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文|王子銘(華東師大)

今年是盧溝橋事變爆發80周年,1937年7月7日晚,日本的中國駐屯軍(日方稱支那駐屯軍)在盧溝橋附近演習。演習過程中,日軍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查。被中國守軍拒絕後,日方悍然攻擊城西的盧溝橋。守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翌日清晨5點,日軍炮轟宛平城。二十九軍最終退守保定,平津地區陷落,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盧溝橋事變形勢圖

我們回到事變發生時,會發現,日方高層內部對於是否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充滿了爭論。盧溝橋事變也僅僅是當時中日之間無數起小規模軍事衝突中的一件,日本陸軍為什麼選擇這個節點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呢?

石原莞爾的「最終戰爭論」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一個人說起。他就是日軍戰略天才——石原莞爾。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日軍戰略天才——石原莞爾

1931年9月18日,時任日本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的石原莞爾和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等人策劃,炸毀南滿鐵路,嫁禍中國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關東軍隨即佔領中國滿蒙地區,1932年建立偽滿洲國,日本開始對中國東北地區進行殖民統治。

按照石原的設想,世界會發生一場終極戰爭,戰爭的雙方是日本和美國。在大戰之前,必須確立日本「東亞保護者、領導者的地位」,領導東亞各國與美國展開決戰。為了確立日本的東亞領導者的地位,就必須讓蘇聯放棄對滿洲國的威脅,進而將英國攆出東亞,讓東亞、東南亞各個受殖民壓迫的民族獨立。同時侵佔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排除白人對東亞的威脅。而在日美大決戰後,世界將走向統一,從而進入人類文明的「黃金時代」。石原的這個戰略構想被稱為「最終戰爭論」。

1935年10月石原就任參謀本部作戰課課長,進入陸軍中央工作。在任作戰課課長期間,他仔細籌算了日、蘇之間的軍事對比。他發現日本駐滿洲的兵力只有蘇聯遠東軍的30%,坦克、航空兵更是只有蘇聯的1/5。他認為日本必須在中國滿洲部署相當於蘇聯遠東軍80%的兵力,才能夠讓蘇聯放棄遠東的攻勢政策。因此必須對蘇聯進行積極備戰。1936年石原調任參謀本部戰爭指導課課長,以他為首制定了《國防國策大綱》,將他的戰爭構想具體寫入陸軍的國防政策。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1910年明信片上的日本陸軍參謀本部


對華北分裂的爭論

以石原為首的滿洲派,和以永田鐵山為首的統制派,這些日本陸軍中堅幕僚層都認為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為此必須從中國獲取戰時所需的軍事資源。除滿洲外,還包括河北的鐵礦、山西的煤炭資源,因此也需要奪取華北地區。1935年永田鐵山任陸軍省軍務局局長時制定了《對北支那政策》,日本開始推動華北分裂活動。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統制派靈魂人物——永田鐵山

但此時石原的思想發生轉變,他認為日本要進行持久戰就必須與英美保持友好關係,因為日本需要從英美進口大量戰略物資。在華北獲取資源也必須以與英美友好為前提。所以日本必須停止對華北的分裂活動,以免損害英美兩國在華利益。他明確要求停止對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軍事干涉,撤回日本顧問,逐步取消冀東政府、冀察政權,將它們統一至南京中央政府內。他提醒陸軍「不能因為華北的資源而失去理智。」他還主張關東軍應停止對內蒙古分裂活動。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另一方面,當時各地軍閥逐步回歸南京政府,蔣介石几乎實現了全國政治統一;同時,抗日民族主義運動如火如荼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在形成。面對如此情境,石原主張必須停止徒然鎮壓一般的抗日活動,要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轉化成實現「統一支那」、「建設新支那」的民眾運動。

日方應放棄以往的帝國主義侵略政策,積極支持中國的「新支那建設運動」和國家統一運動。石原一改往日認為中國無法獨自建立統一主權國家的思想。這是因為他看到中國強烈的抗日反戰情緒。他希望通過放棄華北分裂活動,改善中日關係,讓蔣介石事實上承認「滿洲國」,從而進行中日合作,建立東亞聯盟。

石原想要儘力避免與中國發生戰爭,至少5年不打仗,同時與英美保持良好關係,從而積極對蘇備戰。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盧溝橋事變發生時局勢圖


擴大派與不擴大派

三十年代日本陸軍內部派系鬥爭激烈,1935年統制派靈魂人物永田鐵山被暗殺。1936年皇道派與統制派鬥爭達到頂點,2月26日發生二二六軍變,皇道派勢力大減,統制派佔據陸軍主流。統制派核心變為參謀本部作戰課課長的武藤章。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擴大派核心——武藤章

武藤章繼承了永田鐵山的戰略構想,認為要為未來的世界大戰做準備,必須確保中國市場,在中國進行經濟擴張,同時對英美等國進入中國市場予以抵抗。因而武藤章非常重視分裂華北,掠奪當地資源。以他為中心形成了日本陸軍的戰爭擴大派。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8日凌晨,事件消息傳到日本軍部。時任參謀本部的作戰部部長的石原莞爾(當時軍令部門的實際最高負責人)立刻表示不擴大事態,就地解決,避免行使武力的態度。但武藤章(參謀本部作戰課課長)和田中新一(陸軍省軍務局軍事課課長)要求立刻向華北增兵,因為南京政府有可能進行全面戰爭。武藤製定了向當地增派關東軍兩個師團、朝鮮駐屯軍1個師團,國內3個師團的政策,要將第二十九軍趕出北平、天津和河北。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一二九運動

7月10日石原雖然保留了自己的意見,還是同意了武藤的派兵方案。因為當地的中國駐屯軍只有六千人左右,平津地區有1.5萬日本僑民,而第二十九軍有7.5萬人,蔣介石又要派4個師北上。對於日本僑民安全形勢的判斷影響了石原的決策。

當時日本陸軍中堅幕僚層多數是武藤章的擴大派,只有河邊虎四郎(作戰部戰爭指導課課長)、柴山兼四郎(陸軍省軍務局軍務課課長)等少數幾人是石原的不擴大派。石原雖然是武藤的頂頭上司,但武藤採取拒不服從石原的態度,與他展開激烈爭辯,甚至到了「不是你辭職,就是我辭職。」的地步。

對於擴大派的強烈要求,石原提出如下反對意見:現在全國能夠動員30個師團,能夠用於中國的有15個師團。日本不可能與中國開展全面戰爭,一旦開戰,就會形成持久戰。而現在必須在蘇聯邊境上配備相當的精銳師團,無法在中國投入足夠的兵力。如果中國利用遼闊的土地進行抵抗,那麼日本就會陷入戰爭泥潭無法自拔。若中日兩國發生長期戰爭,蘇聯打過來,日本毫無把握,應該避免發動對華戰爭。

武藤等人則認為:中國不可能實現國家統一,日本態度只要強硬起來,蔣介石政府就會屈服。應該堅持軍事上的強硬態度,將華北五省(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納入日本勢力範圍,與滿洲相輔相成,從而完成對蘇備戰。他宣稱只要向華北派3個師團,中國就會舉手投降。

1937年7月17日,杉山元陸相、梅津美治郎陸軍次官等陸軍省高層表示支持武藤章制定的作戰方案。石原與他們發生激烈爭論。


戰爭的逐步擴大

當時日方正與宋哲元的第29軍方面進行停戰談判,提出了極為苛刻的條款,石原怕拖延談判給蔣介石北上贏得時間,遂同意為談判設定最終期限。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奮戰中的第29軍

7月19日在日方的壓力下,宋哲元同意了停戰協議中的大部分條款。但蔣介石中央政府堅決否定條款的有效性。7月20日參謀本部決定派兵,內閣會議也批准了派遣國內師團。7月22日陸軍中央同意石原的意見,暫緩派遣國內軍隊。但7月25日、26日分別爆髮廊坊事件、廣安門事件。石原最終也向當地駐屯軍發送通報,「徹底討伐」中國軍隊。次日,陸軍中央決定派遣國內3個師團,7月28日發動總攻。

隨著日本陸軍的總攻,7月29日日軍就控制平津地區。石原仍堅持不擴大戰略,要求軍事行動限定在平津地區。8月9日,上海發生中國機場衛兵槍殺兩名日本海軍陸戰隊隊員的事件,上海局勢驟然緊張。上海日僑有2.6萬人,而當地保護僑民的海軍陸戰隊只有三千人。8月10日日本海軍派出4艘巡洋艦,16艘驅逐艦和3000名陸戰隊員赴上海。米內光政海相要求陸軍也派出軍隊。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朝日新聞》1937年8月14日的戰爭宣傳

石原認為如果派兵不限定在華北地區,中日之間將會爆發全面戰爭,他以上海地區中國軍隊增防為由,拒絕了派兵要求。但武藤章則積極主張派兵,要陸海軍一致行動,給中國軍隊以致命打擊。在海軍強烈要求下,石原不得不退讓。

8月13日內閣會議決定派遣3個師團,兩個赴上海,一個派遣到青島。8月14、15日,日本對南京、杭州、南昌多個中國空軍基地進行轟炸;中國空軍也於8月14日轟炸了上海的日本軍艦和海軍陸戰隊。8月17日內閣會議正式放棄了不擴大方針。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淞滬會戰中國軍的機槍陣地


擴大派佔據陸軍中央

日本侵華戰爭全面展開後,9月27日石原莞爾辭去作戰部部長一職,調任關東軍副參謀長。他離開參謀本部時對之前戰爭指導課的老部下們說:「最終還是被趕走了。」石原走後,武藤章主動請纓,調任華中方面軍副參謀長,深入前線,也離開了陸軍中央。

同屬不擴大派的作戰課課長河邊虎四郎,參謀次長多田駿因為反對擴大戰線、進攻南京等主張,受到排擠。1938年3月不擴大派的核心河邊虎四郎被免職,此後擴大派佔據了陸軍省和參謀本部的全部要職。日本陸軍也被同屬於統治派的武藤章、田中新一、富田恭次(時任近衛部隊第二聯隊長)和東條英機(時任關東軍參謀長)控制,四人成為日後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時的陸軍核心。


盧溝橋事變時的國際環

武藤為首的擴大派,為何選擇盧溝橋事變這個時間節點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這更多是出於當時國際形勢的考慮。1937年6月11日,蘇聯紅軍最高領導人圖哈切夫斯基被槍決,斯大林由此在紅軍高層展開大肅反,到1938年,旅長以上約45%的將領被殺害。圖哈切夫斯基被殺一消息傳到日本,陸軍中央判斷蘇聯紅軍不大可能介入到侵華戰爭中來。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

另外,1935年3月納粹德國廢棄《凡爾賽和約》,重新發展軍事武裝,1936年3月廢棄《洛迦諾公約》,進駐非軍事區的萊茵蘭地區。1936年5月義大利吞併衣索比亞。歐洲局勢自此,驟然緊張起來。擴大派認為,英美等國這個時候歐洲事務都自顧不暇,不會介入東亞的爭端,盧溝橋事變正是發動全面侵華的天賜良機。

盧溝橋事變背後:日本陸軍的戰略矛盾

第二十九軍

不過,在中國軍隊的奮力抵抗之下,日本並沒有如武藤章所想的那樣迅速取得勝利,反而和石原設想的一樣,深陷戰爭泥潭無法自拔。

參考文獻

川田稔,日本陸軍的軌跡——永田鐵山的構想及其支脈,201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石原莞爾,最終戰爭論,戰爭史大觀,2013,廣場出版社

王雲翠,石原莞爾的「不擴大」思想,2008,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想知道閱讀歷史有哪100本經典書單,請關注公眾號「歷史研習社」(ID mingqinghistor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續命百年:唐朝如何收拾藩鎮割據?
女真人的血腥葬禮,以刀割面,明末的漢族人聽聽都害怕了
袁世凱:大清國改革為何這麼難?
女真人如何為自己的親友舉行血腥葬禮?

TAG:歷史研習社 |

您可能感興趣

野戰高手間的對決——三方原之戰與日本戰國軍隊編製
日本軍部認為時機已到 盧溝橋事變為何導致中日全面開戰?
日本為何無法戰勝中國,一德軍上將的建議改變戰局
日本戰略布局的「雙落後」
日本戰國最強戰將:一聲怒吼差點改變日本歷史
二戰日本軍界奇葩景象,海陸兩軍為何矛盾重重?互相拆台是常事!
中越戰爭第一場戰鬥,我軍連長揮舞日本戰刀向敵人衝鋒
二戰中日本特有的軍隊文化,源於天皇、政府、軍部的妥協式鬥爭
俄軍強勢演兵,警告日本接受「戰後歷史事實」
二戰日本投降,東寧日軍負隅頑抗,結局慘了!
日本陸軍大將岡村寧次的戰刀,現在在什麼地方?
這場戰役打完,日本陸軍中將切腹自盡,日本海軍卻鳴炮慶祝
俄羅斯軍艦撞擊暴俄海軍最大弱點,二戰未佔領日本後悔莫及
戰爭場景:清軍狙擊日本軍官
究竟是誰製造了盧溝橋事變?連日本軍政要員都被蒙在鼓裡?
二戰時,日本陸軍和海軍既然打起來了,小坦克和大戰列艦是為何
二戰各國陸軍軍裝,英法意,波蘭比利時日本
日本戰後零戰三部曲,一些軍迷必須知道的事情!
蔣介石手下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兩個營的兵力,讓日本精銳落荒而逃
張本智和:希望和日本偉人一樣 戰勝中國選手 改變日本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