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木船還有出路嗎?

木船還有出路嗎?

舟山船業自古發達,源自吸納了全國各地造船技藝的精華。而今,鋼質船已取代了絕大部分傳統木帆船,整個木船產業正在消亡的邊緣,但有一家岑氏木船作坊卻十分另類,四代人的傳承,仍堅持手工打造木帆船。

在舟山市博物館,陳列著岑氏木船作坊製作的一千多艘木帆船模型。攝影/姚凱樂

舟山,從名字來看就與「船」有天然的聯繫。《昌國州圖志》里有「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聚之,故名舟山」的說法——舟山原指城南的一座小山,因其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而作為舟船停泊之山。也有人說,地圖上的舟山像一葉海中之舟,又在形象上賦予了它與「船」的聯繫。

「船」是舟山的一大特色,船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上千年來,舟山人以海為生,謀取「漁鹽」之利,因而舟山船話應從漁船說起。舟山漁民把漁船也叫作「木龍」,作為海洋漁文化其中的一種載體——漁船,是人們從事更大海域範圍里捕撈魚類的主要工具。

從「黃帝共鼓化狐刳木為舟,以剡木為楫,以濟不通」(《通鑒前編外傳》)到周代的東海「多漁鹽之利」(《史記》)來推斷,周代就已經有海上捕魚和運鹽的船隻了。從那時起,人們通過不斷的實踐,造船工藝得到很大提升。周代人們已經熟悉了海水的浮力作用,東漢已經有了帆、櫓和舵。

羅建軍是岑國和手下的一名老將,在岑氏木船作坊已經工作了20多年。

圖中羅建軍正在製作船主體甲板。攝影/姚凱樂

說起來,櫓和舵都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櫓裝在船兩頭或者船側,支點放在船舷上,櫓左右擺動,船就前進,像魚在水中擺尾前行。

唐宋時期的漁船大多體形很小,只可供兩三人上船作業。到了明代,人們開始著意提升船的穩定性和耐浪性,才有了海洋木帆船。它靠風帆行船,速度比搖櫓快了許多,甚至一度作為水兵哨船。

舟山船業自古發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吸納了全國各地造船技藝的精華。舟山的漁場是享譽世界的大漁場,沈家門漁港面臨東海,每年漁汛季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漁船雲集,當地造船手藝人見識廣,吸納百家造船技藝,這就給當地造船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從某個角度來說,舟山是我國造船、修船的聚集地,也是舟船文化的中心之一。

| 他們還在造木船 |

提起舟山木帆船,岑氏家族頗有聲望。由於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出現了機帆船和漁輪,與許多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傳統的木帆船製作工藝在許多木船作坊已經轉產、改建鋼質漁輪的情況下,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只有岑氏木船作坊是個「異類」,在木帆船修造業日漸衰落的困境下,仍然堅守祖業,打造木帆船逾千艘,所造的船型由單一的小型木帆漁船,擴大到不同類型、不同用途的各式木質漁船和帆船。

岑國和是岑氏木船作坊的第四代傳人,目前家族裡的「一把手」。從1900年岑國和的曾祖父岑明錫創建岑氏木船作坊起,岑氏木船家族造船史已有100多年。1915年,岑國和的祖父岑阿友學會了造船手藝,開始研發建造15至20米長,二桅和三桅中型木質帆船,但船形大多還是世代傳承下來的「花大對」「綠眉毛」等。到了1953年,當岑國和的父親岑全富成為第三代掌門時,已經能夠建造上百噸的木帆船了。

岑國和在他製作的木帆船模型前。攝影/姚凱樂

岑國和自小跟隨父親學習造船,學習「綠眉毛」「背舢船」「丁松頭」「倒八字頭」等傳統木帆船的製作手藝,至今已有40餘年。如今,岑國和做的木帆船品種眾多,除了做仿古的大型木帆船、漁船和仿古船模之外,還為國外打造了許多運動帆船、木質遊艇。2013年,岑國和的造船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採訪前一天,岑國和剛剛從廣東出差回到舟山,當天上午,因為重感冒,他又去醫院打了吊瓶。這位當地船業大亨在他的「作坊」一層等我們,遠處幾個人,分不清是岑國和還是他手下的工人。只見一個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遠遠地擺擺手,喚我過去,帶我參觀這間「作坊」。說是作坊,並不像我想像的那樣狹小、陰暗,生產材料密集擺放,這裡更像一間廠房。

廠房中央是3層樓高的造船工作車間,在廠房兩側,隔出3層,分別是來料加工區、船模加工區、古帆船遊艇建造車間、半成品製作區、古港水景船模展示大廳及中西方船模展示廳。岑國和的辦公室在頂樓,順著鐵質樓梯往上走,每上一層都能從不同角度看到尚未完工的一艘巨大木船。到達頂層,我向那艘木船眺望,才看見船內有工人在精工細作。岑國和說,這艘船的船體已基本完成,工人們正在做「室內設計」的活。

工作台上的造船工具,捻鑿、圓鑿、刨刀、勾縫刀……

它們被使用了許多年,一些工具手握的部分都變得油光鋥亮。攝影/姚凱樂

辦公室內的一張巨大沉木桌上有無數蟲洞,岑國和摸著桌面說:「這木頭在水下100多年了。」他又指指我坐的極冰冷的板凳:「這也是100多年的沉木,女孩子坐著太涼。」我忙說不要緊,坐一會兒便熱了。岑國和當即取了坐墊鋪上——他知道這木頭坐多久都熱不成棉墊的溫度。

造木船的沒有不愛木頭的,對木頭的習性了解得十分透徹。造船總要從木工活學起,按岑國和的說法,「造船是木工活,要想成為一名造船師,首先得是個木匠」。

造一艘好船,木料是基礎。柚木材質堅緻耐久,不易變形,更不易漏水,做桅杆,它是最好的木料。當岑國和講到自己曾為找到最優質的柚木,奔波於兩廣地區及東南亞國家的森林時,讓人想起日本大木匠西岡常一對建築木料選擇的苛刻。西岡常一描述他所熟悉的扁柏:樹木的性格是不同的,長在山南面的樹雖然細但是很堅硬,而北面的雖然粗大但是軟弱……越歪扭、越有個性的樹,生命力越頑強,相反,沒什麼個性又溫順的樹木,生命力也弱,耐用年數也短。岑國和常常去樹木原產地,親自觀察一棵樹生長中的形態和癖性,最後決定用不用它,用它做什麼。

舟山市博物館陳列的岑氏木船模型有許多用心的細節,這張圖重現了漁民撒網捕魚的情景。攝影/姚凱樂

岑氏木船作坊不但擁有中國古代傳統的造船工藝,還融合了西方木船製作技術,在帆船設計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除了選料、施工及工具的選擇外,將麻絲、桐油和石灰等捻料嵌進船板縫隙,捻料隨著船板一起熱脹冷縮,保證隔艙板不會透水的「油灰捻縫」工藝上,也是精益求精。在岑國和所造的船上,船體細部,比如船尾、船頭、甲板等處都帶有傳統的精細木雕工藝和民間繪畫。

而船上用的帆,從岑國和爺爺輩開始就有分工,男人造船,女人做帆。從岑國和娶妻,母親就把做帆的手藝、訣竅傳授給了岑國和的太太。每一張布被裁剪成帆的大小,為了防腐,要用豬血浸泡。清洗晒乾後,用三角棱的針來縫製風帆。岑國和稱讚妻子做的帆好。

在一艘船模旁,岑國和拆卸下部分零件,讓我看甲板下的「水密隔艙」,這是一項重要的傳統手工技藝,它在造船史上是一項非常偉大的發明。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將船艙分成互不相通、艙數不等的艙區。水密隔艙的優點在於,在遠洋航行中,即使有一兩個艙區破損進水,水也不會流到其他艙區。木船進水後,迅速去破損處修補,甚至連破損的船艙也能一併挽救回來。艙板跟船殼板緊密連接,起著加固船體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而且也取代了加設肋骨的工藝,使造船工藝簡化了許多。唐宋以後的海船常常採用這種造法,岑國和的木船也是如此。

| 不再下水 |

在舟山市博物館,用於展示舟山歷史及海洋文化的展廳內,陳列著一千多艘木帆船,它們全部來自岑國和的作坊。

在岑國和木船作坊的二層,陳列著他所製造的許多木帆船模型,常有學校組織學生來此參觀。攝影/姚凱樂

而在舟山的一處碼頭上,停泊著仿唐代風格的三桅帆船「不肯去觀音號」,這也是岑國和的作品。這艘船全長43米,寬11米,載重500噸,有96個客位。相傳唐咸通年間,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佛像,泛舟取道現今的普陀山回國。在如今的「不肯去觀音院」院址處下海,駛入蓮花洋,第一天遇到了強颱風返回;第二天又遭遇暴風雨返航;第三天雖風和日麗,但船行不遠卻又像生了根似的進退不得,轉眼間洋面上布滿了朵朵鐵蓮花。慧鍔突然悟覺,難道觀音大士不肯去東瀛?有當地居民張氏目睹此靈異,遂舍宅供養佛像,稱為「不肯去觀音院」。自此,普陀山成了觀音菩薩的道場。而「不肯去觀音號」船也因這個故事而得名。這艘帆船在上海世博會上展示完畢,又回到了舟山,往返於普陀山至朱家尖航線,從事群島環島游旅遊活動。

岑國和的仿古木船生意興盛起來是在1998年。那一年,他為德國航海家托馬斯製作了一艘歐式仿古單桅帆船。後來又先後打造了「綠眉毛號」和「獨撈船」「大對船」「打三洋」等許多艘仿古船,復原成功的浙江鳥船「綠眉毛號」是舟山乃至全國第一艘有航海能力和資質的仿古木帆船。

2005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1405年至1433年,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揚帆出海,七下西洋,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啟了世界航海大發現的先河。岑國和在2004年研製建造的鄭和(二千料)寶船船模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他帶領岑氏木船作坊製作了幾十艘仿鄭和船隊的古船模型,僅中央電視台一次就訂購了5艘。

舟山市博物館內展示的樓船,依然來自岑國和之手。樓船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擔任了水戰主力艦隻,因為外觀像樓,所以被稱作「樓船」。攝影/姚凱樂

雖然接受過無數次這類大型造船項目,岑國和也遇上過壓力最大的一次。那是2008年北京奧運前,岑國和為傳遞奧運火炬所打造的岑氏仿清木帆船「安福艫號」。岑國和還記得那年8月初,大運河通州區城市段展現出一幕壯麗的場景——6艘仿古船「穿越時空」集體亮相,呈「品」字形游弋運河,護送奧運火炬。

漕舫和漕船是古時運河上最貴重、數量最多的船。走在最前的那艘是皇船,其樣式和乾隆下江南所乘坐的「安福艫號」幾乎一模一樣,只是體量稍小,總長近30米,建成後將超百噸。「安福艫號」的船頭有一個四方亭,包木裝飾、彩繪、仿琉璃瓦、黃銅包寶頂。剩下的船呈「品」字形排在「安福艫號」之後:兩艘漕舫分居左右下首,為官船樣式;3艘漕船並排在最後,它們是古代專門運糧的漕船樣式。

舟山市博物館有一間展廳放置著一艘巨大的木帆船,用於展示手藝人造船的場景。攝影/姚凱樂

岑氏木船作坊因為建造傳遞奧運火炬的「安福艫號」和運河「漕舫」船,被授予「百年岑氏,當代魯班」的榮譽錦旗,岑國和至今仍把這面錦旗掛在辦公室中。每復原一艘仿古船,岑國和都要翻閱大量的史料和設計圖紙、製造船模,直到實船復原成功才得以最終完成。岑國和總結這些年古船復建的經驗:「關鍵要做到復古如舊,即根據書籍史料的記載仔細推敲,在外觀上力求一致。大到所用木料,小到一盞燈籠,都要經過研究,不能憑空想像,否則就會失去古船的韻味。」

新媒體編輯 /新星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謝絕商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遺產地理 的精彩文章:

「日不落帝國」不見天日
在古代當一名快遞小哥有多難?

TAG:世界遺產地理 |

您可能感興趣

「騙咱們多年」的穿幫鏡頭:江湖兒女坐船要做鐵做的,木船容易翻!
他們駕著小木船,船下隱藏的「秘密」原來是……
開局一木船,我就是這片海上最強的船長!
星太奇:手工課上,星太奇雕木船,奮豆卻做了個「投食器」,天壤之別,為何?
用「木船」連接而成的橋,有900多年歷史的交通工具,你見過嗎?
海洋四大霸王殺手:兇猛無比,嘴如槍劍,一種能刺穿半米厚木船底
海洋四大霸王殺手:兇猛無比,嘴如槍劍,一種能將人魚鋸兩段,一種能刺穿半米厚木船底
北海道新千島機場的一架飛機上的一架木船板上的朝鮮船員
一戰時的奇葩作戰:美國海軍拿木船打潛艇,結果還打贏了
一條老舊木船撐起孩子上學路,「愛在初元」記錄鄉村教師最美一面
新娘被攝影師趕到破木船上拍照,一臉苦笑生無可戀,看到成片驚到了
兩千年前,中國人東渡太平洋,今天他們的後代坐獨木船回來尋根
他們手工造木船,用最簡陋的工具捕捉鯨魚
晚清香港老照片:大木船上的水手,小巷子里聊天的農民!
戰史上一樁奇事:八名戰士駕一隻木船,竟擊退一艘軍艦!
百年木船
他並非將帥,卻在關鍵時刻指揮若定,幾萬大軍憑7條木船渡過天險
孟加拉國:雨季來臨 木船鱗次櫛比排列等待出售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陪葬木船遺失46年後再被找到
侵華日軍在東江沿岸進行掃蕩 躲藏在木船中不幸被俘的游擊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