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何繞開心理防禦,了解來訪者真實的想法?(附攻擊性兒童案例分析)

如何繞開心理防禦,了解來訪者真實的想法?(附攻擊性兒童案例分析)

如何繞開心理防禦,了解來訪者真實的想法?(附攻擊性兒童案例分析)

在做心理諮詢時,我們最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很多來訪者並沒有完全卸下心理防禦,且有一些重要的事情,他們隱瞞的久了,會不自覺的繼續隱瞞,並且認為這與要諮詢的問題,一點關係也沒有。

這和病人去醫院看病、客戶請律師打官司心態是差不多的。

醫生詢問過往病史和生活習慣等一些問題時,有些人立即惱羞成怒,認為侵犯他們的隱私;有些則會有所隱瞞,每天吸40隻煙,說成每天20隻。

又比如,請律師打婚姻官司,有的人會認為沒有必要告訴律師債務情況。但是當債務問題在庭上對質,被對方律師當成把柄時,那後果真的不是一般的慘。

這些在他們看來是秘密,不希望會影響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可能他們自己本來也知道這樣是不好的,只是不希望被「揭穿」。

要知道,我們並非有意窺探隱私,心理諮詢師、醫生和律師都有為來訪者、患者和客戶保密的職業操守。

因此心理諮詢、看病和打官司都會艱難的一部分是,我們需要知道最真實、全面的情況,來解決現在的問題,任何隱瞞都可能讓我們的判斷有誤,措手不及,但事實往往並不如我們所願。

如何繞開心理防禦,了解來訪者真實的想法?(附攻擊性兒童案例分析)

上世紀40 年代以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可以通過繪畫確定一個人的情緒和人格特徵。這一時期,繪畫被作為內部心理狀態的視覺表徵來研究。

人們普遍認為,繪畫不但反映個體的內部心理事實,而且表現出繪畫者的主體經驗。

人們希望兒童能夠通過繪畫,表達事物及自己的情感和經歷,並通過這種表達方式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孩子從一些由於環境、記憶或情感問題造成的困擾中走出來。

隨之,「投射性繪畫」的術語開始出現,繪畫投射測驗也應運而生,在1940 年至1955 年這

段時間內,出現了大量使用繪畫投射測驗的研究。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討論一下繪畫投射測驗,以及在有攻擊性兒童心理分析中的應用和效果,以此來為各位心理諮詢師和教師提供一些思路。

目前經典的標準化投射測驗主要包括,羅夏墨跡測驗、主體統覺測驗等。而繪畫投射測驗,由於其對於工具沒有過多的要求,也便於在任何時間、地點隨時實行,能夠彌補其它投射性測驗的不足,而最為廣泛使用。(陳侃,宋斌,申荷永,2011)

此外,巴克的「房-樹-人」(House—Tree—Person,HTP)測驗也是較為著名的繪畫投射測驗。巴克認為,HTP 測驗能激發兒童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聯想。

比如,房子能反映家庭或家庭成員方面的信息和問題,樹能表現兒童心理發展和他們對環境的感受。

研究者由此可以通過分析兒童是否畫出房子、樹和人的特徵,以及兒童畫出的細節、比例、透視、顏色使用對所畫形象的影響進行評估與診斷。

以往大多數對繪畫投射測驗結果的分析,都帶有很強的精神分析色彩和精神分析的程式,表現出簡單化的傾向。

古德伊納夫根據自己的觀察,批評了這一分析模式,指齣兒童畫不能用來診斷精神疾病,也不應該作為一種診斷手段。

因為藝術作品具有完整性,我們很難按照一個個獨立的特徵將其分割。使用繪畫投射測驗的心理醫生,必須首先尊重兒童本人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意義。

因此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心理醫生、諮詢師以及其他領域的研究者,大多認為兒童畫是一種交流的手段,而不是專門用來評價兒童的一種方法。

台灣學者侯禎塘認為,兒童視覺藝術表達方式和表達內容頗為多元,治療者應避免主觀的詮釋或單一的響應方式。

要解釋兒童的美術表現,需了解兒童的家庭、學校等一般社會狀況及其社會、文化背景等,並應觀察兒童實際作畫的過程和反應,忌諱主觀地詮釋、單向地判定兒童作品表達的意義。

如何繞開心理防禦,了解來訪者真實的想法?(附攻擊性兒童案例分析)

什麼是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是兒童諸多問題行為中較為普遍的一種,作為不良適應行為的一種形式,攻擊性行為是在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中慢慢形成的。

心理學家多拉德(T.bollard) 、西爾斯(R. R. Sears)等人認為,攻擊性行為是「以傷害另一生命機體為目的的一種反應」;

阿倫森(E. Aronson)把攻擊性行為限定為,「一種目的在於引起傷害或痛楚的行為」;希爾加德(E.R.Hilgard)則認為「攻擊性行為是蓄意傷害別人(在身體或言語兩方面)或者破壞財產的行為」。

我國學者認為,兒童攻擊性行為是指兒童企圖損害他人或物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可以是身體上的進攻(如打、踢、咬、抓、撞等),言語上的攻擊(如大聲叫嚷、叫別人的綽號、貶低他人、背後說壞話等),也可以是侵犯他人的財物(如暴力搶走別人的東西等)。

下面,將引入一個個案的實驗研究,進一步探討繪畫投射技術,在攻擊性兒童心理分析中的運用及其效果,以便為幼兒教師和家長提供參考,幫助解決有關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困惑和問題,從而更好地防治和干預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個案基本情況

研究者依據教師經驗判斷,結合阿肯巴哈(Achenbach)行為量表,選取了南京市某幼兒園中一名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R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

研究者在一段時間內,深入到研究對象的幼兒園生活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觀察,以了解他的生活、社會交往情況和個性。並且利用半開放性訪談的方法,向R的教師、家長或親屬了解其相關背景信息。

R是一個四歲半的中班男孩,從小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一直到三歲半。爺爺奶奶和他交流很少,也幾乎不帶他出去和小朋友接觸,因此入園前和小朋友交往極少。

之後被父母接回,現和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有著良好的受教育背景,皆碩士學歷,家庭經濟

狀況良好。只是父母因工作繁忙,與孩子的互動時間也比較少,父母的教育觀念還有很多不一致之處。

入園後,R在托班時經常喜歡一個人玩,上課時經常不能集中注意力,眼神遊移,左右觀望,有時玩弄自己的衣服,坐立不安。

平時愛以各種方式戲弄小朋友,比如拍小朋友臉,偷偷拿走小朋友積木,揪小朋友頭髮,拍小朋友頭,用手指彈小朋友,放倒小朋友板凳,騎小朋友身上,伸腳絆小朋友等。

到小班時,經常會情緒突然變化,變得非常低落,甚至流淚;到了中班後這種狀況有所好轉,但經常會有較明顯的攻擊性行為,如搶小朋友玩具,破壞小朋友積木,推人、咬人、抓人等。

根據阿肯巴哈兒童行為量表(CBCL)的攻擊性行為分量表,對R 進行評估和診斷,其攻擊性行為得分為24 分,參考同年齡男童該項目的全國常模(分界值19-20 分)及南京常模(分界值16-17 分),該個案的攻擊性得分偏高,可診斷該兒童具有攻擊性

如何繞開心理防禦,了解來訪者真實的想法?(附攻擊性兒童案例分析)

研究過程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採用測驗法,根據個案的性格、興趣和問題行為情況,參考以蘇珊·布查爾特等人的著作《藝術治療實踐方案》為主的國內外相關文獻,編擬了多次繪畫活動。

設計了「自畫像」「一個喜歡的人」「現在的心情」等多個主題,幫助個案逐漸將內心的焦慮、困擾、衝突表現出來。同時,研究者利用繪畫投射技術,對個案的繪畫作品進行了分析。

本研究即是在了解個案的家庭、幼兒園等一般社會狀況的基礎上,在仔細觀察個案實際作畫的過程和反應的基礎上,力圖對個案的美術表現進行解釋,以了解他的認知、人格與情緒等狀態。

研究者從兒童的繪畫過程和繪畫作品中收集的資料主要包括:

·非語言的信息(兒童的眼神、表情和肢體動作)

·語言的信息(兒童對美術作品內容的口語陳述和對問題的回答)

·互動狀況(兒童與輔導者的接觸及互動行為)

·活動過程(兒童的工作速度是持續且穩定的,還是衝動的,以至未能完成任何作品)

·作品的形式和內容

需要說明的是,研究者在本研究中採用繪畫投射技術,並不是為了對個案的人格特點加以診斷,而是幫助個案通過形象創作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經歷,從而緩解緊張,最後得以擺脫心理焦慮和問題行為的困擾。

研究結果及分析

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對繪畫投射技術在攻擊性兒童心理分析上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繪畫投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攻擊性兒童當前的認知、思想、情感狀況,以及兒童通過繪畫宣洩情感、調和情緒衝突後在認知、思想和情感方面的變化

研究者要求R在第一次繪畫活動中創作兩幅作品,分別為「自畫像」和「一個喜歡的人」。

從最終的作品來看,R 在「自畫像」中將自己的形象畫得非常小,只佔一大張畫紙的一個小角落。幾乎所有繪畫投射測驗的研究都認為,畫面上人物形象的大小具有突出意義。人物形象的大小與自尊和個體適應能力有關。

當讓一個兒童畫出一個人物形象時,兒童會畫出反映自己情感的一個自我形象。很小的一幅畫,特別是人物畫,都會與兒童的自我感覺有關,也會與兒童自尊感較低有關。

有時兒童把人物畫得很小,就是想把自己藏起來,不讓自己受到成人的侵犯。同時,一個人畫出的人物與這個人的衝動、焦慮、衝突密切相關。

兒童畫的人物畫往往是兒童內部自我的表徵,如R所畫的「自畫像」,人物面部表情出現類似「撇嘴」的向下彎曲的線條,顯示出研究對象此時內心的悲傷和不快樂。

而在「一個喜歡的人」的繪畫作品中,R描述說他畫的是幼兒園中的一個小朋友。這個小朋友上揚的嘴部、弧形線條和自然彎曲的雙腿所體現的快樂情緒,與「自畫像」所透露的悲傷情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兒童畫可以反映兒童的內心世界,可以描繪各種各樣的情感,表達與心理狀態相關的信息,並體現出其人際交往風格。

如何繞開心理防禦,了解來訪者真實的想法?(附攻擊性兒童案例分析)

兒童R對其自畫像的描述是:「我自己撇嘴,因為我不開心唄!」「因為人家會打我,我就不開心!」「他覺得我壞,他就打我。」「因為他不聽我的道理,他覺得我壞。」

從中可以看出,他的不快樂來自他與其他小朋友之間的衝突。他的繪畫作品與講述都顯示「與小朋友之間的交往問題」是他內在的憂慮和困擾。

從他認為的小朋友打他的原因(「他覺得我壞」)可知,有攻擊傾向的兒童會選擇性地輸入具有敵意的信息,他們對他人行為的解釋存在著歸因偏見

兒童在繪畫活動中,心象會自然地表現於圖畫上。當心象改變時,呈現於圖畫的形式與內容也會隨之改變。

一旦孩子內心有所抑鬱,畫面上的表現可能就會充滿抑鬱沮喪的氣氛。通過這種繪畫活

動,兒童可以宣洩情感,從而調和情緒衝突,達到凈化情緒的功能。

兒童R通過幾次繪畫活動,把內心的糾葛和衝突,借著繪畫活動向外界投射或轉移,在發泄後,逐漸喚起了一個更強壯的個體,恢復了朝氣蓬勃的情緒。

如他在幾次繪畫活動後所創作的「現在的心情」,嘴部線條形狀的變化正投射出他自我概念與態度的變化。

嘴部向上彎曲的弧形線條,和他過去自畫像中橫的「S」形表示撇嘴的線條形成了明顯的對比,顯示出他正從失落、悲傷、沮喪的情緒向積極、愉快、健康的情緒轉變。

四肢長而自然彎曲的線條,和過去自畫像中短而直的線條形成明顯對比,顯示出他正擺脫壓力和緊張向輕鬆和自由的狀態轉變。

另外,他講述自己開心的理由是「因為人家跟我好好玩了」,從中可以看出他與小朋友之間的交往狀況,是他心情變化的主導因素,進一步顯示出一直困擾著他的矛盾、焦慮主要來源於他

與小朋友之間的交往不良,以及這種交往不良給他帶來的孤獨和失落感。

另外,我們要求兒童R進行「房樹人」繪畫的第一次創作。

巴克的「房—樹—人」(House-Tree-Person, HTP)測驗借著人物的呈現可以探討其人格特質、人際關係以及態度;而房子則象徵著個人對生活環境的感受,能反映家庭成員的相關信息和問題;關係著個體成長的意義,反映著較深的自我投射現象與個體人格特質的潛意識。

具體而言,樹枝結構描述個體人格的組織和從環境中獲得的滿意度,也反映出個體在心理上或是社會上表現出來的能力與需求,以及對自我實現的滿意度;

樹榦顯現個體的自我強度,一般被認為反映了個體的基本力量和心理發展的感覺,過去個體所受的創傷或十分難過的事情都會顯現在樹榦上。

這三個物體為每一個兒童所熟悉,包括年齡很小的兒童,研究者設計此主題的意圖就是要藉助於「房、樹、人」的形象,誘發研究對象的聯想,並將聯想投射到繪畫上。

在畫中,R一共畫了三棵樹,其中最右面那棵大樹,有著被大風吹倒了似的傾斜彎曲的樹榦,這也是他在「自由畫」中常出現的形象。

如何繞開心理防禦,了解來訪者真實的想法?(附攻擊性兒童案例分析)

根據巴克的理論,傾斜彎曲的樹榦代表其承受著內心壓力和緊張

畫面中間那棵樹是一個死掉的小樹樁,個案在創作時邊畫邊講述:「這個小樹它就死掉了,人家把它砍了它就死了,它還沒長老呢,就砍掉了,怎麼回事呢」。

進一步顯示他內心否定、消極、陰暗的一面以及其自我當中被壓抑、撕裂、丟失的部分。

但從個案為挽救這個小樹樁,而在其上方畫了綠色樹葉來看,他試圖要解決問題和適應環境,即他渴望自己從環境、記憶和情感問題造成的困擾中走出來。

另外,個案在這個「房樹人」的繪畫作品裡所描畫的人物嘴部下撇線條,再次顯示其當前內心悲傷、憂慮的情感狀態以及對自己的不滿和困惑,他難以控制的內在感覺和體驗通過繪畫變成了外在表現,賦予了無意識感受以實實在在的形式。

在治療過程結束後,兒童R再一次進行了「房樹人」的繪畫,因為已熟悉了「房樹人」的創作要

求,因而他的創作過程認真而又投入。

不同於第一次「房樹人」的創作,這一次的房子上出現了許多敞開的窗戶。根據巴克的觀點,房屋有多個敞開的窗戶表明兒童期待與環境的接觸。

小小的窗戶一如他自己的內心之窗,期盼更多的人給他關愛,就像窗戶期待更多的陽光一樣。樹榦仍然傾斜,但已沒有上一幅畫中的彎曲,表明其仍承受著某種壓力和緊張,但較前已有所改善。

人物咧開笑的嘴巴和腿部自然彎曲的線條表明他很開心,這也和他自己講述的「人在做遊戲」時的情緒狀態是一致的。

從以上作品分析中可以看出,這位攻擊性兒童的內心存在著較多的消極情感,這種消極性情感可以從「撇著的嘴」「死掉的樹」等形象中看出。

此外,從個案「因為人家會打我,我就不開心」「他覺得我壞,他就打我」的講述中,也可以看出他充滿焦慮和敵意的認知狀態。

在幾次繪畫活動後,人物形象中「嘴部向上彎曲的弧形線條」,房子形象中「多個敞開的窗戶」等顯示出他的情感在向積極的方向轉變,同時,「人家跟我好好玩了」等自我講述也顯示出他的思想、認知正在向良性的方向轉變。

(二)繪畫投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導致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原因

R在創作「自畫像」時,講到「因為人家會打我,我就不開心」「他覺得我壞,他就打我」,已經透露出「與小朋友之間的交往問題」是他此時內在的憂慮和困擾。

研究者接著設計了以「幼兒園的一件事情」為主題的繪畫活動,其目的是幫助研究者確認R與同伴的交往問題,是否確實是其內心中的主要困擾。

在創作過程中,R講述到:「(我抬胳膊)因為我要擋到人家小朋友的路走過。」「因為人家小朋友是壞小朋友」。R利用繪畫和講述,把他的思想、情感、事件和世界觀外化了出來。

他將胳膊抬高擋住小朋友,當作只是他平時眾多問題行為表現中的一種,從他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發現,他這樣做其實是來源於他時常錯誤的社會認知,他認為別的小朋友是壞朋友,他覺得別的小朋友會打他。

在主題為「在家裡的感覺」「在幼兒園的感覺」的創作中,他講述到:「在家裡爸爸媽媽喜歡我,(在幼兒園)人家小朋友老打我」。從這些言語中我們可以推測,R仍然覺得他在幼兒園不被大家喜歡,仍然覺得被拒絕、被孤立,這始終是他難以解除的困擾。

在主題為「感覺樹」的創作中,R用蘋果表達情感時講到9個蘋果,都是來源於和小朋友的交往。

其中6個不開心蘋果是由於小朋友搶他東西,2個不開心蘋果是由於小朋友騎在他身上,而1個開心蘋果是由於小朋友願意和他玩了(「我很開心,因為人家跟我好好玩了」)。

如何繞開心理防禦,了解來訪者真實的想法?(附攻擊性兒童案例分析)

但是據研究者的觀察,一般是他搶小朋友東西,很少看到小朋友先搶他東西;一般是他經常騎在小朋友身上,沒有見到小朋友騎到他身上。

「感覺樹」的創作及其講述,再次反映出他時常錯誤和充滿敵意的社會認知。

以道奇為代表的信息加工理論者認為,攻擊行為的產生不僅依賴於情境中出現的社會線索,還依賴於個體對這種信息的加工或解釋。

攻擊性兒童對他人行為的解釋存在著歸因偏見,他們傾向於將情景中不明晰的信息當成具有挑釁意義的信息。

在「感覺樹」的創作活動中,從他對小朋友騎他身上的處理辦法(R:「我很生氣,因為人家老是騎我身上,我就生氣了」。

Y:「那你這時怎麼辦啊?」R:「我會打(說的很重)」。)可以看出他與小朋友衝突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採用攻擊性行為「打他」。

這再次表明,攻擊性兒童在行為反應搜尋和問題解決策略上存在缺陷,攻擊性兒童通常比一般兒童缺乏、甚至無法構想出可解決問題的反應,無法採用和平的有效的建設性方法。

根據繪畫投射技術所做的以上作品分析,同時參照個案的家庭、學校等一般生活狀況及其社會、文化背景,我們可以挖掘出導致個案R產生攻擊性行為的深層動因。

R在人格特質上表現出較為不信賴他人和缺乏安全感,因此其人格和情緒傾向於負面性發展,以攻擊性行為來自我保護,或以各種「搗蛋」的方式來引起老師的注意。

R在3歲半之前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除了照顧他的生活外,很少和他交流,並且很少帶他與外界接觸。

因此他幾乎就沒有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機會,只好一個人在屋裡自娛自樂,這造成他入園以後仍習慣於經常一個人玩,不太和其他小朋友交往。

這不僅不利於其社會性的發展,同時造成他言語發展較為緩慢,社會交往技能欠缺。

不良的交往方式使他在交往過程中經常受挫,這種挫折正是他攻擊性行為產生的重要誘因。心理學家多拉德的「挫折-攻擊假設」認為,攻擊性行為的起因是挫折

當一個人朝著特定目標前進時,一旦受到阻礙,就會產生挫折感,進而使個體對物或人產生攻擊性行為。

這種行為最終造成小朋友對他的孤立,使他產生「小朋友不願和他玩」「小朋友壞」的想法。

此種信息在他的「自畫像」「感覺樹」「幼兒園的一件事情」「在家裡的感覺」「在幼兒園的感覺」等多幅主題繪畫作品中展現了出來,「房樹人」和「現在的心情」等作品則體現了這種狀況給他帶來的焦慮。

同時,這種負面的想法,又造成他在與小朋友交往時經常性的敵意歸因。

根據道奇等人對解碼階段的研究,有攻擊傾向的兒童會選擇性地輸入具有敵意的信息,傾向於注意並較容易回憶具有威脅性的信息;

而R又比一般兒童缺乏、甚至無法構想出可解決問題的反應,無法採用和平、有效的建設性方法,以至產生更多的攻擊性行為,由此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如何繞開心理防禦,了解來訪者真實的想法?(附攻擊性兒童案例分析)

結論

1.通過繪畫投射技術的運用,我們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攻擊性兒童的內心世界及其通過繪畫發泄情感後內在心理的變化狀況;

2. 利用繪畫投射技術能夠發現攻擊性兒童內心的恐懼、焦慮和衝突,從而可以找出攻擊性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的深層原因,以便於我們更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改正攻擊性行為。

參考文獻

Cathy A.Malchiodi.兒童繪畫與心理治療.李曉慶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6-7,12,146,12,13,146

侯禎塘.兒童藝術治療的視覺心象作品與處理.台中師範學院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2005,(1)

丁新勝.兒童攻擊性行為及其矯正.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3)

孫華.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及教育建議.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忻仁娥.Achenbach 兒童行為量表(中國標準化).上海精神醫學,1992,(4)

范瓊芳.幼兒繪畫心理分析與輔導———家庭動力繪畫的探討.台灣:心理出版社,2002:79-86,86

智銀利,劉麗.兒童攻擊性行為研究綜述.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23)

王江華.淺議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和對策.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2006,(2)

陳鳳梅.簡議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宜賓學院學報,2005,(7)

本文主要摘自陳琨、邊霞2010年發表在《學前教育研究》上的文章。原文標題《繪畫投射技術在攻擊性兒童心理分析中的運用及其效果》。知識產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 | 陳琨、邊霞

編輯 | 月陽

圖片 | Behance

如何繞開心理防禦,了解來訪者真實的想法?(附攻擊性兒童案例分析)

第11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最新日程


8月12日 上午
8:30-9:00 第11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開幕式
9:00-12:00 大會開幕式演講
9:00-10:00 主講人:張侃 中科院心理所前所長 中國心理學會前理事長題目:中國心理學服務的機遇、挑戰與對策
10:00-12:00 主講人:洪蘭 台灣中央大學 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題目:從大腦發展看科學的教育方式
8月12日 下午
14:00-17:00 專家對話
14:00-17:00 本土化應用:正面管教、父母效能、華德福與蒙台梭利
14:00-17:00 青少年輔導: 青春期、學習與生涯規劃
14:00-17:00 隔代教育:相隔與相融、困境與對策
14:00-17:00 婚姻情感:親密關係、性與婚外情
14:00-17:00 校園霸凌:預防策略與處理機制
14:00-17:00 哀傷輔導:從失去(成癮、死亡、離異)中恢復
8月12日 晚間
18:30-21:30 主講人:張梅玲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陸小英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 授課講師題目:中科院心理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題
18:30-21:30 主講人: 廖鳳池 高雄師大輔導與咨商研究所副教授 1879 計劃總督題目:1879 專場:如何化解親子衝突
18:30-21:30 主講人:格桑澤仁教授 四川大學教授 催眠專家題目:催眠專場
8月13日 上午
9:00-12:00 主講人:胡佩誠 北京大學醫學心理學系原主任 教授 博士生導師題目:中國性心理治療的理論與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主題演講
9:00-12:00 主講人:Nicolle Zapien 加州整合學院人類性學助理教授題目:如何通過生命教練提升夫妻關係主題演講
9:00-12:00 主講人:郭祥益 高雄學生輔導咨商中心主任題目:看見自己、發現未來-家庭親子生涯工作坊
9:00-10:30 主講人:徐西森 高雄師範大學教授 台灣咨商心理師公會聯合會理事長題目:家庭危機干預與諮詢工作坊
10:30-12:00 主講人:方剛 社會學博士 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題目:家庭性教育:如何讓孩子做出積極的負責任的行為選擇
9:00-10:30 主講人:王錚 心理學哲學博士 國內知名格式塔心理諮詢專家題目:格式塔心理技術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格式塔家庭諮詢會談模式
10:30-12:00 主講人:王紀瓊 FLES·講師訓練體系總策劃、中國夢·SPEC 愛心傳播工程公益講師團導師題目:家庭教育實操化和生活化的技術演講
9:00-10:30 主講人:袁愛玲 華南師範大學教科院教授 中國蒙台梭利協會副會長題目:蒙台梭利的敏感期及其運用
10:30-12:00 主講人:何勝昔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學博士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博士後題目:中美教育差異對中國教育問題的借鑒
8月13日 下午
14:00-17:00 主講人:賀嶺峰 上海政治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題目:家庭心理拼圖主題演講
14:00-17:00 主講人:Elizabeth J. Beaven 加州整合學院整合教師教育研究生導師 魯道夫·斯坦納學院(加利福尼亞州)校長題目:擬華德福/家校社方向主題演講
14:00-17:00 主講人:曾文志 台灣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題目:認真玩在輔導諮商上的價值與應用工作坊
14:00-17:00 主講人:連廷嘉 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題目:家庭遊戲卡在家庭教育與輔導上的應用工作坊
14:00-17:00 主講人:林旻沛 臨床心理學博士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任題目:當心理輔導/心理諮詢遇見網路沉迷行為:網路沉迷的評估與干預及實操演練工作坊
14:00-17:00 主講人:王金麗 家庭系統排列國際導師復旦大學博士後題目:「看見關係·看見我」 幸福家道體驗式工作坊
8月13日 晚間
18:30-21:30 主講人:朱淑玲 北京景山學校高級教師 中科院心理所《學習策略研究》課題組成員曾海波 中國傳媒大學講師 ICCP領導力教練題目:青少年學習能力提升-學習教練論壇
18:30-21:30 主講人:蔡春美 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博士 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助理教授題目:行動取向體驗工作坊(Action method):理性與感性的最近距離
18:30-21:30 成果交流展
8月14日 上午
9:00-10:30 主講人:郭曉潔 薩提亞諮詢師、培訓師題目:擬薩提亞方向演講
10:30-12:00 主講人:金洪源 元認知干預技術創始人 遼寧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教授題目:科學潛意識觀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實效化家庭教育主題演講
9:00-10:30 主講人:劉偉 博士 江蘇大學教授題目:繪畫投射測驗分析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工作坊
10:30-12:00 主講人:郝景芳 第74屆雨果獎獲得者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宏觀經濟員題目:從認知和學習角度談兒童創造力和教育演講
9:00-12:00 主講人:鄭寧 北京建築大學教授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系統首批心理督導師題目:關於大學生無氣力症的診斷與篩查演講
9:00-12:00 主講人:Lorna Cordwell 英國心理學委員會註冊心理治療師題目:擬催眠方向工作坊
9:00-12:00 主講人:田秀蘭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題目:家庭對個人生涯決定方面的影響工作坊
9:00-12:00 主講人:蔡麗芳 台灣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原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 副教授題目:有技巧地陪著孩子玩——親子遊戲治療工作坊
8月14日 下午
13:30-16:00閉幕式報告
16:00閉幕式及秘書處授牌
註:該日程所列舉專家演講時間及論壇嘉賓均為擬定,部分專家和演講題目尚在確定中,具體會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會後工作坊(需報名)
時間 8月15-16日
9:00-17:00 主講人:Lorna Cordwell 英國心理學委員會註冊心理治療師主題:認知行為催眠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
時間 8月15-17日
9:00-17:00 主講人:曾文志 台灣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主題:擬定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工作坊
時間 8月15-19日
9:00-17:00 主講人:郭曉潔 薩提亞諮詢師 培訓師主題:薩提亞諮詢師(初級)專業班
時間 8月16-21日
6天2晚 主講人:朱淑玲 北京景山學校高級教師 中科院心理所《學習策略研究》課題組成員曾海波 中國傳媒大學講師 ICCP領導力教練主題:學習教練高級研修班

關於大會大家可以諮詢大會組委會

電話:010-51653135/36

也歡迎後台留言哦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以在線報名!

點擊「閱讀原文」,支持在線報名哦!

微課報名|打開人心的鑰匙,房樹人繪畫測驗
從心理學角度看:愛上一個人的九種感覺

TAG:中國心理學家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