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告誡父母,為什麼不能對孩子「哭窮」
最近,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很多表情包火爆了朋友圈,年輕帥氣的侯亮平檢察官,一心只為GDP的李達康書記,都成了媽媽們喜聞樂見的「新老鮮肉」了。
然而,作為父母,我們先別急著追劇。因為這部劇的深刻意義不只在於反腐——它還可以幫我們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做得好不好。
相信追了這部劇的人,哪怕只是看了第1集,都會對國家某部委項目處長趙德漢這個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趙處長清楚地記得自己受賄的金額——兩億三千九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元!
而面對滿滿一冰箱的人民幣,他竟然說出了這樣的話:
「一分錢都沒花」「窮怕了」。表面上看,身為處長的趙德漢是個節儉的人,可這仍然沒法改變他「巨貪」的事實,並最終鋃鐺入獄。這難道僅僅是因為家境貧寒,缺乏安全感嗎?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在金錢方面,他從兒童時代就沒有受到過家長良好的教育與指引,而最大的失敗就是——「哭窮」。
為什麼哭窮的教育,對人成長的影響這麼巨大?
01 哭窮讓孩子更「拜金」
「拜金」這個詞,我們經常來形容富二代。其實,這個詞對於「窮二代」同樣適用。這裡說的「窮二代」,並不是指家裡真的特別窮,而是家長愛哭窮。
我們可能經常見到下面的類似場景,甚至很多人自身都親身經歷過:
孩子在商場看中一個幾塊錢的玩具,想要媽媽給他買,媽媽瞪孩子一眼,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知不知道媽媽每天上班多辛苦?賺的錢除了給你上學,只夠每個月的生活費,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孩子被嚇,大氣不敢喘,只好被媽媽拉著離開櫃檯。可是在那一刻,他一定在想「等我長大有錢了,一定買100個」。
與孩子「談錢「,的確是每一位父母無法避免的教育話題。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跟孩子哭窮,而是努力自我拼搏,並規劃好預算,給孩子樹立健康用錢的榜樣。
家裡窮,不怕,但是一定不要「哭窮」。對於孩子來說,他終會學到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而自我約束,但是他更希望看到父母為了這個家過得越來越好而不斷努力打拚。
孩子都是善於模仿的。當他看到努力的父母,這本身對他自身也是個很好的激勵。然而現實是,很多父母雖然家裡並不是揭不開鍋蓋,卻仍然習慣和孩子「哭窮」。
比如家長會說出這樣的話,「家裡沒錢,只靠你好好讀書,以後賺大錢」「這是鄰居小明玩過的玩具,現在送給你玩,咱們明天就不去商場買變形金剛了啊,都差不多,商場的咱們真買不起」。
可是父母卻不知,你越這樣哭窮,越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埋下對錢的渴望的種子。一時間,孩子可能會變得節儉,變得將就,但長此以往,他卻會被這種「貧窮——翻身」的觀念所綁架一輩子。
他可能變得越來越拜金,越來越把一切幸福與安全感的標準用錢來衡量,因為他小時候最想要的,永遠都因為錢不夠而得不到。
想必,趙處長今天能貪2億,一定曾經有個時間連2塊錢都拿不出過。如果他小時候沒有那麼怕窮,即使當了處長,清官一輩子有什麼不好呢?
02 哭窮讓孩子錯過機遇
經濟上被嚴格管制,物質一直未能被滿足的孩子,不僅容易「拜金」,更很可能因為「掉錢眼兒里了」,而被限制了更大的視野,喪失了更大的機遇。
有一位同事至今未婚未育,80後女白領,算得上職場女強人了,手上光存款從來不低於60萬。
她身邊的朋友和同事從06年開始勸她買房,當時首付8萬就可擁有深圳市中心的小戶型商品房,但她就是沒勇氣從那60萬的存款中拿出8萬來獲得自己的房子,而如今哪怕把60萬都拿出來,也不夠那套房的首付。
她每次花錢出去旅遊的時候,被朋友拉去買護膚品的時候,喝一杯30多塊錢星巴克的時候,都處在一種很痛苦的狀態,覺得自己這樣花錢是罪大惡極的。
為什麼?她爸媽從小離婚,她跟媽媽凈身出戶,媽媽含恨叮囑她,「女人手裡一定要有自己的錢」。然而,不肯花錢,不敢花錢,她既錯過了買房的關鍵時期,又沒有把自己打扮得哪怕有點女人味,錯過了成家的機遇與年華。
還有一位男同事,做高級軟體程序員,現在30多歲,月入4萬。因為被父母從小到大經濟上「窮養」,嚴格管控花錢,結果長大後的他特別渴望賺錢,又特別不捨得花錢。
他不捨得給自己買1件超100塊的衣服,不捨得花錢去旅遊,不捨得給父母趁早換1套好點的房子。而且,他對未來的規劃毫無魄力,因為他不會花錢,只懂存錢。直到今天,大家沒見過他追過女孩,也沒聽說有哪個和他相親過的女孩約過他第二次。
我不相信上面兩個同事是不婚主義,因為他們的眼神中經常充滿了孤獨的焦慮、迷茫。但正是從小來自家庭的「窮」壓力,讓他們始終帶著「貧窮」的思維,不懂的通過花錢獲得更大的機會,也沒有更長久的人生規劃。
哭窮,讓孩子長大後變得短視,錯過很多重要的機遇。
03 哭窮會「代代相傳」
孩子從小被家長灌輸貧窮觀的結果,除了少數暴富外,大多數在長大成家後,基本仍然會把這種「惜財」的習慣繼續傳承給他的孩子,就這樣一代代傳下去。
假如你從孩子一小就經常對他「哭窮」,那麼孩子長大成家後,也很有可能繼續用「極端節儉」的方式要求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他可能因為妻子偶爾買了個上千的包或大衣而大發雷霆,甚至鬧離婚;或者因為孩子想留下壓歲錢而把他責備一頓。
那麼當這種事情發生時,你作為家長一定不要責怪他,因為他只是繼承了你的「節儉」。而這種節儉,在當代社會,真的可以給你的家庭甚至家族帶來幸福感嗎?趙處長一家子真的幸福嗎?答案顯而易見。
既然「哭窮」這種教育方法有這麼多弊病,我們又該如何跟孩子談「錢」這個話題呢?
1 既不可仇視,也不可仰視
首先,要告訴孩子,金錢不是萬惡的。錢不是幸福的全部,但他確實可以帶來幸福。
人們一舉一動都離不開錢,出門乘車要錢、吃飯要錢,買衣服要錢,甚至買一張手紙也要錢。錢的第一要務就是滿足生存的根本。即使錢不多,父母也不能把這個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因此,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教會孩子去正確地認識金錢,他是必須但非唯一,快樂的多寡在於心而不在意錢。
2 告訴孩子如何才能得到錢
告訴孩子,世界是個超大的遊樂場,裡面有不同的職業可以供選擇,如果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角色並能做好他,那麼就能得到足夠的回報——那就是金錢。
教育他找到自己喜歡的角色,進入角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愉快地付出和獲得,這樣長大的孩子走到哪裡不會充滿陽光呢?
同時,要教育好孩子,金錢要通過正當途徑交換獲得,不可以像趙處長一樣,拿不該拿的錢,這樣最後不僅孩子自己,還會連累他愛的人。
3 告訴孩子怎麼花錢
錢的價值在於流動。如果父母平時賺了錢,藏到銀行卡里,保險柜里,甚至冰箱里,而從來都不去花,甚至連「投資孩子」都不願意,那麼錢的意義又在何處呢。
父母要教育孩子,賺了錢是肯定要花的,但是一定要做好規劃,並嚴格執行,該投資的投資,該消費的消費,這無可非議。從而培養起孩子正確、健康的用錢意識,終生受益。
4 父母要做到言行一致
有的父母寧願打麻將天天輸錢,不願意給孩子買個新玩具;或者願意花錢給孩子報昂貴輔導班,自己卻新衣服都不敢買。
不管是哪一種極端,都是不可取的。錢是一家子共有的,絕不能搞花錢的雙重標準。因為那種環境中成長的小孩不管有錢沒錢,都無法體會到平常的快樂與煩惱,無法和金錢建立起良好的互動與溝通。
一個孩子內心的貧富,
未必取決於物質與金錢是否缺乏,
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不要告訴孩子,
這個東西太貴買不起。
要告訴孩子,
只要努力賺錢,
以後肯定買得起。
聰明的父母,
從來不會向孩子哭窮。
自己努力變成優秀的父母,
就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教育。


※報喜了,順產8斤男孩 說說我的經歷,癥狀在我這都准了!
※所有癥狀都是女寶,最後生個小帥哥!癥狀不一定都准
※開9指才痛出聲,進產房11分鐘就生了!配合醫生真的少受罪很多
※兩歲前這10個毛病,你別管!越管越麻煩!
※已成功生下男寶一枚,分享一些不科學的生男生女癥狀!
TAG:育嬰智庫 |
※當你為人父母后,最想告訴孩子什麼道理?
※為人父母者,應該告訴孩子的道理
※當你射手座為人父母后,想告訴孩子什麼道理?
※老婆教育孩子獨立,父母溺愛孩子,我不知道他們做的誰對誰錯
※父母干涉子女婚姻,打著「愛」的名義傷害孩子,可悲
※興義人教你,如何為人父母,別耽誤孩子
※為什麼中國的孩子不懂得心疼父母?答案令人深思
※聰明的父母,不對孩子說這3句話!父母才是孩子的情商老師!
※你的女兒是人,我的父母難道就不是人了?
※為人父母,如何跟孩子溝通?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怎麼辦?
※這種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告訴你為什麼!
※看看不長心的父母都給孩子取了什麼名字,孩子都被別人玩壞了
※當父母被人打了,我們做兒女的怎麼辦?
※被父母禍害著長大的孩子,最想對父母說什麼
※父母究竟應該給予孩子什麼?《父與子》讓每個人恍然大悟
※別人家的父母:「孩子,你不結婚也沒關係」
※成功出道不告訴父母、初一位還是不告訴父母的愛豆
※在法國父母不可以給女孩起男孩的名字!這是違法的!
※孩子被人逗,父母要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