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340位優秀影評人、導演、製片評出史上最棒的紀錄片Top50
電影史上最優秀的紀錄片有哪些?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英國《視與聽》雜誌在全球範圍內邀請了340位影評人、製片人、導演及其他業內人士各自選出他們認為最棒的紀錄片,按照每部影片的得票數依次排列,誕生了以下榜單。
前蘇聯著名蒙太奇理論的「電影眼睛派」(Kino Eye)創始人維爾托夫的代表作《持攝影機的人》以100票高居榜首。
亞軍是以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為背景長達九個小時的《浩劫》,得到68票。
中國導演王兵的《鐵西區》是榜上唯一的一部華語紀錄片。
(PS:部分影片因得票數相同名次有並列,所以上榜影片超過50部。)
///
1
持攝影機的人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1929)
導演: 吉加·維爾托夫
編劇: 吉加·維爾托夫
「電影眼」理論的創始人吉加?維爾托夫(Dziga Vertov)的代表作。影片主要分觀眾入席、城市黎明、人民的工作與休息、體育運動和藝術實踐幾部分,通過刻畫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來呈現蘇維埃新社會中的一個理想城市。
攝影師米凱爾?卡夫曼在拍攝的同時也出現在電影畫面中,首創了「自我暴露」的電影形式。在這部具有里程碑性突破意義的紀錄片中,維爾托夫首次使用了二次曝光、快進、慢動作、畫面定格、跳躍剪輯、畫面分割等前衛剪輯手法,並採用了仰角、特寫、推拉鏡頭等新穎的拍攝手法,並製作了一段定格動畫。
@思陽評論:無數的鏡中鏡,幾乎可以算是維爾托夫對觀眾心理的一場大玩弄。不論畫面是從靜止的膠片轉切到膠片上的這個電影,還是一次又一次,我們看到電影院裡面的觀眾看電影。看的什麼電影呢?就是我們現在看的這個電影。這讓我想起那句著名的打油詩「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跟小和尚講故事。講的什麼呢?從前有座山……
2
浩劫
Sloah (1985)
導演: 克勞德·朗茲曼
編劇: 克勞德·朗茲曼
長達九個多小時的紀錄片,探討二戰期間歐洲的猶太人大滅絕,這部主題、形式、範圍均博大寬廣的電影巨著,是我們每個人應當看的作品。
《浩劫》包涵著龐大的記者工作,在調查和採訪方面堪稱典範,但它又不只是報道。它同時也是電影巨著(尤其是其剪接),將採訪以相互回答、相互碰撞、相互銜接的方式組接起來,一再詢問「為什麼」卻永遠得不到答案,因為恐怖已無公度。克羅德·朗茲曼說:「《浩劫》這部影片有關死亡的絕對性,而與倖存者無關。活下去是另一個故事。」
@楚辛評論:朗茲曼那複雜多變的鏡頭是一個詢問者、探求者,更是一個敘述參與者,它擔任了重構過往時空和形象再現的重要角色,平靜克制之下包藏著洶湧澎湃的情感。這部偉大的影片將藝術與紀錄完美結合,隨著時間的流逝,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3
日月無光
Sans soleil (1983)
導演: 克里斯·馬克
編劇: 克里斯·馬克
電影貫穿於一個女聲讀信的囈語中,日本、冰島、幾內亞、香港各種影像交叉著,但作者把最多的時間留給了東京。他去記錄日本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標誌性的招財貓,宗教儀式,性文化,漫畫,鐵道,珍珠港,搖滾樂,街上的舞蹈.....為觀眾呈現經濟奇蹟後的日本最真實的一面。
日本部分十分有趣,這部分著重表現了一個西方人對東方國家,尤其是日本這樣一個處於傳統與現代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國家的反應。
@Luna_星評論:很奇特角度的紀錄片,幾內亞比索和日本量過的影像,包含面很廣泛,對日本的看法有點菊與刀的感覺,很多珍貴的畫面,真是的80年代與影視作品,非洲捕獵和日式音樂結合。 有種強烈的實驗的味道,不反感。
4
夜與霧
Nuit et brouillard (1955)
導演: 阿倫·雷乃
編劇: Jean Cayrol
這部揭露納粹集中營恐怖暴行的紀錄片,歷來被公認是紀錄電影傑作。本片時間不長,32分鐘,但其震撼人心的效果則遠遠甚於《辛德勒的名單》。畫面中黑與白的色彩更加令人觸目驚心:堆積如山的女人的頭髮,用屍體做成的肥皂,還有一張張印有mark的人皮。
影片警醒世人:戰爭已經平息,但我們不能閉上眼睛,營周圍的檢閱廣場上重新長出青草,被遺忘似的村莊依然危機重重,火葬場已廢置了,納粹的罪惡已成為如今孩子們的戲劇,900萬陰魂遊盪在這郊區。
「觸目驚心」——桃桃淘電影
5
細藍線
The Thin Blue Line (1988)
導演: 埃羅爾·莫里斯
編劇: 埃羅爾·莫里斯
本片採用了事件重現的方法再現了1976年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一起槍殺警察案。導演埃羅爾?莫里斯採訪了被判死刑、後轉終身監禁的犯罪嫌疑人蘭道?亞當姆斯等與案件有關的人員。通過不同人物對案件發生情形不同角度的描述,莫里斯成功證實了亞當姆斯的冤屈。
此片的公映在美國引起極大反響。德克薩斯罪犯申訴庭推翻了對亞當姆斯的判決。本片也成為美國紀錄片史上極為重要的一部,贏得國際紀錄片協會大獎、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蘭道?亞當姆斯)
@TORO VAN DARKO評論:導演放棄紀錄片慣用的旁白敘述,取而代之的是用大量鏡頭語言配樂剪輯等電影敘事技巧表述其觀點。大量的訪談和證據呈現讓這部記錄片的實際意義及其帶來的影響遠遠超過電影本身。另外,配樂真棒。
6
夏日記事
Chronique d un Eté (1961)
導演: 讓·魯什 / 埃德加·莫蘭
編劇: 讓·魯什 / 埃德加·莫蘭
在本影片中,導演讓·盧什實驗了他把紀錄片與某種故事片因素結合起來的想法,力圖使電影成為人們真實生活的紀錄。他們首先對街上碰到的人進行採訪,有時深入到他們的家庭中去,記錄他們的日常生活情景。這些人包括一對小資產階級夫婦,一位工人,一個女大學生,一個曾被關入集中營的猶太姑娘,以及一些職員,藝術家和封面女郎。
他們向每一個被採訪者提出的是一個共同的問題。即「你是否幸福?」觀眾可從片中看到各種各樣的反應:有的人迷惑不解,有的粗暴的拒絕回答,有的則開始考慮自己的答案。回答者的講述也是迥然不同的。對此,作者不做任何的控制和判斷,使其自然的「表演」 ……影片最後,盧什和莫林在一座博物館四周倘佯,回憶他們的種種試驗是否能夠證明什麼。這更加巧妙的表現了這部影片的追求和客觀化的風格。
@陸支羽評論:世影史:影片實驗性地把紀錄片與某種故事片因素結合起來,力圖使電影成為人們真實生活的紀錄。他們向每一個被採訪者提出一個共同的問題,即「你是否幸福」,觀眾可從片中看到各種各樣的反應,對此,導演不做任何的控制和判斷,使其「表演」自然。魯什和莫林打破了格里爾遜傳統,採取了創造情境的方法。
7
拾穗者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Les (2000)
導演: 阿涅斯·瓦爾達
編劇: 阿涅斯·瓦爾達
關於當今時代法國拾荒者們的影像:流浪漢和生活貧困的人為維持生計揀拾各種生活必需品,藝術家們從廢銅爛鐵堆里尋找創造藝術作品的原料,喜歡拾荒的人的動機是出於反對浪費的品德。此外,本片還是一幅影片作者的自畫像,瓦爾達不時從鏡頭後面走到鏡頭前面,即使當她在鏡頭後面時也有意地適度表現自己,而且有些鏡頭是她親自拍攝的。
本片的藝術成就不僅表現在瓦爾達創作了一部以第一人稱敘事的實驗性數碼紀錄片,而且表現在影片作者巧妙地把握了「唯我」與「主觀」以及電影作者的「自我」與被拍攝的社會現實中的「別人」之間的細微界限。這部影片是用DV拍攝的,然後擴轉成35毫米電影膠片發行,曾經在30個月的時間裡獲得過30個獎。
@蘆哲峰評論:被迫去拾荒的人值得憐憫,主動去拾荒的人令人尊敬。而最可愛的還是瓦爾達本人,這個老頑童一樣的老太太。
8
別回頭
Dont Look Back (1967)
導演: 彭尼貝克
編劇: 彭尼貝克
這部紀錄片是對鮑勃迪倫1965年英國巡演的忠實記錄,導演彭內貝克用影像清晰的說明那時的鮑勃迪倫與披頭士是多麼的不同。與同時期的《苦難日之夜》相比,《別回頭》更直接,深刻,對自己的拍攝對象也沒有造星般的刻意吹捧,甚至還毫不掩飾的可以嘲諷,但是,再冷靜的鏡頭都無法掩蓋年輕迪倫的燦爛光芒,同現在的老迪倫相比,年輕的他無與倫比的傲慢,機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垮掉派代表艾倫金斯堡為背景的開場更是彌足珍貴。
@怪盜巴金斯評論:聚焦於迪倫的英國之旅,貼近地捕捉到其年少輕狂的一面,配以大量的後台生活細節如唱歌和拌嘴等場面(Joan Baez唱歌配迪倫的打字聲那幕很韻律),台上光柱照射下的那個陰影在粗糙膠片的捕捉下已成經典。《我不在場》有大量參照。
9
灰色花園
Grey Gardens (1975)
導演: Ellen Hovde / 阿爾伯特·梅索斯 / 大衛·梅索斯 / Muffie Meyer
編劇: Ellen Hovde / 阿爾伯特·梅索斯 / 大衛·梅索斯 / Muffie Meyer
灰色花園(Grey Gardens)以七個月的時間貼身記錄了傑奎琳肯尼迪一對遠親母女糾葛的關係,導演拍攝兩人喂貓、喂浣熊、吃飯、回憶往事和彼此埋怨。觀眾對她們的實際背景所知不多,卻可以透過影片內容,極生動地見識到這兩人的性格及互動,所謂真實電影的長處與局限,在本片中皆表露無遺……
@UrthónaD Mors評論:life can be so ruthless。 當年你們都是傾國傾城,年華大好,豪宅舒適。現在你們老態龍鍾,醜陋不堪,住著將倒塌的房子,不停地爭吵。真實生活的捕捉,世態炎涼的感覺,稍縱即逝的磨損,比之前的翻拍更具感染力。
10
悲哀和憐憫
Le chagrin et la pitié (1969)
導演: 馬塞爾·奧菲爾斯
編劇: André Harris / 馬塞爾·奧菲爾斯
這部四個半鐘頭的紀錄片記載了從1940年到1944年,德國納粹佔領時期的法國,尤其是克萊蒙—弗朗鎮,是一部法國城市被納粹佔領的歷史。導演訪問了大批的當事人:原德國軍官、該鎮的合作者以及抵抗者,還有當地的老百姓、政府官員和英國特工等,通過他們對那段歷史的評論、原因、細節的講述等等,再現了當時在德軍佔領下法國的真實面貌,並且勇於發覺和揭示那些向納粹低頭的法國人的心理狀態。
@陸支羽評論:世影史:這部四個半鐘頭的紀錄片記載了從1940年到1944年,德國納粹佔領時期的法國,尤其是克萊蒙—弗朗鎮,是一部法國城市被納粹佔領的歷史,再現了當時在德軍佔領下法國的真實面貌,並且勇於發覺和揭示那些向納粹低頭的法國人的心理狀態。影片分為兩個部分,《崩潰》和《選擇》。
以下是排名11—53的影片
11、灰熊人 Grizzly Man (2005)
12、無糧的土地 Las Hurdes (1933)
13、故鄉之光 Nostalgie de la lumière (2010)
14、贗品 Vérités et mensonges (1974)
15、籃球夢 Hoop Dreams (1994)
16、鐵西區第一部分:工廠 Tie Xi Qu: West of the Tracks - Part 1: Rust (2003)
17、殺戮演繹 The Act of Killing (2012)
18、智利之戰 Batalla de Chile: La insurrección de la burguesía, La (1978)
19、黑房子 Khaneh siah ast (1963)
20、聆聽英國 Listen to Britain (1942)
21、前進!神軍 Yuki Yukite shingun (1987)
22、美國哈蘭縣 Harlan County, U.S.A. (1976)
23、電影史-4B 我們中的符號 Histoire(s) du cinéma: Les signes parmi nous (1998)
24、推銷員 Salesman (1969)
25、提提卡蠢事 Titicut Follies (1967)
26、給我庇護 Gimme Shelter (1970)
27、利維坦 Leviathan (2012)
28、黑暗之課 Lektionen in Finsternis (1992)
29、日光之夢 El Sol del Membrillo (1992)
30、夜郵 Night Mail (1965)
31、初選 Primary (2003)
32、漫畫大師羅伯特·克魯伯 Crumb (1995)
33、給梯摩西的
日記 A Diary for Timothy (1946)
34、特寫 Nema-ye Nazdik (1991)
35、戰爭之霧 The Fog of War:Eleven Lessons from the Life of Robert S. McNamara (2003)
36、Los Angeles Plays Itself (2003)
37、走鋼絲的人 Man on Wire (2008)
38、我是一個黑人 Moi un noir (1973)
39、傑森的畫像 Portrait of Jason (1967)
40、尼斯印象 à propos de Nice (1930)
41、大亨與我 Roger & Me (1989)
42、野獸之血 Le sang des bêtes (2003)
43、戰爭遊戲 The War Game (1965)
44、克落登戰役 Culloden (1964)
45、筆記·日誌·素描 Diaries Notes and Sketches (1969)
46、來自東方 D Est (1993)
47、漢茲沃思之歌 Handsworth Songs (1987)
48、燃火的時刻 Hora de los hornos: Notas y testimonios sobre el neocolonialismo, la violencia y la liberación, La (1970)
49、季節 Vremena goda (1975)
50、意志的勝利 Triumph des Willens (1935)
51、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Waltz with Bashir (2008)
52、福利 Welfare (1975)
53、月球旅行記 Le voyage dans la lune (1902)
本文內容來源網路
整理編輯:天深
《搖搖晃晃的人間》北京點映
7月3日周一,愛上紀錄片發起《搖搖晃晃的人間》北京第1場點映,90張票瞬間瘋搶一空;
7月5日周三,應熱情觀影粉絲需求,我們第2次發起北京站電影,沒有搶到票的夥伴,別等了,再等票就又雙叒叕沒票了!!


※《搖搖晃晃的人間》北京點映開搶!愛上紀錄片獨家發起有驚喜!
※豆瓣9.2,這部讓震驚美國白宮的紀錄片說:窮就輸了,窮人永遠輸!
※BBC紀錄片:震驚!爸爸更多帶娃,孩子更聰明更自信!
TAG:愛上紀錄片 |
※3999元客廳的3D大屏利器,優派PX725HD 1080P家用投影評測
※首映日 No.61|2016戛納電影節國際影評人周入圍短片《領袖的誕生》
※色彩優秀音質動聽,明基 W1120 家用 1080P 投影評測
※美著名影評網站公布2018評分最低電影
※《黑豹》口碑出爐 影評高達均分8.6 爛番茄新鮮度100%
※賀歲片2+1 影評
※豆瓣top250影評系列預告
※韓國最毒舌電影評論家的推薦!2014~2018的好電影都在這裡了!
※Dreamers電影評論 2018小有收穫,2019繼續耕耘
※2018-03-02 松靈雜談(五行表象——唐人街探案影評)+流日運程
※2018年第3期影評影訊 電影里的歌舞元素
※83歲演員牛犇入黨;《今日影評·表演者言》三期連播票房320.3億
※每年一篇影評之2017
※1月//書評+影評
※美國《電影評論》雜誌2018十佳榜單出爐
※IndieWire影評人Eric Kohn評出2018年最佳電影Top 20!
※2018七部國產電影評分破8,他竟是最大贏家
※影評第一期《英雄本色2018》
※韓國第38屆影評獎揭曉年度11佳出爐
※范偉獲得金馬獎影帝,電影評分8.2,但票房僅7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