,比上年增長6.8%,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5%。其中,海洋產業增加值43283億元,海洋相關產業增加值27224億元。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356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848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8453億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1%、40.4%和54.5%。2016年全國涉海就業人員3624萬人。

我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高達60%,對外貿易運輸量的90%是通過海上運輸完成的,世界航運市場19%的大宗貨物運往我國,22%的出口集裝箱來自中國。國家海洋局副局長房建孟表示,我國經濟已是高度依賴海洋的開放型經濟,而且這種經濟形態將長期存在,並不斷深化。「未來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空間和經濟增長點,其中很大的一塊就是向海洋要資源和財富。」華東師範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向記者分析時指出,海洋經濟的發展將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結構的轉變和沿海地區的創新驅動,沿海地區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沿海地區產業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會躍上新台階。

5月,第一次全國範圍的海洋經濟調查主體工作全面啟動,本次調查是我國首次針對海洋經濟開展的調查,調查對象是我國境內從事海洋經濟活動的法人單位和漁民等,包括涉海單位清查、海洋產業調查,以及海洋工程項目基本情況、圍填海規模情況、海洋科技創新情況、涉海企業投融資情況、臨海開發區情況、海島海洋經濟情況等專題調查。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張占海向本報強調,切實做好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進一步摸清我國海洋經濟「家底」,將為科學謀劃海洋經濟長遠發展,實現海洋強國建設目標,維護海洋經濟安全奠定基礎。

2013年,中國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通過「五通」,參與沿線重要港口建設與經營,推動共建臨港產業集聚區,暢通海上貿易通道。如今,「海絲」建設歷時三載,開展的海上合作如遠洋運輸保障體系建設進展顯著,海洋產業合作領域不斷擴大,海上經濟走廊建設、藍色經濟增長潛力已初見成效。

關鍵: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海洋經濟競爭

相比發達國家,我國海洋經濟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海洋生態環境退化,部分海洋產業存在產能過剩,海洋經濟發展布局不完善,自主創新和技術成果轉化能力有待提高,海洋災害和安全生產風險日益突出等問題,仍制約著我國海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目前,發達國家和地區海洋經濟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80%左右,而我國僅約為30%。」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范恆山指出,我國海洋經濟整體上仍處於粗放發展階段,海洋科技支撐能力不夠,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海洋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還比較嚴重。

美國發展海洋經濟,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領域。由於高科技的應用,使海洋傳統產業得到不斷改造;現代船舶製造自動化、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大大提升了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率。日本現在也在更多地發展高新技術,並且實施海洋循環經濟戰略;健全油污染防除體制、充實油污損害賠償保障制度、加強海洋環保調研與技術開發以及對海上環境違法進行查處等。

「與加拿大對比,我國海洋經濟最為發達的廣東省,海洋經濟總量占其GDP的比重與加拿大持平甚至更高,但其海洋經濟的結構性不均衡特點比較突出,傳統的海洋漁業等第一產業比重偏高,臨海工業未能形成規模和體系,第三產業比重仍然偏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加拿大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姚朋告訴本報,我國港口規模大而不強,癥結在於航運服務業不發達。

相比於發達國家,我國海洋經濟二、三產業佔比較小,這是導致我國海洋經濟相對發達國家更為薄弱的因素之一。因此,要進一步優化我國海洋產業結構、提升我國海洋經濟競爭力,就應積極發展海洋二、 三產業,利用先進技術及政策上的扶持,推進海洋工程、海洋油氣、海洋電子等新興產業發展,從而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海洋經濟競爭力的提升。

雖然我國海洋經濟正處在蓬勃發展時期,但總體來說資金的投入還很少,對遠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遠遠落後於其他海洋強國,像海洋礦產資源、海洋石油天然氣能源的開發與利用,以及對海洋生物的深加工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為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建議:「當前我國海洋科研力量比較分散,國家應把這塊資源統一協調起來,避免重複勞動,建議建立國家海洋科學院,對重大課題進行集中突破。」

「海洋產業結構趨同、開發布局欠合理,是當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廣順向記者表示,由於區域性產業結構的趨同,重複建設與惡性競爭在所難免。實現區域差異化發展,沿海各地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發揮各自的特色和優勢,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明確的海洋法律法規能夠為海洋經濟的平穩運行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

未來:促進形成海洋經濟創新發展新態勢

我國對發展海洋經濟工作越來越重視,海洋經濟面臨前所有未有的發展機遇。除了國家層面相繼出台海洋經濟政策和規劃外,沿海地方持續探索風險補償、產業引導基金等海洋領域金融創新模式。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福建省遠洋漁業發展基金、青島浦發銀行藍色經濟金融中心和舟山海洋經濟金融服務中心等一批專註于海洋領域的金融機構相繼成立。

「為了更好、更快地提升海洋經濟發展潛力,應在沿海地區設立國家層面的海洋經濟新區,主要職責就是因地制宜地做強海洋經濟。可以先找一兩個情況差異較大地方做示範。」中國太平洋學會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分會會長沈剛向本報談到,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研究是發展海洋經濟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今年東部地區發展的「重頭戲」。

2016年10月,國家海洋局和財政部共同批覆「十三五」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工作方案,確定天津濱海新區、南通、舟山、福州、廈門、青島、煙台、湛江等為首批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而根據2017年6月公布的第二批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入圍名單,除了上海市的浦東新區外,寧波、深圳、海口等多個城市都已入圍,並有望獲得數億元的中央財政資金支持。

上海市目前正在申報建設「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和「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未來要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等先進位造業。據上海市海洋局局長白廷輝介紹,上海全市年海洋生產總值已達到7311億元,約佔全市GDP的26.6%。

山東是國家海洋科技、教育及傳統海洋產業重鎮,以山東為例,山東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楊善民告訴本報記者,山東應儘快融入全球海洋科技創新網路,提高海洋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水平;優化海洋科技創新環境,完善載體建設及服務體系建設;吸引更多國際化海洋科技人才,推動在新型海洋研發領域的創新研究;創新體制機制,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發揮青島作為國家海洋科教中心的優勢,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構建海洋大數據平台;發揮深遠海科考能力優勢,強化軍民融合,服務國家深潛、深鑽、深采、深網戰略以及「一帶一路」戰略;在海洋信息、海洋金融、深遠海服務保障等方面,培育海洋經濟增長新動能。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65期第1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濟南火車站,後來它沒了
代際傳承斷檔,越南東湖年畫正面臨消失的風險
全球治理失敗的教訓,能使世界挺過「過渡時期」的嚴冬嗎?
陳家琪:哲學與哲學意義上的事實

TAG:社會科學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誰在點亮中國經濟·了不起的新經濟
中國正在崛起的3大城市:經濟發達,未來有望躋身「北上廣深」!
中國正在崛起的3大城市:經濟發達,未來有望躋身「北上廣深」
我國長江經濟帶上,正在快速崛起的四大城市,有望趕超北上廣深
美國經濟增長成就和未來之路:《美國增長的起落》後記
中國經濟發展超預期,製造業復甦帶來新希望
CNN:世界經濟長期增長來自中國,現在是投資中國最佳時機
挑戰中國?一鄰國經濟增長速度驚人,意在趕超中國,該如何應對?
中國最大海島,經濟發達,資源豐富,你去過嗎?
除了我國,還有一個地方叫中國,面積是上海的五倍大,經濟發達
孟買,印度的經濟中心,就像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一樣!
買國貨或正在成為中國經濟一大趨勢,外媒:中國製造已迅速突圍洋貨
中國一城市經濟發展有望超北上廣,憑旅遊業,未來可成國際大都市
該國經濟曾衰敗不堪,中國援建了一個港,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中國經濟最近發展趨勢,中國經濟會硬著陸嗎?
中國經濟穩增長的底氣從何而來?
兩極分化?中國、美國和印度經濟持續增長,歐洲日本經濟正在下滑
許斌: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
德國經濟界欲從中國「新絲綢之路」中獲利:早點參與會更好
它是我國新建大樓盤最多的城市,近年經濟急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