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紀念龔望先生,他從不以書法家自居,認為中國人寫好中國字天經地義

紀念龔望先生,他從不以書法家自居,認為中國人寫好中國字天經地義

《書關治道——龔望先生翰墨展》近日在天津自然博物館舉行。

龔望(1914—2001),字作家、迂公,號沙曲散人,天津市人,幼承家學,早年畢業於天津國學社,曾在嚴范孫先生主辦的崇化學會學習。龔望先生一生清貧、勤勉,在經史、詩文、佛學、訓詁、金石、書法等領域均有相當造詣,是天津引以為自豪的鄉賢和文化大家。

這次展出的所有展品均由龔望先生後人提供。龔望先生次子龔綬向記者講述了父親一生中的幾個小故事,他說:「父親這一輩子都在認真讀書、寫字、篆刻,我們也意識到,把父親留下的作品整理、展示出來,讓它起到應有的社會功用,就是對父親精神最好的傳遞。」

——口述 龔綬 整理 何玉新

一生惜紙惜墨

每張廢紙都拿來寫字

最近在天津自然博物館舉辦的這次《書關治道——龔望先生翰墨展》,有一部分是父親臨摹的碑帖,是他用廢卷子、舊雜誌、舊報紙、標語紙臨摹的。這件事還得從1961年冬天說起,當時家裡生了兩個煤球爐子,用來取暖和做飯。母親每天點爐子很費事,劈柴不夠用,父親有好多畫的畫桿都扯下來當劈柴燒了,沒辦法,家裡沒有木頭。

有時候爐火不好點,父親就讓母親取一包臨過碑帖的紙去點火。有一次我突然發現母親用這樣的紙引火,心裡非常不是滋味。我在學校工作,就找來些廢卷子、舊雜誌、舊報紙,把父親臨過碑帖的紙替換下來。但是父親一生惜紙惜墨,他依然還要在我拿回來的這些廢紙上面寫字。我又把父親寫過字的這些廢紙保留下來,一直留到現在。

2016年,我用了半年時間,把一包包積累了二三十年的父親臨過碑帖的廢紙,一張張整理好,熨平,塑封。我買了20個文件箱,塑封了1000多張膠片。這次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我想把這些東西提供給社會,讓人們對書法產生興趣。學書法、臨寫碑帖要有個門徑,父親的這些字,是很好的參照品。不要看它是廢紙,它在當今時代發揮的作用可能會很重要。

龔望先生

父親一直在寫大仿。年輕時,他每天早晨起來先研墨,在紙上打格,臨大字,一張紙寫16個字;然後寫中楷,一張紙寫36個字。他一天要完成六張大仿,把當天的日曆用糨糊貼在大仿上。我保存下來這樣的東西有二百多份。從這裡面可以看出父親臨書用功之勤,臨習碑帖之廣,書法根基之堅實,書法見地之獨到。所以說,學習書法,臨習碑帖是必由之路,功夫必須得下足。

父親一生以書法形式傳遞做人做事、修身養性的哲理,他的書法關乎世道人心。1985年,鄧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講話中提出「少講空話,多干實事」,我父親當時每天看《人民政協報》《天津日報》,當他在報上讀到解釋「少講空話,多干實事」的評論員文章時,非常激動,立即寫了一篇四尺對聯,並把《天津日報》的評論員文章抄在對聯邊款上,一共一千多字。後來我查閱了當天的《天津日報》,我父親正是全文抄錄了那篇評論員文章,最後寫的是「龔望敬錄」。

2016年,我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一張小紙條,上面用圓珠筆寫著關於這幅對聯的事:「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少講空話,多干實事,所謂空話,無不冠冕堂皇、無從置議,但就是辦起事來不聽那一套。今天千家駒先生的意見,《人民政協報》已全部刊載了,亦確實應該這樣做了,故大書特書此字,以與諸同仁共勉之。」我父親把為什麼要寫這樣一副對聯、當時的心情,非常明白地寫了下來。他所書寫的內容,都關乎國家的命運、個人的修養。他還有一幅小字:「願聞己過,求通民情。」雖然身在書齋,但他想的是天下事。

龔望先生寫在廢紙上的習字

「書法家不就是寫字嗎?

中國人寫好中國字是天經地義的事」

父親的書法之所以今天能夠被人們重視,就是因為他寫字沒有利益的東西,他給別人寫字,沒有賣字這一說。有人來找我父親,請他寫些什麼字。父親從不會按對方的要求寫,但他會自己寫一句話送給對方,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家給錢,他就要三毛錢,其中有一毛錢是紙錢。他根本沒拿自己寫的字當錢,更不承認自己是書法家,對自己書法上的成就看得很淡。父親說過,有人說他是書法家,他絕對不接受。「過去為官的、讀書人,哪個不會寫字?不寫中國字,不學古訓,不讀古文,傳統文化就沒了!」直到晚年,他的頭腦里也沒有自己是書法家的概念,他說:「書法家是幹嘛吃的?不就是寫字嗎?吹什麼?中國人寫好中國字是天經地義的事。」

曾有人寫關於研究他書法的文章請他過目,他總是說:「不敢當,寫得太高了,把我捧這麼高,別掉下來摔壞了。」有人對父親說,外面有人仿您的字賣錢。父親回答:「人家生活也不好,不就是用咱的這個名換倆錢嗎?他真困難,咱知道了,不也得幫他嗎?咱別管。」有人在外面買了父親的字,不知道真假,拿來讓他看,他不表態,當即寫一副字送給人家,說:「這不就是真的嗎?」

有一段時期,父親經常參加筆會、書法表演等活動。那是上世紀70年代末,天津的書畫藝術開始復甦,一些喜好書法的人組成和平區書畫研究會。父親在襖袖裡掖進一桿毛筆,腰間系一對瓜蒂印,到現場讓人倒上墨,抻開紙就寫,往往有的人還沒準備停當,他的大幅作品已經上牆。寫完就走,還一邊說:「費紙、費紙。」主辦方留他參加宴請和招待,他一般都會拒絕,他說:「不是叫來寫字的嗎?」

龔望先生次子龔綬與《晉陶罍》

這次《書關治道》展覽有一幅《晉陶罍》,這個陶罍是天津書印名家唐靜岩先生的藏品。我父親在市場上買到這個陶罍,收藏起來。畫中的拓片是他親手拓的。

李叔同曾隨唐靜岩先生學篆書及治印,但是天津的書法史並沒有提到唐先生。唐先生也住在河北糧店街,是浙江人,中醫醫術非常高。李叔同從天津到上海後,第一件事就是給他的老師唐靜岩印了一本書法集,叫《唐靜岩司馬真跡》。我父親很重視唐先生的收藏,我家裡有唐先生的扇面、對聯、山水、篆刻。

後來我跟孫其峰先生說,請他在這幅畫上給補一下,那年正好是虎年,孫先生在畫上給補了一個布老虎。這幅畫、這件器物的背後有很多天津故事。

可以說,父親在保護天津歷史文化遺存上功不可沒。他收藏的天津歷代書畫家的作品,比不上博物館,但補充了博物館藏品的不足。父親去世後,我們兄弟決定,對父親的藏品不分、不賣、不捐。父親沒有立下遺囑,他平時講的就是遺囑。他說過,這些東西對社會是有用的,要讓大家都了解天津的地域文化。有拍賣公司的老闆聯繫我,能不能搞龔望先生的拍賣,我們不同意,因為我們想讓父親的藏品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用。

整理父親的書畫藏品,工作量很大。父親生前我們要照顧好他的身體,此事無法進行。父親去世後,在朋友的幫助下,我們兄妹幾人對父親的藏品進行了拍照、分類、編目、複印,已完成的書稿,納入了《四寧草堂雜纂》。「四寧草堂」是父親生活了一輩子的書齋。

我父親去世兩周年的時候,我們提供了父親的藏品,由天津市史志辦牽頭,在周鄧紀念館舉辦了《天津鄉賢書畫展》。當時天津著名學者來新夏先生參觀展覽後談道:「民間收藏不可忽視,龔先生的收藏,給我們博物館的收藏增建了一個新的部類。」

「書得念,大聲念,

不念怎麼行!」

直到父親病重之前,他沒有一天不讀書。在我的記憶里,父親經常一個人在書齋里大聲朗讀,時而鏗鏘,時而婉轉,直到他六七十歲,仍然時時朗讀。他常對我們講:「書得念,大聲念,不念怎麼行!」琅琅書聲在幽靜的小院里會使人產生一種難以形容的快樂。

以前聽祖母講,父親年輕時自己住西房的一間屋,每日從早到晚苦讀不輟。那時我家藏書不少,夏天要從書架上搬到院子里晾曬,祖父和父親一起把書搬出搬進,忙個不停。

父親曾給我們講過一件趣事。在他結婚當天,迎親隊伍到家的時候,在外面吹吹打打,很熱鬧,但過了一會,外面突然安靜了。祖母叫人出去看看,結果發現吹鼓手都走了,再一問才知道,原來父親在他屋裡讀書,嫌外面亂,出來給人家作揖道辛苦,謝謝大家,把他們都勸走了。那是父親課業最忙的時候,父親讀書已經讀到如痴如醉了。

1946年,父親的書桌改用一塊漢白玉石板做桌面,他長期伏案研讀,胳膊著案處,竟然磨出一道凹痕。父親去世後,我們整理他使用過的毛筆,不下200支。

龔望先生

我父親把心思放在培養人才上,放在傳承中國文化上。父親那時候在幾所學校教書,晚上有時還教家館,平時住在崇化學會,大約每周回家兩次。我親眼見到父親下班回來,撣撣土,洗完手,坐在書桌前,打開書包,拿出學生的作業認真批改。他這樣,他的先生也這樣。他在崇化學會讀書的時候,他的先生是章鈺(式之),章先生住在北京,把天津學生的文章帶回去,認真批改。

父親給學生批改文章是全批全改,他不是要求學生寫得多麼好,而是因勢利導,這是最重要的教學原則。無論是寫字、作文,教育工作者應該培養起學生的興趣。

父親也時時挂念自己的老師們。李實忱先生在1936年贈送給父親一幅肖像照,那幅照片裝在鏡框里,一直懸掛在書齋的牆壁上。陳翯洲先生早年寫的兩篇仿(臨夏承碑),父親裝裱成立軸,請多位老師和同學題跋,掛在他的書案旁邊。陳哲甫先生早年給父親寫了一副對聯,父親將千餘字的《陳哲甫先生事略》用工整的楷書寫在裱好的對聯綾子邊上,懸於壁間。

「心中懂得道理,外表就會

彬彬有禮,唯禮不可以為偽」

父親是至孝之人。每年除夕吃團圓飯之前,父親先給祖父母上香行禮,每當行禮時,父親都不由自主淚如雨下,一直到他八十多歲時。我們從父親的淚水中懂得了應該怎樣至誠地孝敬父母、為人處世。

父親早晨上班走,必到祖母房裡稟告;下班回來,先到祖母房裡打招呼。他回來較晚,家裡人已經吃過晚飯了,他在祖母房間里用餐,用餐時和祖母拉家常。祖母患氣管炎經常咳嗽,父親每天親手給她煎藥。那時候在達仁堂抓藥,每味葯都裹成一小包並附一張小票,類似於說明書。父親往葯鍋里放葯時,必逐一與藥方核對,非常謹慎。

父親和我們講,「禮」和「理」是相通的。心中懂得道理,外表就會彬彬有禮;內心不懂理,表面上再矯飾也不行。他在《讀易札記》中寫道:「唯禮不可以為偽。」

父親和鄰里相處幾十年,總是那麼隨和、親熱。現在鄰居老人們聚在一起,有時談到龔爺,總會說:「那些年可沒少麻煩龔爺,寫字、寫春聯就去找他,龔爺人可好了!」

父親對誰都一視同仁。晚年時,他習慣在兩點多吃午飯,這時候如果有學生來了,家裡人把學生讓到西屋。父親聽到了,就把飯推到一邊,跟家裡人說讓學生過來。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是父親常說的《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中的話。父親終生布衣布鞋,晚年時,兩件灰布衫一直穿了十幾年,直至病逝。給他做了新衣服他也不換,他覺得還能穿的衣服不能扔掉。他晚年用餐的習慣是「簡單」,吃飯一般不超過十幾分鐘,好像吃飽了就行,不需要品嘗滋味。

我母親1979年去世,對我父親來說是一個人生節點。上世紀80年代初父親在師範大學教過兩年書法,後來就很少出門了。他說,年紀大了,出去萬一生病,給孩子們添麻煩。平時我們每天在家裡留人陪著父親。他接待往來的客人,自己寫東西。

父親晚年有一次患病較重,稍有恢復,坐在那裡信手寫下「心跡雙清」四個字。他去世後,我們意識到這四個字的分量很重,這不正是他對自己一生存心與行事的概括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昊人物 的精彩文章:

TAG:昊人物 |

您可能感興趣

不論天長地久 只願與你相伴一生——中國經典國粹之書法
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世界宣告「外國人可以拿諾貝爾獎,中國人為什麼不行」?
它是日本人長壽的法寶,原產地是中國,我們卻忽視了它
最瞧不起中國人的國家,卻盼著中國人去旅遊,看完你還願意去嗎?
世界有個國家,滿街都是漢字,還以為是在中國,美女都想嫁到中國
他是美國人,卻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付出了自己的一切,逝世後葬在了中國
坑不到中國人就坑自己人,韓國旅遊業真是回天無力
此地本是中國領土,百姓使用人民幣,自稱中國人,至今仍戰爭不斷
日本這個家族數十萬人來到中國認祖歸宗,他們祖先真是中國人嗎?
不好意思,我以為你是中國人!泰國老闆娘價格雙標遭曝光,國人很受傷
神秘民族歷經百年攻取中原,被世界認可,至今還有人稱它為中國
這個看不起中國的國家,現在卻呼籲中國人去旅遊,原因很簡單!
看不起中國人卻又想掏中國人的口袋,如今旅遊業要靠自救?
中國最無助的時候,一小國不離不棄:我們自願成為中國領土!
一小國不離不棄:我們自願成為中國領土!
中國幾大戰略要地,自古以來必奪之,有沒有你的家鄉
韓國人認為漢字不是中國的,是東亞共同財產?因為他們也為漢字做出了貢獻
此國說自己是「中國」,其他是冒牌貨,還不準中國用「中國」兩字
這位無人不知的日本畫家,卻鍾愛中國取經故事
印度自稱「阿瓊」領先中國數幾年,卻不知早已成為中國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