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磅!上海、深圳一聲炸雷!樓市將巨變?

重磅!上海、深圳一聲炸雷!樓市將巨變?

幾天前,上海爆出「租賃住房」性質用地的新聞——

兩塊分別在張江和嘉定新城的出讓土地,土地用途寫著:租賃住房。

這意味著,房子的土地屬性是70年的住宅性質,但是規定只租不售,開發商需要整體持有這樣的房子。

而就在昨天(7月7日),上海就又公布令人耳目一新的大消息,《上海市住房發展「十三五」規劃》。

上海住建委官網提供的通稿部分截圖

其中許多規劃指標出乎很多人的預計。

「十三五規劃」有以下要點:

1、十三五期間預計供應5500公頃,其中商品住房用地2000公頃,租賃住房用地1700公頃,保障性住房用地1800公頃。

2、預計新增供應各類住房約170萬套。其中,商品住房約45萬套;租賃住房約70萬套;各類保障性住房約55萬套。

3、大幅增加本市租賃住房供應。預計新增供應租賃住房70萬套;新增代理經租房源30萬套(間)。

4、對於舊區改造,從以往的「拆、改、留」過渡到「留、改、拆」,以保留保護為主。

從上述要點1和2可知,新增住房第一位是市場化的租賃住房,第二位是保障性住房,第三才是商品房。從新增土地供應上看,商品房也只佔了用地的36%。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上海市調控房價的決心,以及發力點:上海的確在增加住宅供應量上,準備出重手!

剛剛,深圳也出大招了!

除了上海,7月7日,深圳公布「住房建設規劃2017年度實施計劃」,把2017年新增安排建設商品住房的套數提高了1倍,從2016年的4.3萬套提高到8萬套;此外,2017年還將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5萬套,比2016年的計劃大幅增長了20%

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是:2017上半年,深圳一手住宅僅成交了10506套,創下近十年新低。如果按照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速度,則8萬套新房足以讓深圳賣4年!

樓市將迎巨變?

還是先說回上海。

上圖來自上海統計局2016年統計年鑒,可以看出,2010年的時候上海各類住宅面積是5.26億平方米,到了2015年為6.3億平方米,5年增長了1.04億。這個5年的前三四年,上海人口仍然在快速增長,到了最近兩年才開始放緩。

在上海人口增長顯著放緩之後,上海提出「十三五」(2016年到2020年)累計增加住宅面積1.275億平方米,的確比十二五期間有了顯著增長。

更重要的是,在套型面積上大量增加了中小戶型。因此,從套數上看,將增長60%的供應量。這對於滿足實際需求,平抑上海房價,增強城市競爭力,都將有重要意義。

舉一個實質例子:

上周浦東外環內掛出了兩年半以來第一塊住宅用地,位於張江科學城配套住宅基地的「孫橋國際社區」,但性質為「租賃住房」,要求開發商持有70年,如果你仔細看「孫橋國際社區」的規劃,會發現這塊外環內平整的大片土地,幾乎全部都是租賃住房(Rr4用地)。

按照今年這種趨勢,極有可能出現:上海外環外的土地供應以商品房為主,外環內以租賃住房為主。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地王,壓住房價,一方面可以留住高端人才,增強上海競爭力。「孫橋國際社區」顯示了未來上海重點發展區域的趨勢。

國家鼓勵改變住房觀念,發展租賃市場,而上海作為經濟中心和一線城市,此次在「十三五規劃」充分落實了中央的意圖。新增住房套數里,租賃住房佔了6成以上,這力度可謂非常強,意味著樓市的方向發生了巨變。

財經自媒體飯統戴老闆也在微博上發文表示:上海「租賃住房」和土地規劃如果執行得當,沒有超預期的放水的話,上海房價是沒多少上漲空間了。

財經評論員劉曉博也認為:能否真正控制住中國的房價,尤其是中心城市的房價,關鍵不在樓市本身,而在於能否真正深化改革,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做到了這一點,才能真正控制住貨幣增長速度,也才能控制住房價。

在供應量大增的情況下,房價會跌嗎?

據「樓市參考」分析,目前深圳房價太貴,剛需在、購買力不足,最終只能租房。如果8萬套的建設規模維持幾年,則深圳房價至少上漲力量會被抑制住一段時間。而在距離市中心較遠、交通教育資源偏差的區域,則可能出現下跌。

但另一方面,深圳土地資源嚴重不足,每年8萬套的新建商品住宅供應量,很難維持下去。事實上,深圳目前新建商品房主要用地來源是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如何理解?

城市更新而來的土地,以前就有建築物,也有人居住。在拆除重建過程中,往往會大幅增加容積率,一般是原來的2到3倍。也就是說,看起來產生了8萬套房子,但事實上也讓數十萬人失去了原來的家園,這些人的居住需求仍然在。

我們不妨測算一下:如果8萬套房子都來自拆遷、重建的話,產生的720萬平方米住宅,相當於每套90平方米,可以住大約24萬人(每套3人)。假設拆除重建過程中,容積率提升到原來的3倍,則拆除之前的建築面積是240萬平方米。大家想想看,城中村的居住條件是怎樣的,人均面積大概在10到15平方米,這240萬拆除之前的建築,實際居住人口可能是16萬到24萬人。

所以,以城市更新的方式增加新建商品住房的供應量,實際上增加不了多少深圳的住房容量。8萬套房子,也只是把原來可以容納16到24萬人的城中村,變成了可以容納24萬人的正規小區而已。

融360房貸君(fangdai123)的觀點是,這種格局一旦形成,當然有好的一面,但也會有不好的一面。

好的一面是,普通人租房時會有更多選擇;但不好的一面可能是,二手房越來越貴。

一旦新房越來越多的變成租賃用房,大家都選擇租房了,那麼已經賣出去的二手房將會和新房的差距越拉越大,簡單說,當普通人越來越多地選擇租房的時候,二手房會越來越貴,在住人的同時,它們也會越來越表現出一種金融屬性。

此外,對打算租房的朋友而言,還得考慮租金成本。因為開發商自持70年壓力是很大的,這部分壓力開發商不可能自己完全扛下來,勢必有一部分要由租房者承擔,如果按照目前的租售水平,開發商鐵定要虧本的,如果改善租售比,那麼只可能是租金上調了。結果就是這部分用來出租的房子租金不便宜,普通人能不能租得起又是個大問題。

就租賃房源增多對房價的影響上,可能不會如大家所想——下跌。

由於我們的租房市場發育相對滯後,我們參考一些租賃用房比例更高的案例。

1、德國

以德國為例,德國樓市向來以完善的租房體系被奉為圭臬,德國有6成人在租房,但近年來,德國樓市也是不斷升溫的。

德國潘德布雷夫債券銀行協會今年4月的VDP(房屋價格指數)報告顯示,2016年德國個人住宅價格達到了6.6%的增長。

在過去5年中一些德國城市房價漲幅已經超過30%。據德意志銀行統計,2009至2016年間,漢堡房價以70%的漲幅排名第三,柏林以75%的漲幅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一的慕尼黑漲幅竟高達200%多。

2、香港

而在香港,目前有近30%的人租住在組屋(公共房)裡面,這一比例也我們要高不少。而香港的房價大家也看到了,2016年雖然有一個下跌的過程,但今年以來的房價已經收復並創出新高。

3、東京

而在東京,這座城市有40%以上的人是選擇租房的。下圖是東京樓市的一個數據:

從2012年到2016年,東京房價實際上也是在穩步上漲的,今年4月份東京的公寓價格同比上升了8.2%,已經連續55個月同比上升。

租房之所以不能讓房價下跌,說白了,租賃房本質上是為那些買不起房的人而準備的,從樓市目前的行情來看,他們實際上已經無法對樓市產生多大影響。

小結

總之,上海和深圳同一天出台住房建設方面的規劃、計劃,都採取了大幅增加供應量、增加保障性住房比例的方式。可見,中心城市正在全力落實中央的號召。這表明,樓市的確在發生重大變化。

隨著保障性住房、租賃型住房的增加,未來買賣商品房會淪為「少數人的遊戲」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最後,劉曉博提醒:展望未來,樓市應該是一種保守型、防禦型的投資,期望房價短期內大漲越來越難,所以不能盲目加高槓桿。在市場波動中死的,都是槓桿太高的。

而對於樓市的看法,劉曉博繼續長期看好有顯著人口增量的、高級別城市(及其衛星城)的優質住宅。未來房價的上漲速度,主要看「M2增速÷GDP增速」,這個數值越大,房價越堅挺。

我們其它小夥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網 的精彩文章:

清華教授:以房子為中心的時代將結束 或許只需兩三年
共享單車被偷光了?今天,大清場或要來了!

TAG:21世紀網 |