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價論文重獎?別開玩笑了

天價論文重獎?別開玩笑了

前些天網上報道,四川農業大學(川農大)陳學偉團隊因在生物學頂尖學術刊物CELL上發表論文而獲得學校1350萬元的「重獎」。由於新聞標題十分吸人眼球,貌似「天價論文重獎」,網上看客議論紛紛,有人吐槽,有人點贊。雖然事情很快平息了,點贊的人也越來越多,但後續一些新聞評論還繼續糾纏在「天價論文」、「重獎」等詞眼上,始終讓人覺得川農大為了一篇CELL論文這麼任性花錢,土豪得有點離譜,合理性問題多多。

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放在川農大每年運行總經費這個大盤子中來看,除去與CELL論文直接相關的50萬元獎勵外,其餘分5年支付的1300萬元實質是一筆「人才使用費」,隱含了「為川農大工作服務5年」的附加條件。通俗地說,就是從「人才市場」購買人才,要求為學校工作5年而支付的「購買費」。只不過川農大沒有把這個錢花在從歐美或國內其它單位引進人才,而是花在單位骨幹人才的「升級換代」上,進行「自我引進」,根據該團隊前期的科研表現及標誌性的CELL論文,把兩位骨幹升級成與某檔「XX計劃」等同的人才而已,體現在5年花費1300萬元,使該團隊的科研經費支持和個人工資與引進人才持平。這說明川農大認可這兩位骨幹已與某檔「引進人才」等價、未來5年能給川農大做出同等貢獻,主動按「同質同價」原則給兩位人才應得的經費支持與工資待遇,根本目的還是想要留住他們,繼續更好地為川農大工作服務5年,也許還已經要求他們發出更多高檔文章。

因此,如同意「等同某檔引進人才」的說法,川農大花掉的1300萬元就是一個給經費、長工資的正常人才購買行為,給人才5年應得待遇而已,不是什麼「大禮包」式的天價重獎。如果是純粹的「天價論文重獎」,那就應該一次性支付,不能有「為川農大工作5年」的條件,更不能有繼續發高檔文章的要求。如果沒有附加條件,請問川農大還願意給這1300萬元嗎?誇張地想像一下,如果諾貝爾獎委員會在給屠呦呦獎金時附加條件:獎金分5年支付,其中77%為設備購買費(等同於1300萬元中的科研經費),用於購買工作設備,但須放置在委員會的大樓里、歸委員會所有,另外的33%是使用所買設備為委員會工作5年的工資。請問這還是諾貝爾獎嗎?由此可見,川農大的1350萬元中,僅50萬元是不含附加條件的純粹獎勵。

了解了1300萬元的實質後,一般人還是會質疑這「人才購買費」是不是太多了?其實,目前我國一所知名大學只要引進2-3個「XX計劃」等高端人才,為其工作5年,差不多也要花出同樣多的納稅人的錢(科研啟動經費、個人工資與住房補貼等)。1300萬元基本上是國內人才市場2-3位高檔人才的平均價格。不過,很多引進人才的花錢方式稍有不同,主要通過人才與引進單位共同申請,請國家批准並撥經費實現「購買」,人才歸引進單位使用。所以,引進單位有時會有人才不用花錢或花錢不多的錯覺,特別是那些引進了很多人的高校。其實與川農大的情況類似,國內絕大部分高校的人才使用費最終都是由納稅人買單。所以,川農大花錢真沒有特別任性,似乎還賺到了,因為兩位人才5年的工資水平與「XX計劃」的人才相比,可能還是相對低的(科研經費方面可能類似)。就算是這樣,還是引來了很多人的吐槽,其實他們是有點虧的。想像一下,真有其它單位來挖牆腳,會不會願意付出更高的「人才購買費」呢?只要有單位願付,那川農大花的錢還算是合理的。

可見,純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川農大的1300萬元就是在中國這個有點混亂的「人才市場」上,與其它高校一起同場競價,購買「江河湖海」等不同檔次人才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在盛行挖西部高校人才的今天,川農大想不付出如此高的代價,繼續按原來的經費與待遇水平「廉價地」使用其內部高端人才,就會有人才被其它單位高價挖走的風險。如果真被挖走了,川農大花1300萬元還能建起一個類似的團隊嗎?如果不能,川農大虧的就不止這個錢了。因此,川農大主動按「同質同價」原則提高內部人才的經費支持與工資待遇,是一項有先見之明的舉措,降低了高端人才被挖走的風險。相比較,國內不少單位還是內外有別,外來和尚好念經,而單位內部人才成長升級了,待遇不變,繼續按原「購買價」廉價使用。這或許就是國內挖牆腳得以流行的原因之一吧。

人們可能還會問:川農大根據一篇CELL論文就支付更高的人才費,這樣花錢正常嗎?我們知道,在目前國內功利的大環境下,很多單位在引進「XX計劃」等高端人才時主要還是看其是否發表過一到幾篇CELL檔次的高端論文,根本目的是希望他們進單位來之後儘快發類似文章,提高單位知名度。如果人才是以這樣一種數高檔文章的方式「購買」的,那麼判斷人才的檔次與決定其購買費用就是根據高檔論文來決定,每位人才的引進費用不也與川農大類似,可看作是因高檔論文而引發的「天價重獎」嗎?只不過與川農大不同,這裡獎給人才引進前在外單位或國外發的高檔文章。那麼,川農大針對自己的文章發個獎也沒有不妥,起碼體現了重視本土人才,難道只應「重獎」那些在外單位發的高檔論文嗎?可以說,川農大式的「天價論文重獎」在我國大學裡年年發生,特別是引進了很多高端人才的學校。所以,一些宣稱不對論文進行重獎的學校在引進人才時花的錢與川農大的沒有實質不同,花錢可能還多。

好吧,就算花得正常,人們依然會問,川農大直接「購買」校內人才,要實現其1300萬元投資的目標不是風險很大嗎?前面提過,很多單位引進高端人才的目的是希望他們進來後儘快發CELL檔次文章。在此功利目標的驅動下,如果你是川農大領導,為了發高檔文章,你會把錢投在需要從頭開始組建團隊的人才上,還是投在已經在川農大發出了一篇CELL文章的團隊。對於川農大這樣的學校來說,哪種選擇風險更小,更有可能實現發高檔文章的目的?要知道,川農大的科研平台肯定不如歐美一流大學及國內名氣更高的學校的平台好,已經能在較差平台上發出了CELL論文,誰又敢說其校內人才的能力就一定比在國外或國內好平台上發同檔文章的人才差呢?當然,必須肯定,從歐美引進高端人才仍然是在我國一項長期的必要任務。但是,考慮到不少單位只重視宣傳其「引進人才」的人數,把引進人數當成績(見網上各種人才數列表),而不管引進的目的是否最終實現,且經常性忽略單位本土人才的培養,是不是也應該為川農大的做法點個贊?畢竟,一個大學或學科要成為一流,僅僅花錢引進一流人才是不夠的。與買設備類似,僅靠「買人才」也永遠成不了一流,只有把本單位非一流人員不斷地培養成一流人才,並與一流引進人才同等看待,才有可能成就真正意義上的一流大學或學科。如此看來,川農大的1300萬元投資還是與當前國家所倡導的雙一流目標挺一致的,不是嗎?

最後,川農大的做法就一點都沒有問題了嗎?也不是的。最大問題可能就是有意無意地把高校正常運行必須付出的「人才使用費」(1300萬元),與純粹獎勵給CELL論文的50萬元混搭,包裝成了一個「天價論文重獎」來宣傳(具體見其宣傳照片上的大紅信封),雖然吸人眼球,廣告效應明顯,但也掩蓋了其實質,帶來了大量不必要的質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博文精選 的精彩文章:

老子、魯迅、胡適:我的偶像
建壩還是拆壩?
我為什麼鼓勵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招聘人才 精選
見微知著:一位優秀科學計量學家採用的研究方法之分類編碼分析
這些年綜合起來只做了一件事

TAG:科學網-博文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