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國外高校與企業如何實現共贏

國外高校與企業如何實現共贏

「高校和企業如果深度融合,實現優勢互補,這種合作會給高校帶來什麼?不但能形成深度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形成協同發展的創新網路,還能將行業的先進技術、設備引入高校,與產業精準對接,實現同步發展。」6月23日,在第四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上,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創新發展處處長劉志敏說。

產教融合能為兩個領域帶來雙贏發展,然而現實中的產教融合并非易事,企業方面缺乏興趣,高校探索處處碰壁。對於高校來說,要實現產教融合,先要凸顯自身的「魅力」——價值與吸引力。那麼,在產教融合中,高校的價值何在?又該如何顯現出來?本次論壇上,荷蘭、英國和美國等高校的探索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優勢互補、產教共贏

企業需要不一樣的東西

「產業是我們大學的一部分,我們一直和產業進行合作,使得我們有緊跟時代的研究。」英國斯旺西大學校長理查德·戴維斯(Richard Davies)認為,與產業的互融互通對於一個大學或學科的發展非常重要。

在與產業的合作中,斯旺西大學始終在發揮自己的優勢——研究,基礎性和應用型的研究。此外,該校還向企業提供了高水平的培訓,包括設計、研發、技術等方面。「這些都是技術產業界需要而不能做的。」理查德·戴維斯說。

企業需要但不能做,這正是一所高校與企業合作中的優勢,只有與企業形成優勢互補,給予企業實際的幫助,或提高產量,或轉變性能,或提升效率,或引領發展,才能對企業有吸引力。在與企業的交流中,理查德·戴維斯發現,大多數企業不喜歡走「尋常路」,很希望從高校獲得一些不同的東西,例如學科前沿信息或技術性的指導。

不同於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更加實際,須考慮學生的就業和發展問題。「教育就是讓學生學到他們想要的知識和技能,高校跟企業合作,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融入真實的社會中。」愛爾蘭沃特福德理工學院副院長托馬斯·奧圖爾(Thomas O』Toole)說,教育機構通過合作教育,與產業結合,實踐性培養能讓知識變得更加有效。

那麼,沃特福德理工學院能為行業或企業帶來什麼?托馬斯·奧圖爾的答案是,「應用型大學的研究與企業的合作與轉換」。沃特福德理工學院有3個產業導向的國家應用研究中心,其中一個是生物醫藥中心,對於當地的醫藥集團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不但能解決實際問題,還為企業提供方向性的判斷。

高校的實驗室或研究基地也是不可多得的優質資源。斯旺西大學和沃特福德理工學院都在與企業共享自己的實驗室和設備,通過測試產品性能參與到企業的問題研究中,並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

教學變革、從做中學

讓學生成為自己的老師

「我們傳統的教育,都是通過授課的模式來進行的,學生通過課程來汲取知識,這非常重要,但這是遠遠不夠的。」美國環境科學院和歐洲科學院雙院士拉維·傑恩(Ravi Jain)在發言中強調了企業實習的重要性。在參與企業工作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而且還能提升學生的交流能力、表達能力、跨專業跨學科的理解力及執行力。

與此同時,與企業合作的實習計劃,不但能促進高校的教學質量,而且還能提高大學的聲譽和排名。拉維·傑恩說,在學生完成實習和學業之後,僱主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能對日後合作與學生就業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產教融合中,很多企業不願意接收來自大學的學生,其中一個原因是,學生的技能不夠紮實,需要企業再次培訓。因此,如果要增加與企業合作的「砝碼」,學生的素質是關鍵。

針對這一問題,一些歐美院校已經在著手解決學生的職業素養問題。為了與企業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在學生實習之前,這些院校就為學生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包括面試、語言表達、寫作技能、溝通技巧等,幫助學生形成一套企業工作的系統思維。

「企業的很多項目可能涉及多個學科,可能需要學生和電子工程師、建築工程師一起進行團隊合作。」拉維·傑恩說,因此工科學生不僅應該在成績上有所突破,也需要掌握專業技巧和公關技能。

到企業中去,能夠增進學生對實際工作技能和產業發展的感知和把握;幫企業解決問題,也能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

「當教師成為學習者,學習怎麼樣進行教育,而學生開始成為自己的教師,當學生知道學習了,就達到了我們的教學狀態。」荷蘭海牙應用科學大學副校長瑪塔·蘇珊娜(Marta Susana)表示。通過這種思考式的學習,學生可以進行自我檢測,查找問題所在,這樣大大超過了教師單純講授的教學效果。

在斯旺西大學的合作企業名單中,超豪華轎車製造商勞斯萊斯就在其中。勞斯萊斯的合作意圖在於,斯旺西大學不斷開發的新材料可以提高產品的性能。此外,斯旺西大學也為勞斯萊斯提供新型材料和技術的測試。理查德·戴維斯說,「有時候材料出現問題,勞斯萊斯的技術人員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就會向我們的科研人員和專家求助。」

這個共同探討產業實際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在促進大學專業學科的發展。「通過產業與教育的結合,一起發現問題所在,探索改進,這樣的趨勢也是未來大學發展的一個趨勢。」理查德·戴維斯說。

學科融合、產業同步

技術革命倒逼高校轉型

「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基因技術、人工智慧、無人交通、腦神經科學等,對人本身、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都是前所未有的。」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分析,這一輪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的鮮明特點是,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革命的路徑越來越短、速度越來越快,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趨向融合。

當前,新技術與新產業的蓬勃發展不但提高了產業對於應用型科技人才的要求,也在倒逼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和轉型發展。

然而,我國應用型高校的轉型存在很多現實問題,劉志敏將這些問題歸納為「四重四輕」——重知識,輕能力;重傳授,輕實踐;重傳承,輕創新;重課堂,輕社會。他表示,目前高校專業教育比較注重專業知識的系統建構,但對於新技術、新產業的人才應具備的複合型知識與能力準備不足。

「有些專業老師甚至不知道行業的主流技術在哪裡。」在發言中,劉志敏指出了當前我國一些高校專業與產業發展脫鉤的現象。

未來,學科與產業發展的方向是什麼?怎樣轉型成為一個成功的應用型大學?如何將從就業市場、產業和社會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融合到教學之中?如何使教師和學科發展緊跟產業發展,應對未來挑戰?

在英國,產教融合已經細化到了課程設置和認證等方面,這項整體性的工作由英國國家學歷學位評估中心具體負責。該中心總裁白雲(Cloud Bai—Yun)介紹,英國高校與產業界的聯繫、合作和協同有特定的機構負責,此外還有一些專業性的機構和產業界的培訓委員會及協會等,對相關的學位教育課程提供額外的認證和鑒定。

產教融合,不是某企業與某高校的單獨合作,而是產業界與教育界的深度融合,不但需要高校的探索與推進,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協助與支持,這樣才能確保高校學科發展與專業建設能夠緊跟產業發展,確保高校所培養的人才符合產業需求,從整體上推動產業的創新與轉型。正如愛爾蘭大學卡洛理工學院副院長迪克蘭·多伊爾(Declan Doyle)所說,產教融合有三種模式,一種是教與學,一種是研究,一種是戰略性的合作,是全方位的、多元參與的深度融合。(本報記者 張東)

《中國教育報》2017年07月07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浙江開化:築牢學生防溺水安全防線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